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睡前消息》第300期? 第1页

  

user avatar   wu-pei-70-19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一趟基本白去了。

其实华西村的发展本身没什么好说的,无非就是八十年代的时代红利,只要你不把劳动力分散到土地上内卷,集中优势搞实业,这样的农村几乎都能形成一定的原始积累。

类似的还有河南南街村、河北周家庄,名气比华西村差,但生活水平远高于周边的村镇。


后来华西村改行玩金融也很正常,大家回忆一下2008年前后发生了什么?

华尔街金融海啸诱发全球需求下降,当年的中国是严重的外向型经济,进出口额占GDP总量接近70%。

所以2008年开始中国已经是极其严重的生产过剩,当然,由于意识形态限制,宣传上叫这个“产能过剩”

然后就开始玩去产能、搞合并,还弄了4万亿“救市”,从此中国进入到大通胀大放水时代。

在大通胀大放水的前提下,谁搞实体经济谁傻,谁砸钱搞产业升级谁死的快,这是商业共识。所以房地产上天才是这个背景之下的正常现象。

现在有个别搞高端产业成功的案例,其实仅仅是凤毛麟角,然后被包装成“爱国”、“民族骄傲”之类的东西宣传,但真实的最有效的搞钱途径就是金融和投机。

因为金融可以以秒为单位完成整个交易周期并获利,最高速的榨取大放水中流出的货币。

而搞实业,这个周期可能是几周、几个月。

玩农业的更惨,周期半年起步,所以说发达国家金融泛滥,要靠补贴催人种地也是有理由的。


在这个大背景下,阿里在搞金融,腾讯在搞金融,京东在搞金融,哪怕很多不知名的小平台,但凡有一定点流量,都能找到“××借钱”之类的魔幻功能。

现在搞乡村振兴只提“产业”而不强调“实业”、“工业”也是这个道理,因为产业可以是任何形式,只要你有优势,能在大放水大通胀的时代搞到钱就像。

而工业的红利期早已经过去了,没有在之前的红利期形成积累并且不断追加附加价值,那现在想搞更是难上加难。


至于跟后来合并的村的分配问题,说实话,更无趣了。

公有制的核心是成员共享发展成果,而不是“平分”发展成果,在当前国内“狗吃牛排,人吃洋芋”的条件下能共同富裕就值得当个标杆了。

再说的直白点,人家内部也没见有啥毛病。皇帝都不急太监真没必要急。


华西村在现在真正值得挖掘,能学习和广泛应用的地方有哪些?

华西村现在是一个本地居民加打工人口十几万,接近20万,拥有几百亿产值的“村”。而这个“村”,无论是人口、产业、基础建设等等条件,都堪比甚至超越真正的城市。

这个村的十几万人、几百亿的产业是如何管理的?

中国现在公务员占人口比例大约是0.5%,如果加上各种事业编,可能占到4%-5%,而且老的没见走几个,每年还在大范围扩张招新的。

这个比例其实不算高,发达国家更多,而很多发展中国家也盲目搬运发达国家的模式,经济还没搞起来就先建立了庞大的“财政供养体系”,效率不见的有,倒是必然成为经济的拖累。

当然,即便如此维持国家和城市运转也需要这些人,尽管其中有很多冗员不能动,甚至还在不停的往里塞人。


这个比例如果套到华西村身上,大约需要1000公务员,加上其他需要财政供养的编制很可能要上万人的规模。

但华西村的实际管理者,其实只有原本的村委+合并的村委,合计40人的样子。

这个是温铁军考察华西村之后发现的有意思的东西。


不过他说的很笼统,40人如何管理接近20万人的“村”?乱七八糟的工作谁解决的?

华西村几百亿产值的企业是如何运作的?


另外现在的农村小到一两千,多则五六千,甚至有已经初步进入“镇”这个门槛的大村,其治理都是靠着基层人数极少的党委体系。

再往前的管理组织叫“生产队”,那时候管理者都是吃公分的,成本更低。所以现在很多地方还管村里的办公部门叫“大队”。

但就是这么看起来简陋的体系维持了乡村的稳定,包括这次有些爆发疫情的农村都表现出不弱的动员能力。

那么这个体系是如何运作的?规模扩张之后怎么提高管理效率?

