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不知白酒好,错把科技当个宝;
年少不知茅台香,错把科技加满仓。
一杯茅台打天下,荡平东瀛美利坚;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喝茅台。
一杯二锅头,
呛得眼泪流,
生旦净末丑,
好汉不回头……
古代普通黄酒是16°,这是自然界野生酿酒酵母的平均酒精耐受度。这个技术在周朝已经标准化了。
辣蓼草粉与米糠一起制作酒曲,可以富集野生酵母和根霉菌,抑制杂菌。各种野生酵母酒精耐受力8~16°不等。一开始发酵,各种酵母一起产酒精,等提高到8°时,低耐受的酵母停工,提高到12°时,只剩下高耐受的还在工作,最后提高到16.5°,酒精就再也不能提高了。这是米水比1:1.5,一次投料的情况。还有一种方法,通过低温分次投料,最高可以达到18、9°。这也与水土有关,不同地区酵母菌种差距极大。水源中的微量元素,对酵母潜力的刺激也不同。假如某地出现了高度酒的酒曲,就用这个酒曲做引子,称为曲母。这样就培养出酒度一致的标准化酒曲。历代官府有专门的机构来保存、制作、销售。民间也有大量的酒曲作坊。直到白酒的盛行,北方黄酒几乎被一网打尽。西汉西北驿站出土的清单,还有酒曲几百斤,现在县宾馆还有自己酿酒的吗?
所以,古人也很容易喝死喝傻喝残。两斤不兑水的佳酿,酒精摄入量就相当于一斤32~38°白酒。而且,不蒸馏的酒,醛和杂醇多。喝不烫的冷酒,更伤身。烫得冒热气,可以挥发掉低沸点的醛类。
古代酒的储存,要用内无釉的陶缸,或白瓷缸。内壁的微孔能吸附杂醇油。三个月以上即可。不然喝新酒,杂醇油多,喝着像雪碧,两斤后容易迎风呕吐断片。储存时加热到微沸,密封,散发一部分醛。喝时再烫热,讲究。
曹操为啥要青梅煮酒。这是一种快速的梅酒,煮到80度,微微冒蒸汽最好。需要专业的侍酒师操作,要是煮开了,酒精散发光了,就没味了。梅子也要用薄刀片深切八刀。
据黄帝内经记载,上古清酒,北方用黍,南方用稻。伤寒杂病论所称的清酒,也是现在的黄酒。清是相对于浊而言,精滤后的澄清,不是说它像日本清酒那种如水的外观,它还是黄的。透明琥珀色,陈一年以上淡酱油色。红曲米酒,前8个月是鲜艳的红色,陈一年氧化后,也是浅棕色。最后都没有椰壳活性炭脱色这一环节。
商纣王沉迷的酒,是用糯性的小米酿的。色如琥珀,15°,残糖5%,入口柔顺,微甜微苦,有焦糖、洛神花、犀牛皮革和云梦泽的泥煤味。此种工艺,仍留存于鹿台周边,为黍米大曲黄酒。米不是蒸熟,而是用大锅搅拌煮熟,最后呈现焦红色泽,粘稠,冷却后拌入大曲粉,装坛发酵。23天后,弃掉底层2厘米厚酵母泥。装入棉布袋,滴滤,重物压榨。收集白浊汁,装坛,低温静置沉淀,澄清5天,取上清液装坛,带坛加热到微沸灭菌,用荷叶黄泥封口,于15摄氏度恒温窑洞内陈酿三个月至一年。可保存二十年。二十年后酒度和香气开始下降。
何谓酒曲?上古酿酒,有曲有蘖。蘖就是谷芽。让谷物发芽,产生糖化酶,把淀粉转化成葡萄糖。然后自然杂菌中就有酵母,密封厌氧发酵,酵母把葡萄糖转化成酒精。人喝了这种白浊液,晕晕乎乎,这就是酒。
更原始的民族,连蘖也没研发出来,用唾液。一群人围着一个坛子,嚼了饭往里面吐。唾液淀粉酶能把淀粉转化成麦芽糖,杂菌中有一些酵母,能把麦芽糖转化成酒精。比如非洲香蕉酒、南岛系民族、古日本的口嚼酒。
