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果粟裕主政东北打辽沈战役,效果会不会更好? 第1页

     

user avatar   zhis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会。说不定东北还拿不下来。

知道最初为什么东北解放军吃瘪,后来为什么可以打赢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因为前期东北解放军前期总喜欢蹲在大城市,不肯下乡。东北民主联军在优势国军的打击下,处处被动。

后期,林彪党政军一把抓,特别注重根据地建设,将政工干部下到中小城市和农村建设根据地;有了根据地,就有了源源不断的兵力来源和物资来源。

林彪刚去东北,只是东北解放军司令员,不管政工,也不管地方,东北一把手是彭真。此时的东北一团混乱,毫无进展不说,还吃过败仗,被国军打得节节败退,主官之间意见经常不和。

后来,中央将东北的党、政、军大权全部交给林彪。林彪全面掌控东北后,第一件事就是强调根据地建设,将部队和政工干部化整为零,到中小城市和农村建设根据地,壮大解放军。

建立根据地、立稳脚跟之后,林彪还组织部队搞三下江南战役、四保临江战役,接着发动夏季、秋季、冬季攻势,清除了除沈阳、锦州、长春等大城市之外的国军的势力,为发动辽沈战役的战略决战奠定了基础。

很多人以为辽沈战役是关键,其实不是。关键在于东北根据地的建设问题,才是重中之重。实际上,之所以有打辽沈战役的本钱,是林彪组织的东北根据地建设,使东北野战军从入关13万人迅速发展到50多万人,并拥有几十万预备役和上千万人的根据地作为物资供应地。哪怕第一次辽沈战役失利了,也无关大局。东北战局发展到辽沈战役阶段,国军在东北已经丧失了战略主动权,只能被动防御。而前期组织的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目的就是为了打乱国军的战略部署,为巩固根据地、发展东北解放军争取时间。

所以,如果粟裕指挥辽沈战役会不会更好?我说实话啊,粟裕未必能统筹四野,出身四野的元帅和大将好几个呢,级别比粟裕高。

就说罗帅吧,粟裕在1946年拿什么来领导罗帅?罗帅一手建立山东敌后根据地,山东军区是全国当时最大的军区,罗帅一手打造了20多万正规军,为东北输送近10万的干部和战士。到1946年,粟裕也只是华中军区的副司令员。

而林彪呢,可是罗帅的老上级。

1932年,林彪是红一军团军团长,罗帅是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粟裕此时任红一军团教导师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1936年,林彪在延安是中国抗日红军大学(红大)的校长兼政委,罗帅此时先只是红大的学员,后来任红大第一科政委。粟裕此时是红十军团参谋长,但红十军团在谭家桥战斗失利,又在怀玉山遭到敌人围歼。再之后,建立浙西南游击区,任挺进师(四百余人)师长。再之后,任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和闽浙边临时省军区成立,任省军区司令员、省委组织部长。

1937年,红军主力被改编为八路军,林彪是115师师长兼军政委,并任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和军委前方分会委员,率部挺进华北抗日前线。罗帅此时是115师政治部主任。粟裕呢,奉命组建新四军先遣支队,任先遣支队司令员,奉命在苏南敌后执行侦察任务。再之后,先遣支队撤销,仍回第二支队任副司令员,后任代司令员。

1938年,林彪被阎锡山的哨兵误伤,才脱离了军队去苏联养伤。

1941年,粟裕是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兼政委。但须知,新四军和八路军可不是一个级别的队伍。八路军是红军主力军,全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属于集团军编制,是正规军,担任主攻任务。

新四军主要是游击队,全称“国民革命军新编陆军第四军”,是军级编制,主要搞敌后破坏,不担任主攻任务。按级别,新四军和八路军一个师是同级别的,但实力远远比不上八路军三个主力师任何一个。115师是中央主力红一方面军改编过来的,也是长征的主力部队。而新四军,那是各省游击队的统称,就是一只杂牌军。

1942年,林彪回国,任中共中央党校管理委员会成员,主持军事教育会议,参加整风运动。同年,去重庆和老蒋谈判。1943年下半年离开重庆回延安。这一阶段,罗帅是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15师政治委员、代师长,算是林彪的继任者。

你看,林彪很长一段时间都是罗帅的上级,长期在中央层级工作,级别也远高于粟裕,罗帅自然会服林帅管。而罗帅无论是资历,还是战绩,也高于当时的粟裕,无论如何是不会服从粟裕管的。

