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是新的集资模式出现了,又有新的金融创新可以搞了。
中国的互联网企业,本质上是以互联网服务作为掩护的金融企业,它们提供的互联网服务,本质上是资本原始积累的手段+直接面向公众进行融资的渠道+品牌推广和文宣部门。
中国历来对金融资本卡的非常严,资本要想进入金融行业,监管和限制极其严厉,然而资本是不可能克制住对金融这块超级肥肉的欲望的,因为金融行业实现了资本基于资本的增殖,而非资本基于财富的增殖,这是资本增殖的最高级形式,资本天然具有向这一行业攀爬的倾向,这是内在本能,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但中国对这一领域卡的极严,怎么办呢?就只能以其它行业做掩护,变相入场了。
上一个用来掩护的行当,是不动产。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一家企业是否是金融企业,并不以该企业是否直接进入现有金融市场或获取金融牌照为准,而是以其资本运作模式是否具有金融行业性质为准,只要这家企业的资本运作逻辑遵循金融行业的基本规律,即:资本基于资本实现增殖,而非资本基于财富增殖,即可判断该企业为一家金融企业。
需要注意的是,互联网企业由于其互联网服务直接面向每一个个体,因此其集资渠道和集资效率远超传统金融企业,众所周知,集资最高效的方式不是找一个人给你投资十亿,而是找十亿个人每人给你一块钱,互联网服务与公众直接对接,无中间环节,因此天然与这种集资模式亲和,移动互联网的兴起更让这一模式如虎添翼。
问题在于这种集资模式具有跑马圈地的性质,某种商业模式出现后,各个大佬/新秀各占一块地,新人进不去,大佬不出来,其垄断性质甚至远超传统金融行业,但是渴求增殖的资本多如牛毛,同一商业模式的市场总规模和容量又有限,一个人总不可能点一次外卖还得把所有平台都挨个用一次吧,那么僧多粥少的情况下,创造出新的商业模式就成了刚性需求。
这么些年来,基于互联网平台-搞互联网服务-借互联网集资-进入/变相进入金融行业-跑马圈地-养蛊-一家独大-风口期结束-资本退却等待下一个风口成了一种惯性常态和标准模板,新的互联网商业模式出现只是增加了新的集资形式,而互联网集资的垄断性强于任何传统金融行业,一座城市可以有七八家银行,一个人可以在三四家银行存钱,但他每次点外卖只会用一家平台,而不会饭用一家点,菜用另一家点,因而新模式出现之初,跑马圈地的效率就变得尤为重要,这直接决定了后期由谁来垄断,这才出现了风口一出现,大佬们如洪水开闸般一拥而入的状况。
谁都想当那个在本商业模式内独一无二的“银行”,从而垄断该商业模式内的全部集资渠道,进而在最大的基数上,实现资本基于资本的增殖。
全市只能开一家银行,先到先得,换你,你抢不抢?
互联网公司只会做一种生意,就是高频并且刚需的生意,两个条件缺一不可,缺了一个规模就做不大,两个都缺连投资都拿不到。所以低频非刚需的咖啡和教育 总是被质疑财务造假,不注点水,这生意根本起不来。
而近两年来,纯线上的高频刚需早就挖掘完了,成就了BAT和字节跳动,线上线下各一半的也挖掘完了成就了滴滴,美团和拼多多。
剩下一批高频非刚需的,比如 几个视频网站 微博 知乎,属于可以天天上,但是不上也不会死。要不持续亏损,要不营收上不去。
低频但是刚需的也有,但是不能是纯互联网公司,比如硬件手机,一两年买一个但是必须买,可以靠高客单价来盈利。
突然,大家发现还有一个高频刚需场景,那就是买菜,几乎天天要买,而且必须买,本来这部分市场是属于纯线下零售业的,但是疫情期间让各家看到了希望。
于是互联网思维三件套走起,高额补贴,垄断市场,提价收割,这是在外卖和打车大战中总结的成功经验。
线上的流量枯竭,增长乏力,海外市场无法突破,互联网大公司顶着高高的市盈率有巨大的增长压力,线下的高频刚需买菜场景让大家看到了希望,无论最终证明是不是个坑,各家都必须跳。因为其他人跳了你不跳,万一真成了,你就输了,如果真是个坑,大不了一起跳一起死。
唱一下反调,作为老右派,欢迎。
如果一个商业模式是行得通的,那就是行得通的,如果行不通,那就是行不通。
小超市依然还会在,不是因为小超市能提供什么东西,而是因为小超市方便,我家现在炒菜没有酱油了,你告诉我明天再提货点提,我鱼还在锅里你跟我说这个?
