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大家都等着我回答阿兹特克的特诺奇蒂特兰(仙石城),但今天我要介绍一个比仙石小岛大得多的湖心巨岛:
这在16到17世纪里可以说是玛雅文明的排面,原因在于以诺赫佩滕为都城的佩滕伊察王国(Peten Itza)一直坚持抵抗西班牙人的殖民侵略,直至1697年才终于沦陷,这足足比特诺奇蒂特兰的沦陷晚了176年!
诺赫佩滕位于危地马拉的佩滕省,是佩滕盆地的中心一般的存在。作为一座岛,在历史上可能有70至80平方公里之间的面积。在1697年西班牙人乌尔苏亚最终成功征服佩滕伊察之前,岛上尚足足有六万人口。
征服完成之后,西班牙殖民者对这个用了快两百年才啃下的对象采取减丁政策(Reduciones),将伊察人和过去两百年间常受佩滕伊察支配的各个部族,如亚拉因人(Yalain)和莫潘人(Mopan),通过各种手段奴役和迁置。在这一过程中,传染病在新近被征服的原住民中爆发,造成了九成人口死亡,到了1708年,伊察人仅余6000人。
(这一历史事实可以有力地说明另一个问题:虽然美洲人的确对欧洲人带来的疾病缺乏抵抗力,但造成人口崩溃还是必须要在征服完成之后,而不是仅仅单靠接触就能造成原住民的人口崩溃,不然的话西班牙人早应当轻易地将佩滕伊察攻陷。)
让我们回到沦陷以前的时代去看看诺赫佩滕的模样:
由于这个地方又被称作伊察人之地(Tah Itza),西班牙人将这个名字读歪成了Tayasal,现今诺赫佩滕半岛也往往被称为塔亚萨尔半岛,以至于不少人以为所谓的诺赫佩滕指的是巨岛西南边的临近小岛弗洛雷斯。
但是根据Ruben E. Reina的论文《A Peninsula That May Have Been an Island: Tayasal, Peten, Guatemala》,面积狭小、仅能住四千人的拥挤小岛弗洛雷斯很可能并不是诺赫佩滕,真正的诺赫佩滕如其字面意义那样是一座巨岛,那就是所谓的塔亚萨尔半岛,只是由于后来水位的变化导致巨岛连接了湖岸形成了半岛。弗洛雷斯小岛之所以住满了人,有可能正是“减丁政策”的一部分。
宾夕法尼亚大学团队对塔亚萨尔进行考古挖掘后,在地图上标记了总计339座古建筑结构遗迹,可见诺赫佩滕在被征服以前必有一座庞大的城市,这里有多座开阔的广场,宫殿,神庙,还有一座卫城,护卫城市的城墙,诸多的民居,以及下沉水洞(通常用于人祭或占卜),除此之外还有至少50座墓碑。有一些建筑的历史甚至可能可以追溯到玛雅文明的古典时代(公元3至9世纪)。
无论从岛屿面积、人口规模、建筑数量还是城市结构来看,诺赫佩滕都可谓是一座湖心岛上的大都市,而这座城市很可能只占了巨岛的其中一部分面积。诺赫佩滕巨岛显然是佩滕伊察王国能够长期抵抗西班牙人殖民侵略的重要原因。
作为玛雅文明最后的堡垒,佩滕伊察也接纳了大量无法忍受西班牙人殖民与奴役的玛雅同胞,甚至持续使用玛雅文字,也就是说,玛雅文明一直都被佩滕伊察保存着而没有断绝。
实际上佩滕伊察也并非龟缩在巨岛之上,在16到17世纪,伊察人的活动范围实际上广及整个佩滕地区,与西班牙殖民侵略者一个村一个村地争夺,一个部族一个部族地去控制,显得相当有智慧、有章法。
可惜的是,刚烈程度远超阿兹特克的佩滕伊察却几乎无人知晓,因而在这篇,我认为给大家介绍诺赫佩滕要比介绍特诺奇蒂特兰要有意义得多。
因着佩滕伊察令人惊叹的顽强抵抗,我和粉丝们在这些天进行了一场幻想创作——若是佩滕伊察也能扛过1697年的危机,它又会如何延续、复兴并向世人展现玛雅文明的风貌:
起点小说《玛雅1441》欢迎各位阅读~
对中美洲文明感兴趣的朋友们欢迎加入我的粉丝群1057033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