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可以这么做,但是没必要——因为有更好的方式,用强酸来滴强碱。
首先,这个问题与滴定跃迁和指示剂没有任何关系。
用弱酸滴定强碱,当然也是有跃迁的,而且与强碱滴弱酸的跃迁差不多。强碱滴弱酸的跃迁范围是计算弱酸过量一滴到强碱过量一滴;弱酸滴强碱的跃迁范围是计算强碱过量一滴到弱酸过量一滴。所以,它们应该是基本一致的;如果从跃迁范围上来看,强碱可以滴弱酸,那么弱酸当然也可以滴强碱。比如 @独孤求超 在其回答中已经计算了,弱酸滴强碱也有明显的跃迁范围。
而指示剂,只要选择范围正确的指示剂,都是可以的。实在不行,咱还可以电位滴定,对不?
那么,既然跃迁范围和指示剂上都没有问题的话,为什么从来没听说过弱酸滴强碱呢?且听我慢慢到来。
当我们说A滴B时,A一定是放在滴定管中的滴定液。一般来说,这里的B就是在锥形瓶中的待测液了。为什么从来待测液都是在锥形瓶中,而不是在滴定管中呢?因为 1. 滴定管中的液体一般是需要过量的,因为倾倒、转移等过程会有损耗,而且必须保证滴定液一定有富余;2. 待测液一般成分比较复杂,可能还要进行一些前处理。所以,B就是待测液了。A在使用前还要经过标定,对于酸的标定一般是用无水碳酸钠作为基准物质。
那么首先在标定时,就是弱酸滴碳酸钠,这就是弱酸滴弱碱了,跃迁范围可能会比较小。就算标定过程没有任何问题,我们可以准确知道弱酸的浓度:
既然你能用强酸来作滴定液,你又何必强行用弱酸呢?强酸作滴定液,不仅可以解决标定过程的问题,而且测定过程就是强酸滴强碱了,相比于弱酸来说具有更大的跃迁范围,所以更准确。
总的来说,弱酸滴强碱,理论上可行,但是没有任何必要,因为你还可以选择更好的方式——强酸滴强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