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苹果全面开启印度制造生涯,8个代工厂将集体搬迁? 第1页

        

user avatar   tianya_mingyue_d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个上热搜的问题,竟然回答基本都在扯淡。电子制造业是(莫迪政府主推的)印度制造计划里面唯一一个成功的了,自然会不断增加投资了。

印度之前的问题是,100人以上的工业企业解雇必须要政府批准,滋生了巨大寻租空间。印度只有8%的企业雇佣超过200人,5%的企业雇佣在50-200人之间,所以印度政府的干预导致工业企业没法扩大再生产。但是几万人的巨型工厂如果能拿到政府支持,反而能运转不错,毕竟有了议价权。可是要向下大面积铺开到大型制造业企业,那就要形成政商互相挟持的格局才能保证投资风险,也就是商业不好经济不好,政府就面临下台危险——这要求前提是政府维持权力与经济绩效挂钩,这是14年以后才逐渐铺开的现象。

而印度在2014年以前,电子制造业只有2个工厂,手机产能只有6000万,增加值30亿,出口值不到2亿美元。这是2009年国大党政府鼓励电子制造的成果,进口替代的电子制造业无法覆盖本国消费市场更无法出口。一个例子就是,很多新闻也说了诺基亚在金奈投产,结果因为税务纠纷加上竞争力破产,直接凉了。可以看出来早年的印度制造业发展有多难,因为改革要让政府割肉,暴力让所有的政府主动割肉这肯定不可行,所以改革的驱动力其实是社会风气对于经济绩效的追求。

莫迪上台后,第一阶段大规模扩充产能,3年提升到了2亿左右,大部分手机被“made in India”了。而印度政府看到进口替代基本被满足了,接着就是2016年开始,依靠10%-30%的中水平关税引入大量基础制造,然后在2017年实现手机整机的产值零进口,2018年开始净出口。而2019年手机产能已经自给自足,并且还有4000多万部出口,出口值翻了两倍增加到46亿,工厂都有200家了。

所以目前的第三阶段产业计划,目标是扩大出口,因为印度功能机和智能机市场差不多是2.8亿,而制造规模3.3亿了,有了明显出口空间。所以今年印度中央政府推出了大型电子制造业激励计划,四年内的财政奖励规模大概是66亿美元。要从现在300亿美元的产值规模,进一步扩张到1000亿美元以上。

所以。苹果投资电路板产业肯定是为了响应激励计划来进行出口,而不是为了印度本身的市场。苹果每年在印度的销量还不到200万,连零头都算不上,每天一万台不到苹果手机订单,代工厂开工是卖苹果一个面子。

麻烦好好想一想,苹果售价太高了,卖不出去,现在投资的电路板项目反而高达66亿美元,这么大规模的投资能是为了扩大在印度的市场存在感吗?如果卖不动货的苹果是想要增加印度市场的影响力,印度政府还兴会致勃勃来邀请苹果吗。。。

这其实也有排斥中国手机制造商的想法在这里,因为目前的(出口为导向的)激励计划似乎是排斥中资的,最后是否囊括小米和OV也不好说,还要继续观察。

而现在印度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不管是不是造假冲排名,世界银行的doing business排名里面从130名快速提升到63名,其中记载了印度这20年的营商改革次数,一共是36次,其中28次发生于2014年后。就算这些改革都是面子工程,那也说明政府重视经济绩效,总也比国大党政府强吧?再加上扩大生产带来的规模效应,那肯定是工厂越开越容易的。

这其实印度政府从汽车业学到的经验,一开始靠本国市场引进外资接盘破旧工厂或者投资,依靠关税壁垒来保护市场,这样靠进口替代先满足本国市场。同时通过规模效应和经济改革不断获取商业竞争力,然后靠出口获取利润不断增产。

