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行。
虽然我没看新闻直播,不过既然提到甘肃白银,那十之八九就是景泰县的事,景泰县从2016年开始用盐碱地搞水产养殖,养殖种类主要有南美白对虾,黄金鲫,杂交鲟,河鲈,大闸蟹,虹鳟,亚东鲑,大鳞鲃,泥鳅,哲罗鲑,罗氏沼虾等,这里边能称得上海鲜的主要是南美白对虾这一种(虹鳟和大鳞鲃可以在咸水中生活,但大多数地区也是淡水养殖),不过,南美白对虾本来就是一种广盐的水产,本来就是可以在纯淡水里养殖的,景泰县最早引进的也是淡化过的、可以在淡水中养殖的虾苗。而从其他养殖品种以及他们最近几年大力推广的大闸蟹+水稻养殖模式来看,景泰县盐碱地的养殖还是更接近淡水养殖模式。
那么景泰县能不能用盐碱地养更多的、真正的海水水产品种呢?也能,不过,这和他们的主要目的并不一致。
景泰县在历史上并不是一个盐碱灾害频繁的地方,在1974年之前,地处黄土高原和腾格里沙漠交汇处的景泰主要承载着来自干涸和荒漠化的苦难,景泰县虽然紧靠黄河,但主要的耕地都处于比河面高出700米的景泰川上,守着水却不能用,所以当地又有“水在低处流,人在川上愁,风沙不断头,十种九不收”的民谣。
但在1974年之后,景泰川瞬间摇身一变成了塞上江南,为啥呢?直接原因就是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一期的竣工,13座电力泵站接力把黄河水足足提升了472米,灌溉问题的解决让景泰川相对较矮的30万亩荒地变成了良田,10年之后,提灌高度更高、覆盖面积更大的景泰川二期开工,不仅又生生造出50万亩良田,还穿越腾格里沙漠给民勤县供了水。
荒漠变良田,川上的日子比蜜甜,是不是很美?别急,事儿没那么简单……
景泰川地势很高,但也总有低矮的地方,自从川上有了电力提灌,灌溉用水的问题是解决了,但大水漫灌带来的新问题是,多余的水总会向川上低矮的地方汇集,而且在汇集的过程中,它们还带走了那些从高处土壤里溶解的矿物质,这些水来到五佛乡、草窝滩乡等6个低矮乡镇后,极大地抬高了地下水水位,水中的矿物质就随着烈日蒸发不断向地表移动,最终在地表形成一层盐碱化土壤。从80年代中期开始,这5个乡镇就出现了土地盐碱化,最终形成了一个面积超过6700公顷的盐碱区,一些乡镇的耕地盐碱化达到了2/3,几辈子都因为缺水而贫困的景泰人居然因为水太多导致的盐碱化再次返贫。
怎么解决景泰县的盐碱化问题呢?既然盐碱是“盐随水来,水去盐留”,那么治本的办法就是减少水,送走盐,比如减少景泰川上的灌溉水总量(减少水)——比如通过滴灌而不是大水漫灌的方式科学灌溉,以及降低这6个乡镇的地下水位,比如通过修建排水渠、地下埋暗管的方式让多余的水导出来流掉,水位降低后就避免过高的地下水位因为地表蒸发,不断地将盐碱吸到地表上,再通过降雨啊、地面灌溉啊把地表的盐重新带到地下去(送走盐)。而治标的办法就是改良地表的土质,比如在已经盐碱化的耕地上再盖上一层厚厚的没有被盐碱化的土壤(抬田造地)。
而挖鱼塘搞水产养殖,正好是个治标又治本的妙招,挖出的水塘成了汇聚地下水的“容器”,水塘多了,地下水位自然也就下降了,接触到地表的水也就少了。挖水塘的过程中掘出的深层土壤恰好又是没有盐碱化的,正好用来抬高耕地。不能依靠盐碱地创收的农户可以搞水产养殖,也就解决了因碱返贫的问题。水塘里的水还能利用自身压力把土壤类的盐碱重新压回地下水里,再加上更直接降低地下水位的排碱涵洞、水渠把这些溶解了盐碱物质的地下水排掉,景泰县的盐碱问题就能得到彻底解决。
这就是景泰县在15/16年提出的“挖塘降水,抬田造地,渔农并重,修复生态”方针的初衷,也就是说,在盐碱地挖水塘搞养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治理盐碱,而不是单纯为了养鱼。而且,因为水太多才盐碱化的景泰县并不缺水,虽然这里已经盐碱化,但它的地下水层里的水浓度并没有特别高,如果要用这种水养殖纯正的海鲜,那么就必须要在水里继续添加海水晶(增加盐度)之类的东西,这其实就和景泰县的最终目的有点冲突了,而且还要额外增加成本。直接用抽取或者渗出的低浓度地下水稍加改良,养殖那些能稍微耐点盐度的淡水水产或者能适应低盐度甚至纯淡水的海鲜,在不新增加土壤中盐碱物中总量的前提下更高效的创收,也能更高效的达到减少地下水中盐碱物质总量,自然就是景泰县的最佳选择。