分泌糖化酶最强的是霉菌菌丝,主要是根霉和米曲霉、黑曲霉。古人把粮食粗粉碎,拌上50%水,特定中草药,有时还加曲母,30摄氏度(伏天),保持90%湿度,48小时就可以做出酒曲。酒曲就是粮食+霉菌菌丝。有的还顺便带点酵母。酒曲有的只用0.4%,接种到米饭之类,保温培养20~36小时,菌丝遍布米饭,叫糖化培菌过程。米饭被强大的菌丝酶系糖化液化,能被酵母利用。然后就可以密封发酵了。这种酒曲用量小,叫小曲。
还有一种大曲,用量20%,直接拌饭密封发酵。不需要培养菌丝,自带的糖化酶足够了。
中国人发明了用霉菌做酱油、酱、酒、醋。4世纪以后,大陆的米曲霉制曲技术传入日本,日本僧人做出了大米清酒。同时打包传入的还有用曲做酱油、酱醋的全套技术、菌种、书籍。
西方只知道用谷芽。1833年帕耶恩(Payen)和珀索兹(Personz)发现第一个酶(淀粉糖化酶)。1920年代,法国人卡尔美脱在越南研究我国小曲,并用于酒精生产。50年代投入工业化生产后,到现在除酒精行业,糖化酶已广泛应用于酿酒、葡萄糖、果葡糖浆、抗菌素、乳酸、有机酸、味精、棉纺厂等各方面,是世界上生产量最大应用范围最广的酶类。
黄酒和不加麦曲的浅色米酒,相对白酒只有一个优点。米中的蛋白质,被酒曲中的蛋白酶分解成肽和氨基酸,有“营养”。用来腌肉炖肉,可以去腥增鲜。氨基酸与糖一起加热,能发生美拉德反应,大幅度增加香味和焦糖色。用压榨米酒剩余的酒粕,蛋白酶、蛋白质、氨基酸含量更高,加盐腌渍鱼和鸭子,就是糟鱼糟鸭。蛋白酶处理过的肉,冷藏腌5天相当于三年腊肉。用酒糟腌咸鱼,事半功倍,挂起来看一眼能吃半碗饭。
酒糟中还富含脂肪酶和酯化酶等,能分解鸭羊鱼中的腥气脂肪。让最便宜难处理的鸭肉身价倍增。羊肉串好,与调料浸泡到酒糟,冷藏腌制一天,再常规烧烤,嫩滑,去膻,鲜甜。
需要用黄酒、米酒压榨出的糟粕。不是白酒蒸馏加热的那种酒糟,没有酶活性了,只能喂猪。
五角钱买一包安琪甜酒曲,用糯米做一罐醪糟,做菜用。
米饭糖化后,加水量和发酵时间,可以调节酒度和糖度。从不甜的16°,到最甜的醪糟(甜酒酿)汁3°,酒分为很多种类。具体到某一个历史事件,他们喝的是哪一种,根本无法考证。比如张飞夏天在军营里消暑,非要喝最高度的干酒?他喝点半甜的、兑了山泉水的酒精饮料,当水喝又“不误事”,岂不美哉!还有些人假装酗酒、假装沉迷酒色不问世事,或借酒发作,假装酒后失言,假装发酒疯,他喝的是醪糟汁,谁知道呢。酒成了一种道具、烟雾弹。
日本清酒,氨基酸含量是中国米酒的三分之一。氨基酸来自米的蛋白质。酿酒所用的米,经过研磨,去掉外层的蛋白质。这样产生的氨基酸就少了,苦重咸鲜味就淡了很多。用山田锦磨了效果最好,这是成熟的工艺,用了山田锦,外行也能酿出大吟酿,口感秒杀普通日货。这种米粒大,带一个淀粉白芯,蛋白质大部分集中在外层。天然适合酿清酒。酿酒酵母所需的蛋白质是非常少的,葡萄汁里1%蛋白质就足够了。一般大米酒醪里高达3%,完全是多余的,除非做料酒。
小红书相关视频,从辣蓼花起步,做酒曲,做米酒。完整古法工艺。http://xhslink.com/5VfzLf
宫廷玉液酒,一百八一杯。
李白:"我有Chinese baijiu 颂——"
味同漆,似镪水,柴头入杯焰腾起。五谷入曲化作醴,紫铜馏蒸露如雨。播州好高粱,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酿成琥珀盛两碗,市值兆亿君莫管。
苏轼:“陇西瓜怂宁是不是玩不起!”
