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房价没啥大关系,主要就是规划的问题,北京我相对熟一些,它有三大问题:
滴滴之前公布过一个北京早晚高峰订单的可视化数据,上边是早高峰,通勤人群从五环外向内聚集。
晚高峰也是非常明显,通勤人群市中心的国贸、金融街、中关村等地向外围扩散。
人流量的来源是哪?滴滴也给出来了,北边是回龙观天通苑,东边有管庄通州。
人都去哪了?非常明显回天地区去的是西二旗上地中关村,管庄通州去的是东直门国贸望京,这是上边流量动图里最大流量的两个区域。
反而总部基地,亦庄的流量都要小很多,为啥呢?就是因为这俩建的比较晚,而且都不在市中心,所以在这上班的人相对来说通勤距离近得多,也不需要进市区,实际上体验也要好得多。
所以只要只要北京继续把市中心内的工作疏解去周边,一定会好很多。
像是什么红绿灯时间不对齐,导致走走停停浪费时间也就不说了,北京有几个断头路是最明显的:
就这个 G7 京新高速,本来是要跟旁边 G6 一样直插市中心的,结果修过了五环就断了头,所有的车全都要从 G7 往五环挤,本来四车道的 G7 直接压成两车道,只要你有从西北旺,西三旗晚高峰回市区的经历,那就肯定知道我在说什么。
滴滴之前还公布过一个典型城市工作日高峰时间段的数据:
北京的交通高峰时间段相对来说还是比另外两个平缓的,时间段也更加后移,说明大量的岗位确实都是类 996 的模式,早上可以晚点去,晚上也要晚点走。
你看北京为啥早高峰从 9 点到 10 点有一个持续的高位,晚上 8 点 30 甚至有一个逆趋势的小高峰,这些都是加班人。
建议互联网公司直接改成 11~12 点上班打卡,晚上 11 点下班,咱还可以多睡会觉,省的把时间浪费再堵车上。
问题的核心其实大家都明白,但不知道为啥真的没有人站出来讲就很迷惑了。两点:盲目而极其低效的重复修路/禁摩
说说杭州吧。我在城东城西都有住,也都有房。这几年眼看着杭州从一个没路的堵城变成了一个明明有路却堵得更离谱的城市。因为工作原因有时候会去临近的绍兴和嘉兴,这两个城市截然不同的表现也值得一提。
先说杭州为什么堵:抛开规划问题,绕城高速双车道就很迷。这不重要,差不多土壤质量的上海,一条60km地铁可以两年内完工,杭州呢?一条六号线,造六年还遥遥无期,直接把贯通东西的天目山路运力减少一半。高速口子市区六个口子封掉三个,高架隧道更是日常封一下。绕城双车道封掉一个变单车道也是常规操作。在杭州,最好的生意不是互联网,而是给汽车换轮胎……因为真的没有一条路是好的。
临近的嘉兴更为夸张,因为某重要庆典即将在21年召开,从上海调来的市委书记(一方面也是输血上海建工等企业)直接大手一挥,举n年的债在市区搞有轨电车?!嘉兴是一个典型的藏富于民的浙江城市,公共交通够用,但道路却不甚宽敞。17年搞海绵城市,把全部的路全部扒开来重新修了一遍,三年过去,今年重新扒开来再修一遍,还隔断了路做起了铁轨。现在好了,一个有轨电车,让市区通勤时间直接增加两倍。无论是三亚还是武汉,这种有轨电车均是鸡肋,劳民伤财大兴土木,却还不如增开两班巴士有意义。
绍兴可通畅多了……唉。
资本主义房地产的锅。
社会主义终身雇佣时期规划。
工厂旁边就是宿舍。
宿舍里面是子弟幼儿园,小学,子弟中学。上到大学你才出宿舍。
工厂有食堂。
工厂里面有厂办医院。
洗澡有公共澡堂。
有的宿舍里面还设置了农贸市场。
如果你愿意,不出工厂和宿舍区,就能过一辈子。
通勤时间步行十分钟,送孩子上学与上班是一路。
自行车带着孩子一路解决问题。
具体生活可以看陈佩斯的电影《瞧这一家子》。
1998房改以后,取消分房,要买房。