这才是真正值得研究的地方,现在乡村振兴本就是起于微末,迫切需要的不是一个旅行vlgo,而是这种低成本的高效运行和治理经验。


这期视频可以看到马前卒团队付出了不少,拍了很多东西,但唯独看不到“人”,除了马前卒自己和用来当背景板的游客。

这种感觉就像当年那个谁用吉普车+望远镜搞农村调研一样。把接近20万人的村拍出鬼城的效果,也是不容易了。

华西村的村民和打工者是什么样的面貌?他们日常生活是什么样的》他们对现状满意或者有什么不满?他们觉得华西村好,还是想走出去?

这些其实都是路边找个老头拉拉家常就能了解的东西,也是实地考察的意义,否则就只是一段有手机就能拍的旅游景观,和网上每年都拉出来的车轱辘话而已。

教条主义有点像航拍用的无人机,无人机总有一天要落地的,然而教条主义却可以一直在天上飞,因为它不需要落地。


user avatar   shui-qian-xiao-xi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次去华西村旅游,本来是想做一个猎奇节目,展示世界公园、苏宝斋博物馆,以及顶个球的江阴第一高楼。

没想到,最大的惊喜来自于华西村的普通住宅区。作为一个80后,走在华西村2021年的街道上,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童年——正在缓慢失去技术优势的大型国有厂矿生活区。基建完备但逐渐过时,文化宣传夸张到有点搞笑,工作有节奏但进步不多,熟人社会悠闲但缺乏活力。在外来工人住宅区,我甚至发现六层住宅的一楼阳台被推开,沿着道路摆摊, 这是典型的90年代后期老工业基地景象。

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我相信,类似的文化来自类似的生产基础,沿着这个脉络往下探讨,我发现,华西村有高福利,有曾经领先的重工业,有充分就业,有一个稳固但老套的领导层,还有必须维护的面子,唯独没有产业升级。而这正是30年前老国企倾覆前夕的典型社会模式。于是就有了第300期节目,朝圣华西村。

节目播出之后,诚如现在高赞答案所说,最大的亮点是——00后已经忘了华西村,并不认为华西村是全国的标杆,不认为这里有值得维护的面子。这个变化非常值得称赞,说明时代在前进,说明曾经的标杆在落伍,而且还解释了为什么300期的效果远不如140期。

既然年轻人已经不在乎这个标杆的面子了,希望吴家也能早点放下偶像包袱,希望华西村尽早回到正常苏南村庄的发展轨迹上,不要再用落后的生产关系拖累生产力。


user avatar   way-ei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期对华西村的评价算是比较中肯吧,我算是从小看着华西村一点点变化的,中学同学里面还有华西村人,总之2010年以前华西村还是让人羡慕的对象。以华西村为代表的的江阴乡镇还造成一个特殊的历史现象,就是江阴人普遍羡慕农村户口,觉得城镇户口亏了。我小时候也是觉得自己为啥长在城里,而不是一个农村人。

其实在吴仁宝书记去世前,江阴人对华西村的口风就已经开始变了,变化的原因不是当时华西村不行了,而是出现另外一个超级农村——长江村。长江村可以说是华西村的翻版,区别就是长江村地理位置更好,沿江并且靠近市区,所以长江村搞钢铁成本比内陆华西村低,有自己港口,还能附带发展拆船、化工、房地产、物流等产业。

所以华西村的模式不能说失败了,毕竟华西村的后继者长江村还活着,并且活的还不错。

当然,长江村也是这种模式的天花板了,和华西村火了30年不同,长江村就在2010年前后几年火了一阵,后面就没多少宣传声量,以至于江阴以外的人只知华西村,不知道长江村。这也许是江阴市委刻意为之,毕竟以华西村和长江村为代表的乡镇企业不是江阴发展的未来,江阴的未来在半导体,在新能源,在高新科技领域。

如今江阴的一众乡镇企业依旧每年有可观的分红,但是已经很少有人想去占农村户口的便宜了,各个乡镇的人也开始在市区买房,不再想呆在乡镇上。华西村和长江村为代表的强镇弱市发展格局已经不可逆地改变,每个曾经的明星村和明星镇都会面临转型问题,比如前文说到的长江村,尽管现在发展地还不错,但是江阴市委已经好几次动长江村的心思了,毕竟这块上个时代留下的明星村已经完全和市区接壤,阻碍了城区进一步扩展。

