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秦军要在长平死磕?如果廉颇扛不住压力,出军血战,秦军大概率惨胜,那五国不就得利了吗? 第1页

  

user avatar   wang-lao-yu-8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太长不看版:

因为长平之战的形势看上去还不错,秦廷确有足够的理由把这一仗打下去。

注意,我这里说的是有【足够的理由】,不是说必须要这么做或者这么做有多对。

秦廷自公元前266年开始“远交”魏国,“近攻”韩国,在连续6年的单方面攻韩之后,被韩国以壁虎甩尾巴的姿态引向了赵国。

至此,秦、赵两国全面开战。

考虑到之前秦国一直在单方面攻韩,秦廷应当认为自身在击垮韩国后还有足够的战争资源及外交资源对抗赵、魏、楚、燕、齐的联合反扑。

然而,令人惊喜的是,在韩国近乎自杀式的割地之后,魏廷依旧保持着和秦国暧昧式同盟关系,楚廷则割地向秦国屈服,也就意味着秦国只需要面对赵国就可以——毕竟,魏、楚不动手的话,齐、燕肯定不敢乱动手。

其后,齐、燕宣布救赵,但并未实际出兵,魏国保持暧昧,楚国对鲁出兵。

最终的局势,就变成了秦、赵单对单。

此时,秦廷也就有【足够的理由】打下去。

注意,只是有【足够的理由】。

再之后,秦国一直单方面攻击赵国,直到在邯郸城下暴师一年半之后,突然被魏、楚联军击败,河河东安邑甚至都陷入了恐慌。之后,“远交近攻”的始作俑者范雎又运作了大将白起之死。再之后,就在魏、楚在东方瓜分泗上的敏感时期,秦国又单方面对韩、赵发动了战争,并灭掉了天子所在的西周国,纵方由此一直保持着同盟关系,并未出现合纵以后经常出现的火并。

总结来说:

在公元前266年至前254年期间,秦廷所发动的战争整体上是有【足够的理由】,但除了【足够的理由】以外也确实存在有相当多不正常的地方。

我在之前的答案里梳理过有关长平之战所在系列战役的始末,具体如何理解当时秦廷的诉求看个人。

·

警告:

以下内容参考杨宽《战国史料编年辑证》,不参考相关影视作品、文学作品。

·

公元前265年,秦昭襄王42年,楚顷襄王34年,魏安釐王12年,韩桓惠王8年,赵孝成王元年,齐襄王19年,燕武成王7年。

大概因为上一年赵惠文王逝世,秦国开始正式攻韩,攻取了少曲、高平。

是年,秦相范雎因私怨向魏廷索要魏相魏齐的人头,魏齐被迫逃往赵国。在得知魏齐在赵之后,秦王又扣押了赵平原君,要求赵王交出魏齐自己才放人,同时还派出了军队攻打赵国。此时,赵国一方面向齐国遣质求救,一方面由赵相虞卿携魏齐逃回魏国,在魏齐自杀后复将首级交予秦国,最终让秦国罢兵。

图为这一年列国的形势。

如图所示:

红圈为秦、魏联盟,以韩国为军事目标;

黄圈为齐、赵联盟,以秦国为军事目标;

红箭头所示为秦国攻取的少曲、高平,可以看到秦国的目标已十分直白,就是上党;

灰箭头所示为魏齐的逃跑路线——需要说明,虞卿与魏齐逃回魏国时还曾计划借道逃到楚国——可见,魏国似乎有意把赵国拉下水,赵国似乎有意把楚国拉下水。

同年,齐襄王逝世,赵廷为巩固齐、赵联盟,引进齐相田单为齐赵共相,军事目标也转向了燕国。

这一年结束。

·

公元前264年,秦昭襄王43年,楚顷襄王35年,魏安釐王13年,韩桓惠王9年,赵孝成王2年,齐王建元年,燕武成王8年。

秦将白起攻韩,拔陉城,斩首50,000级。

是年,秦相范雎向秦王提出了“勿独攻其地而攻其人”。

同年,原赵相虞卿与黄歇尝试构建楚、魏、赵联盟。

这一年结束。

·

公元前263年,秦昭襄王44年,楚顷襄王36年,魏安釐王14年,韩桓惠王10年,赵孝成王3年,齐王建2年,燕武成王9年。

秦国攻击韩国的晋南阳,秦将可能为五大夫贲。

同年,魏国有协助秦国攻韩的计划,被朱己劝阻。

也是在这一年,赵国发起合纵,招募天下之士。秦廷则发起金元攻势作为反制,使山东士人自相残杀。

仍是在这一年,楚顷襄王逝世,于秦国为质的太子元逃回楚国继位,是为楚考烈王。

图为上述两年的列国形势。

如图所示:

红圈为秦、魏联盟;

红箭头为秦将白起、五大夫贲(疑似)对韩国的攻势;

黄圈为齐、赵联盟。

此时,秦国攻取上党的目的已昭然若揭。

注意,上红箭头即白起攻击陉城的位置,其位置相对偏僻,想来人口不会太多。范雎在当时提出“勿独攻其地而攻其人”,似乎有意诱导秦军攻击韩国在中原的人口密集地区。

这一年结束。

·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45年,考烈王元年,魏安釐王15年,韩桓惠王11年,赵孝成王4年,齐王建3年,燕武成王10年。

秦五大夫贲攻韩野王,致使上党道绝。

韩国则将上党甩给了赵国,似乎有意完全将赵国拖下水。

是年,赵国重臣赵胜、赵豹就是否接受上党一事发生了分歧,最终赵廷决定接收上党。

同年,秦廷向新继位的楚考烈王索取夏州,期间可能有武力威胁。楚廷遂将夏州割让给了秦国,此举似乎在有意示弱。

图为这一年的列国形势。

如图所示:

红圈为秦、魏联盟,红箭头为秦军攻取的韩、楚领土;

黄圈为齐、赵联盟;