目前来看出口到南亚国家是已经获得成功了,单单是向巴基斯坦就出口了接近3000万台手机。但是进一步出口则不太好说,毕竟海外竞争很激烈,不仅仅是中国,越南、孟加拉国和印尼都在扩大电子出口。而如果印度的电子制造业再翻三四倍,那印度制造计划可能就会有一定改观了。现在电子制造业还是只占了GDP1%,进一步扩充到3%,那就比较接近制造业产值达到20%的中期目标了(目前是17%)。

不过这对创造就业还是没太大用处,目前电子制造业雇佣人数还不到100万人,就算增加到500万人也不过是占了印度就业的1%,靠资金密集型产业根本不可能解决就业。所以目前政府想要拉动就业甚至是扩大城市化,都是没什么效果的。而印度经济只能以中高速增长主要还是因为产业结构转换和城市化缓慢,所以单单靠资金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没什么效力。

而搜一搜数据就知道,印度在校的高等教育学生数量就高达3800万,和中国的高等教育学生数量一样。而印度在读高中生数量是2500万人,印度的高中可是两年,换算成中国3年制就是在读高中生接近4000万。。。

这回答下面竟然还有人说印度教育不行,发展不起来制造业。就算印度教育质量再低,光用大学生都可以把工厂填满了,现在印度的经济和制造业发展碰到了瓶颈能是因为教育吗?

而印度今年推出来的教育改革,一个目标就是高等教育的进一步扩大,扩张到7000万的在校规模。中短期内人力资本根本不用担心,都想搞第二轮大学扩招啦。

别用农民思维去思考政治行为人,很多人谈政治完全是想象金锄头。很多人黑中国教育搞政治是洗脑,怎么可能没有印度政客想到可以通过教育洗脑印度小孩支持自己呢?而印度人民党1998年成功组建政府后,瓦杰帕伊的总理宝座屁股都没坐热,赶快任命部长来“教育改革”,灌输印度教特性理念不用多说,也就是用所谓的“团结一致”、“阶级调和”淡化印度人民党的高种姓背景。而大规模普及教育可以提升支持者根基自然也被发现了,新政府立刻推动了停滞十几年的教育普及化,并且在2002年通过了义务教育宪法修正案,并且开始基础教育全面铺开和大学扩招。

这也是为什么印度能建立起很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尤其是汽车产业的组装。印度工人能组装汽车,难道经过培训以后,没法组装手机,没有能力制造电路板?

所以这根本不是教育的问题,不是产业链的问题,也不是产业发展问题,而是深层次的人力资本错配问题。

实际上翻一翻20年前的研究中国城市化的论文,当时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中国有着严重的“滞后城市化”的问题,而早年政府普遍是不了解竟然还有“常住人口”这种东西的,印度现在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很特殊吗?至于印度的“无就业增长”,而翻翻十几年前的论文,有一大堆研究中国的“无就业增长”的问题,连蔡昉都来讨论这个问题。当年国企大下岗以后,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是4%,根本跌不下来,就算这个指标是失真的,也说明就业很糟糕,很多经济学论文估计长期失业率高达10%。而今年的中国制造业就业比例还是只有17%,和制造业很强的发达国家德日韩比例一样,这难道是因为中国自动化水平世界第一吗?中国工业化成功了,难道就真的解决了大规模失业的问题?

实际上我国的问题不过是人力资本的错配而已。一方面存在大量工业国企,这些企业拿了巨量资金,但是不创造额外就业;我国企业中,大型企业比例高达55%,而日韩小企业一般超过50%,大企业太多不利于创造就业。另一方面就是人口流动存在巨大扭曲,大量低素质劳动力无法被制造业企业所稳定利用,例如流动性高的农民工人一般去建筑工地而不是工厂,这就会加强制造业企业的投资,用资本代替人力。