督工这期节目做了华西村,也算是对江阴市的上一个时代做了个注解。对于本地人来讲,华西村是一段历史,但不是未来。


7月13日追更,从本地普通人的角度讲讲对华西村为代表的乡镇企业模式看法。

抛开教科书和小学时候去华西村郊游的经历,对华西村第一次有直观印象就是高中的时候班级里面有来自华西村的同学。当时我们都觉得她家很有钱,住带抽水马桶和自来水的独栋别墅,家里两辆车,存款数字更是我们当时不敢想象的数字。华西村的福利也非常好,这位同学念到大学都是村里负担学杂费,毕业后包分配工作。华西村对本村高学历人才回村有一系列优惠政策,即便你是女孩,村里也会竭尽全力让你留下来,让男方“入赘”到华西村,包分房包分配工作,因此一度当华西村女婿也是炙手可热。

这是07年,作为对比可以讲讲同样江阴农村的我舅舅家情况,由于没有效益好的乡镇企业,舅舅家直到2015年家里才装上抽水马桶,不再打井水而是用上自来水。舅舅家是他们村比较早买车的一群人,不过拥有第一辆桑塔纳轿车也是08年了。而我家作为城里人,家里拥有第一辆车要到我毕业工作后的2015年。江阴市区人羡慕农村户口是有这样的历史因素在里面的。

然而这位华西村的同学面对外面人的夸赞,却并不显得很满足,后来聊天中才知道,她家的存款是不能随意支配的,买台几千块钱的大彩电也要打申请报告。

而我们班还有一位来自江阴新桥镇的同学,他父亲是海澜集团副总裁,对,就是那个男人一年逛两次的海澜之家,也是一个乡镇企业,企业掌舵人周建平长期是江阴乃至无锡首富。这位同学总喜欢炫富,毕业后第一年同学聚会,就开了辆非常拉风的跑车来参加。可以说在高中时期,我就已经经历了一次社会毒打,感受到贫富差距的感觉。

即便如此,我还是很感激以华西村为代表的乡镇企业,因为我自己也享受到了乡镇企业红利。

前面讲到乡镇企业的福利只能本村和本镇人享有,城里人是啥都沾不上的。但是江阴总共就那么大地方,往上两辈都有点沾亲带故,因此江阴人可以通过“关系户”入股乡镇企业,吃到企业分红。我上大学的学费生活费都是来自江阴新桥镇阳光集团的分红,如果不是这笔分红,自己大概率要去申请助学贷款。

先说一下为什么托关系入股阳光集团。大约08年左右的时候,在国企工作半辈子的父母双双下岗,企业没了,就给了十几万的补偿。我父亲一度找不到工作,在一家商贸城当保安,最惨的那两年,父母月收入加起来总共5000元。这个时候我去外地上大学就是一笔很大的开支。于是父母就动起那十几万补偿款的心思,这笔钱无论存银行还是搞投资,都不可能获得稳定且高额的回报,唯一的方法就是入股那些效益不错的乡镇企业。正好我姨爷爷姨奶奶是江阴新桥镇居民,有入股阳光集团的资格,就让我父母把钱给她们,以他们的名义入了股。

这里简单介绍下阳光集团,是一家纺织行业的上市公司,和海澜集团对门,是新桥镇的上市双子星。因为这两家企业,新桥镇直到今天还是江阴建设最好的乡镇,人均GDP长期领先江阴市区乃至整个无锡的区镇,直到最近两年才被市区超过。

江阴有和我家庭一样经历的人很多,可以说乡镇企业成为社会稳定的一块基石,甚至实现共同富裕的一个方向,如果没有乡镇企业,我们家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在没申请低保的情况下度过难关的。

说了这么多好的地方,就得讲讲集体经济弊端了。这里先不涉及经营层面,只讲讲对普通人影响,放到下一部分。


7月14日更新,讲这一部分前先要说一个人,我之前公司的前台,一个普普通通的本地妹子,开着几十万的宝马,来赚2000块钱的工资。如果这个妹子是上海人或者深圳人,那大家肯定以为是包租婆,在市区拥有多套房产,靠收租就能实现财务自由,出来打工只是为了体验生活。但在江阴,她可能是个长江村村民,即便完全不工作一年也能有小十万的分红收入,出来上班只是为了体验生活。

长江村有多富前文已经略有提到,网上也能搜到一大堆,诸如过年分红发金条、发人民币山这些都市传说都是真的,只是华西村不再是市里典型后,完全复制华西村模式的长江村也就低调许多,闷声发大财。

