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里有个故事。
有个老人家独自一人去隔壁的医院去就诊的时候,根本没用办法挂号,他很生气,也很无奈。因为全部智能化和无人化了。微信公众号,APP,自助机,代替了人工操作。
人工的收费挂号窗口还有,但是在医院的某个地方,一个老人家很难在这个几万平米的大医院里找到人工窗口。
他只能去医生那边去加号,去排队,去等待,非常的花时间,就算能加到号,也往往是最后一个。
隔壁的医院是我们市里最好的医院,年收入几十个亿,医疗流程全部都信息化了,每天一万多的门诊量,医院大厅里面都看不到几个人,通过系统的引导,这每天上万的人流分散到各个时段各个科室。
就诊流程是很舒服,就医体验很好,但是前提条件是要会操作APP,自助机和微信公众号。对于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人家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门槛,他们甚至都听不懂护士们的提示,要预约,要去公众号上预约,要自助机预约等等。
我也时常发现,很多APP对老人家是不友好的,很多产品经理在设计产品的时候,从来没用“老人用户“这个概念,所有的UI设计,操作设计和提示信息,都是面向年轻人的。
所以,我们才能会看到子女们在为了教会老人操作微信,支付宝和其他APP的时候,想尽办法,用画图,视频的方式去教老人家们怎么使用智能设备。而老人们也默认了自己很难学会这个复杂的设备的操作,在大部分情况下,他们会找身边的年轻人帮忙开通微信,设置密码,甚至代为交易。
在PC时代,Window是专门存在一个模式,给老人家使用,甚至给视障人士使用,安卓和ios同样也具备这样基础的功能设计,帮助APP的开发者去解决老弱用户的使用问题。
但是大部分公司的产品经理都忽略了这一点,忽略了老人家的使用需求,这就导致了,老人被隔离在智能化生活之外。
隔壁医院的老人遭遇绝对不是孤例,但是很难引起重视,适应老人化的改造成本不低,信息的人员往往有很多紧急的情况需要处理。
”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 ,是一个很好的迹象,让所有的信息参与者重新审视自己的设计,是否真的做到了足够的人文关怀。
我不希望,当老人走进医院,商场,银行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已经被时代所遗忘。
我希望,当老人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够便捷出行,就医和生活。
信息化的人文关怀,是时候反思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