如果论便宜,一站式购物,中国到处的沃尔玛,家乐福,武汉满大街的中百仓储,打趴小超市没?也没啊。
下面还有朋友说滴滴司机很辛苦如何如何,是这样的,如果当年的出租车不是那么难打,滴滴没出之前,打个出租车,我得喊声爹,真的难打啊。
“师傅,我去解放公园”
“我这是武昌的车,不去。”
那怎么办?呆着呗。
正当大家觉得滴滴司机很辛苦的时候,那就再说几个,知道出租车公司当年提成,压榨出租车司机多凶么?知道出租车司机的那个车,是要高价买的么,这钱都落到谁的口袋去了?
反正没落到我的口袋,也没有落到出租车司机口袋。
淘宝崛起以后,全国的电脑城卷铺盖走人,怎么就开不下去了?
听说你想去电脑城买电脑-----您真有钱。
谈谈最近在深圳异常火爆的社区团购,今天泼点冷水,说说社区团购的危害性:
1.各大巨头通过巨额补贴,达到垄断市场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干死了菜市场,超市,便利店,水果店,实体店,经销商,整个市场都赚不到钱。
2.巨额竞争过后,只剩一两家形成垄断局面,消费者养成了网上购买蔬菜水果习惯,平台慢慢加价销售,最后把曾经补贴的钱加倍赚回来,之前滴滴,美团就是这么干的,现在大家发现没有滴滴打车,美团外卖价格一年比一年贵!曾经的羊毛,消费者都要加倍还回去!
形成垄断市场后,平台就开始两头赚,对果农菜农压最低价采购,由于其他采购方都没有,果农菜农不得不低价出售,甚至价格一年比一年低。
3.等全国人民都习惯网上购买生鲜的时候,平台出售自提点代理权,一个点20万30万,类似于快递的加盟站点,现在为他们使劲吆喝的团长,最后只能喝西北风了,卸磨杀驴是平台最爱干的事。
实体店现在有多难做,大家都知道,社区团购把城市里最后一块处女地:超市和菜市场直接干懵了!
没有中间商赚差价,说得很好听,但其实中间的差价全被巨头赚走了!
中间商整条产业链养活了多少人,不仅仅有司机,有营业员,还有保洁阿姨!
而电商只能够养活程序员和资本家,而不是你我这样没有学历没有技术的保洁阿姨,营业员和搬运工!
国外的互联网巨头们都在展望星空,为人类的未来积蓄技术,而国内的互联网巨头们天天想着老百姓口袋里的几块钱,搞钱搞地搞房就是不搞技术,不搞基础科学研究,一个个都在想着如何垄断市场,如何榨取最大的利润和剩余价值。
所有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意都是好生意。
现在的社区电商让我想起了十几年前的药店大战。十几年前个体药店随处可见,药店大战过后,现在大家去看看周围的药店,还有几家个体药店。
商业套路都是一样的,连锁药店拿到投资,通过部分药品低于进价或者不赚钱销售的模式挤垮个体药店和小连锁,然后再恢复正常价格。
大家也许会在这个商业战争中赚到不少好处,买到价格便宜的东西,大概率战争结束后也只是恢复正常价格,并不会增加多少开支。
但是!
