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网传阿里巴巴将取消「361 考核制度」? 第1页

  

user avatar   yu-peng-3-5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好~知错就改的就是好同志


user avatar   yi-zhi-zhu-ding-l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可能会改成262考核。

加大社会人才输送力度。


user avatar   yin-guang-liang-28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强调本文仅基于我自己的理解,不一定正确。

什么是271?

说361之前,我们首先得说一下271。

从阿里离职的员工中,无论是前CEO卫哲还是前总政委张俊丽,都会大谈271。

这说明271在阿里巴巴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271是怎么玩的呢?

阿里巴巴的员工绩效得分,主要就三个级别,3.25,3.5和3.75。

3.25占10%,属于“留司查看”类型,没有年终奖也不加薪,爱干不干,连续两年3.25就直接劝退了。

3.75占20%,属于“明星员工”类型,会得到较高的加薪幅度或者晋升,至于奖金,据说这20%的人拿团队所有奖金的一半以上。

3.5占70%,属于“普通人”类型,会得到正常的加薪和奖金。

271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首先是末位淘汰,把小白兔给淘汰掉,也就是淘汰末尾的10%。

其次是留住精英,把大量资源和利益都堆给公司的精英层,保证友商都开不出这样的价位,那员工想要跳槽就会面临一个窘境,往哪里跳都会降薪,最后无路可走,只能选择留下来。

最后是给普通人一个希望,让他们发现成为精英能够得到大量的回报,投入产出比惊人,于是就会逼迫普通人站队,你要么内卷,向上竞争,要么就走向淘汰。

什么样的公司搞得起271?

请大家记住一句话:穷逼公司是搞不起271的。

如图所示,搞271的A公司和搞361的B公司如果都是预算平均工资为1.38X,就会得到两个不同的收入分布表。

然后A公司就会惊奇的发现,自己虽然保住了前20%的人才,但是绩效3.5分的中间档次正在加速流失。

因为绩效3.5分的人发现自己的收入是X,而自己去B公司应聘可以达到1.17X的收入水平。

特别是绩效3.5分中的头部人才,发现自己去B公司应聘竟然可以达到2X的收入水平。

结果:

(1)绩效3.5分中的头部人才纷纷跳槽B公司。

(2)绩效3.5分中的中下层次的人才跃跃欲试,其中相对优秀的就跳槽到了B公司。

(3)由于(1)和(2)的发生,A公司出现了人才断层

人才断层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情,决策层会因此失去至高无上的权力。

因为前20%的明星员工会威胁公司,不给我升职加薪,我就跳槽。

由于人才断层了,公司决策层根本不敢赌,因为如果这些精英骨干离职,由于人才断层,没有替补队员可以上,剩下的员工都是跳槽都没有人要的乌合之众和散兵游勇,不堪一击,难当大任。

决策层的权力就会向下转移到这些明星员工的头上,明星员工说什么就是什么,不服气我可以跳槽啊。

为什么有的高管犯了错又不能处理啊?

换不掉啊!

此时的明星员工哪还是什么明星员工呢?

那就是割据的军阀啊。

一个军阀割据的公司能有长期战斗力吗?


回到刚才那个话题:穷逼公司是搞不起271的。

那什么样的公司才能搞得起271呢?

如果有一家C公司,它的平均工资水平比行业高了20%,这时候,绩效得分3.5这个档次的人才的平均工资才能略高于B公司,这才能保证C公司3.5分的人能够得以留存。

然而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因为C公司3.5分的头部人才拿1.2x的,还是会去投靠B公司拿2x。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C公司3.5分的收入起码要达到1.6X,此时3.5分的头部人才就会考虑,我正常跳个槽本来就可以有30%的涨薪幅度,那就达到2.08X了,还比2X高,我凭什么要去B公司?我为什么不在自己公司争取下往上,去拿那个4.8X的工资呢?

此时,C公司在薪酬数据上取得了全面的胜利,天下无敌了。

3.5分的头部人才有机会跻身3.75的,一定不会跳槽。

3.5分中没机会跻身3.75的,同时有实力竞争B公司前30%的人才,有一部分因为内部矛盾,跳槽去了B公司。

剩下的3.5分人才,工资比B公司高多了,根本看不上B公司的普通薪酬。

甚至连留司查看的最后10%的待淘汰人员都会跟着内卷起来,因为1.12X的薪酬水平也远超B公司同档次的0.8X薪酬,跟高一个档次的1.17X也相差无几,不失业就是胜利。

然后3.25内卷让3.5产生了危机感,3.5内卷让3.75产生了危机感。

整个公司一片焦虑,但是公司业绩蹭蹭蹭往上涨,决策层直呼岁月静好,人间值得。

但是与此同时,你会发现,271要达到必胜,必须要支付比同行平均水平高60%的薪酬支出,这真不是普通公司能够负担的一笔支出。

应该在什么时候使用271?