长江村比起华西村改进的一点就是落实了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制度,村企分开,企业从直接向村民集资变成各村成立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合作社相当于一个小银行,企业通过合作社融资。这样的好处非常多,首先企业可以摆脱类似华西集团那样为村民承担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工作岗位等的负担,村民没有村企的股东权利,企业也不用担心华西村那样的债务挤兑;其次,村民分红也不再是吃大锅饭,根据你投的钱和股份,多占股多得,少占股少得;最后就是投资更多元化,江阴很多行政村已经变成小区,成为市区一部分,但村级班子依旧存在,合作社持续有收益,靠的就是原行政村的土地,在这些土地上开发的商业项目依旧能为合作社持续供血。

当然,长江村还是保留了一些旧时代村经济合作社的影子,比如和华西村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别墅群,村民不管自家贫富,都是合作社统一规划建设,分配房子。而除开华西村和长江村以外的乡镇农村,村级合作社已经不负担这种福利义务了。

说到这很多人会觉得江阴人很有钱啊,老一辈只要挂靠一个效益好的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就能衣食无忧,直接实现低水平的财富自由。然而真正到江阴工作过的人会跟你说,江阴人其实很穷,富的是老板,来江阴根本赚不到什么钱。

造成这一现象的答案就是工资低了,消费高了。上文说到的那个长江村前台,如果只是少数,那对就业市场不会造成什么影响,毕竟2000块招一个前台,招的到就像中彩票。但是因为江阴的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制度,养出了一大批吃分红群体。分红根据合作社收益和持股比例,少则一两千,多的十几万。根据2017年的数据,江阴市176家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股东人均量化净资产1.23万元,共有农民股东55.79万人,占全市77.18万农民总数的72%,累计分红14.78亿元。长江村人均分红最高2.16万,一个普通三口之家,年底就多了笔六七万元收入。

关于村民分红拿到的钱是多了还是少了我不做评价,毕竟中国现在还是一个发展不均衡的国家,2020年江阴农村特困标准是1430元,城镇1470元,基本持平,集中孤儿养育标准调整为每月2600元,散居孤儿养育标准调整为每月2210元。大家可以以此为标准对比衡量下。

顺便提一下,2017年公布的数据,平均一个农民分红2649元,和我这两天个人小范围调查得到的数据差距比较大,除开4年时间分红数字增长因素外,还有一个可能就是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制度作为江苏省强势推进的农村合作社改革项目,一个重要考核指标就是农村居民参股率,很多村委会把不愿意参股的村民也纳入进来,给了非常低的分红。还有就是改换名目,比如我同事尽管已不住在村里,基本脱离村社集体,但因为没结婚,每年过年还会得到一个几百块钱的压岁钱,这笔钱也算在合作社分红里面的,为该村增加了一个参股名额。

讲了这么多合作社分红相关的事情,终于要回到正题,村民高额分红如何压低本地工资。首先,村社集体经济对人员流动的束缚是双向的,除了《睡前消息》300期讲到的华西村为维护本村村民利益,无法让外面的顶尖人才进来,阻碍产业升级这一层束缚外,本村村民为了分红利益,轻易不肯放弃村民身份,也是一重束缚,即里面的人难出来。

由于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改革,大多数村合作社和村民只有股份关系,并没有华西村、长江村那样严格的村民管理限制,村民理论上是可以自由流动的。比如上一部分讲到的曾经帮助过我们一家的姨爷爷,他们家长期居住在市区,在新桥镇只有一套空房子,不过这不影响他能以新桥镇居民的身份入股阳光集团。但中国还有户口区别,集体户口一旦迁出就很难再迁回来。每年江阴暨阳论坛上都会有外出念大学迁走户口,毕业后回家无法迁回来的帖子。集体户口就相当于一张饭票,有这张票就能保证在年底拿到一笔几千到几万的钱,这导致江阴农村人对去外市工作极度不情愿,哪怕家门口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他们也会选择降低薪资期望,去做一份看起来配不上自己学历和能力的工作。