而印度的问题是改革更加缓慢,人力资本的错配更加严重而已。因为他的扭曲更加严重,本应该发展劳动力密集型的制造业,被制度硬生生扭曲成了资金密集型乃至技术密集型。

如果有人同时懂中印历史,会发现现在印度的改革其实接近于邓小平南巡后的扩大市场化改革。莫迪的2017年统一消费税制改革的思路,非常接近于朱镕基的1994年分税制改革。莫迪2016年破产法改革和银行业坏账核销以及重组,很接近于朱镕基的1994年至本世纪初的银行改革。莫迪在2019和2020年推出来的劳动法改革,基本理念类似于朱镕基在1994年推出来的劳务改革,也就是承认现状、降低企业雇佣的制度成本。而今年印度宣称要大力度出售国企,降低政府负担,尤其是政府控制的银行业中要清理小国有银行,只保留五家巨型国有银行,这和朱镕基主推的抓大放小和国企大改革也是一致的。今年印度粮食丰收,大概破三亿吨,推出来粮食流通等农业改革,而朱镕基在1998年农业丰收后主推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所以印度目前处于的发展阶段其实是,邓小平南巡到2003年的深入市场化改革这段时间。现在印度突出的问题大多数也是因为市场化建设较为落后,且改革速度比中国更为缓慢。要知道莫迪执政之前,印度已经改革开放了23年,却只有拉奥和瓦杰帕伊开展了2次大规模经济改革,国大党的十年长期执政竟然基本没有推出大型改革;而中国改革开放至2003年之间,大规模经济改革是5次,每一个五年政治周期集中进行一次有针对性的大规模改革,这样子改革效率快而且也质量高。这才是中国经济遥遥领先的原因,市场化改革时间比印度要早13年,改革效率还快,怎么能不领先?至于2003年后一阵黄金期过后就不断下行了,自然也是因为改革势头不行了,效率很低而且质量也远远不如从前了,一方面反映深层矛盾阻碍改革速度,另一方面最高层和央地权责分配等都影响改革质量。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发现最近又有人看这个提问,统一回复下很多人关心的问题:

一、为什么选择在印度建厂?

因为印度市场潜力大并且能辐射东南亚,因为人力成本很低,因为关税低,因为印度政府全力扶持力度大。

二、在印度建厂是资敌行为/在培养敌方工业水平等相似言论。

看到类似这些话,我想说的是,中国人不去印度建这些厂,别的国家也会去印度建厂,日本韩国的很多公司早就在印度建厂了,更何况生产用的机器咱都还是买的是日本德国的,你们觉得少了中国,印度工业就起不来了?你不去赚这份钱全让别的国家赚了才是应该的?不要眼光那么狭隘,中国公司去印度抢占市场也一样的能为国家纳税做贡献,越来越多的公司走出去,也变相的在输出中国文化。

三、工厂外迁国内的就业岗位减少,你把印度人教会了自己也会事业。

工厂外迁这是形势,不是几个小公司能决定的,就像苹果的代工厂跟供应商,苹果要求迁产能出去,作为代工厂和供应商你不答应?直接换一家取代你!

说回我们公司,其实对国内的就业岗位没啥影响,甚至在发展印度工厂的同时,在国内也新开了同等规模的生产线,为什么?因为中国是存量市场,而印度是增量市场,比的是谁胃口最好。这钱不赚白不赚!至于担心我失业的更可以放心了。

—————————————————以下为原文

作为一个每天跟印度人打交道并从事手机行业的人,看了你们的回答我觉得有必要提醒下你们骄兵必败。有些人说的挺有道理,联邦制法不同,造成了很多困扰,但这些并不能阻挡印度制造业发现起来,顶多进度慢一点。

我们公司的厂房在修建之前印度二把手亲自圈出地皮并为它修建了公路,政策方面一路放路灯,只为了我们能把产能迁一部分到印度,尽管这样前期确实并不顺利,遇到了各种奇奇怪怪的问题,比如老是断电这种国内想都没想过的问题,但这些只是小问题而已。因为印度人没技术,需要我们派中方人员驻厂手把手教,从两条线到四条线到如今我只能说几十条,不能透露具体数字,你们知道的,技术这东西只要有一个人会,那就可以教更多人,所以只用了两年多的时间,达成了这个目标,现在因为疫情中方人员基本全撤回来了,所有事情都是印度人负责,只留了个别人在宿舍远程办公镇守印度工厂。

