哼!他们不光说不结婚,然后真结婚了还说不要孩子要丁克呢!
过一两年朋友圈里天天晒孩子!!!
份子钱都随两回!!!
有一种可能,未必严谨,呼叫情感领域优秀回答者 @司马懿 老师探讨:
有没有可能是因为高学历者结婚年龄偏大,而在主流社交媒体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用户(相对于社会整体水平而言)学历相对较高,因此产生了网络舆论中不婚主义盛行的错误认知?
根据王鹏、吴愈晓关于初婚年龄和学历的研究[1] ,受教育程度越高,初婚年龄越大这一假设是成立的。
其中,在城市户籍女性中,高中(中专、技校)学历者相比小学学历者进入初婚前的时间延长了 56%;在城市户籍男性中,高中学历者相比小学学历者进入初婚前的时间延长了 23%。城市女性中的大专及以上学历者进入初婚前的时间与小学学历者相比推迟了 97%,而农村女性中的大专及以上学历者相比小学学历者进入初婚前的时间则延长了 151%
简言之,读书越多,结婚越晚。
国外也有研究反映了这一趋势,有基于美国 2008 - 2016 年统计数据的分析表明,在人们结婚年龄普遍推迟的大背景下,不同学历的结婚年龄差异仍然存在。在 2016 年,大学毕业群体的平均结婚年龄为 31.3 岁,而高中学历者平均结婚年龄为 29.7 岁。
这是其一,至于第二点,则相对难以印证:是否存在高学历者更容易成为意见领袖、引导网络舆论?这一点,只是一点假设,有待印证。如果成立的话,那么题目就能获得一种新的解读:
网络舆论中不婚主义盛行,而现实中真不结婚的却是极少数,这一点并不必然是「真香定律」在发挥作用,而是因为营造网络舆论的,本来就是一群晚婚族嘛!
多谢 @王瑞恩 邀请,看来坚持不懈的在情感领域的耕耘还是有回报的呀(雾
其实这是两个冲突,一是现实中的数据——结婚率创新低,二是网络中的舆论,两者都和「现实中真不结婚的是少数」发生了冲突。
对于第二点,确实存在话语权的问题。其实我觉得看中国的各种「平均」数字,都尽量不要代入和自己的生活做对比。因为中国的经济发达地区和发展中地区的差别是非常大的,无论自己是在发达地区还是在发展中地区,都会发现平均数和自己存在相当大的偏差。
而网络的舆论基本上是由发达地区的KOL所引导——前段时间的垃圾分类就是一个例子。而发达地区的人们普遍的外部选择更多,也就是结婚这个package里面所能提供的各种功能拆开了之后的社会化程度更高,像家务、做饭等等,在发达地区外包都会非常的方便。
读书其实也是一样的效果,因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未必经济上多么宽裕,但是因为接受的信息比较多,所以在婚姻之外所能找到的乐趣也会比较多——比如一个完全不识字的人,是肯定不会从读网文小说中获得乐趣的。教育程度的提高意味着更加的「会玩」,娱乐自己方式也更加的多元化。
所以网上盛行的不婚主义,和现实中对比出现偏差是正常的。
下面重点来说第一点,就是结婚率的问题。这其实只是因为结婚率的计算方式而导致的,本质上可能还是因为结婚时间的不断延后,下面的图就可以反映出从90年以来,结婚年龄持续增加的趋势:
举一个简化的小例子,就可以明白这种趋势如何影响结婚率的。假定人的一生只能活三天(早中晚)。每天都有50个男人和50个女人出生,也有这么多的人去世。下面每一个小人代表10个人。红色代表「当天结婚」,黄色代表「早已结婚」,绿色代表「单身」。
在早期的时候,所有人都是出生的第一天就结婚了。也就是100人结婚,总人口300人,于是结婚率是33.3%。
后来突然有一天,我们称之为变革纪元第一天,有些人发现结婚晚了有点好处,于是只有80%的人第一天结婚,另外有20%的人第二天结婚,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当天会只有80人结婚,总人口还是300不变,于是当天的结婚率变成了26.7%。
变革纪元第二天,越来越多的人觉得晚婚好,于是当天的刚出生人口100人,只有50个人当天结婚了。加上第一天晚婚的20的人,当天只有70个人结婚,于是结婚率变成了 23.3%。
变革纪元第三天,推迟到人生第二天结婚的50个人中,又有30个继续推迟到第三天结婚,而刚出生的100个人中当天结婚的越来越少,只有40个人了。那么当天只有60个人结婚,结婚率变成了 20%。
现实中,年龄的阶段远远不止三年,晚婚晚育的趋势还在不断增加,所以「结婚率不断下降」和「最终所有人都结婚」并不矛盾。等到结婚的年龄大致稳定了,那么结婚率的下跌趋势也基本上会中止了。
结婚率创新低是事实,那怎么现实里不结婚的是极少数呢?你这不自相矛盾了吗?
