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李世民敢向李渊造反,而朱棣却不敢向朱元璋造反呢? 第1页

     

user avatar   zhang-zhu-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教员对历代帝王军事水平的评价是:

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以教员历经无数恶战的水平来说,这个点评可以说是非常中肯且准确的。

而如果把朱棣放进去的话,他能在中国历代帝王里排进前三十就不错。刘秀、曹操、努尔哈赤……比他能打的皇帝多了去了。朱棣的能力是有的,但能成功夺权,主要还是占了朱元璋去世加明朝开国大将多死的便宜,再加上他的皇帝侄子下了“不准伤我叔叔”的奇葩命令。可即便如此,朱棣也是花费了几年的时间,遭遇了各种失败才夺权。这跟李世民那种一战擒二王的战绩比起来,真的差了很多。

其实以军事能力来说,朱元璋的能力算是帝王里第一流的。只不过在中后期,朱元璋跟教员一样,不再从事具体的战役指挥,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制定大的战略规划和调兵遣将上。这跟李世民这种当了领兵元帅还要亲自上阵砍人的风格区别较大。但因此说朱元璋的军事能力不行,那就是一个误解了。

李世民作为历代帝王里最能打的,自然不惧任何对手。可面对第二能打的朱元璋,朱棣要有多大的胆子才敢跟他交手?


user avatar   qiu-ju-luo-y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府兵制。

是的你没看错,就是因为府兵制。

(本篇主要回答前半个问题,明朝不是特别熟悉就不讲了。)

我知道很多人看了开头一定会大为惊讶:府兵制不是“关陇集团”得以在南北朝后期异军突起重新统一天下、甚至为后来大唐盛世奠定基础的最重要的“制度贡献”吗?

但是,不知有人想过没有:也正是在府兵制的时期,诞生了中国历史上几乎最为频繁的改朝换代。

所以说,许多人所谓的“制度史观”只是给自己披了一层理中客的外皮,骨子里还是颠覆主流搏眼球的那一套:明明北周篡西魏、隋篡北周、唐代隋都是在府兵时代发生的,然而“制度党”们似乎从来不认为府兵制应该为皇权的频繁旁落负“制度责任”,然后到了贞观唐军大杀四方的时候又集体跑出来抢功……

恕我再度直言,这不叫唯物主义,这叫唯翻案主义。

扯远了,回到开头的话题——府兵制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相信这个问题,许多人都看过各种科普文:

  • 是兵农合一,寓兵于农,不用朝廷额外出钱养军,大大减轻了财政负担?
  • 是平时兵将分离,战时编制成军,使将领脱离私兵体系,无法专权?
  • 还是让自耕农与国家利益绑定,这样“良家子弟兵”作战更有动力,纪律也更好?

以上这些,在常见的府兵制介绍文章里都能看到,各有道理,但是在我看来,府兵制最大的特点实际是:

禁军野战军不分家。

我知道说到这儿可能已经有人明白了,不过重点还没讲到,还得继续讲下去。

(下面这段懒得看的可以跳过,直接跳到图片出现的位置)

按照史学界主流观点,府兵制形成于宇文泰当政的西魏时期,标志是建立了一套新的兵体制和与之相适应的兵员补充体制。统兵体制确立了在宇文氏最高统治者领导下的“八柱国(实为六柱国)、十二大将军、二十四开府”的组织指挥系统,六大柱国各督二大将军,“分掌禁旅,当爪牙御侮之寄”,十二大将军“每大将军督二开府,凡为二十四员,分团统领,是二十四军”[1]兵员补充体制则是将关中汉族豪强武装和地方乡兵纳入府兵系统,并多次征发“民有财力者为府兵”。随后,开皇十年,隋文帝将汉末以来的“兵民异籍”制度转为“兵农合一”,将原先世代服役的“兵户”变成了兼具军籍与编户齐民性质的“民户”,原先的“军府”也从军事机构变成了“地方预备役管理机构”。至贞观十年,唐太宗将天下划分为六百三十四军府(即折冲府),分别归中央朝廷的“十二卫将军”管理。折冲府下设团、旅、队、火等编制,平时负责府兵的统计、训练、马匹器械管理等工作,上番宿卫或出征时则担任提供兵源的角色,如果全府出征则军府主将折冲都尉、果毅都尉也要随行[2]

以上是对府兵制体制的基本介绍(隋唐史爱好者估计都耳熟能详,这里就简单科普一下)。可以看出,府兵制作为一种制度,也随着时代的变迁经历了多次改革,从军民异籍到兵农合一,从军团式管理到官僚化,从地方豪杰半自治到长官委派制,但是,无论怎么变,“分掌禁旅”“上番宿卫”作为府兵的核心职责之一是始终未变的。

大多数人脑中的“府兵制”是这样的:

不好意思地说,之前有人为我制作了电脑图,但我想了想,觉得还是手绘图更能表达创作意图……这张图有些地方画得不太精确,比如有吐鲁番文书研究称“军府”级的府兵参加征行时并不是整建制抽调的,朝廷派将出征时所统率的府兵也不限于本卫系统——不过这些都是小问题,理解就好不影响整体。

但是,唐高祖武德时期的“府兵制”,是这个样子的:

还是那句老话:不知道有没有笑场的哈?

其实这张图,更适合回答的是另一个(常见)问题:为什么统一了南半壁江山的李孝恭李靖,在史书中体现出来的对初唐政局的影响力似乎远远不如秦王李世民?

