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先解释一下什么叫做“定位问题”
按照目前的剧情模式来说,《魔女之旅》这部动画是一部在剧情上非常标准的“公路艺术作品”。
什么是“公路艺术”?通俗来说,最为大众所知的公路艺术就是“公路片”,即公路艺术式电影。
公路电影,主要是以路途反映人生的电影。最初出现在美国,按照美国的电影类型细分法中,有种roadmovie。
公路艺术是以主人翁在沿途所遇到的事件与景观反映人生,是以路途为载体反应人生观、现实观的艺术作品形式。通常叙事发展是以一段旅程为背景,电影的主人公在占电影绝对篇幅的公路旅行情节中,完成生命体验,思想变化,性格塑造,产生一系列的戏剧冲突;或者与别人的,与自我心灵的交流。
公路艺术已经发展成一个很成熟的艺术表达模式。 最典型的公路片产生在美国,因为美国号称是“装在汽车轮子上的国家”,美国人对于汽车的感情就像中国人对于自行车一样深厚。、
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蜿蜒的公路、星罗棋布的汽车旅馆和在公路上奔走的形形色色的人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美国电影演绎故事的舞台。
公路艺术的精神层面是其核心,很多的公路文学艺术都逾越了部分法律和道德的界限,但出发点也仅仅是希望在另一侧找到信仰。试图用能给世界一些新意的眼光来看世界,试图与现实的价值观有冲突,展现不同人性、不同价值观、并且通常以主角的价值观为代入点来整合全故事线的价值观。
有些人会把公路艺术作品当做其他的艺术作品来进行看待,这实际上是混淆了二者之间的细微差距的。公路艺术作品并没有主要的故事内容,它如同日记一样,每一集、每一个场景都有所不同,每一个场景中出场的人物的性格也一样有所不同。并且这其中有一点非常重要的特殊情况:公路艺术作品没有所谓的世界观可言,或者说,公路艺术作品无需过多世界观的描述。因为其本身并不是苟于世界观的设定,而是基于现实的基层生活。过多的世界观只会影响观众对于故事本身的理解,因为太过于浓重的外界氛围会造成一种额外的观感潜意识。纵观如此之多的优秀公路艺术作品,很少有过多描述设定与世界观的场景,也就仅仅是一笔带过。公路艺术作品的重点叙述落笔都放在了过程上,每一个故事就是一个不一样的世界观——当然世界观不代表价值观,价值观在公路艺术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公路艺术的创作必须要绝对遵循价值观的变化规律,否则就会导致人设崩坏。
公路片的主角不一定会是主人公,主人公很多时候只是以一个“观察者”的身份在叙述故事,而真正的主角实际上有争议。一种观点认为公路文学艺术“没有主角”,它就是在描述一个主人公所看见的旅程中的世界。但我个人认为,公路文学艺术是有主角的,但这个主角不是一个形象,而是一个群像,即主人公所见所闻的人物都是一个主角。这和公路片本身的核心精神与目的是不谋而合的。
从近年来的奥斯卡《绿皮书》,到改变公路文学艺术以男性为主的《末路狂花》;豆瓣评分高达8.9分,取得一系列奖项和好评的著名整合电影《完美的世界》,与《疯狂的麦克斯》、《杀死比尔》,还有代表日本公路电影巅峰的《菊次郎的夏天》等一系列公路艺术作品,其核心都与原本的公路文学艺术无异。国产的著名公路艺术则有《落叶归根》、《人在囧途》、《无人区》等。
·定位解析
不难发现,以公路片为代表的公路艺术作品呈现出一种非常奇特的极端化风评,即好的作品名利双收,不好的作品则遗臭万年。这其中牵扯到太多关于公路艺术的要素,在这里只简单提四个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1.背景。公路片的背景永远都是一段旅程,这是绝对的判断依据。这段旅程可以是一个人物的旅程,也可以是多个人物的旅程。如果用一个文学艺术作品的描述来进行举例,我选择茨威格的《伟大的悲剧》。
《伟大的悲剧》本身是一部缅怀勇士的文章,如果用公路文学艺术的角度代入其中,不难发现,实际上这也是一部“公路艺术”,只不过这部公路艺术只在“背景”与“艺术手法”上属于公路,而其目的以及结局都不是公路艺术所拥有的。背景,即斯科特与阿蒙森的竞争失败后,斯科特团队的求生之路;过程,则是斯科特团队在求生之路的过程中的一系列故事。艺术手法,它运用公路片常有的插叙补叙回忆串联剧情,以时间为叙述的发展流程来进行人物的刻画。这部作品虽然不是正规的公路片,但它揭露了公路片的一个本质要素:【时间情节的发展紧密化】
