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是看不出来的。
你以为他可以正常吃饭、睡觉、工作、娱乐,就是过得很好?就是在假装抑郁?
不是的,正如你猜不透一个人的想法一样,你无法在一个人选择不表露的时候,看出他的喜怒哀乐。
因为抑郁症患者也是人,是人就有理性。
抑郁的痛苦会让人们失去部分的理性,但不是全部。
大部分中轻度抑郁患者,甚至部分重度抑郁患者,为了避免心理病态表露出来,招来他人的嘲笑和异样的眼光,甚至会极力使用仅存的理性,来让自己尽量看起来正常。
因为他们,真的无法再承受更多了。已经那么痛苦了,还要表露出来而被别人嘲笑有心理疾病?
所以掩饰,是一个有着正常思维的人,都会做的决定。
抑郁,是内心的疼痛,而不是思维的混乱。
那么,抑郁症患者究竟与其他人有着怎样不同的内心感受呢?
你可能都无法想象,那些行为上与你并无异样的朋友、亲人、同事,内心正遭受着怎样的煎熬与痛苦。
如果你问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活得快不快乐,他会说你有毛病吧,活着不就是这样吗?能有多快乐?又能有多不快乐呢?干嘛思考这些无聊的问题?
健康的人,压根不会去想自己是不是快乐这个问题,因为他们沉浸在生活本身,感受着生活的跌宕起伏带给他们的体验,他们享受着这种体验,哪怕是痛苦,他们也只是感受,而不是去抗拒。
因为完全承受得了,所以才不会抗拒。
你想想看,微凉的风吹在你的脸上,你不会冷到拿衣服去挡吧,医生给你打一针,你不会疼到去暴打医生吧。
承受得了,你就不会当一回事。
但抑郁患者就不一样了,任何的风吹草动都会让他们难以忍受。
忍受不了,就会反抗。
而反抗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寻找快乐。所以反倒是抑郁的人,会最多问自己和别人是不是快乐,会思考快乐究竟是什么,快乐如何获得。
因为痛苦淹没了他,他为了自救,于是就拼命寻找快乐,去抗击痛苦。
他会拼命地想哪里出错了哪里出错了,我要怎么办我要怎么办。
思考,其实也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故障了,才需要诊断,出错了,才会不断地问为什么。
然而,过多的思考通常会引发焦虑和强迫思维,这也就是为什么抑郁常常伴随焦虑症和强迫症的原因。
很多人会有一个偏见,说学心理学的人或是当了心理医生往往会导致自己患上心理疾病。从而认为,心理学这门学科或是心理咨询这类工作就不利于人们的心理健康。
当然,不排除心理专业学生或是临床心理工作者会因为接触案例和患者过多的缘故,而对自身产生负面影响的情况发生。
但这件事情反过来说,其实更说得通:正是那些心理常常出现问题的人,才会去接近心理学专业或是行业,因为他们有这方面需求,才会主动去了解。
不过,与其说是理性自救,还不如说是生物的求生本能更胜一筹。心理学知识和治疗方法对于心理疾病患者的天然吸引力,就像是食物对于饥饿的人的诱惑一样。
求生,从来都是一件毫无道理可言的内在驱动占主导地位的事情。
所以通常你眼中抑郁患者,你看到他们情绪状态不好、内心一片狼藉,就认定他们懒惰与堕落。
你以为他们把自己搞的一团糟,肯定没有在好好经营生活与自己的精神世界。你以为,抑郁症患者都是那些放任自己情绪泛滥、以及内心杂草丛生而弃之不顾的人,所以活该遭罪。
其实,恰恰相反。心理生病的人才会为了心理健康拼尽全力,他们为了美好生活使出来的那股劲可能是健康人的好几倍。
只是收效总是不理想,所以还要背负“你抑郁症了你还这样放任情绪不去调整心态”的误解。
可能你会说,生活在同一个环境,经历差不多的,为什么有的人就心理健康,有的人就得抑郁症了,还不是自身的原因?
这就相当于,你跑到一个笨孩子跟前跟他说,为什么学校和老师都一样,为什么那个孩子(聪明的)能考第一名,而你总是成绩平平?一定是你不努力。
同样的条件、环境及用功程度下,智商的高低不均是导致学习成绩差距悬殊的主要原因。
心理状态也是一样,它也是天生就不公平的一件事情。
抑郁症患者其实就是一群心理调节上的“笨孩子”,他们天资不如人,所以哪怕很努力了,也还是做不好。
所以如果可以,请给这些“笨孩子”多一点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