答案很简单:因为南方府兵不参与宿卫。

所以说“读史有自己的思考”是好事,但是这种思考应该是带着问题在当时的政治体制、社会结构与事件发展过程中寻找答案,而不是一上来就默认史书都是瞎编的。“强行绝对平均主义”也是极端唯心的一种。

不过话说回来,李渊虽然不担心李孝恭李靖他们“篡位”,却担心他们“自立”,所以武德七年李孝恭在扬州(当时位于江宁县,属长江以南)大造宫城,李渊马上以谋反罪召其回京,然后又在武德八-九年命襄邑王李神符迁居民渡江,将州城移到了现在的扬州市江都区[3]

好了,我们继续回来看长安的禁军宿卫——现在有这样一种制度,它的运行体系遵照以下规则:

  1. 担任宫廷禁卫系统的将领和士兵,与野战军是同一批人,出则作战,入则宿卫;
  2. 战斗奖赏与升迁纳入禁军系统,有功将士可以得到禁军队正、旅帅、郎将等不同职位,也可以提拔为地方军府将领,同时军府也要轮流“上番”宿卫;
  3. 由于战事未定,部分将领士兵以“半职业军人”的属性,在禁军中挂职操练,以便战争发生时能够迅速集结(这一点后面会细说)。

相信这么讲更多人都看明白了:按这套“算法”,最终几乎必然产生类似【赢家通吃】的局面,即野战战绩越强的军事统帅,在禁军中的影响力也越大,最终影响政治局势。

可能有人会说,府兵是“以抽调形式而非整建制形式”上番宿卫的,又分属十二卫管理,是不是可以互相制约防止抱团?——然而什么样的抽调方式能够防备“所有人包括将领都跟秦王打过仗”这种情况???

要知道,府兵制是一种战时体系,当初以宇文泰为核心的西魏-北周集团创建它,就是为了整合战争资源与东边的死对头一决高下。套用流行的话说,府兵制从诞生之日起就流淌着扩张的鲜血,又怎能指望其作为“制度屏障”去保护一个呆在大后方的宅家皇帝?

比如那位最著名的常何,学界和网文界普遍认为他“在玄武门当天扮演了最关键的角色”,然而他是怎样成为北门将领的呢?

太宗文皇帝出讨东都,以公为左右骁骑……勇迈三军,声超七萃,著高庸于甲令,纪茂绩于雕戈。赐上口二人,物八百段,珍玩五十件。又平时德睿于洧部,破谢名余陈郡,赏口十二人,细马三匹,器玩二百件。……令从隐太子讨平河北。又与曹公李穷追员朗。贼平,留镇于洧州。……七年,奉太宗令追入京,赐金刀子一枚,黄金卅挺,令于北门领健儿长上。仍以数十金刀子委公锡骁勇之夫。九年六月四日,令总北门之寄。——《大唐故使节都督黔思费等十六州诸军事黔州刺史赠左武卫大将军上柱国武水县开国伯常府君碑》

注意加粗体的那句:其实我一直非常不明白,为什么明明就写在同一句话里,有些人永远只能看到“赐金刀子”,对 “(武德)七年,奉太宗令追入京” 视而不见——当然我不否认李世民对常何的拉拢,但如果不是“禁军野战军不分家”的这套体系,他常何又怎能一下子从河南民兵团长变成中央警卫员的?

(另外我还看有人说“李世民给常何金子证明常何不是自己人,如果是自己人就不需要拿钱笼络”,这种人我怀疑他一天都没在真实社会中生活过……)

另外啰嗦几句:墓碑和墓志不一样,墓碑按性质应归为“传世史料”,墓碑被埋被毁相当于传世史料散佚。甚至可以说,在活字印刷术流行之前,碑刻是比书籍更加“大张旗鼓宣传”的方式,否则《熹平石经》也不会引起那么大的轰动。从陈氏能够在敦煌遗书中发现常何墓碑拓片来看,唐朝并未禁止该碑拓印流转。此外,唐高宗时期曾组织编纂过《文馆词林》,其中收录了多位初唐人物的碑文,并流传于日本。因此“现代人挖出了敦煌遗书才发现常何碑文”并不能说明“常何的作用被刻意掩埋”。以及,从碑文来看,当时的常何只是“北门健儿长上”(卫队队长),所谓的“中郎将”是贞观四年职务的以讹传讹。总之,历史上的常何只是李世民在禁军中安插的角色之一,是不是重要角色都要打个问号。

而类似常何这样,“因为秦王李世民而调入禁军”的人还有:

No.2 王君愕:

以武德之始,率众辕门,授大将军,兼领校尉。於时战争在辰,云雷方始。三晋之野,*齿为哭;两周之地,铜头扇梗。皇上昔居分陕,任实专征,嘉公忠到,致之幕府。扫搀抢於汾浍,斩级居多;靖枭镜於伊*,懋功为首,进拜上柱国。续以漳南之清大憝,匹马先登;蓟北之廓重氛,凶徒皆靡,以功授玄真府别将,封新兴县开国侯,寻迁左翊卫中郎将。陛戟任隆,兵栏寄重。——《大唐故幽州都督邢国公王君之墓志铭》

王君愕出身河北豪族,是昭陵陪葬功臣之一。隋末大乱时,王君愕曾劝说贼帅王君廓先取井陉,又与其一起投奔唐高祖李渊。随后王君愕加入李世民麾下,参与了平定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徐圆郎的战斗,因功升为“内府三卫”(翊卫、勋卫、亲卫)之一的左翊卫中郎将——这是开国功臣凭借战功当上禁军将领的代表。

No.3 曹钦:

武德元年,自薛举归国,拜正议大夫,即于北门长上。刘武周挺訞晋水,偁乱夏庭。太宗作援三河,聊申六伐。公先驱阳毂(穀),首陷坚城。……王充逼迁宗祏,荐食伊瀍……建德封豨万群,仍浮白马之水。……以功拜将军。太宗道凝区外,识洞机前,聊陈命子之雄,用防宫甲之变。以公为柏堂左右,恩同卧内,寄深牖下。家难克清,预有其力。赐物三千段,金带一具,拜新城府别将。——《大唐故左骁卫大将军上柱国云中县开国公曹府君墓志铭并序》