十几年前,一个年轻人,读了个垃圾药学医学本科或者专科,家里条件能拿出十几万二十万的样子,再借一点或者贷点款就能开一家药店,一年大约能够赚大几万到二十来万的样子,当时普通大学本科毕业生一个月1500左右。我班上几个同学就是这样赚下第一桶金的。
现在这条路断了,老老实实去药厂,连锁药店打工吧,一个月3500到4000块。
就是现在,一个年轻人没有什么技能,在读书大战中也卷输了。跑到城市找个小区,盘个门面,开家蔬菜水果店或者杂货店,勤快一点养活一家三口问题也不大。
我楼下一个零食店是一个小年轻刷信用卡刷了8万盘下来的,那哥们每天睡到中午才来开门,看店子的时候也基本在召唤师峡谷,进来客人头都不抬,还动不动就出去玩一天不开门。店子开了两年多了,因为就在我家楼下,买了几次东西也熟了,我问他赚钱不,他说不怎么赚钱,但是这两年也把信用卡的账还清了,自己养活自己,不用找家里要钱。他说他要求不高,赚的钱够房租吃饭玩游戏就好,他说他就是不喜欢去打工有人管着,对生活要求不高自由一点就好。
也许社区电商大战结束后,这个小伙子也只能去打工被人管着了。
当巨头们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也许我们会觉得生活更便利了,物价降低了,但是慢慢的你会发现,除了打工,你别无选择!
谢邀。
撒下绝户网,搞死普通人。
地摊经济“芜湖”一声,砸地上了。
都经历过O2O爆发的十年,也还记得当年团购的疯狂。现在的互联网卖菜,本质一样:
烧钱,在烧死自己的前一夜烧死别人,你就胜利了。
望京几个小区已经有小姑娘扑上来向你卖菜(我特么一开始还以为是什么暗号),看着那0.99元的一袋蔬菜,恍惚间我感觉:
扶贫办终于发现我了。
而且就这0.99元里,一般还有15%到20%的抽佣。这根本不是那些惠民菜市场能出的价,这就是阿里腾讯美团京东拼多多在对着烧钱。
先烧钱,把区域内对手烧死;然后大数据测算,这片地区的人我最高能收多少,我手上的供应商最高我又能收多少。
收来的钱打个包,包装成一个新金融产品,上市收大钱。
外卖越吃越贵,餐厅越赚越少。垄断就是这样,卡住位后两头吃,只不过现在吃到你家楼下而已。
我比较佩服的,是现在一帮洗地的。
这张黑脸,你们是得打多少层腻子?
说什么“新业态”、“互联网创新”、“产业升级”,嗬,我啐你一脸。
你是顺鑫还是首农?你是山东寿光还是北京新发地?你在现有的农产品利润结构里能改变啥?你是做了集约化生产还是基壤改良?
说白了,信息流即现金流。没有什么创新,就是互联网资本奔着小区的现金流来了,要在线上线下同时垄断。
生鲜电商和小区购五六年前就火过一波,当年是把新发地和寿光的东西搬到线上卖,现在是靠资本挤走别人然后在你家楼下卖。
没办法呀,中国互联网全面进入存量市场,拼多多阿里京东的用户数量扩张已经明显放缓,一个两个只好冲着“最后一公里”来了。
所以就算概念上尬聊创新,买卖不能停,该垄断还是要垄断的。
其实吧,中国资本——尤其互联网资本——的高度垄断,已经是板上钉钉。咱也不装外宾,不虚空输出。
但这次成规模集团军扎穿到小区的操作,国家应该要有一些反垄断的禁止跨业措施。
因为居民点周围的低水平服务业,已经是中高龄失业劳动力最后的去处了。
很多餐厅已经不去菜市场进货了。我热爱广东的大排档,是因为还有不少老板凌晨五点蹲在菜市场里物理摸鱼,追求新鲜。
现在美团那堆网红店(呸),基本是靠美菜网、宋小菜、快驴配送这些餐饮供应链活着。互联网和传统企业一道,联手在餐厅的供应链端已经实现了垄断。
为什么外卖上菜品越来越雷同?你们都用的是同一家供应链,甚至直接用他们研发的菜品,你们本质上懂个锤子烹饪,就是做流量的。
对,这些餐饮供应链多数都会为餐厅配套融资贷款,借你钱也供你食材,靠供应链垄断来收贷款,快和租金贷差不多了。
对当下社区菜市场来说,周边居民才是主要客户。互联网巨头这波操作,基本上是断他们粮。
还有的振振有词:卖菜的可以来做社区“团长”嘛,这也是一种创业嘛。
团长,你在干什么啊团长,自主的现金流和平台外包雇佣工能是一码事?