如果他喝的是现代的白酒,恐怕是
呃呃呃呃啊,呃呃呃呃呕
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唉
在救护车上呕吐物堵塞气管后所吟。
现在的高度酒对于宋以前的古人来说,度数太高了
君不见洋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郎酒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舍得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习酒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五粮液,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西凤玉液不足贵,泸州老窖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汾酒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愁剑南春,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换来茅台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诗仙李白写啥佳句我不会知道,但是我会写段子。
狗头.jpg
酒是个及其简单的东西。。
现代的酒五花八门,有市场的选择(比如朗姆和船员),也有政府的推动(中国白酒)。。但大多是商人为了钱的营销结果。。毕竟酒也是一个能赚钱,具备资本属性的东西。。注意:资本带有逐利性。。。这个世界很多东西的流行都和商人,资本离不开干系。。。。茶叶,丝绸,鸦片,瓷器,胡椒香料,咖啡豆,棉花等等,亦或者,战争。。酒就是如此。
科普一下:
为什么说酒是个及其简单的东西。。他就是多种糖类物质被酵母吃掉,然后产生酒精的过程。。。你可以想象酒就是微生物酵母吃了糖后的尸体和排泄物与水的混合液体。。哈哈。。。不能接受的话,也可以理解类似牛吃草,然后产生牛奶。。
很明显,糖类普遍存在果实中,果实的甜就是富含各种葡糖糖,蔗糖,单糖,多糖等。。都是酵母爱吃的。
所以把成熟的甜甜的葡萄弄碎,和酵母拌匀密封然后就能发酵了。为了不让糖全部被酵母吃掉,通常会人为添加点冰糖也就是酵母饲料。。这样就是甜甜的葡萄酒了。。如果不加糖,让酵母把葡萄中的糖全部吃掉,那就是干红了。。不添加冰糖,不甜,但是省陈本,商人最喜欢低成本。所以肯定要推销干红啊。甜的一般不够档次。像饮料,不能装逼。。
葡萄皮上有天然酵母。。古代没有微生物学,不知到酵母啥的。。就是朴素的酿酒工艺。就是黑盒模式。不知道为啥,反正这样搞就对了。。
现代人学了生物化学啥的。掌握微生物发酵原理。
葡萄酒=葡萄中的糖+酵母。。欧洲那地方大量产葡萄,葡萄不易保存,便宜且多,商人觉得酿成酒有搞头。能赚钱。。
同理,朗姆酒就是甘蔗汁加酵母。盛产朗姆那块地区甘蔗比较多且便宜,商人觉的有搞头。。卖给船员海盗。甚至海员工资就是发几箱朗姆。。
同理,龙舌兰,就是用龙舌兰这种植物的糖+酵母。当地有这种植物,便宜量大。商人觉得有市场可以搞。
同理,香蕉酒,哪个记录片来着,不是印度,就是非洲,香蕉便宜且多,商人觉得有市场,有搞头。。把成熟香蕉搅吧搅吧,加点酵母,盖上盖子。。过2天就能喝了,还能卖钱。。所以酿酒啊并不是啥高科技,人人都能掌握。。举个例子,面粉做成馒头,也是发酵。。。难道做馒头很难么??。至于茅台吹的那九蒸九煮啥的,那些都是工艺问题。。。只要你喜欢,可以无限复杂。要求无限多。。要不然怎么好卖你大几千啊。。哈哈。。宫廷玉液酒,一百八一杯。《包装》