这个曹钦(曹三良)在史书中“唐太宗亲征高丽”时出场过一次,按墓志所载的详细生平,则是从薛举手下归唐,被安排为北门长上,跟着李世民参加了几乎所有的统一战争(包括平定河北和抗击突厥),然后利用其在禁军中多年任职的经验,协助李世民完成了兵变夺权。

No.4 张琮:

既而晋野降白云之瑞,秦川开赤玉之图……高祖大武皇帝御紫极而统天,坐元扈而则地……择贤分器,量器授官,除公骠骑将军就加上开府口……寻改授左卫中郎将。刘武周称兵马邑,结援龙城,挻祸汾阴,连横河朔。今上口口口口口。公陪从戎麾,蒙授左三总管。……除左卫长史,其中郎将如故。王世充口口口口口以戎旃,曾无勤王之心……窦建德同恶相济,共为犄角……刘黑闼建德余孽,尚蓄狼心。拥兵赵魏构难漳淦……于是稽天息浸,飞岳口尘,饮至策勋,蒙授上柱国,封南安县开国侯,食邑七百户。又检校参旗军副,又检校左领左右中郎将、检校东宫右卫率,近臣侍奉委之以正人,爪牙寄之以心旅。贞观元年,授太子左卫率、捡校右武卫将军、左领军将军。——《南安懿公(张琮)碑》

这个张琮是李世民的表兄兼连襟(母窦氏,妻长孙氏),唐朝建国伊始便担任左卫中郎将,然后也是跟着李世民参加了所有的统一战争,在打仗的同时“除左卫长史,中郎将如故”,后来又兼任了关中十二军之参旗军的职务。

这二人是唐开国阶段“一边参加野战,一边兼任禁军职务”的半职业军人代表。

No.5 刘辟恶

属隋季板荡,海内分崩……以大唐义宁元年之末,取父荫授左亲卫。后从秦府经略东都,执锐先登,克摧凶丑。册勋班赏,蒙授仪同。至武德元年,简拟左亲卫队正。四年,又从秦府於介州破刘武周贼,加授大将军。五年内又破窦德、王充,勋授上柱国。其年又累前后勋,封常平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唐故戎州都督银青光禄大夫上柱国常平县开国男刘君墓志铭并序》

刘辟恶在唐初出任左亲卫,随即升为队正,然后跟着秦王李世民破刘武周,灭窦建德、王世充,以勋封爵。

注:现在市面上有一篇论文,为了论证“刘辟恶仕途坎坷”,花了大量篇幅试图证明刘辟恶最初是李建成的左亲卫。然而根据《大唐西市博物馆藏墓志》影印资料,原墓志丝毫未提及“东宫”左亲卫(当然了专家说是刻意隐瞒的),故本人认为该论文存在过度解读之嫌。墓志中之所以反复强调“从秦府”,因为左亲卫属于宫城禁军之一,和秦王府不是一个体系。而这篇墓志的价值,则是进一步印证了开国阶段“禁军野战军不分家,内府三卫也要上前线”的历史事实。

No.6 颜人

大唐启基,投身莫府……八年,改授翊卫府旅帅。——《颜人墓志》[4]

颜人在唐朝开国后投奔秦王府,武德八年升为“内府三卫”之一的翊卫府旅帅。

No.7 袁石

我大唐握龙乌于河汾,扫搀抢于泾渭,仰廻天睠,俯应乐推太宗受律文昌……公以义列著闻,忠勇表称,选为秦府三卫队正,从征薛举,电讨王充,告捷泾源,澄氛河洛,授朝散大夫,转亲卫旅,帅攻圾,别破刘武周军于美梁……从征窦建德,击高头逻……又破刘黑闼于洺州,讨徐圆朗于河上,……加授上柱国,封阳夏县男,赏物前后以千段,还为亲左卫校尉,仍于北门长上。武德九年,出为左武侯积善府别将,进爵为子。——《大唐故番禺府折冲都尉上柱国阳夏县开国子袁夫君墓志铭并序》

这方墓志近年出土于西安,墓主袁石,初为秦府三卫,也是因为破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等一大堆功劳,升为“亲左卫校尉,北门长上”。按《旧唐书·职官一》,未见亲王府设置亲卫,且墓志先书“选为秦府三卫”,又写“转亲卫旅”时已不再提及秦府,故而认为袁石后期担任“亲左卫校尉,北门长上”时已转入禁卫体系。

颜人、袁石二人的履历,是地位较低的功臣升迁为基层禁军军官的代表。

上面这些人,有的在史书中被一句话带过,有的连一句话都没有,之所以没有记载,是因为没有记载的必要,因为这就是当时最最正常的 “立功-受赏-升迁” 的方式。然后,根据“海恩法则”:

if you see a XX,there will be XXXXXXXXXXXXXX……

当然了,我不否认东宫、齐王府在禁军中也有旧部,没挖出来不代表没有,秦王府这几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也没挖出来。但还是如上所述:按照“立功越多提拔概率越大”的算法,他们打的大仗太少,权重不够,无法对秦王系形成有效制衡。

所以,每当看到有人说李世民“暗中渗透了禁军系统”,嗯,虽然没啥大毛病,但是我内心中还是会如下图所示:

对于李世民来说,我哪里是暗中渗透,我是大大方方地渗透——如果你为了降低我的影响力,刻意提拔无功之人担任禁军要职,那才是处心积虑破坏规则呢!