实际上,用盐碱地发展水产养殖的例子不止甘肃这一个,河北沧州、山东黄河三角洲、河南沿黄河杨建地区、松嫩平原西部和江苏沿海的盐碱地水产养殖搞得更久、更成熟,但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他们的最终目的也不尽相同。
在国际层面,最早使用盐碱地进行水产养殖的其实是苏联(精苏振奋!),整整100年前,苏联人就开始往盐碱地里灌卤水(大部分就是盐碱地当地的地下水),稍加改良后养殖真正的海水鱼、虾、贝,后来的东欧国家、美国、印度和以色列都搞过差不多的尝试。
但这些早期尝试成功的并不多,因为不管是往盐碱地灌淡水溶解表层盐碱得到的咸水,还是直接抽取的地下盐碱水,和真正的海水完全是两码事!
海水中的主要成分是比较恒定的,很少出现剧烈的波动,但盐碱地(以及它地下的盐碱水)恰恰相反,存在着pH高,碳酸盐碱度高,离子系数高和水质类型繁多的“三多一高”特点,不同地区的盐碱水水质又千差万别,我们国内的盐碱水就至少有重碳酸盐型、硫酸盐型和氯化盐型,细分下来至少有十几类水质,有的水质里,某种离子比海水高几十倍,有的离子又比海水少得多,还有的盐碱水严重缺氧,大部分盐碱水都没有什么微生物生存,这都是水产养殖最大的忌讳——一潭组成成分复杂的死水能养出什么东西来?
所以,不管是搞了100年盐碱地水产养殖的苏联人还是美国人,他们为数不多的成功案例都是在那些盐碱组成成分和海水比较接近的地区进行的,这些盐碱水还需要经过暴晒增氧,水质调节,培育微生物之后,再尝试着养殖那些最顽强皮实的水产品种。
我们国家对盐碱地水产养殖的早期尝试也是这样的,最先开始尝试的是东部沿海地区附近,这里的盐碱地成因和景泰县完全不同,它变得盐碱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海水,不管是山东江苏的泥沙造陆,还是河北天津的海水入侵,盐碱的罪魁祸首都是海水,土壤里的盐碱物质也主要是海水遗留下来的氯化物,这样的盐碱地或地下卤水只要调节一下盐度,是可以做到非常接近真正的海水的,而且这里要补充新的海水也很简单,养殖过程中的换水成本很低,在这里进行的也大多是真正的海鲜养殖,但是因为这些地区本身就靠近海,所以它“利用盐碱地养海鲜”的独特性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了。
而像东北松嫩平原的盐碱地区,主要成因是因为晚更新世时期的松辽分水岭抬高,嫩江一度失去了入海水道,大量积蓄的水和水中盐碱物质也就在松嫩平原聚集,水流走后,盐碱留了下来。这里的低平原地区还是可以通过水的冲刷让土壤表层的盐分重新回到地下,所以这里进行的大多也是偏淡水类的养殖,其目的也是为了最终解决掉盐碱化。
而比如新疆的许多戈壁地区,它们的盐碱是随着每年的雪山冰雪融水把山区岩石和土壤里的盐分冲到了山下的盆地里,但问题是这里在一年里的其他季节非常缺水,也就没法采用景泰县的经验用水来改造盐碱地,即便改造后的土地也没有农业开发的价值,哪怕是搞水产养殖本身所需的水都没法提供,所以景泰县的这种经验也就没法在这里开展。
说这么多是为了让大家知道,中国、乃至世界的盐碱化是由许多不同的复杂原因产生的,对它们的利用、改造也没有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经验,景泰县的经验非常好,袁老爷子的海水稻也非常好,它们都是中国人为利用我国境内14.8亿亩盐碱土地(还有6.9亿亩低洼盐碱水域和咸水湖)所做的努力,但千万不要以为有了这些个办法,就能彻底解决盐碱问题,轻视问题往往是比问题本身更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