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黑胶这种智商税没有人来揭露? 第1页

  

user avatar   phob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怀旧不算智商税


user avatar   mai-wen-xue-6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俺是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的。

祖国第一次严打是在 1983年9月,持续了三年之久。

追捕二王也就是那段时间的事情。俺那时候已经在听黑胶唱片了。听黑胶唱片好在不用电, 手摇就能发出声音。俺家有三层楼。俺外婆家也有三层楼, 但是俺家老人说解放前外婆家那一整个街区以及包括城里的百货公司、纺织厂、制衣厂、都是俺娘家的。 家里这些东西为什么没有被抄家抄走, 俺从来也没有弄清楚过。但家里的这些东西和一副棺材一起放在三楼, 其他人怕鬼不愿上三楼。俺喜欢到处扒拉东西, 所以玩过这些黑胶唱片。依稀记得房间里挂着华*席的大幅画像。

真正听黑胶唱片是刘文正、龙飘飘、凤飞飞、邓丽君的歌流入祖国大陆的时候。在这之前, 俺把那些唱片当飞盘 (Frisbee),哦不, 血滴子。 因为俺不知道手摇唱机唱出来那种摇摇晃晃的声音有啥好听的。家长也没有惩罚俺,因为学习成绩一直是年级第一还是少先队长。这对于一个黑五类的地富反坏*的家庭来说是极其难得的。



黑胶唱片好在哪里?

形状很规则。可以当飞盘。


刘文正、龙飘飘、凤飞飞、邓丽君的歌流入祖国大陆以后。 俺还玩过 8080 收录机和 SHARP 777 BOOMBOX。

俺 15~16 岁能过大学英语六级, 也是 777 机器上面的英文诱发了俺的兴趣。用户说明书是全英文的(当然还有法文、德文和西班牙文等等),为了看懂说明书俺还学会了查字典。

严打后期,迟*强因“流氓罪”被判监禁快放出来的前后, 俺家的亲戚买了一套先锋组合音响。 大约是 11000 人民币的样子。 在他家俺第一次发现黑胶唱片也是用来听歌的。 他家还有镭射唱片。后来他家还有脸盆那么大的镭射影碟 (LD)。

先锋组合音响的唱机用上了石英锁相环直驱马达。唱放也是 JFET 的超低噪音 LNA。但静电引起的劈里啪啦的声音让俺很郁闷。 俺问亲戚, 有没有不带劈里啪啦的噪音的唱片啊。 他拿出一张 CD 来播放, 果然没有了劈里啪啦的声音, 干净之至。

回顾这历史, 俺的直觉告诉自己, CD 是 LP 的升级。 恐怕绝大多数人也会同意。俺在二手店里面看到的情形也证实了自己的看法。二手 LP 唱片五毛钱加币一张, CD 还要一块二加币。二手飞盘(Frisbee)上面没有音乐也还是要三刀, 尽管 LP 唱片很有文化底蕴,流落到二手店还不如飞盘。俺心底埋藏多年的暴殄天物的罪恶感刹那间消失了。


小时候俺只知道黑胶唱片好在比较扁。 比大卷的磁带少占点地方。后来, 俺离开祖国以后还了解到有种情绪叫 Nostalgia .
懷舊(Nostalgia)指對過去的憧憬,通常是理想化而不現實的,經常和一個溫暖的童年回憶、某種遊戲或者珍貴的私人物品聯繫在一起。許多人相信過去的歲月比現在美好,他們也相信過去他們過的是較佳的生活,甚至當實際上並非如此的時候。
俺从 1986 年就开始折腾电路, 所以了解过 RIAA 曲线这个东西。