这就又回到了老生常谈的话题:真正的政治讲的都是大势,所谓“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是也。平心而论,关于玄武门的各种讨论中我并不十分抵触“亲情党”,就和电视剧粉“恋爱脑”差不多,可以一笑置之。但是,那些把阴谋论厚黑学奉若政治圭臬怎么也说不明白的人,真的能引起人生理性的反感。

我想说到这肯定有人会问:

对于这样一个【系统bug】,政治老练、权术精明的李渊没有发现吗?

这个嘛……或许发现了,但正如上文所说,以“李世民一人统一北方”的军事存在,指望李渊一个个照着简历把沾“秦王”俩字儿的卫兵全都给择出来并不现实。又或许李渊鉴于北周宗室内斗不止导致国祚被篡、隋朝皇族子嗣稀少致使无人守京的教训,在潜意识里觉得“最重要的地方要交给能力最强的儿子来看管”,至于是哪个儿子则并不那么重要。再或许李渊真的是久疏战阵,低估了一个常胜统帅在军中的威信和习惯性服从的力量。

那么,真正身经百战、对军队的建制架构指挥体系烂熟于心的李世民发现了吗?

……

对此,我只能说:玄武门事件,是李世民对“皇权及其继承人集团”下的最后通牒。在李渊调走秦府诸将、制造太白经天事件之前,李世民始终保持了“坚决不打第X枪,但是坚决不给你机会打第X枪”的实力与克制。

说到这儿不得不再吐槽一下:古代史官虽然不讲究“制度史观”,但因为身在官场,很多人本身就是宰相,基本的政治素养还是有的,知道“太宗于唐,有人臣不能为之功”。儒家也好,理学家也好,对李世民的指责,始终停留在“违背礼教”这一层面,什么“向使太宗有子臧之节”啊、“想当拔刃投床际,也忆海池舟里心”啊、“周公制礼凤凰鸣,渠肯抽戈指建成”啊之类的——但是同时他们也承认,只要李世民肯“抽戈指建成”,他就能“抽戈指建成”。结果到了近代,历史学与政治渐渐脱离,“疑古派”们成天觉得自己发现了惊天秘密,说史书记载“以大王之威,袭二人如拾地芥”都是李世民改的,而其他地方如《长孙无忌传》“与九人入玄武门讨建成、元吉”是李世民忘了改的,所以玄武门就是九个人狗急跳墙发动的一场突袭。后来秦府旧人的墓志纷纷出土,有名有姓的“玄武门功臣”越来越多,他们又说“你看李世民果然改史了吧,史书记载李世民只有九个人,实际上却有那么多人!”

——正话反话都让你们说尽了,我还能说什么呢?!

当然了,有一点必须明确:“禁军野战军不分家导致大量跟随秦王立功受赏的将士进入禁军系统”只是李世民得以发动宫廷政变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上面引用那么多人的履历,也不是想说他们个个都参加了玄武门之变,只是为了展示原秦府旧部在禁军当中的基础。有了这一基础,秦王府“核心智库”仍然需要用心去谋划、组织、引导,才能保证政变的顺利实施。

最后补充一句:尽管我一上来就说“因为府兵制”,但这句话其实是一句反讽,针对的是那些把制度当空中楼阁、认为只要拍脑袋想出一个完美制度就能万事大吉、完全不管执行层面的“创制党”,而不是对府兵制本身有什么特别大的意见。(本来觉得这段话不用说,应该都能看懂,后来回想起先前评论区遇到过的各种经验,认为还是有必要声明一下。)


说到这儿似乎都说完了,但是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

为什么贞观时期的府兵制能够表现得如此优异?

这其中自然有多重原因:

首先,李世民针对“上番宿卫”的系统bug,在宫城北门也就是玄武门设置了左右屯营,名曰“飞骑”,虽然名义上仍“领以诸卫将军”,但具备了一定的皇帝直隶性质,如《旧唐书•姜行本传》所载“太宗选矫捷之士,直屯营以充仗内宿卫”,这就给之前的漏洞装上了补丁。

其次,本文贴的第一张“府兵制理想状态图”,实际上与之最接近的就是贞观府兵。贞观时期的每场大仗,统帅各不相同,征东突厥、吐谷浑是李靖,征高昌是侯君集,征高丽、薛延陀是李世勣,征焉耆、龟兹则是郭孝恪和阿史那社尔,没有人能在军队中形成一家独大的局面,府兵制“兵将分离,防止抱团”的优势就发挥出来了。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来看一张图:

出处见图片注释。由此可以看出,贞观时期的地方军府长官,不仅做到了“朝廷委派制”的官僚化管理,而且许多人都与李世民有着直接的关系,光是昭陵陪葬者就有这么多人都做过地方军府的基层军官。

贞观时期的府兵,从将帅到基层,都是唱着《秦王破阵乐》长大的一代。这才是李世民执掌江山的基础。

说到这儿又想起了一句经典的话:如果一个看上去吃苦费力的笨方法行之有效,那么它就是一个好方法。李世民用他打天下时一次次身先士卒亲冒矢石的艰辛,培养锻炼了一大批素质过硬的军官,而这些人无论是忠诚度还是业务熟练度,都不是其他时期能够比拟的。

李世民终将他“秦王破阵”的威望,转化成了可以倚仗的制度优势。

这样说下来,可能有人会觉得:当皇帝有这么难吗,要做这么多的事才能稳定地掌握权力?