。。。。。。。。。。。。。。。。。。。
学过生物的我们知道,很多吃的,没有糖,但是有淀粉,。这个东西是可以转换为糖的。。。
那就多一个步骤,,淀粉--转换--糖,再+酵母。。
麦子发芽淀粉转换成糖,+酵母。。。就是麦芽糖+酵母。。当当:麦酒!!。。也就啤酒了。。(现代工业啤酒为了降低成本加了大米和玉米)
土豆+酵母。也可以。。直接买几斤果糖,葡萄糖 兑点酵母也可以。。
后来不知道哪个家伙发明了蒸馏提纯工艺。。可能是做饭的时候发现锅盖上的水蒸气凝聚成露水一样。。于是就有了一种蒸馏酒叫真露。。。毕竟韩国人喜欢搞发明是众做周知的事情,哈哈。。第一次喝韩国真露,卧槽,这不就是掺水的白酒啊。。
言归正传,于是我们就可以把所有酒都蒸馏一下。然后就有了大分类。酿造酒和蒸馏酒。。
把酿造好的酒蒸馏提纯,就是高度酒了。。要多高有多高。。有五六层楼那么高,可以连续蒸馏啊。。但是蒸馏太多次度数高了,风味物质也一起挥发了。要掌握程度。。那就是工艺问题了
那么来了:
啤酒蒸馏一下,重新起个名字:威士忌。
葡萄酒蒸馏一下,重新起个名字:白兰地。
所以五花八门,同样是葡萄酒蒸馏产物,储存年限不同也给你起个新名字:什么按等级分的xo,什么干邑。人头马。。花里胡哨。。好骗钱。。毕竟装逼是人类硬需求。。。这叫商业思维。。你看星巴克的咖啡。。。咖啡加点水叫美式,加牛奶叫拿铁,牛奶多一点叫卡布奇诺,牛奶少一点叫馥芮白。。
下面着重讲白酒和米酒:
白酒是中国近代产物。就是高粱蒸熟,加点酒曲拌匀,有条件的放缸里发酵。。没有的,挖个坑用砖头水泥做个。。啥条件也没有的。。挖个坑也可以。。什么泥巴?,那叫陈年老窖泥。里面的几万种微生物,那是是国宝。。别地方酿不出的。只有茅台镇才能。。所以茅台就是好!!什么苹果特斯拉。给你一把烂泥巴,不。。国宝。。让你感受一下真正的高科技。。。调侃归调侃,但茅台的营销水平那真的是教科书级别。。。其实呢。营销和忽悠没有本质区别。。一个包,一个石头,一个木头,一坨泥巴等等,都能卖几万几十万。。关键在于如何赋予其卖出几万的价值。。让人心甘情愿,趋之若鹜的,争先恐后的抢购!。
又跑题了。。
不同于啤酒的纯种菌发酵,啤酒是人工选育的纯种酵母。。酒曲是传统(落后)的工艺,大麦豌豆稻壳啥的粉碎掺水搅拌,弄成一坨培养基。养真菌的,和做毛豆腐,做酱豆,差不多。体力活啥的难不倒勤劳的中国人。找个木匠弄个框框,粉碎的稻壳搁里头,踩踩。弄成一大块。然后堆在角落盖点稻草。。培养真菌。。。所以酒曲是古代朴素哲学,里面啥都有,但是主要起作用的就是根霉菌,和酵母。。根梅菌起糖化作用,把淀粉转换为糖。。然后酵母吃糖,产生酒。。白酒是一边糖化一边发酵工艺。啤酒是先全部转化为糖液,再加酵母发酵。。工艺不一样。。
白酒反正最后要蒸馏。。用缸发酵的环境稍微好点,比较干净,杂菌少一些。。比如汾酒,清香型。。
酱香白酒呢,就是各种杂菌混里面,可能还有脚上的。。管他呢。。反正我们家几天没洗的抹布长毛了,也有这味。。。这都不是事,我们给他起个新名字就好了。于是就有了酱香型白酒。。
所以白酒生产环境比较粗放式,基本就是汗流侠背的工人也不知洗脚没,也或者穿鞋踩来踩去。,说不定还有烟头啥的。不影响。。。。
白酒我不咋喝,一口全是辛辣,满桌好吃的多浪费。什么鲈鱼之鲜美,春笋之爽脆。。喝一口白酒再吃,味同嚼蜡。。喝点半甜葡萄酒和米酒还不错,而且白酒酒臭味特重。第二天都散不去。。再说,蒸馏酒里面的比较特别就是伏特加。。我个人算是比较钟爱,也买过送人。。