灰圈为上党地区,此时归附于赵国。

这一年结束。

·

公元前261年,秦昭襄王46年,考烈王2年,魏安釐王16年,韩桓惠王12年,赵孝成王5年,齐王建4年,燕武成王11年。

秦军继续攻韩,夺取了缑氏、蔺。

此时,楚国突然出兵攻鲁,夺取了徐州。

大抵在这一年9月左右,秦地发生饥荒(见《韩非子》及杨宽考证),秦军的攻势被迫延缓。

是年,秦昭襄王至南郑,目的不详。

图为这一年列国形势。

如图所示:

红圈为秦、魏联盟;

红箭头所示为秦国对缑氏、蔺的攻击,其南路军的目的应在压制二周,由此为北方战事创造稳定的后方;

黄圈所示为齐、赵联盟;

白箭头所示为楚攻鲁的大致情况;

灰箭头所示,楚军的动作无疑会对齐国造成巨大影响。

截止至是年为止,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重要的信息:

在实际执行阶段,秦军的战略与范雎所述的“远交近攻”完全不是一回事——范雎说的是远交齐、赵、楚来围攻韩、魏,但实际操作时却变成了远交魏国,近攻韩、赵、楚,且所谓的盟国魏国从始至终都未给秦国提供任何实质性的支援。

这一年结束。

·

公元前260年,秦昭襄王47年,考烈王3年,魏安釐王17年,韩桓惠王13年,赵孝成王6年,齐王建5年,燕武成王12年。

4月,秦将王龁出兵攻赵。

6月,秦军击破了赵军的先头部队,致使赵军后撤至长平一带。

大抵在这段期间,齐、燕两国宣布救赵(《齐策二》,《田世家》误作齐、楚),但并未实质出兵。

7月,王龁与赵将廉颇展开对峙。

有关是年的战事需要注意2个细节:

其一,为什么秦军不在冬季发动攻势?

这个原因很简单,因为上一年秋季秦地发生了饥荒,冬季自然没有出兵的条件。

其二,秦军在4月发起战争的时候,军粮又是从哪里来的?

大抵有3个来源:

一是蜀郡粮食的调运,从秦王至南郑的举动来看,秦廷可能从陆路紧急调运了一批粮食,其他粮食则沿西汉水绕道陇地转运至关中;

二是向地主借贷,大抵以即将收获的冬小麦为抵押;

三是由盟国提供,比如魏国沿黄河向秦军后方输送一批军粮。

图为当时的形势。

如图所示:

红箭头所示为秦军的大致进攻路线;

白圈所示为赵都邯郸;

黄圈所示为魏国重镇邺邑及有倒向横方倾向的卫国;

紫箭头为魏国可能存在的输粮路线,当时二周以被秦国压制,韩国也已屈服,魏国沿黄河入丹水向秦军提供粮食是可行的。

说到这里,我们需要思考一个问题:

在当时,魏国到底有没有给秦军提供粮食?

注意,这是一个伪命题。

为什么这么说呢?

在真实的历史环境下,秦国即可以用外交手段要求魏廷提供粮食,也可以用公关手段要求魏国的地方政府提供粮食,还可以在魏国的边境地区向当地地主购买粮食。

在明确这一点以后,换了你是秦王,你会怎么办?

你是往韩、魏的交界地区运一批青铜,从周边的地主及商人那里换一批粮食,还是顶着虫蛀鼠咬及巨大的人力成本从关中运过来?

结果显而易见:

图为秦军补给线的大体运作模式。

如图所示:

红箭头所示为秦国补给线的第一阶段,其中有一批船队运送粮食,另有一批船队运送青铜、木材或其他物资;

红圈所示为秦国补给线的中转站,秦人在这一区域把军粮转运至丹水,再利用荥阳一带的市场把青铜、木材等物资换成粮食;

紫尖头为所示为秦国补给线的第二阶段,秦人最终会沿丹水将运来及购得的粮食运抵前线。

相信每一位朋友读到这里都会突然意识到:

长平之战名为秦赵两强之争,但实际上则是一场从头到尾都要看魏国脸色的战争。

在这场漫长的消耗战中,秦国之所以有源源不断的物资输送到前线,一方面取决于秦国强大的国力,一方面也取决于魏国的配合,两者缺一不可。

其后,是长达3个月的对峙期。

在临近秋收的时候,赵廷以赵括代廉颇,此举可能和秦国的间谍行动有关。

同一时期,秦廷则秘密派遣白起至前线负责指挥。

9月中旬,赵军主动出击,秦军则派遣一支5,000人的骑兵部队和一支25,000人的奇袭部队突袭赵军的后方。

也在这段时期,秦王亲至河内动员15-60岁的男丁前往前线,以完成对赵军的完全包围。

10月,赵括在突围中阵亡,赵军向秦军投降。秦将白起则以有哗变风险为由将俘虏悉数杀死。

是年,秦廷公开宣称秦军于长平斩首400,000级,与之前的战事相加合计450,000级。

秦虽大胜于长平,三年然后决,士民倦,粮食(缺)——《吕氏春秋》。

在长平之战以后,白起向秦廷索要兵粮,称要趁势灭赵,不过此举被范雎阻挠。

其后,秦军一分为三,白起部被召回,所部应为河内自耕农及伤兵;司马梗部北上攻打太原;王龁部先翻越太行攻取了武安,而后转向西部攻下了皮牢。

图为长平之战以后秦军的大致行进路线。

如图所示:

红箭头为白起部的退兵路线;

白箭头为王龁部对上党东西方向的攻略;

白圈即赵都邯郸;

黄箭头为司马梗部对太原地区的攻略。

约在这一年11月或12月左右,韩、赵两国派“苏代”游说范雎。他先是说,如果秦国确有灭赵计划,那么白起很有可能位列三公,从而影响范雎的地位。后又说,如果秦国真的把赵国灭了,结果也只能是“北地入燕,东地入齐,南地入韩、魏”,至于秦国可能得不到什么东西。

有关上述游说内容有一个怪诞之处,既在于当时秦军的将领为王龁和司马梗,白起早在长平之战后就已被召回了,之后灭不灭赵跟他没什么关系,三公之说更无从谈起。这里相对合理的解释或许是,在王龁和司马梗攻略上党的同时,白起在秦廷正筹备接下来攻赵的计划——当然,这种解释本身也比较牵强。

现在,我们要重点思考一个问题:

截止至目前为止,谁才是这场战争的受益方?