是的,想要坐稳权力并保证权力的有效执行,从来就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任何权力的形成和运行都需要一定的基础。如果有人觉得很容易,那只是“精神享乐党”幻想着代入帝王就可以要权利不要义务而已。

参考

  1. ^ 见《唐代行军制度研究》第一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 ^ 见《新唐书·志第四十·兵》
  3. ^ 见《资治通鉴·唐纪七》及两《唐书·宗室列传》
  4. ^ 见《读河南荥阳新出土唐赵德明墓志》

user avatar   larrynonelson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两位开国皇帝的性格非常不同,没什么可比性。

李渊:倜傥豁达,任性真率,宽仁容众,无贵贱咸得其欢心。——《旧唐书》

李世民之所以敢发动玄武门之变,这是李渊长期的优柔寡断造成的。如果他有朱元璋一半的凶狠,李世民绝对会被按下去。


user avatar   tan-si-yuan-13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问题有点蛋疼,朱棣凭啥敢向朱元璋造反?

另外李世民也并没有造反,而是政变,这两者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李世民如果真的选择去造反,即便他能成功,需要付出的成本肯定要比政变大得多。

1368 年,朱元璋即皇帝位于应天府,国号大明,年号洪武。而朱棣出生于 1360 年,洪武元年时年仅八岁,朱棣于洪武三年正式被册封为“燕王”,此时他只有十岁。

朱棣就是个年幼的孩子,看着自己的父亲和一众开国元勋的叔叔伯伯们,在付出了不懈努力和代价之后,打下的这万里江山。

而唐朝的天下,其中一大半是李世民打下来的,尽管在当时他也很年轻。

在登基为帝之前,李世民的履历大概是这样的:

  • 公元 598 年(一说 599 年),李世民出生;
  • 公元 615 年,李世民 17 岁,于雁门关解突厥之围,成功救出隋炀帝杨广;
  • 公元 617 年,李世民 19 岁,随其父李渊起兵反隋,被任命为右元帅,灭隋并逼隋恭帝杨侑禅位于李渊。李渊改国号为唐,建元武德,李世民被封为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进封秦王,加授雍州牧。
  • 公元 618 年,李世民 20 岁,统兵攻西秦,于浅水原之战斩杀薛仁杲,西秦灭。李世民遂被加封为太尉、陕东道行台尚书令,镇守长春宫,关东兵马全部受他节制调度,不久又加授左武候大将军、凉州总管;
  • 公元 619 年,李世民 21 岁,击败刘武周部下宋金刚;
  • 公元 620 年,李世民 22 岁,再次击败宋金刚,迫使刘武周逃到突厥,李渊在军中加封李世民为益州道行台尚书令;
  • 公元 621 年,李世民 23 岁,击溃了王世充和窦建德的十万大军,基本统一北方。同年六月,李渊认为自古以来旧的官阶与特殊功劳不相称,于是另外发徽号,以表彰李世民的功勋德望。十月,加李世民天策上将封号、陕东道大行台,位在王公之上;
  • 公元 622 年,李世民 24 岁,击败窦建德起兵造反的部下刘黑闼和徐圆朗。十月,李渊加授李世民左右十二卫大将军;
  • 公元 624 年,李世民 26 岁,突厥侵犯边境,李世民与突厥军在豳州相遇,带领一百骑士随从与突厥首领会谈,结盟后突厥军撤离;
  • 公元 625 年,李世民 27 岁,又被加封为中书令;
  • 公元 626 年,李世民 28 岁,发动玄武门政变,杀死兄弟李建成和李元吉,逼其父李渊退位,李世民正式登基为帝。

上述的这些成就,看起来哪里像出自于一个 28 岁年轻人的履历?中国历史上如此开挂般的人生,在军事领域内,我只能找得出一个项羽。

事实上,李渊早已对这个儿子的影响压力甚大了,他曾亲手写诏书道:

“隋朝分崩,崤山、函谷关隔绝。两雄会合,一朝清平。军队已经获胜,更没有死伤。做臣子的不惭愧,做君父的不担忧,都是你的功劳。”

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早已功高盖主。可惜如此年轻的开国功臣,竟然是当朝皇帝的亲儿子,不得不说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小概率事件。

另外在即位之前,李世民已经有一个非常霸气拉风的称号,估计有些知友也听说过:

天策上将(武官官府之首,正一品)太尉领司徒(双正一品)尚书令(职官,正二品)中书令(职官,正三品)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益州道行台雍州牧凉州总管(各地区最高职能官员,从三品)左右武候大将军(节制天下兵马,正三品)上柱国(特级勋位,正二品)秦王(亲王爵位,正一品)世民

李渊在位的时候,李世民要官职有官职,要爵位有爵位,要兵权有兵权,要钱粮有钱粮,要军功有军功,身后还有一群愿效死命的军士将领,除了没有太子的名分,他也不差啥了;

朱元璋在位的时候,朱棣有啥?他拿啥造反?


user avatar   liu-lei-6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很简单,

1、李世民见了李勣,李勣:“领导好,我是你的兵”

朱棣见了徐达,朱棣:“岳父好,棣儿给你请安了”

李世民要早饭,李勣装傻,没看见;

朱棣要早饭,徐达:老子跟你爹干革命的时候,你连细胞都不是呢,现在你小子能耐了,看我不抽死你

2、李世民是打天下的原始股东,大唐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朱棣生的太晚了,错过了建功立业的好时机,顶多算能力还不错的二代;

3、李世民是嫡子,嫡次子,干掉老大、老三以后,李渊没得选了。李渊的儿子们都在京城,一网打尽也比较容易;

朱棣要让朱元璋没得选,需要干掉的兄弟有点多啊;

朱元璋没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敢对老朱动刀子,都不用儿子们清君侧,朱高炽、朱高煦,你们这群孙子,是听你爷爷的,还是听你爸爸的?

4、李渊问:二郎,为何要早饭?

李世民:大哥早晚要杀我,我是自卫

朱元璋:老四,你呢?

朱棣:大哥对我很好啊

朱元璋:我对你不好?

朱棣:父皇对我很好啊

朱元璋:那你为啥要早饭?

