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击的是主要是企业炒房和房企炒房行为……事实上,20年因为疫情给小微企业批的贷款利率实在太低太低了,但实体没有跟上,咋办?
炒房!
另一边,更大的一股影响房价的势力仿佛被打通了任督二脉。而这个势力,则是每个二线以上城市房价上涨的主力功臣。而报道他们行为的媒体,却寥寥无几……无他,任何一个传统媒体,广告收入的大头,便是房地产。
房企并非有多少钱,而是靠高周转,正常售楼,中低端产品两年,高端产品十年清盘是非常正常普遍的。但凡是银行相关从业人员很清楚,按照现在房企的这个负债率和贷款利率,正常拿地-审批-借款-建房-卖房-从监管账户上提钱,赔钱的风险是极其大的。那怎么办呢?
开盘打高价,直接关联企业在房子开盘后用低价抢光。抢完房后做有房抵(按高价评估,直接找建造时贷款的银行即可)的经营贷(一出一进),资金回笼,房子分批出售。
一方面,资金得以快速回笼;另一方面,日光盘还打折的房子那可相当的抢手;最后,实在砸手里了,银行也不敢收 只能走法拍渠道。
只要房企自己不搞这套,我能很负责任地断定,这波房地产上涨已经到头了。
最后,别老放水放水的了……过去一年了,好好扪心自问下,你购买力是上升了还是下降了?
引用之前的话,
在找到新资金蓄水池与地方财政收入渠道前,房价整体不会跌。
在超大城市扩张期与产业升级期结束前,一线和二线城市的涨价阻止不了。
所以房地产的冬天,只会在两个条件下才会到来。
条件一,生态银行开始大规模普及,生态资源成为新的蓄水池和地方政府收入来源。
条件二,大城市停止扩张,并在政策强制下将大量高薪产业迁往周边。
两条件看上去还都很远。
我能理解大家的心情....
但我完全对这种调动情绪式看空的回答模式完全不看好....
这种调控往往不是为了防止“房地产的冬天”的出现,而是为了遏制住房价暴涨的潜在可能....
深圳发布“史上最严调控”的结果如何?
房价有腰折嘛?....
上海发布“史上最严调控”的结果如何?
房价是向上还是向下?..
我一贯不太喜欢跟人就某一问题进行争论,因为参与资本市场的投资者都知道争论本身是很可笑的。
我只相信现实,而现实就是房价不断上涨。
顺带还是说点什么吧。
如果大家想拿疫情、收入分配说事,请看看美国疫情下资本市场的表现就好了....
现在我国房价最大的问题就在这两点:
1、地方土地财政的深度依赖。
2、多年超发的货币。
其实这波“房住不炒”是很有必要的,大家可以想想如果我们像美国人炒股市一般在这个时候放开房产的限制又会如何呢?
一边是大水泛滥,一边是最严调控....
