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科普群的小伙伴的邀请。
高校发生负面事件的情况要深究其缘由有很多,我就单独来说我感触最深的一个点吧。
其实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就在于大学培养硕博的最终目的与学生追求的目标不一致。
硕博的教育模式就是为了学术界培养高智力高天赋的科研人才而产生的体系,再讲直白点就是培养科学家。但很多人读研读博的目标是不明确的,有些是为了缓冲就业的压力,有些是为了找工作时多一些筹码,这无可厚非。
所以这就涉及到了如何平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毕竟对于理工科来说,尤其是实验类学科,科研任务是非常繁重的。
经过试错发现自己不太适合搞科研的,要及时止损,跟导师好好的沟通交流,在完成基本的科研任务的情况下,早一点思考自己未来的人生方向。不要只是在学校上上课,按照学校的培养计划按部就班的走,要多些自己的思考和尝试。多一点冒险精神,不要总呆在学校的舒适区。可以去实习,可以去参加社会上组织的各种活动,多利用学校的一些资源和平台,不过前提还是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向着一个方向去专注的努力。
今天下午又重新读了一遍那位大连理工同学的告别信,突然泪流不止。
总是感觉很无力,里面的每一字每一句仿佛都似曾相识。
没有人听他倾诉,他可能真的挺难过的,孤独痛苦无人理解,所有的情绪也在不断在累积。
我觉得真正的绝望,大概就是这样子吧。
完全放弃了与外界的沟通与交流,不断积聚着绝望,最后安静的溺死于黑暗中。
换我,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做呢?如何给自己规划一条退路呢?
我也不知道
但我想,大概就是尽人事,听天命吧,按照最低毕业要求来做。
当然,如果还是达不到,不如放过自己,人生不存在绝对要完成的事情。
放过自己 对自己妥协;接受平淡,接受平凡。
读不完书真的可以考虑回家卖红薯!不丢人!
目前的问题表面上是硕士/博士退出机制不合理,实际上是大家发现没有后路。
除本科开设的职业规划课外,培养计划里仿佛缺失了对学生毕业后出路的引导。
俗话说就是管挖坑不管埋.......具体表现在学生临近毕业的焦虑和迷茫。
优秀的学生会提前为自己未来道路做准备,比方提前去实习、有目的结交相关方向的员工、备考相关工作的法考证/CPA/计算机证等......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这么优秀呀!
请看看那些掉队的孩子吧,他们摸爬滚打来到学校,跟风考研考证。但不是每次都这么幸运能够考过,他们掉队后会慌张、会焦虑。而作为最底层的学生,他们的经历不会得到别人的认同(人的喜悲并不相通。
导师严厉的push、论文写不出来、实验复现不成功......往往叠加打击在他们身上。
但凡是想一想,像创业一样不是每个人都能创业成功,失败的时候安全退出,再卷土重来另开战场!
书不一定读得很多。马克思主义的书要读,读了要消化。读多了,又不能消化,可能走向反面,成为书呆子,成为教条主义者、修正主义者。——《关于教育革命的谈话》
给大家一个建议:花一周到半个月去社会体验一下临时工、实习生的工作~一方面它没有那么可怕,另一方面留点时间自己整理一下思路”如果书读不下去了我能干什么“
以我为例,哈哈哈哈我的未来梦想就是当一个烧烤店老板(因为我太爱吃羊肉串跟蒜烤茄子了!)
接受自己的平凡,和自己和解,做点喜欢的工作,研究生/博士期间压力太大就去旅游一场,去他妈的论文和研究,真的没有那么重要。
重新和大家认识一下,我是未来烧烤店老板-lokinko~每天都要好好生活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