祖国大陆的耳机音响发烧论坛上, 很多沐猴而冠的大师, 谈起黑胶唱片头头是道。也很喜欢用外文或者英文歌曲来点缀他们的枪文。不过一说起英文, 黑胶唱片的英文他们也念错, “歪挪”(VINYL)竟然会给他们念成 “纹理”(VINLY)。文章里面也经常把英文的歌曲名字或者著作名字用书名号 《》 给括起来。
一般来说, 俺见到两个事情同时发生在一个人身上, 俺就会产生严重的怀疑。因为俺天生不相信巧合或者缘分这种虚无缥缈的东西。


有一种情况,强化与行为间的关系是非理性的,斯金纳把它称为“迷信”(superstition), 或者“非相倚强化”。斯金纳在实验中,把给予小白鼠投食的方式从按压杠杆引发,更改为每隔15秒固定投食一次。 小白鼠在投食间隔的偶然动作就会发展成“迷信”。例如小白鼠正在作揖,它就会在此后不断作揖以求得食物; 如果小白鼠正在嗅通气孔,它则会不断嗅通气孔以求得食物。人类也十分多见。 譬如天旱引发的祈雨祭祀,运动员对某种动作(如亲吻戒指)、某种服饰与获胜之间的看法 以及由此而遵循的行为等,都属于迷信。迷信只有在多次无效的情形下,才会逐渐产生操作性消退。 但是,只要有偶然性存在,迷信就不能彻底根除。

关于书名号, 大家都知道俺特地写过一篇散文, 如果没看过不妨去踩踩。
俺不清楚大湿和老烧有多少张画皮, 例如“在校大学生”、“工程师”以及“艺术家”等等。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 如果您现在或者将来都没钱买电源线、墙插、排插、电处、信号线、耳机线、USB线、SATA线、网线、保险管、脚钉、地盒(骨灰盒的变种)以及量子不干胶贴纸、电子黑洞、暗物质等等 HiFi 神器, 大湿和老烧就不会有好脸色给您, 因为击鼓穿花到您这里中断了。
俺 2000 年在网易混开国的时候就留意到“在校大学生”、“工程师”以及“艺术家”等等面孔会相互转换。 某耳机论坛有个兜售电脑主板电池调音的 “菲利普工程师” 就是这样的一个实例。 当然还有时常宣称电源排插 PDU 压缩“声音动态”的快递公司“副总”。
有时候俺会忍不住用负面的形容词来修饰这些人, 但是俺朋友劝俺放弃。


血滴子的確切形貌眾說紛紜,最廣為人知的說法是一種笠形或鐘形的罩子, 頂端繫有索鏈,罩子的開口外緣環佈著一圈鯊鰭形鋼刀,使用時一手抓住索鏈, 一手將血滴子拋向敵人,血滴子會像飛盤一樣不斷旋轉,配合環狀鋼刀便猶如會飛的圓鋸一般, 而血滴子的操作者則利用索鏈控制方向與收回。在有些影視作品中,血滴子飛行時會配以如 扯鈴一般的嗡嗡聲。除此之外,當血滴子罩住敵人的頭部時,操作者還可藉著索鏈控制開口 內緣的環狀鋼刀向內收合,立刻便能取下敵人首級。



黑胶唱片好在哪里?

有时候俺会忍不住用负面的形容词来修饰这些人, 但是俺朋友劝俺放弃。

比如这些黑胶唱片的拥趸说, 黑胶唱片的信息量很足。但是他们却对黑胶唱片的爆豆般的底噪视若无睹, 哦不, 听若罔闻。挖草, 俺还是用错成语。 置若罔聞。
比如这些黑胶唱片的拥趸说, 黑胶唱片很高保真。但是, 他们却对唱机和唱片本身的技术指标视若无睹, 哦不,置若罔聞。
机器翻译
传统LP播放器的频率响应可能是20Hz-20kHz +/- 3dB。 黑胶唱片的低频响应受到隆隆噪音以及整个拾音臂和换能器组件的物理和电气特性的限制。 黑胶唱片的高频响应取决于唱头。


比如一大部分的这些黑胶唱片的拥趸反对 EQ ,但是他们却对唱机和唱片本身的 EQ 视若无睹, 哦不,置若罔聞。
RIAA 曲线, 他们不认为是 EQ。 追问 RIAA 电路, 他们要不自称文科生来卸膊, 要不自称艺术家不搞电路, 要不就把责任推给上帝。

Q36-11
初烧:大师,您总是说均衡是发烧的大敌, 可是磁带和黑胶唱机里面不是都有均衡电路的吗?