朱棣:是啊,我为啥要造老爹的饭,是吃饱了撑的,还是嫌自己命长?

————————————————————————-

多说一句,李渊能力不行,且历史多次证明,李世民要比李渊要英明,如窦建德非要杀,最后逼反了河北

打个比方:你爹开了个公司,捅了篓子,都是你这个儿子去擦屁股。你爹的大唐公司,顶多BAT的水平,你的大唐公司,可是星辰大海的“天可汗;时间久了,你会不会有让老爹退休、自己当董事长的想法。

朱家的大明公司,可是在老朱的手里蒸蒸日上,最后把北元都给灭了

打个比方:你爹是马云,你爹一早就说了不会把公司交给你,你会争着去做董事长吗?


user avatar   ci-yuan-16 网友的相关建议: 
      

李世民是唐朝功臣集团的领袖,李世民上位是唐朝宗室和功臣集团博弈的必然结果。

对于唐朝的功臣集团来说,李世民登基可以使他们的利益最大化。对于李唐宗室来说,除了李渊的儿子们,其他参与举义的远亲得到的利益没什么变化。唯一利益受损的就是李建成、李元吉以及李渊。所以除了这三个人以外,李世民得到了多数人的支持,轻松上位。

朱棣跟功臣集团基本没什么关系,朱棣上位是功臣集团全灭后,宗室内斗的结果。

假如朱棣在朱元璋在世时造反,那么将会侵犯到所有宗室、所有功臣集团的利益,将会面临灭顶之灾。


user avatar   yi-li-bi-ya-bu-b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个,开局一个碗,到高官军阀,到统一中原,到向外拓取的皇帝。

其他皇室家族至少要用三四代领袖(李唐四代人,李虎,李昞,李渊,李世民)

而李渊连太祖都不是。

二,朱棣在地方,李世民政变时在中央,且在长安附近手里有兵。

相对于李世民的政变,朱棣的靖难要难的多。

历史上有很多中央政变成功的(在李唐这都快成传统了)

藩王靖难成功的。真没几个。


user avatar   yong-le-da-di-ming-cheng-zu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问题就离谱,别说朱元璋时代,就算是朱允炆时期,朱棣也并没有想过造反。

旧元大都的燕王府遗址并不存在大规模的地下室,而且在市中心,关于朱棣在燕王地基下面秘密打造兵器筹备谋反的说法基本上是反智的。

朱棣一直忍耐到了北平城防都已经被朱允炆接管的最后关头才不得不反。

谈何向朱元璋造反呢?但凡朱允炆给条活路,朱棣也并不会造反。

--------------------------------------------------------------------------------------------

但是这个问题下的人真是有意思,一个个的,我以为走错到豆瓣了?好浓的粉圈思维,不吹一个踩一个就不会回答问题了是不是?

在网络键史圈,明朝处于鄙视链底层,当年明月火了,不黑一下明朝的人不显得自己牛逼。

就像当年的史学界许多小丑喜欢攻击李世民一样,在九十年代,贬低李世民的文章多的是。

现在的知乎,又来玩矫枉过正,但凡涉及和李世民比较的历史人物,不把对面踩成尘土是不罢休。

如果真的是认真研究过,对靖难大战,李世民,朱棣打的仗有什么见解,形势,兵马,对手说的一清二楚的。也就罢了,可以聊一聊。

现在这叫怎么回事儿,全是张口就来啊。

除了李景隆,连第二个靖难中央军主将都叫不上名字的,也敢开口点评明成祖的军事能力。

还有把冯胜搬出来的,冯胜,蓝玉,傅友德,这就是三个档次的统帅。

冯胜根本到不了蓝玉的档次,而蓝玉又到不了傅友德的水平

至于朱允炆除了李景隆还有啥猛将,管那么多呢,跟风说一句被朱元璋杀光了就完事儿了。

明朝辽东老大一代目杨文,骠骑大将军俞通渊,捕鱼儿海之战蓝玉的搭档郭英,当年和王弼搭档做双前锋的耿炳文(得益于当年明月,耿炳文知道的人还多一点),瞿能父子,藤聚,平安,盛庸。

这些人哪一个没有被朱棣击败过,哪一个是弱手?(倒是日常被吹的徐辉祖打败朱棣的齐眉山之战实际上是谣传,并不存在此战,乃是后人误传)

人类的自负真的是很严重影响认知的情绪,产生了偏见,我没听说过的,一定是垃圾。

你说李世民牛逼,我觉得是,但是一开口就秒杀几百年后的猛人,你怎么量化的?

朱棣靖难里打的这帮人,至少在指标上来说,指挥的军队披甲率比隋唐易代时披甲率更高,补给更充分,兵员人数更多。

你说薛仁杲牛,王世充牛,李密牛,刘黑闼牛,宋金刚,刘武周,窦建德都牛逼,我也不反对。

但是,他们再牛,他们也不能跨越时空证明自己就一定打得过郭英,瞿能,盛庸,俞通渊,杨文们了对不对?