2021年江阴疫苗接种出现一大奇观,就是一大堆村委会的工作人员,举着自己村的牌子,在疫苗接种点外拉人头,我自己接种疫苗的时候,就因为没找到自家小区工作人员,被某村拉了人头,稀里糊涂做了回“假村民”。那天直到接种完出门,我才在一个角落里看到自己社区工作人员在纳凉,问了下被拉人头会不会有影响,结果我们社区工作人员懒洋洋说没关系,自己任务早就超额完成了。

这反映的是江阴很多村子实际常住人口已远低于户籍人口。村民们去哪了呢?答案就是江阴市区。在江阴市区工作、买房不用迁户口,还能享受城市便利。我个人相亲经历也发现很多这类人,家里两套房,一套市区一套本村,平时住城里。村镇上的房子因为都经过村民上楼改造,可以很轻易改造成出租房租出去,主要租户就是来江阴乡镇企业打工的外来打工群体,形成一个完美闭环。

江阴市区存在大量持有合作社股份的“假村民”,新一代年轻村民从小接受很好的教育,有高学历,这些本可以去大城市寻找工作机会的高学历人才被户口牵制在本地,去竞争本就不多的高学历岗位,人才市场供过于求,企业得以无底线压低福利待遇,和我们公司一样做着996的活却拿着北上广一半的工资是普遍现象。

这里就以我们公司为例做个对比吧。江阴本地发展起来的大型互联网企业,在上海、无锡、杭州、广州、深圳、台北、北京、银川、马鞍山等地都有分公司。公司主要从事游戏、广告等业务,基本每个城市都有招美工,可以作为一个很好参照。
江阴公司招美工工资5000-6000元,无锡公司6000-8000,上海公司8000-12000,广州深圳和上海差不多,最让我诧异的是安徽马鞍山和宁夏银川的公司美工也有6000-7000,和无锡一个层次。而江阴公司实行的是一周6天工作制无大小周,其他城市分公司普遍双修或者大小周。
为避免有人说我拿县级市和地级市比不公平,我又去智联上搜了下昆山、张家港美工岗位工资,基本和无锡持平,5000-8000比较多。

当然,近两年情况开始好转,从我部门面试的感觉,95后对单休的抵触情绪是在增加的,江阴本地HR普遍有年轻一代没有拼搏劲,单休岗位招人越来越难的感觉。前一阵互联网大厂开始扎堆取消大小周,和同事闲聊的时候聊到我们公司会不会跟进,我的第一反应是不会,因为江阴本地还没出现第二家足以和我们竞争的互联网企业,提供不了同等工作岗位。其次大量对薪资待遇要求不是很高的求职者存在,也让企业没有足够改革动力。光凭95后拒绝单休工作还不足以对现有格局产生颠覆。

下一部分聊下集体经济未来吧,这块有点大,要聊下思路,可能不会那么快更新。


user avatar   chang-si-yu-4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郑伯克段于鄢,春秋一字喻褒贬。

华者华夏也,西者西化也,村者从邑,乡下聚居之所也。

见微知著抑或管窥蠡测云?


user avatar   kuo-san-xing-bai-mo-se-mian-b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马逆 @睡前消息 做自媒体在我眼里也就是小学生水平,今天在税钱消息300期之际,我免费教马逆如何做自媒体


标题小学生水平

马逆,是一个只会起三流标题的自媒体,看看300期特辑「朝圣华西村,开播两周年特辑」,这说什么破玩意?平时播放量50-60w,到了300期特辑才40w,知道什么原因吗?我看了就不想点进去。

首先,华西村作为标题题眼?这是70、80和部分90后心目中的圣地,当时各大媒体拼力宣传,dang有意打造集体经济的标杆,但是马逆你在b站的用户是啥岁数还不知道?20岁上下的小孩子,大部分都是学生,华西村在他们眼里的知名度还不如一个电竞明星选手,你视频里也说了,去华西村旅游的基本上都是中老年人,华西村在年轻人心里早没有吸引力了,没有吸引力就没有流量。

其次,短短一个「朝圣华西村」就完了?无聊透顶的陈述句,标题要制造吸引力,要么主体本身就具有吸引力,比如特朗普、拜登、文在寅、韩国、美国、武统这些都是键政圈流量密码,要么就制造冲突来制造吸引力,什么「西方不让我们吃肉蛋奶」「台湾政客叫嚣大陆」「韩国申遗中国传统文化」,你tm一个「朝圣华西村」是什么玩意?要制造冲突懂吗?