90后出生人口比80后少了30%
但是2018年结婚人数只比2008年减少了8%
这就是事实,这届90后超爱结婚!
不婚个锤子,敲敲键盘骗你们的。傻狗们还在找共鸣的时候人家关机就去领证了。
01
第四次单身潮来袭
是不是发现周围单身的人非常的多?大家结婚的年龄越来越大?尤其对于一些年轻朋友,明明一个人看着很孤单,着急找对象,就是没有合适的。这不是个人主观感受的错觉,而是当代中国普遍存在的现象。
事实上,根据国家民政部统计,全国独居人口从1990年的6%上升到2013年的14.6%,单身独居群体日益庞大。截至2015年,中国单身人口达到2亿。中国第四次单身潮正面来袭。
资料显示,中国内地曾经出现过几次单身潮。
第一次是在20世纪50年代,首部《婚姻法》带来了全国的离婚潮;
20世纪70年代末,知青为了返城纷纷离婚,引发了第二次单身潮的出现;
20世纪9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引发传统家庭观念的转变,第三次单身浪潮来临;
到现在,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女性自主意识的提升,第四次单身浪潮逐渐显现。
02
单身越来越多,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规律
科技进步带来效率提升,但每个人需要投入到学习、工作的时间中更长。20年前的一位大学生,要是能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就能在大上海找到一份令人满意的工作了。而现在,流利的外语,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只是所有上过大学的人都应该掌握的基本功。简历上写着熟练使用Office软件,英语六级根本就不是亮点。
工具越来越复杂,专业分工越来越细,每个人都要把属于自己的一块任务做好。
早上8点半到晚上6点的工作时间,大城市平均40分钟以上的通勤时间,普遍性的加班,周末甚至是单休。算下来,属于每个人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每个星期不超过25小时(周末两天20小时+平时5小时)。
排除为了维系社会关系,包括朋友,同学,亲人的活动时间;个人学习成长的提升时间;一些兴趣爱好占用的时间。谈恋爱、维系爱情关系,成为了很奢侈的事情。如果不是在恋爱中,可以享受很高质量的幸福时光,那么恋爱只有一个累字了。
投入学习,维持工作,已经占用了很大时间,使得现代人普遍对爱情的期待越来越高,在投资与收益之间,很多人主动放弃了去寻找爱情。
03
好的爱情,是满足彼此的需求
即使是两个寂寞的人在谈恋爱,也是在满足彼此的情感性需求。
汉子如果就喜欢漂亮的,特别特别看重这一点,那没满足这个需求,不但聊着累,在一起也是将就,很难长久。
妹子如果就喜欢别人特别特别宠她,特别特别需要爱,需要你拿出时间来陪她,如果没满足这个需求,即使你一时牺牲了很多迎来了爱情,但长久下来,你没有这么多精力,还是照顾不好她,结果还是分。
什么才是一个好的理论?非常简洁,又可以解释非常多的现象。在人文社科领域,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就是这么神奇的存在。因为它指向了最本源——人性。
缺什么,就给什么。这才是好的追求者。缺钱,就买买买,不要给我讲什么美国大选,中国2017年经济增长数据。缺爱,就陪陪陪,不要整天说自己加班忙,即使实在走不开,也要表示出愿意请假出来陪,不是开会开会开会。
04
如果恋爱没有让两个人都变好,那还不如单着