(a) standard RIAA recording and playback characteristics for phonograph records;

(b) standard playback equalization characteristics for tape recorders
Herrick, Instruments and Measurement for Electronics, McGraw-Hill, 1972

蛇油大师:呃~~~~~~~~~~~~~~~~~~~~~~~~~~~~~~~~~~~~~~~~~~~~~~~~~~~~~~~~~~~~~~~~~~~~~~~~~~~~~~~~~~~~~~~~~~~~~~~~~~~~~~~~~~~~~~~~~~~~~~~~~~~~~~~~~~~~~~~~~~~~~~~~呃,大师我不记得有这么一回事了, 你说的是什么均衡电路, 大师我不具体研究电路。



直接切割的黑胶唱片的动态范围可能超过70dB。 理论上用金刚石制成的LP唱片的动态范围为110dB,而理论上黑胶唱片的动态范围预计为70dB, 测量结果表明实际在 60-70dB 范围内。

对于黑胶唱片,每次播放光盘时都会有一些保真度的损失。 这是由于触针与唱片表面接触时的磨损。

隆隆轰鸣声 隆隆声是黑胶唱片一种噪音特性。由转盘轴承的偏心不完美引起的,除了所需的旋转外, 盘面往往会有轻微的晃动--转盘表面也会上下和左右轻微挪动。 这种额外的运动作为噪音加入到所需的信号中,通常是非常低的频率, 在安静的段落中产生隆隆的声音。非常便宜的转盘有时会使用滚珠轴承, 这很有可能产生可闻的隆隆声。更昂贵的转盘往往使用巨大的套筒轴承, 产生令人讨厌的隆隆声的可能性要小得多。增加转盘的质量也往往会导致隆隆声的减少。 一台好的转盘的隆隆轰鸣声必须比拾音器的指定输出电平至少低60dB。
这些大师要鼓吹解码器的时候会强调 “飞秒”时钟, 以及各种 JITTER(相位噪音/时钟抖动) 带来的痛苦;但等到他们(同一批人)鼓吹 LP 的时候,就忘记 LP 的上下左右抖晃, 皮带传动的各种不完美, 似乎信仰就是万灵药。
他们有多么言不由衷。这就是一群沐猴而冠的大湿。


1998年,Benjamin和Gannon使用听觉测试研究JITTER(相位噪音/时钟抖动)的可听性, 他们发现,可听的最低JITTER(相位噪音/时钟抖动)水平是10ns(rms)左右。 这是在17 kHz的正弦波测试信号上。 对于音乐,没有听众发现在低于20ns的水平可以听出JITTER(相位噪音/时钟抖动)。Ashihara等人(2005) 的一篇论文试图确定音乐信号中随机抖动的听觉阈值。他们的方法涉及ABX聆听测试。 讨论结果时,作者评论:到目前为止,消费产品中的实际JITTER(相位噪音/时钟抖动)似乎太小, 至少对于音乐信号的重现来说是无法靠听觉检测到的。


黑胶唱片好在哪里?