结局如何其实我们已经知道了
出来后,把大家的评论都看了看,我自己的有些想法也回复了。但想了想,总感觉评论区和关注我的朋友们可能对我有些误解,所以还是决定再说几句。
原答案精简版:
原答案被“建议”修改了,懒得浪费脑细胞捉迷藏了,直接删掉再写点别的。下边这些是之前答案里没说透的东西。大家就当看个热闹吧。
大家首先要明白,国家的一系列操作的目的自始至终就一个,那就是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保证市场整体长期平稳有序运行,而不是为了给大家分房子。宣传的只能当宣传看。
那现在有个问题,风险是谁?我之前的回答里一直强调杠杆,评论区不知为啥联系到炒房客上去了。还有人问我,房贷最大的使用群体是刚需,这话有证据么?我无言以对。假设风险就是对应炒房客。那么,国家打爆他们会有顾虑?以现在的舆论环境,牺牲炒房客来换取房地产市场的价值回归,哪怕有阵痛,谁敢反对?这只能是加分项,怎么会是风险?这个逻辑显然走不通
那么真正的风险是谁?很遗憾,其实是不惜一切代价掏空六个钱包上车和想上车的刚需。房价上涨的大背景下,刚需为了上车,真的是需要直接掏空6个钱包的。想象一下,透支未来30年收入的两人年轻人,耗尽了棺材本的4个老人,3个彻底丧失抗风险能力的家庭。这,才叫风险。用35%的资金撬起500的资产看起来就很夸张了,如果再加上目前贷款的刚需人数和背后的牵扯。。。。。所以从各个维度考虑,都需要提高刚需的上车门槛,而实际上也确实是这么干的。从10年开始,不断加码的限购限贷政策,真正挡住炒房者和机构进场了吗?每一年也都会有媒体不断高呼刚需被误伤。然而连续被误伤了这么多次,总不会还有人认为自己是被误伤吧。
发展到今天就是直接停贷,扎死刚需进场的口子。而不需要贷款的,不管你的钱。是借的还是其他渠道来的,都已经跟刚需没有半毛钱关系了。
下边再说说几个新闻+旧闻
1.就是几天前,国家在《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中明确提出要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但也很明确要除外超大、特大城市
2.网上爆出《关于稳定首都房地产市场的承诺书》。据说从相关承诺方处证实了文件的真实性。
3.据答主所知北京部分热点地区价格抬头了
4.去年,住建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新加坡是深圳学习榜样,深圳将学习新加坡住房模式,而且很明确学习的目标是让深圳60%的市民住进公共住房
5.同样去年,全国多地出台史上最严限购,最广为人知的例子“深八条”
6.北京2017年就设定了城市人口上限,2300万,并要求长期稳定;上海2500万;深圳1480万;广州1550万(广州没找到文件原文)。有兴趣可以找来看看,很有意思
最后说说我的看法,首先一线房价长期我依旧看涨。其次未来一线城市将不存在我们现在所说的“刚需”。三实现均衡发展,必须消除差距。方法除了把一线价格拉下来外,还可以通过涨价彻底割裂一线来实现。(这段口胡啊,哈哈)
感谢大佬邀请
首先让我笑几声,哈哈哈哈
都在想桃子吃嘛?
不收紧贷款,mad资金全进房地产了。
国家防得就是这个
但是阻止的了么?
房地产三道红线也好,收紧房贷也好,都阻止不了。
这不是房地产的冬天,而是春天已经来了。
核心城市的交易已经很活跃了,就差点燃了。
这波疫情超发的资金,要么股市,要么房市。
要么从股市撤出后直接到房市。。。
我感觉压力大了之后LPR都不一定稳当。。。
预测物价上涨,预测房价不涨你跟我开玩笑么?
当然你依旧可以看空,看一辈子都可以。
但是目前,我觉得希望很渺茫。
一二线这一次箭在弦上,三线还行四五线不推荐。
至于我自己,大城市我反正买不起。
第三次更新
我花了点时间捞了一下知乎的讨论
过去14-20年的讨论基本都在了,大家可以看看事情是怎么发生的。
诚然过去的故事有着时代的背景,跟着国家发展经济周期轮动,未来也不会重复之前的故事。
但是讲真话,为毛要赌房价崩盘呢?
赌房价崩盘就是赌国家崩盘,图什么呢?