或者说:

秦廷自公元前266年至公元前260年发动的战争——这场远交魏国,近攻韩、赵、楚的战争——背后的真实诉求究竟是什么?

公元前266年至公元前260年的战争大致可以被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公元前266年-前261年,共计6年,为秦攻韩战争;

第二阶段自公元前260年开始,一直到公元前257年年结束,共计4年,为秦攻赵战争。

图为第一阶段秦、韩两国之间的战争的主要范围。

如图所示:

红箭头为秦军的大抵攻势;

白圈所示为秦军主要攻打的晋南阳地区。

在图中,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秦廷在当时的军事目的:

占领韩国在黄河北岸的城邑,切断新郑方面与上党之间的联系,进而迫使韩国放弃韩上党。

显然,这一战略无论在规划上还是执行上都显得过于理想化。

图为秦攻韩战争期间宏观上的战略局势。

如图所示:

白圈为秦主攻的晋南阳地区;

红箭头为秦攻韩的主要规划,即切断晋南阳,以吞并韩上党;

紫箭头为魏、楚可能介入的区域,即魏国俘获韩廷,楚国沿流域攻击宛城地区;

黄箭头为赵国可能介入的区域,即在秦国之前抢先吞并韩上党。

在这里,有一个问题:

假设秦国用了很大力气把韩国打废了,打到韩国的有生力量都消耗殆尽了,也就是所谓的“勿独攻其地而攻其人”,秦国是否就能吞并韩国了?

这要看秦国在连续攻韩6年以后是否还有足够对抗魏、赵、楚的实力。

那么,秦廷是否认为自身具备有这样的实力呢?

想来是认为具备的。

说到这里,我们至少可以明确秦廷在秦攻韩战争中的具体诉求:

以实力上的压倒性优势兼并韩国在黄河北岸的全部领土,随后寻找机会与魏、赵、楚三国进行决战,以坐实对韩地的吞并。

在明确了这一点以后,我们也就清楚秦廷为什么会在公元前260年顶着荒年和赵国决战:

图为公元前260年秦廷角度下的列国形势:

如图所示:

红圈为秦、魏、楚联盟,其中魏国为暧昧态度,楚国为屈服态度;

红箭头为横方攻势,秦军攻击长平一带,楚军攻击鲁国;

黄圈为赵、燕、齐联盟,其中齐、燕两国态度冷淡;

黄箭头为纵方攻势,当时赵军进驻长平、皮牢等军事要地。

在这种局面下,秦廷确实有足够的理由把这一仗打下去——毕竟,之前预估的最坏结果是魏、赵、楚三国开战,现如今只打赵国一国,横想竖想都太过划算。

最终,结果也算如愿以偿。

截至到目前为止,秦廷的所有举动尚且在理性的范畴之内。

这一年结束。

·

公元前259年,秦昭襄王48年,楚考烈王4年,魏安釐王18年,韩桓惠王14年,赵孝成王7年,齐王建6年,燕武成王13年。

1月,秦、赵和谈。赵国宣布向秦国割让6座城邑,不过虞卿称“吾国尚利”,于是赵廷毁约。

大抵在这段时间内,赵臣楼缓作为秦国间谍的身份败露,楼缓被迫出逃。

10月,秦将王陵攻赵,邯郸之战开始。

约在这一年,在赵国为质的秦公子异人与某个赵“豪家”之女结为了夫妻。是年年底,公子异人之妻即将临盆。

这一年结束。

·

公元前258年,秦昭襄王49年,楚考烈王5年,魏安釐王19年,韩桓惠王15年,赵孝成王8年,齐王建7年,燕武成王14年。

1月,公子异人之妻分娩,生公子政,即始皇帝。

仍在是年1月,秦国向邯郸方面增兵,希望能尽快结束邯郸方面的战事,不过效果不佳。

约在4月左右,秦将王陵因作战不利被免职,秦廷改令白起为将,白起则拒绝出战。对此,秦廷改令王龁为将。

10月,秦将张唐攻魏,大抵因一个校尉弃掉了某座城池而败退——至于秦廷为何对盟国魏国发兵,没有任何记载。

这一年结束。

·

公元前257年,秦昭襄王50年,楚考烈王6年,魏安釐王20年,韩桓惠王16年,赵孝成王9年,齐王建8年,燕孝王元年。

齐、魏出兵助秦攻赵,“齐取淄鼠,魏取伊是”。

同年,魏使辛垣衍入赵,提议尊秦国为帝,被商人鲁仲连劝阻。王龁闻讯退兵50里。

仍在这一年,平原君携20名门客突破包围圈,至楚国求救。期间,门客毛遂与楚考烈王歃血为盟,楚国宣布救赵。

平原君归赵以后,又在城中集结3,000敢死之士,对城外的秦军发动突击,致使秦军再度后撤30里。

注意:

如果此前王龁后撤50里以后没有重新收缩的话,此时秦军已累计后撤80里!赵邯郸南北宽约1557米,东西宽约1326米,在周代约合2里——即使我们考虑到50里、30里有极大的夸大成分,此时秦军对邯郸的包围也已形同虚设。

图为邯郸之战期间列国的攻势。

如图所示:

上红箭头为秦将王陵攻击邯郸的大致路线,从之后秦军与魏、楚联军在汾城交战的情况看,秦军大抵以河东为基地;

黄圈为邯郸;

白箭头为魏国攻取伊是的大致路线;

紫圈分别为伊是、邺邑的大致位置,可见当时魏国与对秦军前线及补给线均有极大威胁;

绿箭头为齐国攻取淄鼠的大致情况,淄鼠位置不详,考虑到齐、赵此前曾在此相会,大抵在齐赵交界线一带;

下红箭头为疑似张唐的攻魏路线,或许秦廷感觉了魏国的异样,因此进行了一些反制措施。

从图中我们明显可以看到,魏国以攻赵的名义攻取伊是,此举明摆着是在朝秦军的背后捅刀子。之后,魏廷又借辛垣衍与鲁仲连之口宣布永不帝秦,已基本等同于向秦国宣战。

可是,此时的秦军为什么还是不退兵呢?

