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
人民大学文学院的教授杨庆祥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谈他自己读《小时代》的感受。杨庆祥说他自己对郭敬明早有耳闻,但一直以来并未读过他的作品。有一次在去外地开会回来的路上,因为在高铁站候车闲得无聊,就去车站的书店里随便看看,顺手买了一本《小时代》。结果就这样,在回北京的路上,很快就读完了《小时代》。
读完这本书之后,杨庆祥的观点是,就整体质量而论《小时代》没有评价的价值,但是郭敬明确实把书写的很爽,那种流畅感是通俗书中所罕见的,所以那时候他也理解了为什么《小时代》会卖得那么好。
郭敬明的那套东西,在网文中一般被叫做“卡爽点”。这种卡爽点的文章,有两个基本的特点:第一,整体的遣词造句和框架结构偏通俗,让人一看就懂;第二,在爽点的节奏上下功夫,让整个小说读起来更流畅。
站在读者的角度来说,因为这种小说遣词造句偏通俗,所以认为这种写作平平无奇,换自己也能来。而至于所谓的“爽点”,对于没实际写作过的人来说,他们根本不知道这个东西的存在以及如何把它写好。
这倒是让我想到了当年郭敬明的抄袭案。那时候,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抄袭了庄羽的《圈里圈外》,我自己这两本小说都看过。尽管无论在法律还是事实上,郭敬明的抄袭都是板上钉钉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如果你把这两本小说看作是一个针对同一题材的命题作文,那么郭敬明写出来的东西读起来远比《圈里圈外》要爽。这种把故事写爽的能力,恰恰是庄羽所缺乏的。就如上面说《小时代》一样,你当然可以嘲笑说郭敬明在里面就是到堆品牌的名字,但换你来写一堆堆砌品牌名字的小说,你的东西卖得也不会比郭敬明好。
其实小说这个领域倒也还罢了,影视领域这种感觉表现得更明显。我想很多看过不少影视剧,自认为熟悉影视剧套路的人,都认为自己有编剧的能力吧?比如在动作类影片中,有些人甚至可以完全根据人物的着装、性格等特点,看完前面就能把后面的剧情猜个八九不离十。这就让很多人认为,这些套路我都熟,换来我我也能写。但这种“简单”和“爽”的背后,一般都是几个、十几个编剧几个月甚至几年反复讨论和推敲的结果,每一个用烂了的套路背后,实际上也都有暗地里埋的新东西。不相信你自己可以试着写一个剧本——大多数人,连把故事编流畅这一点都做不到。
毕竟,在好莱坞,一个好编剧年入百万美元都是很常见的,这钱真没有那么好拿。
很多人以为,写小说的关键就在于“编出一个超级酷炫霹雳无敌屌炸天”的故事。
看到那种不那么“超级酷炫霹雳无敌屌炸天”的故事,就产生“我上我也行”的错觉。
其实,讲故事跟编故事一样重要——如果不说更重要的话。
我觉得大家都散了算了。
提问者号称专业的,看看人家多少视频专栏和回答。
这个提问不过是人家明知故问而已,你认真回答了弄不好还转手就被这“专业人士”拿去当作自己的东西了。
标准答案是:你就不该让孩子带去。
不是编辑,回答不了,看在点赞的份上不拉黑……
不是编辑,回答不了,看在点赞的份上不拉黑……
一种表面现象吧,我确实认识一位能够聊聊国家大事的妹子。
对我来说游戏9分,国家大事7分,但是我打游戏的时候都是不说话的,只有聊国家大事才能听到我声音。
也许别人会说“q都能q歪来”,但我就是那个q歪的莫甘娜。
但是对妹子来说八卦综艺是9分,国家大事是7分。
如果有机会,妹子还是宁愿聊聊娱乐八卦而不是国家大事,如果不是正好没人聊八卦,正好有人聊国家大事,那么她大概也不会去聊国家大事。
但是对于事件的看法来说,一个本科毕业的、有长期关注局势的男女水平几乎是一样的,女性并不会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