任何酒,多蒸馏几次,或者用活性炭过滤,把风味物质去掉。得到纯酒就是伏特加了。。无色无味,纯净至极。。亦是一种特色。。所以调酒都用伏特加。。。什么西瓜汁,橘子水,雪碧。都可以加伏特加。喝伏特加就是补充酒精,寻求醉意。。缓解酒瘾,利用酒精让自己放松舒服的那种体验。。品酒没有品伏特加的,充其量就是这个伏特加过滤没过滤好。。不够纯净。。
再说米酒,原则来说威士忌和啤酒都可以叫麦酒。。就像葡萄酒,干红,白兰地都可以叫葡萄酒。
这是以原料来命名的。。是个总称。所以中国白酒按原则应该叫高粱酒。。毕竟白酒这种按颜色来命名是大范围的,极其模糊的。。因此推向世界的时候直接就叫成baijiu。。再说叫高粱酒总感觉没那么高级。。大家懂的。。车厘子就比樱桃贵,蛇果和苹果,凤梨和菠萝,奇异果和猕猴桃,牛油果和鳄梨。。tony 和李富贵 。。赚钱么,生意,不寒碜。
米酒,可以是醪糟汁:米饭糖化物过滤,无酒精或者低酒精。没有酵母参与或者少量酵母参与。。你在淘宝买的安琪米酒曲有甜味型就是纯种根霉菌Q303。这个品种糖化能力强,产酸少。活性稳定。我记得好像是武汉一个大学还是科研机构选育的。还得了省级科技进步奖。另一种风味型的就是加了又加了点酵母的。。酒味重一点。。根霉菌把大米淀粉转换为糖和少量酒精。。注意:不是只有酵母才能产酒的。。只是酵母高产。这个问题曾经困惑过我好久。。。我和我的小伙伴都喜欢这个产物。。毕竟嗜甜是生物本能,古代人比较朴素,想必爱的也是此种酒。。有诗为证,庄子有云,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甘若醴就是甜的像醴一般。。醴:稻,麦,栗,黍等不同谷子酿造的酒。。。醴,我们从这个字型就能看出。左边是酒字,右边是曲和豆。。。再次感叹中华文明的传承,汉字是真的吊。。一句诗,一个字。就能基本说明几千年前古人之爱好的真相。。。
米酒,也可以是黄酒,主要用黄曲霉菌做糖化菌。。是驯化的无毒的黄曲霉,可以叫米曲霉,基因序列没有那一段带毒的。。。江浙地区比较流行,女儿红就是黄酒。。最受欢迎的是半甜型黄酒,鲁迅爱喝的也是这个。
米酒也可以是,日本清酒,韩国真露,都是受中国影响,中国部分地方也有叫米烧。。。都是米饭发酵后蒸馏一下。。。比较有名的,桂林三花.可以叫米酒,米烧,或者米香型白酒..反正名字这个东西..就像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都是一个东西..
还有什么地瓜烧,红薯酒,。五花八门,花里胡哨。。了解其原理,历史发展。横向比较,纵向分析。。批判思考之后。。甭管几万的红酒或者威士忌或者茅台,白兰地,统统就那样。。
老外那不会烧陶,就说威士忌要用橡木桶装才是好酒。。中国有缸,就说陶缸才是存酒利器,能透气。。 高粱淀粉转化率高,便宜出酒率高,不好吃,大家都爱吃麦子白面。米饭白面都不够吃,谁舍得酿酒啊。所以白酒那些人都说得用红缨高粱才能酿好白酒。。。茅台镇那有条河水叫赤水河,所以他们说酱香酒用赤水河的水才行,得有老窖泥。。。。有的吹工艺,有的吹产地。。卖东西得会吆喝。。
你看。妈的,都是营销。。。
还不如红酒兑雪碧。。别说味道真独特。。俺第一次喝,卧槽,这味道绝了。这,这,这从未有过的体验。。小当家你看过吧,。对,就那种。。
如果拿给李白,至少能骗他好几首诗。。现代化工的随便一个果汁饮料放古代都能干翻所有小朋友。
俺有诗为证:
雪碧兑红酒,
此味天上有。
人生得一尝,
哪怕见阎王。
哈哈,献丑。献丑。
若是李白喝一口,
抽刀断水水逆流,
举杯消愁愁个屁。。
陛下,再来一杯吧。。
来来来,喝完这一杯,还有三杯!!