你要说李世民打赢的柏壁之战,或者虎牢关之战,就是比朱棣打赢的白沟河,夹河大战牛逼。那么你可以把战场形势,敌我对比,决策列出来,盘个道儿,咱们研究研究。

现在这是怎么回事儿?粉圈都没这么恶臭的,李世民和朱棣各自都打了什么仗,时间经过地点人物事件,决策思路,后勤,啥也说不出来。

开口就是完爆。

你要说毛主席说过,李世民,朱元璋是最能打的前二皇帝,先不说主席日理万机,是否有时间专门钻研古代的各种记载细节,即便是专业研究此道的人,也断然不敢轻易下结论。

当年明月虽然带火了明史,但明代清代的史料全面发掘,边疆史,军事变革,战术研究,还在不断发展。新一代爱好者和专业人士都不断有新的发现提出。

从朱棣靖难大战的过程考据来看,实际上用兵最像毛泽东的,恰恰是明成祖。

尤其是靖难第四年的经典千里奔袭,不攻城略地,以歼灭有生力量为主,巧妙绕过了盘踞于山东,河北南部的朱允炆两大主力。袭击徐州运粮队,勾引守城主力出战,歼灭后却不攻城,继续坚决前插淮右纵深直扑驸马梅殷的二线重兵集团。

结果仍是假动作,回头伏击了朱允炆麾下的辽东骑兵主力平安部,再尾随其至盛庸大营,袭击了中央军主力的粮草补给。

最后死咬到灵璧将中央军基本歼灭。

靖难最后这一年的过程让人拍案叫绝,详情可以看看我这个帖子这应该是最被世人低估的战争,朱棣朱允炆的靖难大战


所谓朱允炆下令不得杀朱棣,彻头彻尾就是一篇野史

出处是皇明经世文编里收录的一个万历时期的学监写的一篇文章,随口胡诌了几句建文帝派将北征燕王,不得伤害我叔叔云云

到了乾隆朝进一步细化出了朱棣率几名骑兵殿后,朱允炆大军不敢进攻的故事。

兄弟们,这是假的!这个印象贬低了朱棣在靖难大战中的军事表现,实际上瞿能的三儿子曾一箭射中他的头盔,瞿能,平安都有过几乎马朔冲刺到朱棣的努力。

不许伤我叔叔,那都是扯的。

朱允炆虽然人不是什么雄主,但镇压朱棣时,朱允炆还真没有胡来乱搞,干预遥控指挥,表现远胜崇祯。

他早早的控制好了开封作为大本营,逐步转移了北平三府的守备,在河北囤积了重兵,后期在山东,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徐州,淮安都设下了层层纵深。

仅就军事布局而言,朱允炆并没有任何胡来的地方。

甚至于广为诟病的李景隆,也是在没犯低级错误的情况下失败的。

具体详情,可以看我帖子里怎么说的。

都是根据实录等史料还原的战斗过程。

白沟河之战,靖难第四年奔袭南京之战,绝不比李世民经历过的任何一场战斗差。而且敌人规模更大,披甲率更高,补给更充分,纵深更宏大。

补给,纵深,披甲率,这些是硬指标,做不得假,没有唯心主义成分。

说句难听的实话,李世民打天下时的对手,如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只是一省之地的强悍军阀。

如王世充,窦建德此类半路出家的,军事素养未必比得上职业军头杨文,郭英,俞通渊,瞿能,盛庸

而朱允炆集团的披甲率,是高于隋唐时代的,补给能力和兵源补充能力更是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合计也不能相抗衡的。

难道隋唐英雄知名度更高就一定吊打知名度低的人吗?


================================================


把对 @贾钧乐 朋友的回复放在这里吧

彻底剿灭蒙古势力这个命题太宏大了。几乎可以说连清王朝在全球沿海帝国围剿内亚的大环境下都没有最终完成。唐太宗在漠北的直接作战战果,并不比朱棣五征漠北中打败的敌军更多。但是唐太宗的确取得了对全漠北更有效的宗主权。只从消灭政权来说,朱棣也摧毁鞑靼拥立本雅失里的北元汗廷,以及卫拉特联盟拥立答里巴的北元汗廷两大政权。并俘虏了后来的大汗脱脱不花于威远守御千户所。


但是为什么李世民对漠北的宗主权控制力更高更强呢?这种问题你不能脱离李唐和朱明两代王朝的实际情况来隔空对比。


最直观的一点,例如陕西北部地区,在秦汉之际,有二十多个县的治所行政建制,到隋唐,仍有十余个。你猜猜到了朱明,鄂尔多斯这一块还有几个县的治所存在?


李唐王朝建立时,汉族人口重心扔广泛集中于华北,关中,陕西,宁夏,河西乃至新疆东部地区。他们是从西汉以来就扎根于此,繁衍生息的。


这些地方豪族贵族,与草原的交融,贸易,关系是深远悠长。


靠着这样的关系,经济重心,人口重心都在北方西北,李世民才能得心应手的在摧毁东突和薛延陀之后,依靠城傍制度来羁縻漠北各个部族。


朱棣时代,大明王朝人口广泛集中于长江淮河中下游,陕西,辽东,河西都属于汉族人口极为稀缺的新得之地。


就算直接照搬李世民的政策也不具备可操作性呀。


再牛的大帝也是人,李世民的漠北宗主权的成功经营,也是有历史铺垫的。你换个方向对比就知道了,例如东北方向,有高句丽隔着,没打掉高句丽,大唐就不能顺利的把自己的触角延伸到东北乃至外东北。


但是朱棣派人到松花江造船厂,到黑龙江口建特林衙门,造永宁寺,就很轻松,打垮了松嫩的兀良哈就OK了。


而在西南云贵高原,乃至整个东南亚,缅甸,占城,满剌加,三佛齐,乃至印度南部。朱棣建立起的辽阔的亚太海洋霸权呢?唐朝就建立不了,一方面是科学技术的历史进程,另一方面,唐朝在南方人口稀少。

例如我老家南宁,唐代城内人口不过六千,明万历南宁城内人口六万,十倍差距。所以明代可以在南方,西南山区,中南半岛不断发起大规模围攻战。

所以说,双标的人并不是我,你看我就没有因为李世民不能做到在中南半岛,不能在亚太开展大规模军事行动,不能建立亚太宗主权而说李世民不行。

因为我知道,这不是人力所能改变的。

但是你们对朱棣的要求就完全脱离历史实际条件的限制了,不顾明初刚结束汉族南北大分裂,辽东河西几乎没汉人,陕西北部的县行政区定居点与秦汉隋唐时代的规模完全不能相提并论。