2.变化。公路片的剧情变化是以完成生命体验导致思想变化,即必须基于现实社会。这一点使得公路片具有绝对的现实性,也就自然而然地赋予了它一个响当当的危险头衔:讽刺性。
如《绿皮书》这部电影,其本质是讽刺种族歧视问题,并且表达了对于种族之间的和睦相处的愿望。主角在自己与黑人“陌生人”的旅途中经历一系列的外来因素变化,使得主角从原本的“固化思想”变成了一位“理想化”人物。从这部经典的公路片中可以反映出公路片好与坏的第二个重要要素:【人物形象的弹性化】
3.目的。标准公路艺术的创作基于作者本身想要反映的一种社会现象,时至今日公路片依旧是“现实主义艺术”中的先锋。一段旅程就是一个故事,而故事是一种最通俗,最能够实在反应基层世界的艺术手法。无论是否有所谓的“讽刺”以及“现象”,公路片本身所具有的一种艺术驳论,即容易给人产生定位的错觉。
一部好的公路艺术,最重要的是其承接上下文的关系。其注重的是段落与段落的联系而非开头与结尾甚至是中间部分的“首尾呼应”。拿《落叶归根》这部电影来说,主角在一开始的目的是“将同伴的遗体带回家乡埋葬并且将其所得到的资金原数交还给同伴家人”,但中间的情节不仅导致了后来同伴被迫进行了火化处理,而且资金也打了水漂。电影的结局采用了发散式的想象手法,但其与开头没有什么关系。其重要的还是段落与段落,情节与情节之间的紧密联系。观众在结尾不会联想到开头,而是会联想到上一个情节,进而持续回忆中间内容的重要情节。如果中间内容部分的情节流程出现了价值观不统一或者人物形象有出入,那么这部电影将会变成一个四不像,进而割裂整部作品的流程发展与剧情走向。这里就是公路艺术第三个重要的要素:【情节思想内容发展的统一化(合理化)】
4.人物。这一点实际上与问答无关,但为了方便解析还是稍微提一下。公路艺术的人物,除去主要人物以外,其余所有人物都是“一次性NPC”,相当于一次性的塑料袋,用完就可以换了。在后续的剧情中实际上是不需要任何方式的回忆以及提及的,因为他们在这个旅程中只是一个过客,之所以描述他们是因为主要角色的需要而不是剧情发展需要。前面我说过,公路艺术的重要要素就是现实性,就如同我们生平的一些过客一样,可能他们对你有或多或少的影响,但他们不可能跟随你一辈子,也不会导致你当下的,或者说下一秒的人生思想会有什么大的改变。改变人的不是一个人,是多个人;改变一个人的思想不是个人的思想,是社会的思想。
因此,公路片中的角色“出场了以后就好像死了一样”是必然,也是合情合理的。但当今的很多公路片为了让剧情与人物相对丰满,使得剧情更加连贯会采取隐形次要角色的连接。巧合与回忆是常用手段。这里就是公路艺术的又一个重要要素:【人物刻画的聚焦化】
·接下来用以上所提到的知识内容对《魔女之旅》的剧情进行评析
无论是什么形式的作品,只要是符合公路艺术的基本核心的作品,那么就需要严格按照公路作品的创作手段进行创作。而有所不同的是,这部作品均采取了全剧情“倒叙”的方式来进行公路式艺术的叙述。这种倒叙的好处非常明显,就是能够提前让观众看到下一个场景的发生地点以及主角此时的形象状态。而日记式的回忆只是一个艺术手法,并不能改变它本身的公路艺术手段。
很多观众可能会将其与“单元剧”这种艺术表现形式混淆。实际上,单元剧与公路剧的表达手段是差不多的,二者的每一集或者说每一个场景都相对独立,与前后剧情没有什么衔接关系。但其实也很好区分,单元剧与公路剧的主要差异在于“场景与人物的转换”。单元剧的人物是没有大的变化的,一般而言只会有新人物增加不会有旧人物减少,并且场景也一般是固定的。而公路剧的场景切换非常频繁,它是随着主角的行进变化而变化的。此外,单元剧中的主角不一定是同一个人,每一个人物都有可能在那一集成为叙述故事的观察者;当然也有一成不变的主角视角,比如说《憨豆先生》这部作品就是非常典型的单元剧单人视角。
第三集的主要问题,可以从全剧情与集剧情来分析。
首先是全剧情。这部作品的主要争议的理论,来源于第一集“女主母亲的三句忠告”中的其中两句话:遇到危险的时候要及时逃跑;不要试图插手他人的事物。那么这两句话作为这部作品的“主角核心思想”,放在公路片的总体剧情发展来说,是否符合其发展流程呢?
没错,问题就出在这里:第二集的内容与第一集、第三集没有办法形成一个完善的公路艺术整体内容。第一集的主要内容,是通过二重回忆手段从“第三故事线”对故事的背景进行补叙,讲述了女主角的训练内容,并且引出了主角接下来要进行的是“旅行”,同时给予了全剧情一个十分重要的核心思想,也就是主角母亲的三句话,这将是贯穿全剧情的思想内容,不容任何修改。主角的一举一动都必须严格按照其进行——至少基本行动需要。
如果从集剧情来分析呢?