说几个你们没太关注的点:

1.印度人纪律性很好,不要怀疑我这个评语,这是所有在印度待过的中方人员给出的评价。你说什么他们就做什么,他们很珍惜这份工作,所以他们的产能达成率比国内做的更好,也就是说同样的拉线比国内生产出来的手机数量多。

2.虽然给我们的印象是印度人蠢和懒,但事实是每个族群都有蠢和聪明的人,所以我接触最多的半个印度徒弟是个聪明并且任劳任的人怨并不奇怪,我要求他做的事总能做的很好,教他的技术他都会去认真学,不懂的都会问我,我挺看好他的。

3.印度的市场前景非常好,今年除了印度刚爆发的那一个月停工了,其余时间一直都在全马力在生产,我反正很忙,因为有2.5的时差,所以我经常加班,今天(10.3号)我也在加班,给我的印象就是没有淡季(不止卖到印度)。

4.苹果在印度开厂进度慢,他们的厂只能做下简单的组装,但并不代表别的公司也一样,我了解的其余公司大多能从做到尾,只不过有一部分工序留在国内统一做了没放到印度罢了,没必要但并不是印度做不了。

5.中国很多年轻人已经不愿进厂了,而印度人失业缺口很大他们比较珍惜工作机会,我们给的待遇也比他们从事别的工作要优厚,尽管这样但人力成本还是相对极低!!

暂时只说这些了,我要开撸拿首胜了。


user avatar   bj36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几个方面的综合效果吧

1,印度近年为了推行所谓印度制造,限制手机成品进口,放松零部件进口。宏观政策还是有一定作用。印度确实有一个看似诱人的市场。

2,多谢粗粮厂啊。粗粮厂数年来下狠心扩大电子生产,赚吊死自己的绳子钱。如今,印度电子产业链虽然还不完整还不强,但也有模有样了。零部件靠进口,组装慢慢有起色了。慢慢印度版的华强北也会出现。

3,我们现在的制造业规模确实已经大到相当规模了。已经是美日德的总和了。今年的观察点是能否变成美日欧的总和(汽车业今年发力,不是没可能)。

从物理原理上看,把东西越集中在一起熵值就越低,而熵值随着时间是一定会走高的,那么越要维持这种状态,就越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力量、代价。

从产业安全来讲,国际企业一定是不希望把自己的产能全部集中在一个地方。同时,看似对经济效率有力,但议价方面吃亏。所以,总是会有一部分产能要往外走的。至于走出去,能否成功,是另一回事(粗粮厂在印度貌似这些年也都是往里搭)。一旦成功,在议价和经济效益上就反而处于更有利地位。

4,印度能否在电子产业上取得长远的成功?

这个问题分析来,分析去,不如简单看一下世界电子制造业的分布:除了少数上游设备外,几乎全在东亚东南亚(美国还剩一点


印度:一个心比天高、身为“玩泥巴”的国家。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涉及到自己所在的公司,匿了。

最近在印度开厂的确很盛行。主要是成本比国内低,再加上美国近几年动不动拿中国开涮,而印度比较听美国话,很多人认为在中国开厂风险也比较大。

实在没必要嘲笑他们或许看低印度,因为的确很多公司建厂,印度都是最终名单的重要候选人。我们国家发展快且好的一个结果就是产业转移,人工和地都要贵一些,那可不就是换印度嘛。对于我们来说是好事也是坏事。好事就是证明我们的确发展的好,坏事就是制造业是带动我国发展的重要一环,现在一些公司开始往印度移了,不得防备着点儿嘛。有些人说印度工人作业的质量问题。。。实话说我们刚开始也不咋地,后来才慢慢好起来的。与其在这冷嘲热讽,不如好好想想如何应对。