华西村号称天下第一村,吹嘘自己村民存款百万,但是现在却欠了400亿,这不就是冲突吗?「曾经人均存款百万的天下第一村负债400亿的背后原因?」再来个疑问句勾起读者兴趣,再加上callback,联系上曾经的爆款,独山县400亿,最后标题改为「又一个独山县?曾经人均存款百万的天下第一村负债400亿的背后原因?」,这tm不比你马逆「朝圣华西村」有吸引力的多?你这标题都不会起,做什么自媒体?

做自媒体的思路从根本上就是错误的

马逆做自媒体内容简直就是搞笑,上一期在节目里哭穷,说自己团队养的人太多,也就勉强收支平衡,因为自己做节目要考证很多资料。

拜托,谁让你做节目做这么多考证呢?你马逆对自媒体的认知本身就是错误的。

马逆想靠自媒体讨论政治,输出观点,要改变一些人的观点,甚至是经常输出一些反常识的观点,什么电子手环、社会抚养费,颇有点2010年的微博slogan「舆论影响中国」,然后微博什么下场你知道了?他现在就是个娱乐明星营销平台,典型粪坑。你在微博、知乎的马前卒账号什么下场知道了?

马前卒还是活在传统媒体时代思维的老人,想靠媒体传播影响受众、引起对社会问题的讨论,希望受众看他的节目能获得一些新观点、新认知,这想法太艹了,你谁啊?还想影响、启蒙、帮助读者提高,哪年的老黄历了?新媒体有这么干的?玩法早变了。

现在自媒体要做的是服务,而不是启蒙、提高、影响。

懂什么叫服务吗?就是受众喜欢听什么就顺着他来,受众想听西方崩溃就天天报道相关新闻,然后痛骂西方,一定要把情绪输出到位,而不是天天对着提词器念稿,告诉你的受众美国人疫情死了好几千万人,美国的汉堡包都是死者人肉做的,洪都拉斯飓风是美国人的新型气象武器,新冠肺炎是美国人的生物武器,上海UFO是美国的间谍飞机,什么几何原理、牛顿定律都是西方窃取我们中国的自然科学成果,现在这才是财富密码,这才是流量来源。

人家受众就是来听你骂西方的,人家累了一天想看看让自己舒服的内容,伏拉夫真假爱国我们不知道,但是伏拉夫的几百万粉丝是真的,人家受众就喜欢看一个外国人无脑夸中国,我们中国太厉害辣!听了就是高兴,舒服,这才叫为粉丝服务,你马逆在干什么?

动不动批评中国地方政府高负债,400亿独山县,要么就是城商银行坏账率惊人,要么就是替资本说话,全网都在骂巨头搞社区买菜,你非得说社区买菜能整合供应链,能提供更丰富的服务,小商小贩本身就活在温饱线上,被中间商压榨得半死不活,巨头的介入不会让小商小贩更差,因为不会比这更差了,打掉能力有限压榨更狠的中间商,相反可能会更好。

你知道你在说什么吗?全网反资的背景下,你不顺着受众情绪走,你tm科普现在买菜供应链是如何的,有哪些问题,巨头可能会解决什么问题,巨头抢的不是小商小贩饭碗而是中间商,马逆,你看到满屏幕的问号了吗?看到满屏幕「收了多少钱?」的质问了吗?你这是服务受众吗?你的受众什么样你不清楚?大部分是一腔热血的学生,他们反资比谁都凶,他们对这种传统蔬菜供应链的了解比谁都少,你在这扯这个谁会听?受众只要听,资本嗜血、资本邪恶、资本家掉路灯,强行拆分腾讯、阿里、美团,资本不死,中国不生!懂吗?


马逆你不运营困难,谁运营困难?按照我的思路做节目需要这么多人去查资料、求证信息吗?60%的员工都可以解雇了,马上就赚的盆满钵满。


而且,马逆立了一个严肃键政节目的人设,你有一点错误,马上一堆人就抓你的小辫子来攻击你。而如果你按我的路线走反西方反资的人设,没有人在乎你说的对不对,只要你屁股正、爱国,你的一些错误也会被合理化,比如「马督工错了怎么了?只许西方造谣我们,不许我们造谣西方?」「你们怎么断章取义呢?马督工大部分观点没问题」「攻击马督工的人什么用心一看便知,谁让马督工骂他们主子呢?」「如果你看了马督工的视频觉得不舒服,那么没错,你就是恨国党!」。