第二集的内容十分奇怪:它并没有对主角的形象与遭遇进行“现实化”的刻画,而是直接进入到了一种“伪日常”的剧情发展模式。这种“伪日常”解释起来,就是通常的日常动画的剧情发展:主角启程—遭到不测—遇上同伴—开始交往—感情发展,这一个非常经典的生活化剧情线中。我猜测作者之所以设计这个剧情主要还是想用主角的旅行意志与同伴对自己的感情进行对比,从而表明主角不会太过于在意在旅行过程中的同伴感情而坚定自己的目标,也就是继续旅行。这与通常的公路艺术剧情是非常相似的,即留下的是影响,送走的是路人。这种路人化次要角色的手段也是为了让观众将目光能够尽可能的防在主要角色身上,从而弥补了剧情“流水账”的无趣感。然而很明显,作者并没有让主角在这一集中符合其核心思想的内容,并且主角的做法过于“客套化”,也就是在这一集答应了次要角色的授课请求。如果说按照旅人角度来说,女主在第二集的最终目的并不是教授什么教学而应该是找寻勋章。然而因为帮助教学以及单方面感情发展迅速这一点,就给观众一种女主是“乐于助人”的艺术形象,这种错误的“先入为主”放在公路艺术作品中是绝对致命的,这会使得观众对于角色的形象 固化,从而极大限制了人物的形象丰满化与中立化。并且无法很好地衔接接下来的剧情,从而给人带来一种主角性格“大变”的反应。
从第三集来看,不难看出作者是想讽刺的对象,也就是现实生活当中的“正义”与“能力”的冲突。到底是否应该用善良来衡量正义,到底是否应该牺牲个人利益来满足他人利益,到底是否应该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这些内容本身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其主角性格的前后偏差却导致了主角在第三集的“理智”形象与前一集的“乐于助人”大相庭径,也会导致人物定位混乱,从而影响作者的表达观点的正确性与观众的理解偏差。
·总结
前两集的剧情给人树立了一种普通公路片的印象。而公路片剧情的核心就是循循渐进与环环相扣。第二集的剧情与第三集是完全割裂的,或者说并没有在前两集打好一个铺垫,而是给人一种极端偏向日常生活的公路片剧情,导致了第三集这个原本应该是扭转观众的想法的篇章变成了一个大地雷,让观众难以接受这种过大的人物形象变化。主角的中立立场并没有用一种观众乐于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艺术作品也是需要顺应时代价值观的,所谓的“反乌托邦”并不反“主流价值观”。
如果把第三集放到第二集播出,则会给人一种欲扬先抑的感觉,同时也能够说明这个故事并不是极端化的日常生活而是一个价值观基于中立的公路片。人物形象的弹性化、时间情节的发展紧密化、情节思想内容发展的统一化(合理化)这三点必须、绝对、一定要遵守,否则就会轻易割裂全篇章的剧情。如果说第三集放到第二集去播出,就正好与第一集的母亲忠告所密切对应。但由于第二集与母亲的忠告并没有任何关系加上观众在前两集的渲染下已经产生了一种极端化偏向的思想,所以导致了接下来的剧情反差过大并且是与现实价值观有所冲突,舆论自然会两极分化。
这部作品的剧情虽然属于公路艺术手法,但目前其表现已经脱离了公路艺术的范畴。《魔女之旅》的剧情已经出现了衔接错位,虽然一集的衔接错位并不会导致公路艺术的剧情发展出现大的变动,因为每一集就可以看做一个单独的故事而非连贯的故事。并联的灯泡熄灭不会导致主线出现问题,但是其本身的艺术价值就已经是大大折扣了。这次事故也让观众知道了这部作品实际上是一部“公路艺术”而非“日常”动画,确切来说,此次的争议责任方有两个:作者对于公路艺术的了解出现问题(也可能是基于当下日本的轻小说产业的剧情极端化和套路化严重而导致的错误代入);制作方编辑对于作品本身定位的失误导致了第三集与前两集的剧情线错位。
顺带补充说明一下:我并没有承认这部动画属于公路艺术,我所说所代入的公路艺术知识范畴都是为了解释其在剧情上符合公路艺术作品的基本要素,但我并没有承认这部动画是一部公路片。如果我在评论中的回复有误,即没有说明这部动画是在剧情上符合公路艺术的范畴,那可能是我一时间心急没加以注意,在此对我的不严谨表示十分抱歉,望周知!
——然而我觉得,这部作品的作者很有可能没有意识到他正在写的这一部作品是一部公路文学艺术作品。因此对于后续剧情的发展我不敢过多揣摩。
你可以不救人,但是你不能不当人啊。
你为死亡的人,为注定要毁灭的城市叹息一声,感慨两句,甚至总结一下经验教训会死啊?
第一集像凤傲天沙雕番。
第二集有点儿橘里橘气。
第三集又突然递刀子。
观众老爷的小心脏受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