相对合理的解释或许是:

即使秦国连年征战了整整9年,即使秦军主力在邯郸城耗了整整攻了17个月,但秦廷依旧坚信自身的力量足以和魏、楚两国的大军相抗衡。

那么,究竟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秦廷这一惊人的误判呢?

这显然已经不是秦昭襄王个人的“昏庸”能够解释的了。

3-4月,魏公子无忌率80,000人于邯郸城下击破秦军,秦将王龁败走,郑安平归路被断,被迫率本部20,000人向赵军投降。

同期,楚将景阳率大军于魏军会师,对秦国展开反攻。

此时,魏、楚联军约有“数十万”之众。

大抵在这段期间,秦将张唐率兵进行反击,攻取了赵国的宁新中。

10月,秦廷令白起帅率兵反击,被白起拒绝。于是,白起被治罪。

此时,张唐疑似攻克了魏国的邺邑(《秦本纪》原文“郑”,疑为“邺”字之误)。

12月,秦廷在汾城一带集结军队。

大抵在这段时期,秦廷再令白起为将,又被白起拒绝。最终,白起在范雎的谗言下被赐死。

这一年结束。

·

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51年,楚考烈王7年,魏安釐王21年,韩桓惠王17年,赵孝成王10年,齐王建9年,燕孝王2年。

2月,王龁集结了汾城方面的军队,向魏军发起了反击,斩首6,000级,所击破的敌人应为魏军的先头部队。

其后,秦军于汾河一带与魏、楚联军展开了激战,秦军败绩,淹死20,000人,即“晋、楚流死(我)河(作“汾”)两万人”,汾城应被魏、楚联军攻克。

大抵在这段时期内,魏军顺势攻下了虞山,秦河东治所安邑陷入恐慌。

同年,魏、赵、韩、楚派出军队攻击被秦国夺取的宁新中,张唐被迫撤军。

在这一阶段,韩国收回了韩上党。

5月,燕国对赵国发起了进攻,攻取了昌壮。

或许是受到燕国攻赵的影响,魏无忌、景阳退回了赵国。

期间,赵廷计划割5城作魏邑封给魏无忌,而魏无忌则以“得罪魏王”为由执意赖在赵国,最终赵廷只能以鄗为食邑封于魏无忌。

大抵在这一年的秋收后,秦将摎攻韩,取阳城、负黍,斩首韩军40,000级,其后灭西周国。

仍在这一年,秦将信梁攻赵,疑似在太原地区斩首赵军90,000级,后为赵将乐乘击败。

这一年结束。

·

公元前255年,秦昭襄王52年,楚考烈王8年,魏安釐王22年,韩桓惠王18年,赵孝成王11年,齐王建10年,燕孝王3年。

秦廷宣布于雒阳获得九鼎——从之后秦始皇于泗水寻九鼎的举动来看,秦廷可能获得的是九鼎的复制品,也可能单纯是政治宣传;

同年,楚灭鲁,封鲁君于莒;

大抵在同一时期,魏吞卫,并攻取了秦国在东方的陶邑。

是年,秦河东守王稽因通魏被诛,“与诸侯通,坐法诛”,其中的“诸侯”自然是指魏国;秦相范雎被一并处死,“王稽、张禄死”。

至此,应侯的时代落幕。

图为公元前257年下旬至公元前255年列国的大致攻势。

如图所示:

白箭头为魏、楚联军攻秦、卫、鲁的大致情况,其后因燕攻赵或其他原因而撤军;

黄箭头为燕攻赵的大致情况;

红箭头为秦攻宁新中、邺邑的大致情况,其后因韩、赵、魏、楚攻宁而撤军;

紫箭头为秦国之后的反击,上紫箭头为秦将信梁的疑似攻击位置,后被赵将乐乘击败,下紫箭头为秦将摎的攻击位置,破韩后灭西周国。

在范雎执政的最后3年内,秦廷的举动几乎无法用正常的逻辑进行解释。

试问:

在魏、楚大破秦军于河东,转向瓜分泗上地区之际,秦军突然出手痛击韩、赵这两个魏国的直接竞争对手,究竟图的是什么?顺手灭了天子之国,又图的是什么?

在这一阶段,秦廷几乎都像是在求着魏、楚千万不要因为瓜分泗上而展开火并,简直是在抬着魏国成为三晋之主。

在这里,我们必须要提出一个问题:

秦相范雎的诉求究竟是什么?

干脆点说:

他和王稽到底是谁牵连了谁?真是王稽通魏牵连了范雎,还是范雎原本就是和苏秦、郑国、郭开、后胜一样的间谍?

从客观角度上讲,范雎确有可能不是魏国的间谍。但也从客观角度上讲,即使范雎不是间谍,他也干出了间谍才想干出的事,甚至干得更好。

这一年结束。

公元前254年,秦昭襄王53年,楚考烈王9年,魏安釐王23年,韩桓惠王19年,赵孝成王12年,齐王建11年,燕王喜元年。

是年,天下列国至秦廷朝拜。

其后,秦廷以魏国晚到为由,令秦将摎攻取魏国的虞城,大抵收复了河东全境。

于是,“韩王入朝,魏委国听令”,这场持续了13年的战争就此结束。

图为公元前254年的列国局势。

如图所示:

红箭头为秦攻虞山的大致路线;

黄箭头及黄圈为列国在这场战争中夺取的一些领土。

从图中可以看到,这一年的“天下来宾”或许名义上是为了祝贺秦灭周或据九鼎,但实际上应是彼此承认了占领土地的既成事实。

具体是:

秦复河东,韩复上党,燕取昌壮,魏吞陶、卫,楚并鲁、莒。可以说,在“远交近攻”的13年期间,秦国的所获并不理想。

回到之前提到的问题:

范雎到底有没有可能是魏国的间谍?

其实,东周时期重臣是否为他国间谍根本没有特别明确的标准。

为什么这么说呢?