如果我真的有意双标的话,我会拿青藏高原来怼,例如松赞干布和唐太宗互相试探了一波,吐蕃和大唐各胜一场,友好收场。

而朱棣时代的西藏老大帕木竹巴政权,在朱棣面前连个屁都放不出来。仅仅从松潘卫加派了五百精兵去拉萨,就把萨迦大殿给夺走交还给萨迦派了。帕竹不仅无能为力,还得出钱赞助庆典。

但是我没有这样说,因为我知道这是时代因素所致,帕竹和明朝的对比,与吐蕃和唐朝的对比显然不是一回事儿啊。

李世民在漠北和天山南北麓取得了空前的宗主权和影响力,这不假,但朱棣时代在西南,东北,以及南洋到印度洋的霸权之辽阔,也是前代帝王所不能及。

更何况,蒙古三大部,也都拿过朱棣的敕封,本雅失里,答里吧两位鞑靼和卫拉特联盟先后拥立的大汗也死于朱棣北伐的后果。

至于所谓彻底消灭蒙古人势力,我只能说,东突,西突,后突,回纥,葛逻禄,辖嘎斯等,全是突厥系民族。

一个十五世纪初,人口大半集中在江淮地区的王朝,怎么做才能消灭蒙古人?


user avatar   feng-kuang-shen-shi-92 网友的相关建议: 
      

@秋菊落英 提出了一个很有道理的观点,概括起来就是就是枪杆子向着谁的问题。

由于府兵制的原因,所以枪杆子都是向着能冲锋陷阵,有着巨大威望的李世民,最少他们玄武门事变的时候是中立的,或者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

朱元璋在的时候,朱棣是完全靠边站的,朱棣的威望没法跟朱元璋比,跟朱标的也比不了,他没有造反的一丁点可能,没有人能死心塌地的陪着他去跟朱元璋对抗,根本搞不过。

讲李世民玄武门事变能成功之前,先来看隋炀帝之死。

杨广如果能平息禁卫军的造反,隋朝还不一定那么快灭亡。虽然他有三征高句丽。四处都是造反的人。

炀帝在江都,造反的是骁果。 骁果就是御林军,意为骁勇果毅。作为保卫皇帝的精锐部队,他们配置精良,个个头戴金盔,臂刺血鹰,骑着汗血马,身强力壮武功非凡,却对江都没有兴趣。原因也很简单:这些汉子都是关中人。来扬州玩玩可以,老死江都,不干。

于是在三个宇文白眼狼的使坏之下,禁卫军造反,并杀了隋炀帝。

李世民造反的情形可以说是历朝历代政变中代价极少。兵行险着的搏命一击。

由于府兵制的原因,禁军野战军不分家。

导致了真正对砍的是李世民的私兵VS太子集团的私兵。

如果是当面锣对面鼓的的对砍,李世民未必能赢。

而李世民完胜,是因为占有先手,第一步就斩首,杀死了李建成跟李元吉。

如果斩首行动失败,比如李建成逃走了。李世民基本上会败。因为他占了先手的情况下,就被薛万彻搞得狼狈不堪。这还是高士廉鼓动了一大帮犯人帮忙的情况下。

幸好薛万彻本人身上村气足,又是李世民的妹夫,看到两个头颅后,赶紧溜了。


综合起来,李世民敢不敢造反不是什么大问题。应该是李世民玄武门事变怎么能搞得那么干净利落,处理得如此之好。它就是基于:

1、李世民的威望,让枪杆子中立

2、李世民先手拿下了太子的人头


我一直推荐上面一书的第四篇热血爽文,它讲的是李二凤穿越成康王。

狭路相逢。
康王身侧不过百骑。
曹烨下令放箭,而后闭上眼睛。
弓手四顾,骑士沉默,军官低头不语,唯独没有人拉开弓弦。
康王转身下马,张开双臂,让每个人看清他的脸。"将士们,是我。"
"如果你们,想对你们的王爷放箭的话,那就来吧。"声音回荡。
开始有人收弓,很快传导到所有人。
前来围剿的士兵,在相遇的一瞬,再度成为等待检阅的军队。
曹烨仿佛一瞬间失去了全身的力气,他恍惚下马,走向康王,康王笑着看着他。
曹烨释然下拜,捧剑举过头顶。康王接剑,迎光高高举起。"此去东京。"身后,是山呼海啸的万岁声。

上面的康王是占据了人心的李二凤。如果真的是完颜构的话,

然后装逼的张开双臂,让每个人看清他的脸。"将士们,是我。"

瞬间,将士们箭矢齐发,完颜构当场万箭穿心。


user avatar   zhui-huang-b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如果陈友谅和张士诚都是朱棣负责打下来的,那朱棣有可能造朱元璋的反


严格来说李世民那与其说是造反不如说是摊牌




     

相关话题

  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这句话有没有出处? 
  明太宗为何安排朵颜三卫作为大明边境的屏障? 
  为什么玄武门后李渊还要立李世民当太子,直接传位不好么? 
  李世民的出现是不是中国的幸运? 
  朱元璋真的很爱马皇后吗? 
  如何评价王学析饰演的朱棣? 
  为什么李世民、李治时期的唐朝不能称之为盛唐,李隆基开元时期的唐朝可以称之为盛唐? 
  如果李世民附身于刘禅,能赢吗? 
  朱元璋废丞相与他的农民出身有关吗? 
  李世民怎样才能让李建成主动让出储位? 

前一个讨论
程序员为什么是吃青春饭,而不是像医生律师一样越老越值钱?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古代很多强大的文明都被生产力低下的蛮族毁灭?





© 2024-11-0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0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