“靠期权和提成实现财务自由”的大饼忽悠不了互联网社畜,就转去忽悠线下夫妻店,这就是降维打击?
现在就应该有些边界:
互联网已经越来越成为类似水电煤的基础设施,“互联网”很难再成为一个单独的属性,如同你开个便利店,不会强调自己是“用电力用自来水的零售店”。
这特么废话。
从这个角度看,很多互联网巨头本质上是“运用互联网技术、资本驱动型的金融公司”,而且这些金融公司还在流量上实现了垄断。
那他们的扩张是不是该控制一下?
今年中小微企业本来就难,地摊经济也不是乱提的,政策口确实指望开放一些限制,让低水平服务业来消化一部分失业人口。
这时候资本不受控、规划不受控、竞争不受控的一票互联网巨头来撕扯这块市场空间。
还是那句话:可以不为国分忧,别为国添乱行不行?
【如果你对认真读书和读书方法有点兴趣,立刻加入我签名档所述的QQ群,合则来,不合则去,因为我不大可能继续在知乎回答新内容】
光是讲“互联网资本必然吞噬一切”是句废话。
为什么是这个时间点,不如想想如下前置条件:
1,高频小量多点物流的完善:从外卖到送菜。与之对应的,是10多年前京沪等地有机农场面向高收入社区的送菜服务——一周送一次或两次,农场主自己开着面包车上门。
2,疫情以来,“社区”作为一个实体,在我们的概念世界中重新复活。
3,“不在家做饭”的人群已被寡头瓜分完毕。
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反垄断。
互联网进入生鲜买菜,是提高效率的好事。
类似于电商对传统渠道的替代。
但是,不能出现垄断的情况,资本进入,把线下渠道都挤压掉。
然后涨价。生产方和消费者都没有议价能力。
蛋壳公寓你可以不租,但是菜不能不吃。
应该有一个反垄断的控制。保证一定区域内存在竞争。这样互联网巨头也只是平均利润率。无法完全控制买卖。
个人说一点反潮流的话:我不看好这波卖菜的事情。
对,我知道互联网的玩法是先贴钱挤压对手,然后再收割。但问题在于,这个逻辑要成立,那必须有个隐含的前提:当开始收割时,新的竞争(本地)对手不容易进场。历史上所有类似办法成功的领域都离不开这个属性,而且这个属性越强,就越成功:电商是很成功的例子(自营一个全国/区域性分销网络难度极高)、网约车餐饮外卖就有点勉强了(出租车公司很难死绝、餐饮店开起来并不难)、长租公寓更是直接暴雷了(互联网资本干不死房东,只能干死中介。所以只要收割得狠了,那隐形中介性质的个人二房东就一定会出现,因为个人二房东没有正规公司的一大摊运营成本,进入和退出都极其方便)。
至于在卖菜领域,这个前提同样是不成立的:菜农们挑个担挑,骑个三轮就可以重新进场了,稍微有组织一点的就是天光墟。所以,和大家想象的不同,这生意竞争对手实际上是农贸市场。但农贸市场本身的运营成本并不高,并不那么容易被直接干掉。所以,它的表现上限最多就是类似滴滴那样贴几年后开始微利,想大肆收割是不现实的。而下限,则参考长租公寓。
但大家都盯上这块了,其实原因没多复杂,就一条:说明互联网资本已经找不到更好的优质领域可供进入和收割了——有枣没枣打三杆。
可能写的有点敏感,如果不合适,联系我删除。
炒作,一定不能炒到衣食住行上。
说一个大家平时没注意的一家公司,益丰大药房。
有没有发现,现在每家平台都在提什么大健康,送药上门。
其实资本一直在试图垄断药房。套路嘛,跟团购和之前的补贴如出一辙。先降价,把其他零散的搞死,然后再涨价。现在你还能看到不是连锁的药房吗?
