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用户运营其实不必执着于给帐号「灌粉」,
大量平台的用户活跃数据可以表明,新用户的流失率要显著高于周活用户,进行新用户默认关注,就算是真人注册的,从活跃情况来看也容易长得像是「僵尸粉」,除了装点门面之外,对促进内容消费帮助不大,还有可能伤害用户体验。
从促进新用户留存的角度来说,由于新用户尚未进行足够的浏览、互动、搜索行为,这时候如果强行塞一些特定话题垂类的「官方帐号」,是否能实现内容的有效触达用户,我是表示怀疑的。毕竟,这时候双方都是两眼一抹黑,很难实现千人千面的内容推荐。(相比之下,将一系列帐号放在引导关注页面,由用户自主选择是否勾选关注,反而能够更精准地嗅探用户话题兴趣)。
从行业竞争秩序的角度来看,《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指出,「公众账号信息服务平台应当建立公众账号监测评估机制,防范账号订阅数、用户关注度、内容点击率、转发评论量等数据造假行为」,这一点我认为对维护市场秩序有很大的积极意义。
帐号的关注数量,和帐号的商业价值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帐号关注数量显而易见,帐号粉丝的「质量」则存在极大的信息不对称,要通过一定技术手段或者掌握内部信息才能作出准确判断。
试想,一家机构希望找「百万关注大 V」发布一篇品牌宣传文章,帐号 A 100 万关注,但其中 90% 以上已经连续一周没有登录过 app 了;另外一个帐号 只有 50 万关注,但 50% 以上是周活跃用户。这两个帐号中,显然后者更符合品牌方的要求,发布内容的传播效果更好,但 A 帐号的报价可能远高于 B。有经验的客户,或许能通过帐号其他一些特征来加以辨别,但不熟悉其中门道的「土老板」,就可能被表象欺骗了,花了冤枉钱。
我们都能明白,市场交易中不能以次充好、货不对板;而在互联网内容市场,强制关注带来的注水帐号,不也是一种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吗?
给互联网内容挤掉水分,我看可以的。
我第一时间想到「缺省隐私保护」Privacy by default,以后在强制关注问题上必须引入这种制度~
GDPR出台以后,有一次郑戈老师给新生开讲座,我也厚着脸皮去听了一回。我记得郑老师提到一个国外的案例,某款智能穿戴设备会自动录音,结果有好几对夫妻的「夜话」也给录进去了,这是非常严重的泄露隐私的行为。
但是,厂商辩称这项录音权限是经过用户同意才开通的。最后发现,原来该设备的缺省设置,也就是最初默认的设置是同意授权设备进行录音。法院最终判厂商败诉,并要求修改未来产品的缺省设置。
这就是一个Privacy by default的问题。
很多时候用户根本不知道在哪个边边角角的地方管理各种授权,但是由于缺省的设置就是同意授权的,如果用户没有主动去更改,事实上有可能出现违背用户意志的「被授权」行为。
如果要求所有产品的最初设计、缺省设置都必须是更有利于保护隐私的方案,而只有在用户主动操作、修改缺省设置的情况下才可以降低隐私保护的力度,那么上面那种案例就不会发生了。
这么一想,平台强制关注的问题,其实也是一回事。如果不要求缺省设置必须是最有利于保护用户自主意志的方案,到头来还是会有很多用户被强制关注,而且还会因为各种「知情同意」的授权,有苦无处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