企业取消办社会,不再提供医疗,教育服务。
也就是单位食堂,现在很多企业还保留了。
资本主义房地产,要规划出级差地租,没钱的滚远点,给你修地铁。
还能感受到社会主义余荫的人。
虽然有靠近市中心的房子,但是为了孩子教育,也往往要住在学校附近。
也免不了通勤之苦。
个人反对其他回答说的租房成本高的情况。
起码在上海的漕河泾地区,我在距离公司骑自行车20分钟的情况下,可以租到一个月2000元的阁楼。但是如果想住的舒服,租住两室一厅,那就没办法了。
至于北京,这个就是房价问题了。
我家到公司,需要从上海浦西很西的地方,到浦东很东的地方。直线距离18公里左右,但毕竟我不会飞,再加上日常地面堵得要死,所以这个数字可以忽略;
开车走高架,绕点路,大概35公里左右,如果不堵车,大概40多分钟能到,但上海早晚高峰哪有什么不堵车的时候呢;
所以还是坐地铁好了,要坐15站路,换乘一次,算上走路、换乘、等车,路上全家711买个早饭,差不多就是65分钟。
我一开始入职前,打算在附近租个房子什么的,毕竟以前在浦西市区上班的时候,通勤只要20分钟,一下子变成了3倍,我有点接受不了。但后来发现,我有点矫情了,身边大部分同事都住在浦西,每个人通勤时间在45-75分钟之间。
后来,我就习惯了这漫长的地铁通勤时间,在地铁上背背单词看看书有位置坐了就睡睡觉,其实都还挺好的,算是难得的“leave me alone”时刻。
当然啦,之所以觉得1小时地铁通勤也还能接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个原因:
1,我有一副还不错的耳机,虽然做不到世界清静了,但起码是没那么吵了:
2,我们每天十点钟上班,不打卡。
再远也架不住人家乐意!还不都是自己选的?
什么?你说你没得选?nonono…其实你已经做出了最优解。
我自己通勤时间在一首歌到两首歌之间。全凭心情。
两点打卡,我一点半的闹铃。
收拾收拾下楼,从小区里出去,上大路。两个路口。到了单位刷脸,上楼,进办公室。还能喝杯水。
幸福吗?
幸福当然都是有代价的。
我今年四十多了,二十年前本科毕业。去年工资才从2426.55涨到了三千多。
换你,愿意吗?
有时候真的羡慕996。至少他们还能靠自己的努力赚钱。
像我这种基本告别攒钱的人生,有几个人会选?
这是改开初期城市规划领域海精专严重缺乏,以及海精专严重太菜,导致的后遗症。近年来,各城市的决策者已经陆续意识到了这件事的严重性,有十分专业的规划团队(真正的海精专)开始亡羊补牢,但由于恶果已经造成,弥补与改正的难度极高,像北京这样的城市就只能扁鹊三连了。
改开初期的城市规划者许多缺乏基本的城市规划素质,他们对城市规划的理解非常类似于爱好用无烟煤发射火箭的高华,亦即一种简单乘积:一栋高层住宅楼能容纳300人,那么我只要连盖一万栋高层住宅楼就可以容纳300万人了。既然北京的土地面积完全可以盖得下一百万栋住宅楼,那么北京就可以容纳三亿人同时生活,毫 无 破 绽。但实际上,城市复杂度随城市人口增加而呈三次方上升,这其中涉及到各类公共服务、交通物流、应急处置、效率损耗等关系极为复杂,需要进行极其精密的计算与设计。但现实中,他们只是把各类人居要素简单叠加,把整个的街道级行政区设计成可以容纳百万人同时办公的巨型办公区,距离它一个小时车程的另一个街道级行政区设计成一个容纳百万人同时睡觉的巨型住宅区,还有生活服务区,等等若干,我怀疑按照他们的思路持续下去,建造出可供百万人同时洗澡的银河系第一澡堂也不是不可能。