一个公司正在扩张规模的时候,使用271效果非常好。

1、扩张期头部人才是非常稀缺的,你工资开的不高的话,谁愿意跟你一起奋斗下去呢?所以用271的绩效方式可以把普通员工的部分工资移花接木接到头部人才那儿,保证头部人才不流失。

2、至于那些普通员工,本来忠诚度就不高,能力也不强,来来去去很正常,有人干活儿就行,不讲究,招到人替代就行。

3、扩张期不用过度考虑人员成本,因为钱很多,人很少,规模小。省钱没用,规模做不上去就只能耗死,还不如拼命用钱,扩张规模。人力成本有多高并不重要,投资人在乎的是你增长的快不快。

为什么又开始用361了?

上市之后,阿里的钱包鼓鼓的,招聘要求开始变高了,人才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这时候就会发现一个问题,高端人才的密度开始变高了。

这时候再使用271去考核,会发现有一部分排名在20%-30%的也非常优秀,属于次顶级人才,如果把他们排除在明星员工之外,这部分次顶级人才完全有能力去其他公司当顶级人才,这样员工就会持续流失。

俗称搞内斗。

当公司调整为361的时候,次顶级人才也被囊括在明星员工范围内。

蛋糕切对了,天下就太平了。

为什么又不用361了?

1、人才密度进一步提高了,这时候总不能搞451吧,451的话,大家差距不大,起不到激励的作用。

2、阿里的扩张期结束了,没找到新的增长点,又受到了政策性打击,可能要开始考虑战略收缩了。毕竟像字节跳动、拼多多,薪酬水平比阿里还高,阿里跟进乏力了。

3、大蛋糕已经切完了,刀耕火种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此时要增加产出,必须要精耕细作,每个业务单元的情况都不一样,所以要设计个性化的绩效考核方式,才有利于资本能榨干净每一滴油水呀。

4、末尾淘汰失效了。当有人离职,领导就给他打个3.25,然后就保住了团队所有的人。当招聘的时候,领导就招一个能力不太行的人回来,专门背锅,到了年底,骗他说,新人嘛,打个3.25好不好,第二年继续3.25,淘汰走人。新人也没办法,因为他确实没有其他人优秀。领导继续招个能力不行的,周而复始,只是为了维护规则,而浪费钱。

5、说到底,大家内卷已经卷不动了。


我不禁又想起卫哲的那篇文章:

总感觉阿里巴巴,早已不是当年的阿里巴巴。


user avatar   yang-leoni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往宽松改成451、4231,还是往严厉改成442、352甚至433、3223?


user avatar   xiong-xiong-68-85-52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互联网野蛮生长的黄金十年过去了,

作为基础设施,他们的利润边界会向正常回归,

相应地,是否361考核不是关键,

反正肯定要加强内部淘汰减员增效了。


user avatar   ju-zi-4-42-5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淘宝流量那么多,李佳琦和薇娅作为头部中的头部,成交额高不意外,但是实际成交额还是有不少水分的。


首先,淘宝直播排行榜上的成交额与我们平时所说的销售额及销售利润完全不同的概念。

淘宝直播上的成交额的数据,指的是定金锁定的GMV的总数据

我从阿里巴巴的官网上找到了其披露的2019年财报[1]。在财报中,阿里对其GMV的定义是:GMV是包含了运费在内的所有已经拍下的订单价值(包含未付款订单)。

“ GMV”或“商品总价值”是指我们市场上已确认的产品和服务订单的价值,无论买卖双方如何或是否结算交易; 除非另有说明,否则GMV涉及我们的市场仅包括通过我们的中国零售市场交易的GMV; 我们针对中国零售市场的GMV计算包括买方支付给卖方的运费; 为谨慎起见,目的是消除对潜在欺诈交易对我们的GMV的任何影响,我们在计算某些产品类别中超过一定金额的GMV交易以及每天购买特定产品类别中的某些产品类别的买方的交易时排除在计算之外。

简单来说,GMV计算的不是实际交易数据,而是“销售额+取消订单金额+拒收订单金额+退货订单金额”的一个总和。

举个极端点的例子,我在淘宝上下单了100台iPhone 12 Pro,每台单价1万元,但是我没付款,但是按照GMV的角度,我这么一个操作,直接搞了100万

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GMV可能远远超过实际成交金额,这也为啥电商都愿意公布GMV的原因之一。因为数据好看啊!