在战国时期,国无定交,士无定主,一些重臣经常为多个诸侯国同时效力——比如,张仪之于秦、魏,田需之于魏、楚,公孙衍之于韩、魏,楼缓之于秦、赵,乐毅之于燕、赵,田单之于齐、赵,等等——在当时,很多间谍行动实际是以公开或半公开的形式进行的,用以维系千变万化的纵横环境。

有关范雎的立场,显然是亲魏。在这里我们需要注意,亲魏即是范雎的政治倾向,又是范雎的政治主张,更是范雎的政治资本。因此,范雎在秦廷做出一些有利于魏国的决策并不奇怪,尤其在政治压力巨大的形势下。

《荀子·强国》一文中,对于范雎时期的秦廷有这样的描写:

入其国,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

其中,“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显然与文献中秦国公开化的裙带关系相违背,荀子在此处应指的是秦廷一派独大下的秩序,而范雎想要维持这一秩序自然会面临巨大的政治压力。


以上内容节选自笔者在本答案中对秦灭六国战争始末的梳理:


user avatar   zi-mu-nian-hua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我们是站在上帝视角看这个问题。

因为我们知道秦国将一统天下,所以才会如此疑问。

可是事实上,为啥乐毅伐齐,列国均力挺燕国?因为秦齐互帝,齐国太嚣张。

为啥白起伐楚,列国均作壁上观?因为楚国太庞大了。

同样的道理,秦国是虎狼,难道赵国就是菜鸟了?

事实上,赵国在胡服骑射之后,军事力量日渐强盛,很是嚣张。

所以秦赵相争,列国喜闻乐见。

一旦两国相争,有一国处于劣势,列国就会支持弱势国,以求最大限度削弱优势国。

齐国将灭,列国便迅速倒戈,齐国得以反攻燕国。

白起破楚,列国便立马斡旋,楚国得以苟延残喘。

赵国大败,列国便迅速合纵,赵国得以反杀秦国。

不到最后关头,列国只会煽风点火,看戏的不怕台子大。

至于最后秦国统一了天下,那纯数列国玩脱了。

要是列国开了上帝视角,早就毫不犹豫,合起来绞杀秦国了。

历史就是这样,关掉上帝视角,关掉战争迷雾,很多判断都是抓瞎。





user avatar   jin-wan-da-lao-hu-27-4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关于长平之战的很多问题,其实都是对“长平之战”这四个字的误解引起的。很多人以为长平之战就是赵国出几十万人,和秦国打过来的几十万人,在长平遭遇然后杠上了。

所以会有问题,赵王为什么换人?廉颇为什么不出击?

其实长平之战不是这样的…

(昭王)四十七年,秦使左庶长王龁攻韩,取上党。上党民走赵。赵军长平,以按据上党民。四月,龁攻赵。赵使廉颇将。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六月,陷赵军,取二鄣四尉。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

看见了没?廉颇是拉着人上去打了,是廉颇带着人,四月份上去干了一票,去打人家先头部队,结果被人家砍了一个禆将。六月份被秦国打崩,丢城失地。七月份又让人家打崩,丢城失地。为什么不出击?打不过,守都守不住,最后只能苟起来。

廉颇布置的防御体系已经崩了,为了防止苟不住,要不停的增兵,最终,雪球越滚越大,四十四万。基本上进行了全国总动员,秦国方面依然不退。这是农业时代的总动员,几十万人在前线,后方的生产是要受影响的,赵王要是会上网,一定会问如何养活四十四万脱产军队,挺急的,在线等。秦国这就是摆明了跟你死磕了,赵王必须进行决战。决战的话赵国军队的战斗力是没问题的,不决战,赵国的国力是有问题的。秦国走水路补给,赵国走太行山路补给,赵国在国力有限的情况下损耗更大,这要是再耗下去迟早破产啊。

你说你要撤退?百万级别军队的对峙,秦国就是奔着抢地盘来的,你撤退秦国会退么?你一退人家就追上来了,这时候你可已经脱离防线了。。。况且廉颇的防线已经被打崩,丧失了有序撤退的先决条件,这种局面,俗称骑虎难下。。。

至于五国得利?五国最后也没吃亏啊,等邯郸被围了上去浪了一波。。。就当时的实力对比,除了这,五国也干不了别的啊。


user avatar   sa-sa-li-an-3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是战略要地,另一方面,也可以借机发动决战彻底消灭赵国的有生力量


user avatar   SiobhanChristin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博弈的时候你不可能等到自己完全占据优势再入场,你只能选一个对方并没有占据优势的时机就赶紧入场。

你完全占据优势就代表对手完全处于下风劣势,只有猪才会在这种情况下跟你硬钢。

你处于下风就代表对手占据优势,除非你是猪,不然你也不会硬钢。

于是最后就剩下双方是均势,但是双方都自认为稍占上风对方分析有误的情况了,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真的打的起来。

长平之战就是如此。

你秦军想要选一个赢了可以尽全功,输了又不会影响战略目标的战场……美得你大鼻涕冒泡!


user avatar   yi-li-bi-ya-bu-b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廉颇怎么血战

第一波出兵,副将战死

退堡据守。

然后丢了两个外堡和西部防线。

白起还没出马,都守不住还血战?

赵国贵族选赵括和乌克兰选总统一样。

不管赵括(戏子)行不行,廉颇(巧克力总统)肯定不行。

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六月,陷赵军,取二鄣四尉。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


至于秦国为什么要死磕长平,赵国明明大劣都在死磕。


user avatar   shi-gang-62-30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吴老二打了。


在公元220年,刘备在汉中大放异彩、关公在襄樊一片大好形势时,孙权攻打合肥了。


但是,当时合肥地区根本不鸟孙权,并不拿他当个东西,反而忧心忡忡的说:孙权实在不叫个东西,我现在担心曹仁那块有危机啊!今年水大,但曹仁不知道这个厉害,关羽骁勇精锐,专门钉有缝的蛋!一定会乘势闹乱子的!(恢谓兗州刺史裴潜曰:“此间虽有贼,不足忧,而畏征南方有变。今水生而子孝县军,无有远备。关羽骁锐,乘利而进,必将为患)


孙权同志为啥会在合肥军区这个口碑呢?为啥这货一定要偷袭江陵而不是死磕合肥呢?