当然印度建厂也不是百利的。来举一个实例。

我们公司总部和厂子都在美国,在国内和欧洲国家都有销售分公司。之前在国内是有厂的,后来公司变动那个厂子就不归我们管了。

公司就选择在印度开了个厂。原因是成本低,市场新。大家都等着今年赚钱。

今年疫情。

印度比较严重,造出来的东西运不出去,库存堆了一大堆在那,库存成本上来了,钱是几乎一分没赚。反倒是之前国内的那个厂子,虽然的确受到了疫情影响,但是至少现在能赚钱,可惜已经不是我们公司的了。

当然谁也没有料到今年会有疫情,也没有人在工厂选址的时候开了上帝视角。疫情大爆发这种事情也不是很常见。

但是既然这件事儿发生了,是不是也该就此思考,未来的风险管理问题。

今年参加行业大会,美国的分析员就说,无论总统大选结果如何,也无论特朗普怎么折腾,中国和美国的合作(这里主要指制造业厂子)会转移,但是十几二十年内是不会断的。一是中国拥有更加成熟的系统,二是供应渠道更丰富。但,转移一定会发生,而且如果长期转移,总有一天印度也会有成熟的系统;即使印度没有丰富供应渠道,以现在的全球化水平,供应渠道也不会是什么大问题。

轻敌是美国人爱干的事儿。咱可别学他们啊。


user avatar   liu-shu-bin-57 网友的相关建议: 
      

苹果的代工厂并不是苹果所有的,苹果只是大客户,而且苹果的供应链和代工厂都是要经过严格的招标环节才能入选。

苹果并没有权力把代工厂搬到印度,只是从成本角度考虑,建议或要求代工厂在印度开生产线(组装线),生产的手机在印度销售以避开印度高昂的关税而已。

这个问题完全是自媒体带节奏的假新闻,有什么可讨论的。


user avatar   lu-luce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事小米公司不是干过了么?

从国内运零件到印度组装。

就是可以省一点进口印度的关税。


user avatar   rune-47-95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问题描述有点误导人,“全面开启,8个代工厂,6万个岗位”,看起来很多,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中美贸易战之类的。但实际上这点人可能连给苹果造螺丝都不够的,就是一次极小规模的常规供应商调整而已。

下面我们来看看为什么说这是极小规模的调整:

首先来看看Apple发布的《Apple 中国企业责任报告2019-2020》:

Apple在中国的供应商就提供了300万的就业岗位,相比之下此次迁移的员工只有2%。而且Apple供应商其实是经常调整的,根据《Apple 中国企业责任报告2019-2020》:

自 2009 年以来,我们已移除了 145 家供应商,其中包括 22 家供应商制造工厂和 123 家冶炼厂及精炼厂。

所以这很可能只是一次常规的供应商调整。

当然,我们不能轻视印度,苹果等美国企业一直在寻求降低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而这种依赖是贸易战中对我们极为有利的关系,只不过现在印度工业还十分拉跨,当下担心有些为时过早。


这么老的问题咋又上热搜了。。。


user avatar   pureri-yue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以前很反感韩国那些夜郎自大的声音,然后,看看我们网上的言论,也是韩国那味儿。

有人知道一类群众好那口,就采用典型的颜色忽悠大法、取悦那些有低层次需求的人儿。

比如本问题下有的回答,说什么,8个工厂,6万人而已。

真有趣,这只是六万人的事儿吗?看不到事情的演化趋势吗?为什么有人总是:思维僵化,而不是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这只不过是开始,是全球产业链重构的早期阶段,现在就不屑一顾,等全球产业链重构到中期阶段,就没有回旋的余地了。

当我谈外资撤离我国的时候,有人总会拿什么国家公布的外资还是增长的啊,殊不知历史数据显示增速下滑明显,而且,原本打算投资我国的资本也转投他国。但这些数据,并不在所公布的数据里面。

今年中旬,我也就香港外资撤退分享过一篇文章,内容如下:

有消息表示,最近香港居民向跨国银行询问离岸开户的数量暴增,比如汇丰和渣打询问数量跳增25-30%,作为一个国际化的金融城市,本来离岸开户不算什么事情,但是依旧暴增25~30%,说明中下层的香港居民也在考虑Plan B
同时,新加坡和台湾省也涌入了不少来自香港的资金。去年开始,新加坡的国际资本流入增速就比较漂亮,今年上半年更胜。新加坡金管局曾表示:“截至今年4月底,新加坡银行体系中的非银行外币存款总额为7,810亿坡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0%。”
新加坡增长的资本一方面有从香港跑到新加坡的,另一方面有本来想去香港结果转道新加坡的。

其实,对于我们大陆来说,也是这么个情况!