更何况,双十一李佳琦的销售额计算的是预售销售额,也就是定金锁定的GMV,这个水分就更大了,我就问问在座的各位,你们预售有不退款的吗?


其次,就是一晚上100多亿的销售额确实过于恐怖了。

有人可能对一百亿没有啥概念····

就拿我来说,我一个月2000块的工资,要不吃不喝41.5万年才能挣到这个数···

换算到公司上,李佳琦和薇娅一晚上的营业额,几乎等同于半家中国五百强企业一年的总营收···

如果最后全部都是实际成交的话,那阿里的地位就不会受到另外两家的威胁了。


以上,我是 @Puddle ,我们都有美好的未来

参考

  1. ^阿里2019年财报 https://otp.investis.com/clients/us/alibaba/SEC/sec-show.aspx?Type=html&FilingId=14266295&CIK=0001577552&Index=10000

user avatar   rockbik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这是Fed一月 memo

先说结论:

FOMC 维持利率在 0-0.25% 不变。且确定 3 月完全停止 QE,同时 3 月加息也是箭在弦上,基本会后声明皆符合市场预期,没有太多的意外。

Powell 记者会确实是偏一点点的小鹰派,但我也认为,Powell 的说法不至于拉升市场加息预期至 5次 、并拉升缩表预期至上半年,反而比较像是在强化加息 4 次之预期。

另外我个人觉得,一些中文媒体似乎误读了Powell 记者会的部分片段,下面 Allen 再进一步说明。


1. 3 月加息停止 QE 早已定价

本次会议 Fed 再次确认 3 月将准备第一次加息,并同时停止 QE。

Fed 也再次重申,货币政策是要支持美国经济达到充分就业、与通膨长期均值维持 2.0% 的两大目标。

这部分我想市场早已定价,这裡完全不会是问题,所以我们不讨论太多。


2.未来加息在每次会议都可能发生 (?)

Powell 的原文说法是:Won't Rule Out Hike Every Meeting.

但我有看到部分中文媒体写:不排除每次会议都加息的可能性。

上述我想或许是误读了 (还是其实是我自己误会中文的意思 ?)

我的理解是:Powell 是说加息在未来每场会议都可能发生,指的是“不会在特定月份才加息”,不是说每场都要加息。

Powell 说得很合理,经济本来就是动态的,加息本就不会侷限在什麽月份才启动,端看当时的经济状况而定。

我认为Powell 上述说法,并未延展今年加息预期至五次或更多,若有这种想法,那绝对是误读了。


3.更大规模的缩表?

Powell 在记者会上提到,Fed 需要更大规模的缩表,但请大家不要恐慌,因为我又觉得部份中文媒体过度解读了。

我认为Powell 说到的“更大规模缩表”,在思维上指的是:

因为当前 Fed 资产负债表高达 8.9 万美元,这是新冠疫情爆发之前的两倍大,显然在绝对规模上是非常巨大的。

而上一轮 2017-2019 年 Fed 缩减资产负债表,是自 4.4 万亿美元缩到 3.7 万亿美元停止,缩表的幅度大概是 15.9%,共缩减了约 7000 亿美元。

确实每次缩表的经济背景绝对是不一样的,所以幅度也绝对不会相同,但我们随便抓,假设本轮缩表将缩减 10% 资产负债表规模,那麽这也要降低 8900 亿美元,规模当然很大。

但我认为,不需要过度恐慌在“更大规模缩表”这几个字上。更重要的,我认为是“Fed 缩表的速率是多少?”