在于五年前的一次惊悚经历,一场扭转三国历史的八百破十万。


215年八月,秋高水大,孙权同志领十万大军围攻合肥。


当时,合肥守军是张辽、李典、乐进三军共七千人。


曹操远征张鲁之前,给了合肥护军薛悌留了个机密函。


函上写着:贼至乃发。


结果孙权来了以后,薛悌打开机密函一看:上面曹书记最高指示:张辽、李典将军出战,乐将军守城,政委你别瞎掺合。(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


当时所有人都在疑惑,这特么十万人铺天盖地来了!就这么点人!不是应该聚拢守城吗!出去打干啥!


曹操是这么算计的:


1、为啥要出城打一通呢?


这是曹仁同志的好经验,打江东部队有一个常规操作,你得先冲出去吓窜他,然后后面的仗就好打了,对面没有周瑜和刘大爷了,他会陷入自我崩溃的。


2、曹操留下的这个合肥班子非常有意思,乐进、张辽、李典这三人的关系从来就不合适。(进、典、辽皆素不睦)


真到了打仗的时候,最合适的办法就是让两个人出去,一个人守城。


两个人出去野战,谁不玩命都会被记下来将来到领导那告黑状。


一个人守城,城丢了那就是你的责任!


护军政委则在高高的城头上把仨人的表现全都记下来。


这样的配置,最适合让三人都为了革命事业死在合肥!


再往深里说一句,那为啥曹操敢把三个互相不合适的人放在一起呢?


因为这种情况通常的结果就是内耗,然后合肥被拉拢引诱后让人家轻松钻了空子。


最关键的底色,是曹操打赢袁绍后干了两件制度建设:


第一、曹操落实了当年踹寡妇门后的感悟,把干部的家属都迁到了邺城当人质,连青徐土皇帝臧霸集团都把家属们送过来了。(太祖破袁谭於南皮,霸等会贺,霸因求遣子弟及诸将父兄家属诣邺)


人质被扣下了,他即便在合肥内部斗争失败也没办法跳槽,能狠心抛妻弃子卖父的毕竟是少数。


第二、曹操明确军法,有功必赏,败军必罚,不看苦劳,只认功劳。(是古之将者,军破于外,而家受罪于内也。自命将征行,但赏功而不罚罪,非国典也。其令诸将出征,败军者抵罪,失利者免官爵)


你就算搞内部斗争把那俩人都斗死了,但城守不住你仍然要被降罪。


这里往深说这一步是想跟大家延伸讨论一下,很多“御人”的招数千万思考全了再用,很多看似精明的不得了的计策其实都是“背水一战”的翻版。


要是没有上面两方面的内功打底,曹操要是还敢派这三位爷一块共事,合肥估计早被吕蒙勾引了,或者别人没打自己内部已经打翻天了。


很多高明决策的关键环节通常隐藏在水下,咱们贸然学非常容易吃大亏。


很多成功学的书可恨也可恨在这方面,他通常删除很多“重要条件”,简化很多成功中的过程,并不原原本本的给读者掏心窝子。


或者说写这书的人根本就没成功过,脑补在胡编。


大家学成功案例时,千万多甄别。


张辽看到领导的密函后率先表态:领导远征在外,等救兵来了咱早让人家打秃了!领导的意思这就是让咱们趁他还没来得及合围就迎头打他一棒子!挫他的威!然后咱们就能守啦!(公远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



本来关系就都不好,漂亮话还都被你说了,那哥俩没反应。(进等莫对)


张辽大怒表态:成败在此一战!你们要是害怕我自己打丫的去!(成败之机,在此一战!诸君若疑,辽将独决之)



明确指示必须出战的李典不得不表态了,说:这是国家大事,我正考虑你说那话靠谱不靠谱呢!我怎么可能因为私人关系不咋地而忘了公义呢!(此国家大事,顾君计何如耳,吾可以私憾而忘公义乎!)


就这样,确定好了要执行曹老板的锦囊妙计。


但是,具体的实施过程张辽搞了变种。


他并没有带着全军出去杀一通!而是连夜募集了八百敢死队,杀牛吃肉!(于是辽夜募敢从之士,得八百人,椎牛犒飨)


张辽决定带着八百人去突孙权的十万军。


第二天一早,时年48的张辽大爷披甲持戟的先登冲阵去了,趁着孙权军阵还没布阵成功就冲过来了!


曹操的最高指示下达后,张辽解读出了自己的意思:领导让我趁他还没布阵成功就突他一顿!(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击之!)


这和当年二爷白马斩颜良时一样,趁着阵型还没摆好就突进去让你手忙脚乱,打你一个措手不及!


这也是此战张辽能完成壮举的关键!


孙权十万人来打合肥小城,部曲番号众多,调动各部曲统一攻城步骤繁杂,所以肯定刚开始阵型会有各种松动,他也根本想不到自己声势浩大,对面那么点人居然还敢冲过来跟他野战。



江东方面的战后总结也证实了这一点,张辽突然就从城里窜出来了,诸将全都没想到!孙策时候的的老将陈武还被张辽给弄死了,宋谦、徐盛的部曲吓得开始乱跑,被潘璋砍死俩才都喊回来!(合肥之役,张辽奄至,诸将不备,陈武斗死,宋谦、徐盛皆披走,璋身次在后,便驰进,横马斩谦、盛兵走者二人,兵皆还战)


张辽如恐怖片里的鬼一样突然出现,宰了数十人,杀了两大将,喊着“我乃雁门张文远!谁来与我决一死战!”(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陈,杀数十人,斩二大将,大呼自名)


战况太突然了,徐盛很快又被捅了,兵器都打没了,贺齐的中军顶住了张辽才给徐将军把家伙捡回来。(徐盛被创失矛,齐中兵拒击,得盛所失)


张辽此战的目的是啥呢?


要复制二爷的白马奇迹,再夺他山西老乡的三国第一勇烈之名!


当年二爷万马从中突进颜良司令部!张辽作为现场先登军是亲眼看着自己这老乡是咋建功的!


原来还有趁乱钻空当直插敌军司令部这么骚的操作!


18年了,虽然我已不再年轻,但是我还有颗滚烫的心!十万你给我拿命来!


张辽如二爷一样,在江东诸将的懵圈下一路左右穿插竟然冲到了孙权司令部!这就要复制二爷的奇迹!(冲垒入至权麾下)


眼瞅张辽马上就要荣膺中国历史第一勇烈!十万人阵中捅死敌国一把!