不仅原本属于我们的选择了其他地方,而且是我们国内的民族企业,也要纷纷在东南亚印度设厂,因为很多产业体系中,我们的企业只是代工厂,话语权很低,如果不搬迁,就会被其他代工厂取代。

比如苹果就要求立讯精密和歌尔股份等要在大陆以外地区设厂!


前些日子,有个新闻引爆国内媒体,这个新闻就是“立讯精密及其控股股东将出资33亿元人民币,收购纬创资通直接及间接控制的全资子公司纬创投资(江苏)有限公司及纬新资通(昆山)有限公司 100%股权。”该新闻可能意味着立讯将成为本土第一家代工iPhone的企业

很多人把这解读为苹果故意打压富士康,所以扶持大陆本土企业。个人认为,这样的解读还是太浅薄了,完全忽略了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大背景。

我的解读如下:苹果此举真正的目的是为了疏解中国的代工影响力,为转移苹果供应链做准备。

中美冲突激化的当下,台湾也处于风暴中心,因此苹果也要考虑大陆和台湾之间的政治风险,如果海峡两岸矛盾升级,大陆会不会迁怒在内陆的台企呢?而且,中美贸易战下,为了降低关税等成本,也需要将苹果供应链转移到其他地区,以此来摊低风险。

苹果要求纬创将代工厂卖给立讯精密,长期的打算可能是大陆本土的厂商生产大陆所需消费的手机数额,而全球其他市场的手机份额将由大陆以外的代工厂生产。苹果的此举还可以给富士康、和硕、纬创以及其他代工厂施压,迫使他们加速产业链的转移。

而立讯精密呢?则是苹果在大陆为富士康等整机代工厂所找的替代品,因为立讯是大陆本土企业,几乎没有政治风险,选上立讯一方面其是本土企业,另一方面还是得益于立讯代工质量有保障。

同时,我们可以顺其自然的想到,苹果将来肯定会进一步扩充大陆本土代工厂商,比如比亚迪,以此来优化苹果在大陆的供应链,毕竟一家独大是不好的。

而富士康等其他供应链呢?应该会逐步将中国的产能转移出去,长期看,这些台资企业可能会将大部分的产能转移到其他地方,这一点和裕元鞋厂类似,如果富士康、纬创等这样的整装代工厂都转移了,那么其零部件供应商必然也要跟着转移,不然就会被苹果清除出供应链名单。

这也是为什么立讯精密等国内厂商也有去越南设厂的原因,不去不行的,苹果这条产业链,基本上是苹果说了算,蛋糕的几乎完全由苹果分配。当然了,少数台积电这样的不可代替企业拥有比较强的话语权。

总的来说,立讯精密收购纬创没有那么简单,这其实是苹果主导一场苹果产业链大重构,苹果未来几年会加速苹果产业链重构的进程的。

这不,前几天就有新闻爆出:许多苹果供应商被施压,要求它们将15%至30%的生产业务搬出中国。也验证了我的结论和判断,还有,大家别以为15%-30%就完了,这只是苹果的短期目标,中长期目标肯定更大,最终的模式可能就是中国大陆的厂商生产中国大陆市场所需要的苹果设备。

同时,媒体已经爆出富士康印度工厂已经可以生产iPhone11这样的高端机,可以预见,不久就可以同步大陆富士康的进程,生产iPhone12以及后续的更迭机型。这也进一步打了某些人的“劳动力高贵理论”,再说一遍,流水线工作,根本就没有什么所谓的门槛。