美好的事情,谁不想要。爱情是一个特别有趣的话题。它伴随了整个人类的发展史。美好爱情应该是人生乃至人类历史长河中最幸福的事情了。所以各种为精神世界服务的文化作品,爆米花电影,流行音乐,畅销小说都是围绕爱情这一主题展开的。甚至秋刀鱼,都有初恋的滋味。
可是在商业非常发达的现代社会,商品和服务异常丰富,个体通过陌生人之间的分工协作体系就可以享受到高质量的生活。如果两个人在一起的时间,没有变得更快乐,那么真就还不如单着。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人如果不是因为性, 男生更愿意和兄弟们玩,女生更愿意和闺蜜们去逛街的客观原因。
05
你终究会找到合适的人,前提是你找到自己
恋爱是两个人的事情,但却取决于你个人的成长。爱情终究是一个匹配的过程,提高匹配成功有两条策略。一个是增加对象的数量,二是提高个人价值。只要你不放弃寻找,扩大社交范围,随着时间的延长,接触的对象会越来越多,你终究会找到一位合适的人。
如果在此过程中你一直不满意,无非是你当前的个人价值可获得的匹配对象没有达到自身期望罢了。你可以调整个人期望,或者通过个人不断成长,提高个人价值,争取更好的匹配。
女人年龄大了不好找对象,有人说很普遍,可事实上男人年龄大了也并不好找,除非你随着年龄的成长变得更成功。
如果你对自己现在的状态不满意,不要期待于爱情会给你带来改变。爱情往往是锦上添花,少有雪中送炭。
你如果美丽,那无所谓你怎么追都行。如果你不行,或者他们不喜欢你这款,是不会因为你更懂球愿意看球和你在一起的。他的确喜欢足球,但没说什么都得和足球有关系吧?按你的逻辑梅西的老婆就该是女足队员,可实际上并不是。
所以,做好你自己,用你擅长的方式去打动他,而不是硬要去在足球做什么。你要是喜欢的人喜欢钱,难道你就给他送钱吗
极端女拳已经在对乃万重拳出击了。在豆瓣、微博等各个平台对乃万进行谩骂和侮辱。乃万工作室被逼的发声明维护名誉。
真正的女权是追求平权。而女拳是无法认同平权的,她们要的是特权。她们称呼平权女生为“仙子”。有时候直接把乃万们开除女籍。
不极端、不偏激、不丑男。都没有资格做女人。乃万已经被她们全面开炮。
它们的论调都是这样的:
1.买房买车又不是女的逼的。繁衍癌们可以去找不要房不要车的。
可是当新闻中出现女生陪着男生一起奋斗白手起家的时候,她们又骂女生“倒贴”“免费妓女”。当新闻中出现男生付不起高额彩礼而哭诉时,她们又幸灾乐祸:彩礼都付不起,还想娶什么老婆,直接滚回家去。
她们就是这样的双标。直接写在脸上都不带避讳的。跟她们不一致的,她们就跳脚骂人。
2.乃万做为女性,居然和男性共情,这太不女拳了。这简直是女性中的败类,必须要批判。
女拳在寻求支持的时候,经常会找一些男性来给她们站台,比如杨笠嘲笑普信男的时候,她们找来一些男人说自己没有感受到嘲讽等。
3.社会已经给予男性“太多”宽容。凭什么还要呼吁给予男性宽容?女生的宽容谁来给?
给予男性宽容并不代表着不给予女性宽容。这本来是可以齐头并进的事情。比如男性和女性可以携手来对抗资方在职场上的强势。但女拳只要属于她们的特权。她们不敢对抗资方,但是她们可以踩着身边的男性上位。
乃万够刚:
这楼里有些人就离谱,强调怀疑司机的合理性同时强调怀疑女生的不合理
记得刚出来的时候大家怎么说的吗?
“司机肯定图谋不轨/动手动脚,女生害怕了才不顾一切跳车逃跑”
所有人都在怀疑司机
但就目前来看,司机被释放,显然是没有证据证明司机有犯罪行为,之前的怀疑被推翻
那现在大家又怀疑女生怎么就不行了?
可以怀疑司机,不能怀疑乘客?
可以怀疑活人,不能怀疑死人?
可以怀疑男人,不能怀疑女人?
另外,题目第二问建议取消掉,目前没有证据证明女生跳窗的原因是因为感受到潜在的危险,我们只是怀疑女生感受到潜在的危险,基于推断提出的问题很容易被带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