孙权同志此时已经吓傻了!手都不知往哪放了!赶紧往高处跑!抓了把大戟自我保护!(权大惊,不知所为,走登高冢,以长戟自守)


保镖们随后赶紧挡在前面堵住张辽。


张辽怒吼:孙仲谋!你特么给我下来!老子非特么捅死你!(辽叱权下战)


孙权冷笑,纹丝不动,尽在我掌握中!(权不敢动)


孙权渐渐从大脑空白中回过神来,发现张辽就他娘的几百人!深深感到自己即将名垂千古了!于是调集各路部曲围住张辽!(望见辽所将众少,乃聚围辽数重)


不能让一个人活着出去!一千八百年后会有人喊我孙十万的!


张辽随后看到孙权急眼了,紧急调转枪头突围而出!(辽急击围开,将麾下数十人得出)



如入无人之境啊!


还有几百人被吴军围在里面,同志们说:将军不要我们了吗?昨天吃肉时说好做兄弟呢!(余众号呼曰:“将军弃我乎?)


山西汉子最听不得这个!带着几十人又杀入重围,带出来了剩下的兄弟们!(辽复前突围,拨出余众)


此时此刻,孙权的十万人已经彻底没气了!(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吴人夺气)


张辽这八百人在十万人中溜达了多长时间呢?


一上午!(自旦战至日中)



此战过后,吴军直到回到了大营中,同志们才不哆嗦了!(乃还修守备,众心遂安)


此战之后,合肥整整一代兵的国防安全打出来了!


亲临现场的江东十万大军亲眼看到了可遇不可求的历史级别勇烈表现!


这是一帮什么妖怪啊!山西话吼起来咋这么吓人呢!


其实要是十万人摆好阵型后再打,就算张辽带着八百个泰森也很打出这效果的。


他们并不知道这是极其罕见的表现,这是张辽凶猛,特种选拔,阵型未整,诸将不备等很多环节凑到一起才能发生的极小概率事件!


但是,自此在他们眼中,北军是魔鬼,是八百人就能冲死十万人的人均魔鬼!


尤其是山西人!太可怕了!


当年听说山西关云长在白马万军丛中捅死颜良,一直以为是传说,今天看见活的了!


随后孙权十万人在合肥又聚餐了十多天,找个茬赶紧命令撤军了。(权守合肥十余日,城不可拨,撤军还)


十万人终于能离开这个噩梦般的战场了!


孙权此时已经感觉到未来会“仲谋大名垂宇宙”了,于是与江东四猛将共驻逍遥津给将士们玩把殿后,要给自己的英勇找回一些面子!要让吴军将士们也知道自己家的领导也是也很猛的!(兵皆就路,权与诸将在逍遥津北)


他向老炮儿曹操的黄河边作死致敬,也玩把叉腰!


但是孙权也并非曹老板那种一百来人就敢叉腰的瞎浪,这孩子自出道就一直是很谨慎的,他留下了自己最精锐的特种兵千余人,以及吕蒙、蒋钦、凌统、甘宁四虎将的私兵,拢共也得几千人!(军旅皆已引出,唯车下虎士千馀人,并吕蒙、蒋钦、凌统及宁,从权逍遥津北)


这几千人基本相当于江东的兵尖子了!


他认为,这回既挽回军心了,也高调秀勇敢了。


结果有多大脸,现多大眼。


孙权这个玩票的造型,让张辽在城头发现了!



张辽感觉到自己成为中国第一勇烈的机会又来了!


迅速带着队伍就杀过来了!(张辽觇望知之,即将步骑奄至)


然后呢,顺利就把孙权给围了!


不得不说魏军的战斗力是真猛!


张辽这些年能叱咤风云手上确实是有真东西的!部曲的战斗力极强,十多天前八百突十万,现在打你几千人简直不要太好打!


甘宁、吕蒙、蒋钦开始和张辽力战,江东三将挡住了张辽,由凌统同志负责带领导先走。


凌统将孙权从围中带出来后又杀回去阻击敌军,基本杀成光杆司令的时候才撤回来。(力战捍敌,凌统率亲近扶权出围,复还与辽战,左右尽死,身亦被创,度权已免,乃还)


但是,孙权逃出包围圈来到逍遥津的时候,发现张辽在围他的时候已经派工程队把桥拆了个一丈多宽没有桥板的大口子。(权乘骏马上津桥,桥南已撤,丈余无板)


就在孙权准备跳水的时候,跟班的谷利(好名字)鼓励他:把马后撤,然后助跑,最后玩命抽!


孙权在斑羚飞渡后得到了“超渡”(史书原文),保住了自己这条命。


此战后,张辽基本奠定五子良将之首,拜征东将军,两年后曹操亲临张辽暴打孙权的战场后叹息良久,深感山西出将品质保障,随后增张辽之兵。


此战过后,孙权彻彻底底的失去了往北方进取的可能。


就算他有那个心,同志们也不会答应了!


此战算是他东吴全体进取派全都上阵了。


吕蒙、蒋钦、陈武、贺齐,这都是孙策时代时就都跟着混的老将了,甘宁船长更是见识过长江全线的秀丽风光,这都有着大量的战斗经验,都是见过大阵仗的!


凌统、潘璋则是孙权亲自培养的年轻虎将。


这一战后,所有人的心气都被打崩了!


凌统逃回来后都被打哭了,因为他多年培养的那三百个兵尖子全都打光了!(统率亲近三百人陷围···统复还战,左右尽死,身亦被创···统痛亲近无反者,悲不自胜)


这相当于他的指挥系统,他的高级军官,一战全打没了。


孙权只能安慰道:兄弟啊!死都死了!你还在,哥还在,你害怕没有兵吗?(权引袂拭之,谓曰:"公绩,亡者已矣,苟使卿在,何患无人?)


哪里是兵的事啊!招三千个新兵跟三百个排长那比得了嘛!


最终的战斗非常惨烈,几乎可以等同于张辽全歼了孙权阵营中的兵尖子集团,基本上高级干部们都是打光了逃回来的,就是孙权本人的逃脱也是非常惊险的!