今晚,不醉不归。。。
反正是赵公子买单。
给你推算一下各朝代常见酒的酒精度。我们以宋朝为例。宋朝的沈括,在《梦溪笔谈》里其实也意识到酒精度的问题。汉酒和宋酒的酒精度不一样的问题,宋朝的酒精度要比汉高的多。他是这么记录的:
汉人有饮酒一石不乱,予以制酒法较之,每粗米二斛,酿成酒六斛六斗,今酒之至醨者,每秫一斛,不过成酒一斛五斗,若如汉法,则粗有酒气而已,能饮者饮多不乱,宜无足怪。然汉一斛,亦是今之二斗七升,人之腹中,亦何置二斗七升水邪?或谓“石”乃“钧石”之“石”,百二十斤。以今秤计之,当三十二斤,亦今之三斗酒也。于定国饮酒数石不乱,疑无此理。
我们按照这个比例折算一下酒精度。
汉代:
汉代的酒,出酒率为(粗米)1:3.3。粗米我们不知道转化率。但1斤纯大米可以出45度米酒5-7两。 酒精度同样的计算方式,我们可以知道,(500x0.5)x0.45/(500x3.3)和(500x0.7)x0.45/(500x3.3)在5.5°~9.8°。按照糙米出米率7成算。
估算汉朝的酒精度在3.85°~6.86°。大概就是个啤酒的酒精度。至于汉代之前,大概率不会超过这个度数。
所以西汉人有饮酒一石不乱被记入史册。“石”是在秦汉时作为质量单位使用。1石=4钧=120斤。一斤大约为258.24克。那么一石就大概有现在31公斤=61斤。如果按照现在啤酒计算量,一箱12瓶重约26斤。也就是这位仁兄酒量是2-3箱啤酒……
宋朝:
宋朝人用高粱黄米之类酿酒,出酒率为1:1.5(10斗为一斛,北宋为十斗大斛)。我们来用现在的白酒酒精度折算一下。折60度白酒算,高粱最高出酒率达到50%,最低30%出酒率。 折57.5度白酒算,高粱出酒率一般是48%~53%,最高也只能达到55%~56%。
按照60°白酒折算,宋朝的酒大约在(500x30%)x0.6/(500x1.5)和(500x50%)x0.6/(500x1.5)之间,也就是12%~20%。按照57.5°折算,宋朝的酒则在(500x48%)x0.575/(500x1.5)和(500x56%)x0.575/(500x1.5),也就是18.4%~21.5%。
所以宋代常见的酒,酒精度大约在12°~22°这个范围内。是汉朝的4-5倍。
明清:
以所耗计之、酿黄酒一石耗米七斗、酿烧酒三四十筋、膏粱大小麦均耗一石。中人饮量,黄酒三四筋,烧酒不及一筋。
黄酒的出酒率是7:10。所以清朝的黄酒酒精度为:(500x0.5)x0.45/(500x10/7) = 15.75°,和现在黄酒一般都是9-15度之间的范围比较吻合。而烧酒的出酒率膏粱、大小麦均耗一石(约59200g左右)。明清烧酒没法估算,因为蒸馏酒这东西分头锅二锅酒精度差异太大。但可以从酒量上来估算,烧酒大概在40-60°之间。
另外明清还有一种名酒,就是河南卫辉的酩馏酒(明流酒),属于明清的流行酒之一,至今也有存留,酒精度大约不超过30°。在诸多明清文学作品里都有提及[1]:
《镜花缘》:山西汾酒。江南沛酒。真定煮酒。潮洲濒酒。湖南衡酒。饶州米酒。徽州甲酒。陕西灌酒。湖州浔酒。巴县咋酒。贵州苗酒。广西瑶酒。甘肃酒乾。浙江绍兴酒。镇江百花酒。扬州木瓜酒。无锡惠泉酒。苏州福贞酒。杭州三白酒。直隶东路酒。卫辉明流酒。和州苦露酒。大名滴溜酒。济宁金波酒。云南包裹酒。四川潞江酒。湖南砂仁酒。冀州衡水酒。海宁香雪洒。淮安延寿酒。乍浦郁金酒。海州辣黄酒。栾城羊羔酒。河南柿子酒。泰州枯陈酒。福建浣香酒