好在它是个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加拿大的 TED ROGER (电信公司老板)有一次被问到为什么他的店铺会给签约的顾客一个根本不必要的 WELCOMING PACKAGE 空纸盒的时候。TED 说: “THEY LIKE TO HOLD ON TO SOMETHING.” 别去找出处, 这是俺亲自听到的。 TED 已经过世了。
黑胶唱片好在哪里?
它给了他们一个精神寄托(Nostalgia), 因为他们不喜欢 “云上”的东西。云上的东西开不了脑放。黑胶唱片出来的声音就是 “三频均衡”, 云上的东西就应该下盘不稳。即使他们插错接口, 把黑胶唱机接到 CD 口而不是 PHONO , 他们依然会坚信他们听到的信息量很足而且三频均衡。这是他们的信仰。哦, 千万别理论。他们可以自称文科生或者不懂电路的艺术家。在他们的圈子里, 科学和科学家是笑话。

PHONO 唱机输入是一组输入插孔,通常是迷你插孔或RCA接头,位于前级放大器、 调音台或放大器的后面板上,特别是在早期的收音机上,唱机或转盘与之相连。 现代唱头提供一个非常低的几毫伏的输出信号,电路对其进行放大和均衡。 留声机录音时,高频被提升,低频被衰减:在重放过程中,频率响应的变化是相反的。 这减少了背景噪音,包括咔嗒声或啪嗒声,同时通过减小较大的低频起伏的大小, 节省了每个音槽所需的物理空间。 这是在功放中通过一个PHONO唱机输入来实现的, 该输入口集成了标准的RIAA均衡电路。

所以同样的这一群人, 直到今天还在折腾不接地的 “地盒”, 地盒既不能防雷劈, 在 21 世纪其实也很影响他们装 )x( ......
但他们坚信自己不同(CHOSEN)。

俺孩子的同学的爸爸刚好是个奥地利移民到加拿大搞音乐的。
聊起 VINYL RECORD 这个事情, 他说:
“CAN YOU IMAGINE HOW ST*PID THEY ARE? THESE PEOPLE BELIEVE THAT DIGITAL COPY SOUNDS INFERIOR TO DOWNMIXED VINYL RECORD FROM THE EXACT SAME DIGITAL COPY? ”
俺只能给个笑哭的表情。 当然, 他说的不是咱中国人而是包涵祖国耳机音响发烧圈的一个超集。

为什么黑胶这种智商税没有人来揭露?


懷舊(Nostalgia)指對過去的憧憬,通常是理想化而不現實的,經常和一個溫暖的童年回憶、某種遊戲或者珍貴的私人物品聯繫在一起。許多人相信過去的歲月比現在美好,他們也相信過去他們過的是較佳的生活,甚至當實際上並非如此的時候。
总的来说, 黑胶唱片好是心理层面和信仰范畴的。
而信仰是一个很神圣的东西。
信仰无所谓好和坏, 所以他们总是对的。
AMEN



//////////////////////////////////////////////////////////////////////////////////////////

俺没啥文化, 初中毕业,大伙都知道。

俺不到一百万知友(760多K),才升10级。阅读总量没到一小步(8000万左右,不到一个亿的小目标)。长期关注俺的知友知道, 俺不是专业的。 俺也不是大佬。

俺是最业余的......笑话、神棍和论坛孤儿


user avatar   bingo-liu-66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种事一句话就能说明白:尬吹黑胶音质的没脑子,否定黑胶地位的没良心。

眼下这都2020年了,建党都要100周年了,这时候还尬吹黑胶音质,然后借以卖货,这当然是收智商税的行为。黑胶作为一种声音的载体,在40年前就已经在技术上全面落伍了,详情可以参见我的这个回答:

简单来说,黑胶底噪巨大,动态低,失真也更大,数字音频在技术指标上对其有着碾压性的优势。但是具体到某张专辑上,由于响度战争和其他一些因素的存在,却可能出现同一专辑的数字remaster CD声音不如黑胶的情况。关于响度战争,可见我的这个回答:

不过最致命的问题在于,黑胶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其播放时的仪式感与长久以来的象征意义让它处于一个鄙视链的高点,而CD在压制了黑胶之后又迅速被流媒体所取代,这给了黑胶复兴的机会。也许21世纪已经很少有人能体会到那种实体唱片所能带来的满足感了,作为一种收藏,一种情怀和一种文化符号,黑胶微妙地满足了人们对音乐“实体”的追求。同时,数字母带、计算机控制刻录、自动槽距调节、自动压片这些技术进步也让黑胶的音质较上世纪的老黑胶有了飞跃式地提升,而轻微的底噪和微妙的偶次谐波失真又会带给人一种温暖愉悦地听感,所以我并不认为在这个时代购买黑胶唱片属于纯粹的智商税行为。

以上。


PS.评论区里有人坚持认为用DSD录黑胶是有意义的(……),那么咱们看图说话。

以下两张频率分析都来自于我自购的正版24/192音源。

它们之间最大的区别,是第一张图来自于某2017年发行的专辑,也就是所谓的“原生”Hires。而第二张图来自于某黑胶转录Hires。

那么现在考虑这样两个客观事实:

1.无论是人声还是乐器,它们的基波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会超过5K。

2.在黑胶时代,人们为了改善唱片放音时的信噪比、减少唱片本身的噪音影响,当录制频率高于某一“转折频率”后,录制速度将随着频率升高而按照6dB/倍频进行提升,所以很显然,没有厂家会无休止的进行提升。

由这两个客观事实,我们再看图1:嗯,大部分能量集中于10K以内,20K以上虽然还有信息,但已经越来越少了。到40K以上干脆就接近一片空白了。

而图2,20K以上的信息还很充足——你猜,是因为乐团在上个世纪采用了天顶星科技,使得他们的乐器发出的声音产生了多次的、不断加强的谐波,还是大量噪音被录了进来?这样的载体,就是你用DSD、DXD灌进去又能怎么样呢?

ps.给你们看个真智商税产品

大红酸枝留声机,请!


user avatar   molho 网友的相关建议: 
      

虽然从各种声音参数,包括但不限于信噪比,动态,声像宽度等等上来说,黑胶确实是被digital完爆的。但是黑胶的存在还是有它的道理的,并不是一种智商税。

黑胶就和Stream,CD,磁带一样,都是一种声音的载体。而各个载体之间听起来也确实是不太一样的。在数字时代的今天,仍然有人在用磁带和黑胶进行创作,录制和回放,甚至还有不少VST厂商在制作各种Tape模拟器以及Vinyl模拟器。与其说这是抱残守缺,不愿意追求音质上的进步,倒不如说是黑胶和磁带的这种“音质上的缺陷”,反而成为了一种艺术风格,变成了一种带有时代隐喻的声音特色。

不同的音乐在不同的载体上,表现力也是不一样的。很多的风格种类,比如Neo Soul或者Jazz Hip-hop之类的,有时会刻意去追求“Lo-Fi”效果,有些曲目甚至还会专门录一些模拟黑胶唱片空转时候的“Vinyl crackle”的噪音,来降低信噪比,或是让特定音轨过一些Tape Saturation,人为添加一些谐波失真,从而模拟黑胶唱片的温暖的感觉。这类风格,如果用黑胶放出来,效果当然也会更好。而且当下不少专业的制作人,都会购置一些专业的磁带或者黑胶回放及录音设备,在混音的时候,将某些音轨录到黑胶或磁带上,再将黑胶或磁带播放的内容录回音频宿主里,俗称“过磁带”。这是一种比较高级的混音操作了。甚至不少追求“清晰”的风格,也会对特定音轨,比如人声这么做,以获得更好听的谐波。因此我们也没有必要全盘否定黑胶的价值。

所以我的观点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最终还是要看创作者的意图。如果创作者觉得他的音响用磁带从老式单声道复读机上回放效果最好,那么这一个载体对这个具体的音乐而言,就是最好的。甚至如果作者觉得他的作品从电话座机里放出来的效果是他想要的,那么电话座机也可以成为他的音乐的最佳载体(说实话我还挺想以电话为载体写点乱七八糟东西的)。黑胶也是如此,虽然数字时代有各种各样的插件能模拟黑胶的质感,但是实际听感上和听真的黑胶还是有差别的。