我相信缩表没问题,缩表太快才是问题,因为缩表速度若太快,将直接影响的会是美债殖利率升速、以及殖利率曲线的斜率。

这点Powell 也非常清楚,Powell 在记者会上也不断强调,联准会内部尚未具体讨论到一切缩表的进度,要等到 3 月再说。


4.缩表比较可能落在下半年

Powell 在记者会上说明,希望在加息至少一次之后,再来开会讨论缩表的事情,且委员会至少将讨论一次,才会做最终拍板。

更重要的,Powell 希望缩表的进程是有秩序的、是可被预见的过程。

从上述Powell 丢出的时间表看,我个人认为缩表将落在 2022 下半年,最快可能是 6 月份,因为在 3 月加息后,Fed 才会来讨论缩表。

我个人相信 Fed 现在内部早已在讨论缩表,但委员会显然尚未准备好来与市场沟通缩表的前瞻指引。

而缩表这麽大的事情,我个人认为 Fed 需要起次跟市场沟通 2 次,并把缩表规划说得非常清楚之后,才会开始进行,所以比较合理的缩表时间,估计将会落在下半年。


5.最大风险:高通膨

Powell 在记者会上,大概提到了 800 万次的“高通膨压力”,并认为目前美国通膨风险仍在上升阶段,但预计 2022 通膨还是会回落。

Powell 说明,目前美国通膨居高不下,主要仍是供应链所致,白话来说就是供需仍然失衡,且供给侧 (Supply Side) 改善的速度是低于预期。

Powell 强调,目前美国高通膨持续存在,而美国经济要的是长期扩张,所以若要长期扩张,物价势必需要保持稳定。

这边开始进入正题了,我认为这是本次会议的最重要核心,是让我体感上,觉得 Fed 鹰派的地方。我认为 Fed 承认自己落后给菲利浦曲线 (Behind the curve),简单而言,Fed 这次的加息速度大幅落后给通膨。

由于 Fed 在 2021 年对于通膨的误判,先前 Fed 在 2021 年认为通膨在年底就可望自然回落,但也就是因为这件事没有发生,反而通膨还更为严重,所以目前才有使用加息来追赶通膨的压力。但当前宏观环境看,通膨的压力是来自于缺工、供应链紧俏等问题,再加上拜登政府的大力推行财政刺激在那边推波助澜~

所以这一次的通膨是来自于实体经济上的供需失衡问题,并不是金融市场过度投机、企业超额投资等问题,我认为 Fed 在这次的通膨问题上,能做得空间非常有限。

这裡将产生一个不确定性的较大风险,就是 Fed 只能靠货币紧缩去压通膨预期,但实体经济的根本性通膨问题,还是没有获得解决。变成最终 Fed 只能再用更剧烈的紧缩政策,去引导通膨预期走低后,尝试来压低实际通膨率,所以这裡将让 Fed 的紧缩路径,存在著较大不确定性。

比较好的处理方式,应该是直接去解决实体经济上的缺工和供应链/例如我之前提到的塞港问题,让实际通膨率自己走低、而不是靠 Fed 挤压通膨预期之后去引导。

谁可以去把坐在白宫裡疑似患有阿兹海默的白髮老头一巴掌打醒...还我特~


结论:我个人认为 Fed 今年将加息四次,不至于加息五次,而加息四次之预期,相信市场应该已经定价;至于缩表,相信市场尚未定价,估计将落在 2022 下半年,最快可能是 6 月。

如果 Fed 今年加息五次,我会感到非常意外,因为这意味著 Fed 很可能在 2023 年底、2024 年初,就因为美国经济放缓太快而需要降息,Fed 这波操作就会变得非常韭。

最后说说股市的想法目前 Nasdaq 已经插水一段时日,抑制通胀是当务之急,而股市所谓修正才多久已出现V转。对通胀而言意义不大,修正数月才可能有帮助~所以我之前一直描述为“恐慌”。因此对白髮老头而言,怎麽做才有利于中期选举就很清晰了。

最好还是坚持认为市场或已定价加息四次之预期,但缩表预期则是尚未定价的观点。

配置上美股我倾向持有科技权值股,一些 Megacap 的估值我认为合理、前景确定性较高,而这样也可以让你的收益贴著 QQQ 走。

考虑到一堆成长股腰斩,我也愿意加仓接刀成长股,但建议佔据投资组合的比例,或许不要超过 15%,如果选股功力不错,这裡就会开始让你的收益拉开与 QQQ 之类的差距。

最后,我相信人人都会想在市场下跌的环境裡接刀,接刀不是不行,但若接刀失败,斩缆我建议速度要快,我个人不考虑价投的话一次斩缆的比例都是 50% 以上。




  

相关话题

  如何反驳人对工业化食品的怀疑? 
  在日本职场,女性受歧视的程度? 
  男领导邀请我看电影怎么办? 
  被拖欠工资是种怎样的体验? 
  2021 年你存款目标多少,存了多少钱? 
  如何看待阿里巴巴招募鉴黄体验官,日薪 1000 元,小姐姐优先?这一职位还有哪些要求? 
  如何看待搜救驴友的救援队断水,得救的驴友却在山下烧水泡茶? 
  参与阿里巴巴集团新员工的破冰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2021 年你加过最晚的班是什么? 
  2月下旬以来,我国互联网遭受境外网络攻击,境外组织控制我境内计算机攻击俄乌网络,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调查阿里垄断而不调查腾讯,是“杀鸡儆猴”嘛?
下一个讨论
后疫情时代,中美存在哪些合作机会和博弈空间?中国如何应对?





© 2025-01-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