孙权在断后的时候并没有搞形式主义换上领导服饰,而是顶盔掼甲的和诸将一个扮相,结果战后张辽问俘虏的时候说:我远远看见一个紫胡子将军,大长身子小短腿,射箭还挺准,那人谁啊!(张辽问吴降人:"向有紫髯将军,长上短下,便马善射,是谁?)


降兵说:眼力真好,那是我们爱射虎的大领导啊!


张辽和乐进碰上的时候拍大腿的说:真没想到那小子就是孙权!我要是再使使劲肯定就追死他了!(辽及乐进相遇,言不早知之,急追自得)


战后张辽、乐进、李典三军庆功时全都在叹息!(举军叹恨)


差一点点就中头奖了!


十万啥时候再来呢?家里来信说又看上了邺城一块地,好期待。


此战过后,基本上可以这么说,由于孙权最后的这个骚操作布置,不仅没有挽回军心,还让张辽一个人教育江东诸将全体明白了两件事:


1、野战就是送死!更不要说攻城了!


2、曹操的这波猛将部曲死光之前,北伐是一丁点戏没有的!


五年后,十万同志确实还是打过合肥的,但是······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渤海小吏的封建脉络百战


user avatar   wang-yang-42-21-35 网友的相关建议: 
      

福王是被马世英拥立的

鲁王只是监国

唐王素有大志,刚烈有谋,称帝但是被郑芝龙裹挟,郑芝龙投降后,唐王战死。

邵武帝是唐王的弟弟,唐王让他继位,他有不能退让的理由。

桂王是福王之外最名正言顺的,属于正常登基。

靖江王,这是一个野心家+傻缺


user avatar   chen-yu-60-56-2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很多人担心诸葛没这么多粮,其实并不难解决。

首先蜀汉账面人口虽然只有百万左右,但实际上诸葛亮主政时期四处搞基建,每隔两三年出兵数万北伐,动不动就是从山区开凿道路、修建大型水利工程,至于织造蜀锦、开矿、炼铁等在当时几乎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很难想象一百万人口能够支持这样的劳役强度。

别的不说光是越过数百里山路向陇西、渭南运送五万人以上军事物资,包括生产、运输、设施维护等等大宗项目所需动员的人力,保守估计也得是二三十万人脱离生产,尤其是第五次北伐,都在人家家门口屯上田了。

诸葛亮南征北伐的这区区十年,南征一次,北伐五次,还要大力开展生产建设,要动员这么大规模脱产人口,绝不是一个区区百万人口的小国所能承受。

所以我认为应该还有很庞大的“隐性人口”也被纳入了组织体系:

首先自然是各本地士族豪右控制的人口,表面上不属于国家管辖,但徭役赋税分摊到这些大家族大地主后,国家势必能从中获取一些利益;

其次是南中诸夷,诸葛亮南征取得胜利后,大量人力物力被蜀汉利用,甚至借此编组了一些军队。

再次陇西羌、氐等族,在蜀汉夺取阴平、武都之后与这些部落建立了更稳定的联系,也能获取相当可观的人力补充。

此外,蜀汉原有统治区内,本就有一些蛮族部落存在,后出师表中提到的一些少数民族军队损耗,可以作为佐证。

因此,蜀汉的实际控制人口可能是户籍人口的两倍,甚至三倍以上。只要不作死把大量新增人口拉去集中在一处,完全有可能就近解决粮食供给。同时把这些人打散纳入原有的屯田体系中来,以军法治之,还愁你们敢不自己种地?怎么,我大汉将士的刀不利乎?


如果真如题设一般天降百万大学生,估计丞相要笑死:大不了停上三五年不去北伐了,先把这些凭空多出来的人力组织去屯田,把汉中填得满满的。。

什么,你们都是高材生,所以不去?不好意思,大汉帝国不养闲人,一年内不能自力更生的,全部绳之以法。既然给你好好的土地,你不肯耕作。那我大西南有得是山区、矿藏、盐井等着你来开发,那些栈道、山间小路可是经常要派人维护的,实在不行,交给南蛮好好“教育一下”,说不定你们还能织蜀锦去创收。。

啥?你说你知道未来?——丞相表示,能打出去才有未来,老夫现在需要的是兵、是农民、是工匠,能提供生产力和战斗力才是大汉帝国的栋梁之材。

至于你们所谓的管理、文化,不好意思,老夫自己就是管理大师、文化宗匠。老夫麾下僚属,哪一个不是百里挑一的管理人才?还用你们这些顶多管过几个学生干部的所谓学生会主席教?

你们说的那些“先进理论”老夫更不感兴趣,也没那火星时间攀几千年科技树!老夫就问一点,你能给我把连弩改进成那个所谓的机枪不?就算你们说的蒸汽铁牛造出来了,又怎么开出祁山、走向长安?你说能?那好,赶紧去冶铁、炼钢、铺铁轨!

你们不是说老夫寿止五十四吗?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啊!

还不快干活?等兴复了汉室,再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也不迟。。。


user avatar   a-feng-34-2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国民党阵营有没有人军事能力比他强的?


  

相关话题

  为什么大秦赋弹幕大多在帮秦国说话,好像自己祖上是函谷关以西的老秦人一样? 
  假如你是赵孝成王,你在接管上党之后该如何避免长平之战爆发? 
  日本战国时代的军队放到同时代的欧洲是什么水平? 
  长平之战廉颇的战略方针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刘备穿越到赵王身上,能打赢长平之战吗? 
  如何体验在赵国当嫡长子/太子? 
  田单复齐以后,距离齐国被秦国灭亡还有50年的时间,齐国难道就无法恢复国力收复失地重新崛起吗? 
  姬周到底是不是黄帝后代? 
  怎么才能活出春秋战国诸侯的感觉? 
  为什么秦国一开始势力不强最后却统一六国了?一开始排名在前面的国家却没了?除了秦国的地理位置优越还有吗? 

前一个讨论
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公布,全国超 2.18 亿人具有大学文化程度,还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下一个讨论
《青春有你 3》打投中大量牛奶被倒掉,经销商囤积倒卖瓶盖给经纪公司,是否已经涉及违法了?





© 2024-12-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