另外,除了音乐载体之外,黑胶还有一个意义就是收藏。收藏数字音乐,为数字音乐创建歌单,是没法儿带来实实在在的“收藏”感的。所以遇到一个自己特别喜欢的曲子的时候,当然也会想有一份“Hard copy”的。这就和集邮和收集包包口红一样的,哪怕不听,就收藏在那里,也很开心了。


当然啦,如果有人硬要说黑胶比数字更精确,比数字信噪比好,动态比数字大,声像能比数字宽,妄图借此多卖几张黑胶的话,那就是收智商税无疑了。而且这类言论的言外之意,就相当于是数字音乐这几十年的发展,全都是在倒车呗?


最后说点题外话,和黑胶无关,但是和“Analog-Digital”之争有关。曾经我也是一名坚定的“数字建模可以复刻一切”党。然而当我听到我的一轨音源做的假Moog Bass,分别在Beringer和真Moog上演奏出来的时候,我才知道为什么真的Analog硬件值这么多钱。“数字建模”确实性价比很高,而且能够还原85~90%的效果。然而如果是有追求的艺术家的话,是不会吝啬为最后的那10%的效果花10000%的钱的(但是我显然没什么追求)。Analog的声音较之Digital,确实是有其的独特性的。而且哪怕是同样型号的Analog产品,听起来也是稍微会有些差异的,所以这世界上也不会有两台一模一样的Moog。这也是为什么明明已经有这么多Moog和Rhodes的软音源了,甚至Beringer还做了硬件版的Moog复刻,然而大家还是愿意花几万甚至十几万去买真Moog和Rhodes。


user avatar   baodash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问是不是,在问为什么。

你如果觉得黑胶是智商税,后面的话不友善被警告了。

——————————

详细说说,电器录音法发明了将近100年,这里面真正开始有能力用我们现在所听到的数字高保真的录音标准开始制作音乐,不过是40年的事情,那么以前六十年的录音怎么听?

这么说的话,我们听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的录音都是智商税?

你也许觉得,那些东西有的已经被数字化了啊, 听数字化以后的就可以了。我们且不提有大量的没有被数字话的部分,就说被数字化的那部分,你知道当年数字化的技术标准,数字化的母载体,和数字化以后对音乐的处理,还是当时制作人想要的东西么?

如果我们说的音质,就是对于录音本体的还原质量的话,那么同样一个内容的唱片,一张黑胶唱片里面承载的制作层面上的内容,很可能和一张CD在制作层面上是不一样的,而且这种不一样,和音乐人,制作人的期望无关,只和音乐工业的发展有关系,这种状况你了解么?

所以在这里谈音质,一张唱片扔在这儿,我们对还原的那个本体的考量都不同,你何谈谁还原的更好呢?你若说CD更好,我直接就告诉你CD在数字化的时候对音乐做了什么手脚,这些手脚是不可逆的手脚。音乐是李逵的话,你还原的再好,也就是画了个高清李鬼,这叫还原的好么?

所以说,能够简单说出黑胶唱片是智商税的人,对音乐理解的还是太浅了。当然有很多人在鼓吹黑胶音质,他们也不懂黑胶。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他们可能不了解各种载体,只是凭着自己的一些感觉在说一些没道理的话。

但是,他们说的话有没有道理,和黑胶唱片是不是智商税其实没关系。

作为一个听音乐的人,我认为你需要尊重每一类在听音乐的人。

你只听CD,或者说你只听数字录音技术成熟以后的音乐,完全没问题,那是你的选择。但是你没必要觉得不选择这部分技术的人,听模拟录音时代的音乐的人都是在交智商税。

再次,CD唱片虽然有着很好的技术指标,但是早期的很多CD唱片让人听起来感觉生硬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你真的知道么?你知道早期CD到底是用什么样的方法制作的,录制一张CD唱片的母带到底是什么样的,到底会不会出现录制时候的不保真呢?

