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大地上曾经生活着许多牛科动物,其中有一种像流星一样瞬间划过,但是又在文明历史中留下了属于自己的深刻印记,它就是圣水牛!
圣水牛(Bubalus mephistopheles)是一种生活在全新世中原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古水牛,属于牛科—牛亚科—水牛族—水牛属,是角心短粗的水牛类型。
图注:短角的民都洛水牛( Bubalus mindorensis ),外形与圣水牛有几分相像,图片来自网络
圣水牛的体型其实并不大,其体长约3米,肩膀1.5米,体重在500千克左右,与今天的家养水牛差不多,比已经灭绝的德氏水牛、王氏水牛都要小。
图注:圣水牛的骨架,图片来自网络
圣水牛的骨骼大量发现于河南省安阳殷墟遗址和浙江省余姚河姆渡遗址中。1925年,古生物学家胡步伍(A.T.Hopwood)就是根据在殷墟发现的水牛骨骼命名了圣水牛(Bubalus mephistopheles)。圣水牛名字的含义并不是“神圣”的意思,命名者胡步伍在看到圣水牛粗短的角心时联想到西方传说中的长角魔鬼梅菲斯特,因此命名,所以叫“魔鬼水牛”更为恰当。不过中国学者在翻译的时候认为魔鬼之意太过夸张,所以就使用了圣水牛这个名字。
图注:河姆渡遗址中发现的圣水牛骨骼化石,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Mephostophiles,来自于德国民间传说,后来出现在歌德诗剧《浮士德》中,图片来自网络
圣水牛的特征表现为:角心极短而粗壮,全长的各部横切面均为等腰三角形,前边和上边较平,下边微向下凸出;两角强烈地向后方伸长,同时稍向内弯;头骨与角心相比显得很大,枕骨在角后相当突出,额骨在角心和眼眶间下凹。
图注:圣水牛的头骨线图,图片来自网络
圣水牛曾经广泛分布于全新世的黄河之长江中下游地区,目前还没有发现更早的更新世化石,所以是一种仅仅生存于全新世的古水牛。圣水牛喜欢温暖湿润的环境,而公元前3000年至前1100年恰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温暖期,黄河流域的年平均气温比今天高2℃,1月的平均气温更是比今天高3至5℃。温暖湿润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湖沼遍布,绿树成荫,不仅生活着大量的圣水牛,还有像亚洲象、犀牛、貘这些今天只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的动物。
数量众多的圣水牛也成为人类的主要猎杀对象和肉类蛋白来源,殷墟中大量发现的圣水牛遗骨就是最好的证明。一些学者认为甲骨文中记述商王游猎捕杀的“兕”很可能就是圣水牛,而非犀牛。
图片:甲骨文中的“兕”字,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殷墟遗址中发现的圣水牛骨骼化石,图片来自网络
关于圣水牛最著名的历史文物便是“亚长”牛牺尊,这件发现于殷墟花园庄东地M54亚长墓的牛形青铜尊高22.5厘米,长40厘米,重7.1千克,属于祭礼酒器,是商代青铜器中的精品!“亚长”牛牺尊面部铸有“亚长”铭文,这个“亚长”是商王朝南部“长”族首领,也是商王朝重要的军事将领,是商朝战神。除了铭文,“亚长”牛牺尊身上布满动物纹饰,多达20余种,其中最突出的便是两侧各一只猛虎纹饰,其虎头位于牛牺尊前腿处,虎尾在牛牺尊的臀部。
图注:“亚长”牛牺尊,图片来自网络
考古学家根据“亚长”牛牺尊的形象,特别是牛角特征认为其原型正是圣水牛。其实商朝许多水牛器物的原型都是来自于圣水牛,圣水牛在商朝人的心目中有特殊的地位,这种难以驯化的野兽与天神相通。
图注:“亚长”牛牺尊正面,图片来自网络
在《国家宝藏第三季》2021年1月24日的节目中,特别介绍了“亚长”牛牺尊和圣水牛,节目中演员吴樾扮成圣水牛的样子还挺可爱的。
图注:吴樾扮成圣水牛的样子,图片来自网络
圣水牛并没有生存至今,大概在商朝结束后全部灭绝。关于圣水牛的灭绝,可能是人类的过度捕杀结果,另一个原因便是第一个寒冷期(公元前1000年至前850年)的到来,变冷的气候改变了环境,圣水牛因此失去了昔日家园。
今天遍布中国南方的家养水牛与圣水牛没有血缘关系,它们最早在南亚被驯化,之后才引入中国。
图片 / 网络(侵删)
文字 / 江氏小盗龙(江泓)
排版 / 江氏小盗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