我很难过mad,我以前一个看空者,如今躺平看高房价,这不是我的问题谢谢。
更新一个视频
旧事重提
很多人可能还不太理解房地产“二道红线”指的是什么,我给大家捋一捋。
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制造焦虑,尽最大的力度拖住楼市,禁止楼市出现全国范围的大涨大跌,变相引导客户购买新房(行业人士表示:贷款可正常申请,但要排队放款,等银行配额,二手房时间后期可能高达一年之久),锁死二手房(前一阵二手房交易太多,套现太多会出现系统性金融风险)。
当然,肯定不是降房价,因为这是在压制供应,需求一直在,不能释放,这样会造就二级分化,最终受到伤害的肯定刚需客户,中国不缺土地,加大土地供应就可以有效遏制房价。
房地产贷款“两个上限”
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是指,在我国境内设立的中资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其房地产贷款余额占比及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占比应满足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确定的管理要求,即不得高于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确定的相应上限。
这个“上限”设定,综合考虑了银行类型、存量房地产贷款业务现状及未来空间,分档设定。
第一档为中资大型银行,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房地产贷款占比上限为40%,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上限为32.5%。
第二档为中资中型银行,包括招商银行、农业发展银行、浦发银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华夏银行、进出口银行、广发银行、平安银行、北京银行、上海银行、江苏银行、恒丰银行、浙商银行、渤海银行,房地产贷款占比上限为27.5%,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上限为20%。
第三档为中资小型银行和非县域农合机构,包括城市商业银行、民营银行、大中城市和城区农合机构,房地产贷款占比上限为22.5%,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上限为17.5%。
第四档为县域农合机构,房地产贷款占比上限为17.5%,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上限为12.5%。
第五档为村镇银行,房地产贷款占比上限为12.5%,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上限为7.5%。
同时,为体现区域差异,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可以有适度的弹性,并设置了过渡期,以保证政策的平稳实施,促进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根据通知,2020年12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占比、个人住房贷款占比超出管理要求,超出2个百分点以内的,业务调整过渡期为自本通知实施之日起2年;超出2个百分点及以上的,业务调整过渡期为自本通知实施之日起4年。
首先是开发商:开发商日子肯定不好过,现在就看开发商的能力了,大的地产并且没有超限的,可以动用关系最优先拿到银行配额,相对来说房价也会高,因为我们项目可以买房就能贷款,那些拿不到银行配额的就很难受,一般处理办法就是让顾客去想别的办法借贷过桥。
哎,不对啊?我发现这就是一个圈啊?相当于间接的炒房呢?
我举例济南吧?
假如张马屯二个楼盘,我们假设A楼盘和B楼盘。A楼盘拿到银行配额,单价高一点15000,B楼盘由于资金紧张,拿不到银行配额,客户只能一次性付款,单价促销12000,我们知道,刚需客户是一次性付不起的,这样的话就会刺激投资客啊?他们的套路简直不要太多,就拿深圳哪玩法,玩着玩着不就把刚需玩死了啊?越想越不对劲。
假设投资客小张,
1:注册公司进行抵押贷款。
2:洗白(中介代办)
3:全款买房。
4:接着找亲戚买房。
5:抵押贷款买房。
WC,来回几次,杠杆拉满,刚需直接社会性死亡了啊?
主要是利息是比房贷还要低的。
算了,先吃饭,后期想到啥在更新吧?
注解:观点来自济南群友讨论,有好的观点欢迎分享!加群私聊!
商场运营方的本质是物业公司,
想各种办法吸引人流过来,接着招商,目的是收取租金,然后涨租金。
所以这个问题的本质,是来福士想要吸引的大批顾客群体,他们是不是在意棒棒入内。
如果他们其实希望棒棒不入内,那么来福士不过是个手套防火墙而已,抵挡了来自网络和外界的骂名。
如果他们反对禁止棒棒不入内,那么就算没有这个报道一段时间后来福士自己也会被用脚投票的顾客教做人。
商场是否以为棒棒影响了形象不重要,最终用户怎么想的才重要,想想谁掏钱?
所以,到底是顾客有这样的需求而商场才这么去干?还是商场自以为是的猜测了顾客的需求呢?这只有顾客自己知道了。
其实干了就应该鼓励的。。我知道很多会说台积电。。。但是只要国内有旺盛的代工需求。。离芯片生产就又近了一步。。毕竟这是市场前景。。有前景就有资本愿意烧钱做。。。
没做的原因是诱惑还没有盖过风险,。
其实干了就应该鼓励的。。我知道很多会说台积电。。。但是只要国内有旺盛的代工需求。。离芯片生产就又近了一步。。毕竟这是市场前景。。有前景就有资本愿意烧钱做。。。
没做的原因是诱惑还没有盖过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