你要明确,数字录音技术也是逐渐成熟的。都是一张CD扔在这儿,80年代的录音技术跟今天的比差了很多。不是说,今天你能听到一个非常高保真的数字音乐,在80年代你也能听到。你会做出这样的判断,都来指向了一个原因。

你不懂技术,也不懂音乐。我看了看你的回答,20多年的烧龄,你应该走出你的舒适区好好学习学习,很多事情,不是你经历的时间长,你就懂的一切的。你需要不停的长见识,怀疑自己,才能闹明白什么是什么。

————————————————————————————

抬杠的太多。不是有很多人疑惑到底在后来的音乐数字化中到底工程师对音乐做了什么样的改变么。我正好在网易云找到了一个例子。还是一位跟我抬杠的人说的电子乐。

Kraftwerk 1981年的作品《Pocket Calculator》非常有名的电子乐了。

所有的对比来源于网易云,都是Mp3,大家公平。

上面这个是早期的CD版本。基本上你能买到的80-90年代的Kraftwerk的这首歌,在CD中听到的声音都是这样的。

上面这个是2009年的时候,Kraftwerk做了一批 Digital Remaster,使用2009年的数字化技术做的,明显感觉已经好多了。这个版本的CD,现在还可以买到,我记得2011年的时候中国到货了一大堆原盘,我收全了一套Kraftwerk。

最后这个是黑胶转录。以我对这首曲子的了解,这个黑胶虽然封面不对,但是基本上属于当时黑胶的风格,保持了原有的动态,音色。


以上直接听,不录视频,就用你们自己设备听。转录不是我做的,别说我拿这个吃饭。你们开个网易云会员就能听。听去吧。到底是不是玄学。音乐本身到底被没被处理过,哪个听起来音色更好,动态更大。这些你们自己判断吧。上面两个是CD最后一个是黑胶,是不是CD完胜黑胶。

这就是找了个电子乐的例子,服务跟我抬杠的杠精。


都是杠精逼的。


user avatar   yan-peng-fe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来源:reddit声学工程师oratory1990的回复

like I said - usually the reason why people prefer vinyl (other than for the physical experience) is because the vinyl record sounds different (more dynamic) than the CD record.
However the reason for this is not that vinyl is better than CD - the reason for this is that the music that gets put on the vinyl is a differently mastered version than the music that gets put on the CD.

If you were to put the same version on both CD and vinyl, they would sound mostly indistinguishable (plenty of tests have shown this).

谷歌翻译:

就像我说的那样-通常,人们喜欢黑胶唱片的原因(除了物理体验之外)是因为黑胶唱片的声音听起来与CD唱片不同(更具动感)。
但是,这样做的原因并不是说黑胶唱片比CD更好-这样做的原因是,黑胶唱片上放的音乐是与CD上唱片不同的母带版本。

如果要在CD和黑胶唱片上放同一个版本,则听起来几乎是无法区分的(很多测试都表明了这一点)。

vinyl has a dynamic range (signal-to-noise-ratio) of 40 dB (on a used lp) to 60+ dB (on a fresh lp).
a CD has a signal-to-noise-ratio of at least 96 dB (a little more if we consider dithering).

However this is the dynamic range of the storage medium, it says nothing about the dynamic range / signal to noise ratio of the music.

So in terms of the capability of the medium ("how high of a dynamic range can we put onto this storage medium"), CD beats vinyl every time, no question about it.

But the thing is, a lot of record labels actually release two different versions of a music album (or even three):

  • the "main" version, which gets pressed on CD
  • another version that is mastered differently (less dynamic range compression) to produce a more dynamic sound, which gets pressed onto vinyl
  • another version that is mastered differently specifically to fulfill the loudness standards of streaming services, this gets released onto spotify/apple music/...