你看一个住被炒作的,长租公寓都出人命了,民怨沸腾。小黄车,也从刚开始的一块钱,现在都1.5半小时了。谁骑它干嘛?
超市的商品零售价格一直在涨,现在终于把手伸到了最后一块领域,吃。而且是事关民生的吃。
资本不是为了做慈善,今天的补贴一定会通过明天的涨价补回来。
这么多小超市一旦被他们玩死,没人再开超市,最终也是被他们接手过来,然后涨价。因为方圆几公里的超市都是资本的。你拿什么跟他们斗?
所谓的互联网+创新已经变味了,根本不是为了创新。纯粹是恶意竞争。正常的商业竞争下,还不允许赔本经营。但是互联网打上创新的字眼以后,竟然可以赔本竞争!我也是醉了。
不过我说点个人的猜测。有一句话,叫欲使其灭亡,必使其疯狂。
中国的老百姓已经很多年不能够理解资本家,资本主义是什么意思了。
我一直在想,资本就像水,水是善是恶?如果在干旱之地,缺水之地他就是善。但是水如果泛滥了,淹没了两岸之地,他就是恶。
以前的中国是非常缺资本,缺水的现状。资本进来就被使用消化了。现在却有点泛滥了。
适逢改革深水区,千年以来的大变局,有敌国外患才能上下一心,商鞅变法,为何能成?外部在被魏国割地,内部贫困潦倒。民意跟随。老世族敢怒不敢言。
如果没有这种内外条件,往往会适得其反。进入了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后,只有张居正和雍正的改革带来了实效。王莽,王安石,都没搞成。里面的因素之复杂,我相信是会被深深的剖析解读的。只可惜看不到。
现在资本的危害,犹如长租公寓之前的资本,行业里的人看的一清二楚。比如我爱我家的副总裁,就看的一清二楚。但是当他喊出了危险的口号时,既不被大众理解,也被同阶视为叛逆。
如果那个时候就此监管,未必能够争取到支持,也不知道从何着手。但是经历了这一次的长租公寓以后,再贪,反应再迟钝的人也该看得清了。有点常识了。
你在这时候,再出政策,则上下一心,无人会说冷言风语。虽然牺牲了一点利益,看着更曲折了。
很多事就是这样,你看的早了,说的早了,也没用。因为人,不在自身利益受到伤害,感同身受的时候,你说啥他都能跟你抬杠。
改革,就必须有民意的支持。
以前很多小伙伴看那些词,资本主义的尾巴,打到资本主义,并不能理解,这是什么玩意,怎么这么恨资本主义。你看国外的那些资本主义国家都活的很滋润啊!
这几年,民众被教育一番,能够理解什么是资本主义,为什么要割资本主义的尾巴。
所以让这些泛滥的资本到处搞也不是坏事,就当是在可控的范围内,提前引爆了不确定的炸弹。也相当于,人心这大堤到底坚不坚固,得这些泛滥的洪水来验证。
提前演练,才能在更大的洪水来临时,坚不可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