马逆,好好看看我做自媒体的思路,再看看你的,思路决定出路,马逆的思路一开始就是错的,只会越做越差。


user avatar   jiang-rui-jin-52 网友的相关建议: 
      

郑妮娜力是中加混血。

她的姥姥叫郑凤荣,是第一位打破世界纪录的中国田径运动员。中国跳高第一人,曾受到周总理亲自献花。她在中国这边的血统是什么级别的?心里没点数?我这句血统,可不是单纯的指字面的DNA,也是指使一个人归化的吸引力。来自家族,来自文化,来自成就和历史。

更何况,加入中国籍是她从小的愿望,并且在三年前就已经完成国籍变更,做了法律意义上的中国公民。

她哥哥叫郑恩来,是冰球运动员,这名一听就知道受谁影响了吧。在姥姥郑凤荣80大寿那天宣布要做中国人,比郑妮娜力归化得还早一年。

这是多正常的事啊,加拿大媒体为什么要诋毁呢?


我看是新疆造谣颇有成效后,诋毁上瘾了。

甚至于这个乱港分子还大言不惭地用谣言责问起了郑妮娜力,说什么:如果你知道中国在“系统性地强奸和折磨”维吾尔妇女,你还会入籍中国么?

这就是为什么当初我很重视这波抵制的原因,因为谣言中伤成本太低的话,就可以无限复制。果不其然,这两件事开口就能联系到一起。


他们觉得不能接受,还有另一个原因。

那就是有些加拿大人没见过什么正经华人,以为聒噪的港乱分子就是主流。甚至还可能把那个给市长当小三的贪污犯女儿当成华人模板了,以为曲婉婷这种黄皮小清新只要聊聊环保,爱爱动物,整个人皮肤都变白了。仿佛拿民脂民膏出来媚自己的才是真华人,其他一律算是假的。

那些不够反华的华人,在他们眼里略显纯度就不足了。

谁才是大多数呢?

我们都明白,但夜里猛搞曲婉婷的市长们是不明白的。



这位小姐姐只是个朴素的混血儿。不仅有一身黄皮肤,还有个英雄一般的外婆,自然就跟外婆的国籍去了。这种事没有任何奇怪之处,也毫无诋毁的必要。

设想,如果在深圳卖烤串的奥巴马兄弟先加了中国籍,再回到美国籍,又有谁会苛责他呢?

中美交恶之刻,谁会有脸去说这位老黑不懂中国的政治?他需要懂吗?


抛开人才定位,卖烤串的和七项全能的人又有什么不同?自由选择和自己羁绊更深的国籍,再自然不过。

如果只看人才流失就阴阳怪气,那只能说这个移民国家被“人才净流入”这件事惯坏了。根本受不了移民输出国比以前更有吸引力这件事,从自己这儿多走一个人才都受不了。这太小家子气了。

郑妮娜力英文名叫Nina Schultz,这姓氏一看就知道其父有德国血统。他父亲也确实是德国人。她父母辈不过是一个移民嫁给另一个移民的故事,无非是来早来晚的原因。一个德国人和一个中国人借你加拿大的地方留下点美好回忆罢了,到底欠你啥玩意了?一个自诩自由的移民国家,有什么资格在这种问题上说三道四的?

只在人才来的时候谈自由,人才一走自由就抛诸脑后,这根本不是自由国家,这是NM貔貅。

自由是价值观,不是攫取资源的工具。

那些信以为价值观的朴素孩子,自由得离开了。

你们应该高兴才是,因为她理解自由真谛了。

你哭毛呢?


user avatar   liang-ba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知道这么写你们肯定不开心,但是我不写这个了,你们更不开心。




  

相关话题

  如何评价《睡前消息》第140期,从独山县的债务我们还能看到什么? 
  中国距离实现现代化,距离发达国家还有多远的距离? 
  如何评价睡前消息335? 
  如何评价睡前消息第100期? 
  如何评价《睡前消息》360期? 
  如何评价睡前消息第133期? 
  如何评价B站观视频工作室 马前卒督工睡前消息108期:俄罗斯疫情,黑龙江中俄边境疫情,医疗市场化? 
  改革开放为何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 
  1978年,中国除了改革开放,还有其他路可以走吗? 
  中国最需要改革的税是什么?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知乎用户迟飞被永封并注销账号?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睡前消息299期?





© 2025-01-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