那么,有个问题就出现了,全球产业链重构过程中,资金会流向何处呢?瑞银的数据显示,越南是最大的赢家,其次是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以及中/东欧等国家或地区。

牢牢记住:当前的全球正在进行一场大规模的产业链重构,主要针对对象就是中国,因为中国是世界工厂。

对于未来的世界产业链,资本将不会押注一个国家或者地区,考虑到世界再难有其他国家/地区像中国这样拥有庞大的体量培育全产业链,中国之后,世界可能再也不会存在单一国家/地区的世界工厂了,因为世界工厂太脆弱了、也太危险了。

印度来说人口的体量是够了,但是其他方面可能不足够,培育世界工厂,“集中力量办大事”发挥了重要作用,难以想象地方政府为了给富士康招工那么卖力的(感兴趣朋友自行搜索“部分公务员未完成帮富士康招工入厂而要顶工”),这在其他地方是难以想象的,印度没有这样的制度保障。

未来,跨国企业将会根据市场的大小、供应链物流以及原材料成本,精准智能的规划工厂以及配套供应链。你有多大的市场,可能就给你配多大的工厂。

同时,由于智能制造和先进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人力成本的劣势将逐步被机器人和自动化技术解决,供应链回归老牌发达强国也是可选之一。

重要提示:以上内容节选自我的两个月前写的文章《中国之后,未来将再无世界工厂!》,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公众号(悟空新之助)阅读全文(注:本文象征性收费1元)


user avatar   jian-ming-85-4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手机什么的我不太清楚。只能说一下配件。

像一个前排答案提到的一样,配件越南代工的更多。印度代工的,据我所知,只有一些PD头子,都是印度伟创力产的。

比如18W的Pd快充,美国/日版/中国版的,有相当大一部分都是来自印度伟创力。


反正你只要看见序列号FNT开头的,就是印度产的。

除此之外,其它配件不是越南产,就是中国产了。尤其是耳机,几乎都是越南代工。


新买了手机的朋友,看看你的耳机,多半不是FN7就是FGJ开头。如果你是18/19年买的,还可能是DV2开头,那同样是越南产的。

再看看你的数据线,如果是C转L的快充线,也有三分之一的几率是越南富士康产的,序列号也是FGJ开头。

如果是普通数据线,有5分之2的几率是越南产的。序列号FGJ/GJM开头,分别来自越南富士康和越南立讯精密。


越南主要就是代工线材类。

充电器什么的,基本就绝大部分还是在国内代工。提到了就顺便说一嘴。其它我知道的配件代工厂。

5W头子,目前基本雅达/光宝电子/赛尔康这三家代工厂。



iPad标配的10W头子,基本都是东莞富港电子代工。


12W头子,基本都是东莞伟创力代工,序列号C4H开头。

苹果最新款的20W头子,也有这个代工厂。


user avatar   veritata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从学术界切割、站队。

接着产业链切割,保证自己国内供应的安全。

最后就是战争。战争的目的,就不说了。

快一点,5年左右。慢一点7-10年。

我不分析了,就说个结果。




        

相关话题

  为什么美国高校生偏好苹果电脑? 
  如何看待英特尔员工称丢掉苹果订单是因为 Skylake 处理器的 QA 测试「异常糟糕」? 
  苹果公司 iOS 7 和 A7 芯片的 64 位跟普通 64 位有很大区别吗? 
  为什么 iPad 长按音量减小键可以静音,而 iPhone 没有这么设计? 
  疫情过后,印度会成为最大赢家吗? 
  中国拒收1000个集装箱的印度虾是什么原因? 
  白领阶层人群是否大多数选择苹果电脑来办公?为什么? 
  印度动画将成为美国和中国的2D代工厂吗? 
  有哪些能令印度快速崛起的行政措施? 
  传印度监管机构将加快重启对亚马逊的反垄断调查,亚马逊亚洲市场能够成功吗? 

前一个讨论
西方经济学理论为什么不适用于中国?
下一个讨论
你愿意为国捐躯吗?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