这种30°的明流酒,在明清广受老百姓喜欢,根据清初记载,民间饮烧酒者占十之二三。而饮明流者十之八九。所以明清北方民间未必黄酒是主流,倒有可能是30°的明流酒是主流。
臣查烧酒所需。高粱为多。而中州所植。高粱为盛。盖因地土平衍。蓄泄无备。雨水稍多。即虞淹没。惟高粱质粗而秆长。较他谷为耐水。故种植者广。其秆名曰秫。民间编篱葺屋。织席炊薪。莫不取给于此。而黄河两岸。堤长工险。岁抢二修。必需秫垫镶。所用更不可胜计。独是高粱之为物。易朽而难于久贮。因用以造酒。资其利以济日用之需。相沿既久。习以为常。而大开烧锅。兴贩射利者甚少。民间取用。惟明流居多。其色类于烧酒。其味稍淡。亦用高粱作成。大饮烧酒者十之二三。饮明流者十之八九。此酒。家常率能自造。随处俱可零沽。几于比户皆然。使禁烧酒而不禁明流。则造酒仍众。若禁烧酒而并禁明流。则犯禁者愈多。此臣仰体天心。再四筹划。顺民之情。因民之利。而不敢遽请严禁者也。惟是造酒必需曲。跴曲必用二麦。豫省产粮。惟二麦为最广。而耗费麦粮者。莫如跴曲为最甚。凡直隶山陜等省。需用酒曲。类皆取资于豫。故每年二麦登场后。富商巨贾。在于水陆马头。有名镇集。广收麦石。开坊跴曲。耗麦奚啻数千万石。夫麦乃五谷之精良。非若高粱之质粗而易朽。豫省之民尤每食必需。耗一分之麦粮。则损一分之民食。若省一分之跴曲。即裕一分之积贮。是禁曲既以节二麦之费。更以清造酒之源。臣请嗣后。除民间零星制曲自用者。免其逐户查禁外。其有开张作坊。广收多跴。囤积贩卖者。严行定例治罪。并将失察纵容之地方官。定以处分。凡关津隘口。严加稽察。如有车载船装。牲畜驮运。盈千累百。贩往各省者。即行查拏究治。庶几麦粮岁有余积。储蓄日饶。而跴曲不行。则烧锅亦可渐减矣。他如查禁之难。滋扰之弊。以及枣柿等类之均可烧酒。诸臣业经陈奏。不敢赘渎。
忆昔洛阳董糟丘,为余天津桥南造酒楼。
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
海内贤豪青云客,就中与君心莫逆。
回山转海不作难,倾情倒意无所惜。
我向淮南攀桂枝,君留洛北愁梦思。
不忍别,还相随。
在洛阳一次喝这么多,爽了一个月。喝多了精神亢奋,自然写诗都不拘套路招式。
大唐向东走,
天下的爷们儿馋美酒啊,
(害爱害,馋美酒呀)
(红白啤黄一碗酒啊)
说走咱就走呀,
红酒啤酒黄白酒啊,
(害爱害,黄白酒啊)
(红酒啤酒,不回头啊)
路见不平一声吼啊,
凭啥最贵是茅台酒啊,
兰陵美酒输哪筹啊?
(凭啥输给茅台酒啊)
(还有夜光葡萄酒啊)
害呀,一二呀,
凭啥输,茅台酒!
(害呀,一二呀)
(凭啥输,茅台酒)
五花马呀,千金裘啊,
呼儿将出换美酒啊,
竟然换不起茅台酒啊,
(呼儿将出换美酒啊)
(竟然换不起茅台酒啊)
害呀,一二呀,
换不起,茅台酒。
五花马呀,千金裘啊,
呼儿将出换美酒,
竟然换不起茅台酒啊!!!!!!
(声音拖长,高亢地,直达天际的)
嘿嘿,打算戒酒
嘿嘿,打算戒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