So when you are comparing a CD release, an online release and a vinyl release of the same album, you are not actually comparing how different mediums sound. You are comparing the different mastering versions of that album.

The reasoning from the record label is: "audiophiles buy a lot of vinyls, audiophiles want less dynamic range compression, so we apply less dynamic range compression on the music that gets pressed onto vinyl".

So yes, a lot of times the vinyl will sound more dynamic - but not because it's on vinyl! The reason is that the music itself will be more dynamic, it just happens to be stored on a vinyl record.

谷歌翻译:

乙烯基的动态范围(信噪比)为40 dB(用过的lp)到60+ dB(新鲜的lp)。
CD的信噪比至少为96 dB(如果考虑抖动,则要多一些)。

但是,这是存储介质的动态范围,它没有说明音乐的动态范围/信噪比。

因此,就介质的能力而言(“我们可以在此存储介质上放置多大的动态范围”),CD每次都会击败乙烯基,这是毫无疑问的。

但事实是,许多唱片公司实际上发行了两个不同版本的音乐专辑(甚至三个):

  • CD上的“主要”版本
  • 另一个版本的掌握方式有所不同(较少动态范围压缩),以产生更具动感的声音,该声音被压入乙烯基
  • 专门针对满足流服务的响度标准而进行了不同掌握的另一个版本,该版本发布到spotify /苹果音乐/ ...

因此,当您比较同一张专辑的CD发行版本,在线发行版本和黑胶发行版本时,实际上并没有比较不同媒体的声音效果。您正在比较该专辑的不同母版版本。

唱片公司的理由是:“发烧友购买了很多黑胶唱片,发烧友希望减少动态范围压缩,因此我们对被压入黑胶唱片的音乐应用了较少的动态范围压缩”。

所以是的,很多时候黑胶听起来会更有动感-但这不是因为它在黑胶上!原因是音乐本身会更具动感,只是恰好存储在黑胶唱片上。


user avatar   mei-teng-ti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就是这么教,这么练的啊。


user avatar   dai-yu-xiao-7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就说“插件是否能达到与硬件完全一致”这事。

理论上插件想达到与硬件“完全一致”的效果是不可能的,因为现实世界就是不完美的,同一个型号的两个不同设备都不可能达到“完全一致”,多少会有点微小差别,那么插件怎么可能跟硬件完全一致嘛……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上说,“像硬件一样”又是完全可能的——因为除了建模以外,我们还可以采样啊!老铁Acustica Audio了解一下呗?我直接对硬件进行采样,理论上你过硬件什么动静我就是什么动静。

不要跟我说什么“硬件基于的是模拟电路或数字驱动的实体”,在电声学领域里,采样和傅里叶变换破一切玄学,就这么简单。


user avatar   eagleinsky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事故已经定则了,说明已经过了执法机关了,这时候还扯个屁?

如果事故定则你没有责任,那你咋办都可以,别说三不一没有了,你全部都没有都行。

如果事故定则你有责任的话,你三不一没有只能让执法机关认为你在抗法。




  

相关话题

  如果让那些玩HiFi,自称金耳朵的人盲听会发生什么? 
  你认为最大的智商税是什么? 
  耳机圈子里都有哪些鄙视链? 
  频响曲线能多大程度上代表音质? 
  在日常饮食中,都有哪些食材被安上过各种各样毫无道理的「奇效」? 
  如何评价耳机评分实验室的评分标准? 
  如何看待知乎突然涌入大批怪叔叔、阿姨聊志愿填报? 
  如何看待知乎突然涌入大批怪叔叔、阿姨聊志愿填报? 
  如何评价威索尼可老板郁夏峰对哈曼曲线的看法?以及对调音的理解? 
  同样是开放结构,为什么平头塞就会损失很多低频,而大耳往往不会? 

前一个讨论
床头两边一定要放床头柜吗?
下一个讨论
生物是什么时候进化出屁股的?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