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来西亚最大手套生产商停产。
《华夏时报》记者看到的马来顶级手套11月25日官方公告显示,截至当日,该公司“临时关闭”了旗下20家工厂
其在官方介绍资料中称,公司是全球最大的丁腈、乳胶和手术手套制造商,每年生产900亿只手套,截至2020年10月份在全球拥有47间工厂、750条生产线,客户逾2000名,遍布195个国家,(截至10月底的)2020财年营业额为17.2亿美元。[1]
(2)晶圆产能不正常,影响到境内汽车企业
近日,汽车芯片厂商龙头NXP(恩智浦)涨价函再流出:11月26日,恩智浦向客户表示,受新冠疫情影响,恩智浦面临产品严重紧缺和原料成本增加的双重影响,决定全线调涨产品价格。
据行业内人士表示,未来一年,晶圆供应将持续紧张,恩智浦产品涨价幅度或从5%起跳,部分产品需要客户签一年的NCNR(不许取消,不许退货)协议。[2]
(3)东南亚和印度纺织业产能关闭
订单转向中国,国内工厂从3月份的干一天休息一天变成24小时生产。
(4)美国化工企业生产不正常
3月份国内疫情受到控制,而美国疫情尚未爆发时,GE的反渗透膜生产部门将美国的半成品库存全部运输到国内工厂,国内货期没有受到影响。而陶氏继续在美国生产,交货时间不能保证。
(5)LNG价格暴涨
截至目前,山东地区LNG价格已由早前的每吨4300元,涨至当前的8000元。受此影响,工业用管道天然气价格跟涨的可能性较大,目前,临沂地区已有部分燃气公司的管道天然气价格出现上调,淄博地区管道天然气价格尚未调整。[3]
美国劳工部周四公布的数据显示,在截至12月5日的一周,各州常规福利计划之下的首次申请失业金人数增加13.7万人,总数达到85.3万人。在未经调整的基础上,首次申请失业金人数增加了近22.9万人。[4]
海关总署12月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1月份,中国外贸进出口3.09万亿元,增长7.8%。其中,出口1.8万亿元,增长14.9%;进口1.29万亿元,下降0.8%。[5]
就在上月,中国公布的贸易顺差达到创纪录的754.3亿美元。增长最快的是对美国的出口,上涨46.1%,达到创纪录的519.8亿美元。这打破了美国两党政客们今年早些时候的预测,即认为疫情将减少中美两国的贸易,并最终将在华制造业带回美国。[4]
以最火爆的中美航线为例,前往美国的海运价格持续大涨,目前一个40英尺大柜运费需要5500美元,甚至达到7000美元,是去年同期的两三倍,达到20年来最高水平。宁波到苏丹目前海运费已经破万元美金。除此之外,宁波到英国港口菲利克斯托海运费也达新高,也是首次突破万元美金。
除了天价运费之外,集装箱更是一箱难求。美国长滩港和洛杉矶港已瘫,而英国集装箱泛滥到村庄,西班牙有些港口已经开始加收拥堵附加费,几内亚港口拥堵也是日趋严重。全球货物运输需求急剧减少,各大船运公司纷纷暂停航线,减少出口集装箱的航次。现今欧美正在经历第二波疫情冲击,因此率先回暖的中国有大量工业品向外运输,但回程的工业品却不多,这导致集装箱在全球流动的不顺畅。[6]
据sea intelligence分析,集装箱短缺问题在2月份中国春节前得到解决的唯一可能性是,各航运公司是否会继续采购新集装箱和积极重新定位空集装箱的策略。但该分析师指出,集装箱短缺尚未达到波峰,并预测亚洲1月份的缺箱水平将比12月份增加60万TEU。[7]
西方国家产业链有高度全球化的特征。在部分国家间断性停工、国际航运不畅的条件下,工业生产效率大打折扣,长期下去部分工厂会倒闭。如果产业链的某些环节崩溃,可能导致全产业链无法运行。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只有产业链完整的国家才能全力生产,并形成马太效应,对其他国家的工业资本产生虹吸效应。
中美交锋表面上体现为贸易战,实质上是对高端产业的争夺。
而由于规模经济效应(如芯片生产,每一代生产线投资越来越高),尖端领域每个公司的经济产能可以占全球市场份额三分之一甚至更多,全球能养活的高端产业数量可能就是一两家,争夺会继续下去。
无论哪个总统上台,对我国的策略都是“限制打压”,只有隐蔽和公开的区别。
在我国高层正确领导下,我国短时间内就控制了疫情,生产基本正常。
而西方国家由于错过了防控窗口期,既不能完全复工,又由于疫情范围过大无法彻底封锁抗疫。
由于疫苗产能有限等因素,疫情将持续2-3年。西方国家在这段时间内,由于生产停滞需要大量采购生活必需品。
历史上出现类似情况的是二战前期,主要参战国忙着打仗,美国全力生产供应交战国。
而我国比二战时的美国差在高端产业链不完整,生产会受到其他国家的影响和制约。所以我国应该一方面加强自主研发,一方面应该加大对西方先进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另一方面加大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协调与合作。如果能在这几方面能有突破,就可以构建以我国为核心的产业链,实现工业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