除了罗帅,还有陈云,那可是政治局委员,按政治级别比林彪的中央委员还高,粟裕当时连中央候补委员都不是。

林彪一生的战绩,也是有目共睹的,不服都不行。

1927年,林彪20岁,参加南昌起义,起义后任73团3营7连连长。同年,参加了湘南武装起义,并随着武装起义的队伍上了井冈山,是中央苏区开创者之一。南昌起义的部队,可是九死一生的。

1928年,林彪21岁,任第十师第二十八团一营营长。

1929年,林彪22岁,任红4军第1纵队纵队长(亦称司令员)。22岁啊,就成了司令员了。此时的粟裕,升迁也很快,不过主要是做参谋长。历任红四军参谋长,红十一军参谋长,红七军团参谋长等职。

1932年,林彪25岁,任红一军团总指挥,也就是军团长。此时的粟裕,任红一军团教导师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是林下属部队教导师的政委。

1934年,林彪27岁,参加遵义会议,接着指挥中央红军长征,突破国军四道封锁线和强渡乌江作战。同年,粟裕调任闽浙赣军区参谋长。

1936年,林彪28岁,被任命为中国抗日红军大学(简称“红大”)校长,后兼任政治委员。

1937年,红大迁至延安,改名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继续任校长兼政委,并兼任抗大第一分校校长和政治委员。此时的粟裕很惨,所属红十军团在谭家桥战斗失利后,又在怀玉山遭到敌人围歼。年底,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和闽浙边临时省军区成立,任省军区司令员、省委组织部长。

1937年,抗战爆发后,林彪任八路军115师和军委书记。此时,八路军是共产党的核心主力,只有三个师。林彪是最年轻的师长。并组织了震惊中外的平型关大捷,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此时,国军在日军的追击下,一溃千里。此时,林彪30岁。次年,粟裕率领新四军第二支队第四团第三营,并任第二支队副司令员。

1937年9月25日与聂帅指挥所部设伏平型关大捷,取得华北战场上中国军队主动出击作战的首次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同时使他成为名噪一时的抗日名将。此时的粟裕,在谭家桥战斗失利后,又在怀玉山被围歼。

1938年2月奉命率115师师部和343旅由晋东北南下,到山西吕梁地区开辟根据地。被阎锡山的哨兵开枪误伤,昏迷不醒,伤及肺部和脊椎骨头,危及生命。此时,八路军和阎锡山是友军。林彪被迫去苏联治病。此时的粟裕,所属部队整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第四团第三营,任第二支队副司令员。

1942年2月,林彪35岁,经新疆返回延安,任中央党校管委会成员,搞军事教育,参加整风运动。此时的粟裕,是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兼政委。

1945年4月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委员。8月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当选为中央军委委员。此时的粟裕任苏浙军区司令员,10月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

1946年,内战爆发,林彪到东北任中共东北局书记,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兼政委。同年,组织三下江南战役和四保临江战役,使国民党军首尾不能兼顾,疲于奔命,陷入被动,并巩固了根据地的发展。粟裕此时还是华中野战军司令员。

1947年,林彪先是发动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削弱了国军的战略机动力量;接着再发动夏季、秋季、冬季攻势,歼国民党军30余万人,为在东北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此时的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先后发起了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泰蒙战役、孟良崮战役等,共歼国民党7个军(整编师)和1个快速纵队。其中,1947年5月歼灭国民党号称“王牌军”的整编第74师。

1948年,林彪指挥发动辽沈战役。林彪对敌情作出正确判断,在攻克锦州后果断举行辽西会战,围歼国民党军“西进兵团”,取得战役的决定性胜利。此次战役共歼敌47万余人,解放东北全境,并使东北部队由出关时的13万余人发展到100余万人,成为人民解放军一支强大的战略机动力量。同年11月奉命率部入关,任人民解放军平津前线司令员和中共平津前线总前委书记,与罗荣桓、聂荣臻一起,统一指挥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进行平津战役,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52万余人。

两次战役的兵力和伤亡对比。辽沈战役中,东野70万人对国军55万,东野伤亡6.9万人,国军总共伤亡、被俘47万人。平津战役中,东野100万人对国军52万,解放军伤亡3.9万、国民党伤亡或被俘52万。两次战役,东野共伤亡10.8万,国军损失100万人。(解放军和国军的交换比是1:9