这样的思路从现在的观点来看显然很荒唐,一个人同时需要工作、用餐、娱乐、生活服务以及睡觉,考虑到交通复杂度与定居点规模的三次方关系,这个人的交通半径不可能太长,任何一个街道一级的行政区都必须拥有复合的功能,至少住宅是不能距离写字楼太远的。当年的规划者没想那么多,上来就干,现在意识到错误,已经覆水难收。
当然有些人可能仍然不认可这一点。那好,一个人每天需要的营养大概是两升水,500克蔬果,200克碳水,200克肉,25克油和3克盐。现在我给你两升水,500克生菜,200克大米,200克生肉,你先把他们一样一样噎进肚子里。哦对了,还有三克盐,来张嘴我给你倒进去,正好用25克油给你漱进胃里,你看咋样?营养成分反正是一样不缺。
现在你应该对城市规划的误区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了。
最近几年,最早是每天骑车单程十五分钟不到,我觉得时间太短,通常选择走路,走路也就35分钟,后来公司搬家到市区西边,变成了骑车30分钟,公交25-45分钟(堵车程度不同),最近两个月我也搬家了,搬到了城市东郊,每天上班需要穿过市区,变成了自行车15分钟,地铁35分钟,公交25分钟,上下班需要两个半小时,从一天半小时到一小时再到两个半小时,差别巨大。
每天通勤半小时,我一周去三次健身房,
通勤一小时,不加班,6点半吃完饭,休息到八点,会出去骑两小时自行车。
通勤两个半小时,真的就只有周末有时间骑车锻炼了。
去年高中实习,超极端通勤。
每天早晨5点30起床,赶家门口5点55分的火车,到melbourne cbd,然后再换一班火车,到Springvale,然后从springvale赶一小时一班的公交车到学校附近一个车站,然后步行10分钟到学校,基本已经到8点10分。
一次行程共计2小时10分钟左右,好处是可以在车上备课。
当然每天回家也是2小时10分钟。
基本每天要花上4个半小时以上在通勤....
每天的时间都非常紧凑,那段时间真实太爽了,太紧凑了,按时吃饭,备课,睡觉,洗澡,起床。
其实这是我不太理解为什么很多平民老百姓会对电瓶车深恶痛绝的原因。
电瓶车有没有问题?那自然是有问题:车速太快、骑行太骚、运货太多。
但是这是典型的把电瓶车当生产资料才会出现的问题,如果作为上下班通勤的交通工具其实效果很不错。
现在城市通勤时间那么长,不是因为咱们城市大到真的有几十公里辐射,是因为堵嘛。
通勤型电瓶车既避免了卡在路上无所事事的尴尬,整体上也降低了私家车通勤带来的城市交通道路压力。(当然如果你家里你上班的地方真20公里,那当我没说,但是报道里面也说了,4个超大城市的平均通勤距离为9.3公里,注意,通勤距离是往返距离)
现在很多人不想骑自行车或者电瓶车的原因很简单:第一个觉得危险,第二个觉得空气有污染,第三个觉得太冷太热,第四个觉得掉价。
危险,是可以通过设计合理的道路规划来完成的,成本还贼低,说白了就是重新划线的问题,减少了私家车上下班通勤,主干线上空出来一条车道给电瓶车难度很小,毛细管网上本来就有慢车道。
污染,这其实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一方面现在污染治理不错没以前那么多霾了,一方面口罩现在人人带骑电瓶车也可以带上,一方面很多污染就是通勤堵车尾气排放造成的。
太冷太热这个没办法,天气冷天气热就公交呗,现在的问题是春夏的时候电瓶车也不多,依然是私家车、公交、打车是主力。
至于掉价,说实话,开车习惯了,要突然骑个电瓶车,心理的确有落差。但是堵在路上一小时,骑车回家20分钟,面子在里子面前有那么重要么?
但是很多人还是觉得放开电瓶车,或者说更好的规划电瓶车出行没意义,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