小学生作业不出校门有两个结果:
1、小学生因为作业没完成出不去校门;
2、小学生晚上没有作业,那岂不正好有时间可以上个课外辅导班?内卷的环境下,别人的孩子可能在上辅导班,我的孩子就必须上,可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那好呀,不布置作业就行,想学习好请家长自己或者花钱请老师补习吧
作业可以不出校门,但学习恐怕不能落下。
现在决定教育方面的核心要素根本不在“减负”,而是在于整体教育资源不足。
不管社会再怎么呼吁“减负童年”,但实实在在的高中录取率在这放着,关键这玩意还是一个纯排名游戏,你说让家长怎么选择吧。
作业不出校门能实现不?
肯定能,但是该要求的东西是不会打折扣的,但学校又没有时间教到足够多的东西,那怎么办呢?
课外机构狂喜,课外机构表示学校教不会的我们来教,家长没时间教育就放我们来。
话是好听了,孩子也更痛苦了。
而归根到底这事就是一个零和博弈,在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不管家长投入再多也改变不了整体的大环境。
更别提那点知识了,说点实在的,在做的各位有多能在高中毕业后还记得当时复杂公式的。
说到底不都是为了那俩带有title的学位证和毕业证嘛。
落实政策确实不难,但确实达不到政策目的。
其实这些年我也算看开了,基本上教育资源这块蛋糕其实是很难做大了,当然家长们也确实普遍认可了这套排名体系了。
其实家长真得别无所求,保持不折腾就是好的了,别整什么教育领域供给侧改革来折腾家长了。
就按以前老式学校走吧。
时间拉长些,作业改咋样咋样,有空的家长搞点素质教育,没空的家长也能随波逐流。
别越整越倒回去了...
我的一个远房表妹上小学三年级。从幼儿园开始,对,幼儿园,就开始上各种兴趣班。小学还没开始就美术舞蹈围棋书法乱七八糟都学了个遍,更不要提游泳这种“生存技能”了。上了小学之后就开始上补习班,语数外都有,当下很流行的编程班也在上。10岁不到一个小姑娘看起来比我都忙。每一周真正的休息时间只有半天,可以看看电视玩玩手机。其他时间每天晚上要折腾到九十点才睡觉。
她妈,我表姑,非常要强刻苦,但是怎么说呢,关键时候总是缺了一把火候,学生时代一直不太顺。所以感觉她现在把自己所有的不甘心都倾注在女儿身上。她们家收入不低,但是这么多补习班花费也是巨大的,她一点不心疼,每天晚上还都要陪着女儿写作业。就和抖音上流行的“辅导作业心脏病犯了”的搞笑视频一样,我妈向我转述过她们家每天的功课:晚饭吃完妈妈陪女儿进房间写作业,不一会儿就听见里面声音开始变大,偶尔还能听见哭声,这个时候姑娘他爸做的事就是端一杯水一杯牛奶进去,顺便评估事态严重性,如果还在可控范围就劝一劝缓和气氛,如果感觉情况不对就赶紧躲得远远的。
我相信这个场景在中国城市家庭一点也不少见。
我之所以说这么多,就是想说:小学生作业不出校门,卵用没有。小学生多出的那些时间,家长会报一大堆补习班全部填满。到最后就是便宜了社会上的教辅机构和私开补习班的老师。
至于睡觉,想屁吃。报一大堆补习班的小孩哪儿还有时间睡觉?
手机这个,也许有点用处。也许家长会给孩子配智能手表来追踪位置和相互联系。
这个真的是当今大家对教育分歧最大的地方了。
也许我们听到的声音,都是家长们在呼喊:孩子晚上睡眠不够、作业要求太高、大人孩子被作业一起整崩溃……
而实际情况是,还有很多家长在苛责老师不要求每日背一首古诗、布置的作业太少了、一周的数学课排的不够多…….
因为这种声音传播出来,只会遭到“内卷”之类的攻击,所以他们只好默默地努力、默默地鸡娃,等待着有朝一日,一鸣冲天。
有中考、高考两条拦路虎横在那里,而且都是淘汰赛、排位赛的机制,只会牵扯着竞争年复一年地不断加剧,向更低龄的孩子传导,让减负变成了一个诡异的笑话。
大家都生怕自己的孩子在竞争中败北,虽然有部分家长也怀疑:相当一部用功可能都是徒劳无功。
但谁也不敢把孩子当做小白鼠,怕将来无法给孩子交代,怕自己承受不了挫败,更承受不了挫败感带来的冲击。
高考的这一套竞争规则40年都没有实质性的变化,暂时也没人能想得出更好的规则。
但社会已经经历了40年巨变,社会分层越来越大,大家对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差异化。
我觉得一个可行的途径,就是提供更加多元化、差异化的教育资源,满足不同的需求。
据我所知,在上海,进入小学的时候,已经对家长和孩子进行了一轮筛选。
有超级鸡娃需求的,都去了民办私立学校;相对佛系的家长,留在公立学校;家里有矿的,去了国际学校。
另外,也希望能研究一下基层的老师们,精力都花在什么地方去了?
他们各个忙得要死,有时还要家长帮忙分担工作。
但究竟有多大比例的精力是放在教学、以及对孩子个性化问题的解决上?
各种排名、表彰、展示、示范、创新、上传下达、统计工作占据了老师多少时间和精力?
老师如果总是把50个孩子,视作无差异群体,统一教学、统一进度,对一部分孩子来说跟得困难,对另一部分孩子来说,又是在不断地简单重复。
在校6小时,之所以效率低下,老师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脱不了干系。
面对复杂的需求,真正需要作出变化的是,不能再用一刀切的思维和政策,来对大家整齐划一了。
当前,我们不得不承认的现实是,依然有很多孩子,需要通过高考改变命运,只有那些有底气的父母,才能喊出孩子的睡眠、健康高于一切这样的口号。
你好,我是 @牛小顿
在这里为你分享更多
关于人生经验,关于教育、成长的思考
关注我,一同强势成长,一同探索不走弯路的人生~
这是我看到的最准确的总结。
总的来说,就是中国的高考相对公平,所以性价比极高,所以其他活动都可以适当让步。
别指望了,现在彻查死路一条。
当初马科长说出别问了,别问了的时候你们说人家高情商,保护了当地的煤矿工人,现在说这句话的机会到了江苏省委调查组身上。
脉络早就理清了,是不是拐卖,是;为什么没人举报,因为整个地方都把这事当成和吃饭呼吸一样自然,整个地方都是知情人,你们能把整个地方人全抓了?你们心里装着九州万方,人家地方心里只装得下县城。
这个时候,徐州只能求你们了,别问了,别问了。
别指望了,现在彻查死路一条。
当初马科长说出别问了,别问了的时候你们说人家高情商,保护了当地的煤矿工人,现在说这句话的机会到了江苏省委调查组身上。
脉络早就理清了,是不是拐卖,是;为什么没人举报,因为整个地方都把这事当成和吃饭呼吸一样自然,整个地方都是知情人,你们能把整个地方人全抓了?你们心里装着九州万方,人家地方心里只装得下县城。
这个时候,徐州只能求你们了,别问了,别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