此时的粟裕,被任命为华东野战军司令兼政委,在其推辞后任代司令兼代政委(正的是陈毅)。1948年6月兼任豫皖苏军区司令员。发起开封战役(又称豫东战役第一阶粟裕与陈毅粟裕与陈毅段),激战5昼夜,22日攻克开封,全歼守敌及部分援敌共4万余人。6月27日发起睢杞战役(又称豫东战役第二阶段),激战6天,共歼国民党军5万余人。7月12日发起兖州战役,歼敌6.3万余人,使王耀武盘踞的济南陷于孤立。豫东战役中,华东野战军参战兵力达20万人,国民党军参战的兵力达25万余人。经过20天连续作战,华东野战军共歼敌9万余人,给了中原之敌以重创,为华东野战军进一步开展中原和华东战局,创造了有利条件。

1948年9月11日,被任命华东野战军总指挥。9月16日,发起济南战役,24日胜利结束,全歼济南守敌10.4万余人(包括起义两万余人)。

1948年11月6日,粟裕率华东野战军发起淮海战役。该战役共投入解放军66万、 地方部队40万(合计106万人)。 在战役中,粟裕指指挥华东野战军17个纵队作战,歼灭国民党军44万余人,解放军伤亡13万余人。(淮海战役,解放军和国军的交换比为1:3

要知道,东北和华北平原,是中国最大的两块粮仓,夺得此两处,就说明解放军已经夺得中国北方了,国民党不得不退守长江以南,依托长江组织防御。

1949年,组织百万大军强渡长江,占领了国军首都南京。同年,又组织了宜沙、湘赣、衡宝、广东、广西、海南岛战役,歼灭国军43万,解放湘、鄂、粤、赣、桂五省。

以上几次战役,林彪指挥东野共消灭国军近200万人,还让自己变成150多万人的大军,以及核心人口区和几大粮仓。

要知道,华野和东野的主力,正是罗帅打造的山东革命根据地。解放战争初期,近10万干部和战士渡海去了东北,剩余20余万人成了华东野战军的中坚。而山东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就是八路军的主力部队115师(三大帅林彪、罗荣桓、聂荣臻历任115师的师长、政委)。可以说,115师成了东野、华野的灵魂。而115师的核心,又是红军长征时期的红一方面军(林彪是军团长,罗荣桓长期是政治部主任,粟裕也在红一方面军下属教导师做过政委)。红一方面军,115师,东部野战军、山东军区,甚至华东野战军,都有非常明显的林、罗、聂的烙印。

抗战,林彪组织的平型关大捷,是八路军出师以来打的第一个大胜仗。而此时国军大溃败。平型关大捷,为国人树立了抗战的信心,林彪也成为中外知名的军事指挥官。

林彪这个人,不仅仅是一流的军事指挥人才,还是一流的政工人才,这在整个共产党里面都是屈指可数的。这在当时很难看到。所以,林彪就是近代韩信。

林彪指挥部队,工于计算,权衡得失。但也不痴迷于军事胜利,而会从政治全局考虑。

林彪也有丰富的政工工作经验,对于领导干部队伍的教育和培养,有很好的办法和足够的理论水平。

不仅如此,林彪还会将军事和政工经验总结出理论,并形成文件发给一线指挥员甚至是战士学习。比如“一点两面”“三三制”“四组一对”“四快一慢”等战术原则,还有战术作风和战术问题的多次讲话,都印发全军指导作战和平时训练。

从理论角度,李德胜是战略思想家,比如提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矛盾论”“游击战”等战略思想,有效指导了中国革命取得战略性胜利。

林彪则是一流的战术家,总结出很多行之有效的战术和战斗方法,并推广到全军。事实上,这些方法来源于实践,又上升到理论高度用来指导全军斗争,和李德胜思想相辅相成。

很多人将林彪和粟裕并列,这是不妥的。虽然粟裕也是一名特别突出的军事指挥官,但其政工、军事理论水平和林彪有较大差距,这是有目共睹的。

将实践经验总结成理论,再推广至全军,林彪也是比粟裕强一些的。

林彪得势,就神话林彪;林彪失势,就彻底否定林彪。两者都不可取。我认为,还是要用客观事实的角度评价林彪比较好。

说什么林彪不敢打锦州,林彪只能打顺风仗,林彪怕死,都是不客观的。一个指挥100多万军队、解放大半个中国、身经百战的统帅,居然怕死、不敢打?长征中的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是顺风仗?还是抗日战争中的平型关战役是顺风仗?林彪没去东北时,咋就不见解放军打得顺风顺水?反正林彪经常全歼国军,就是顺风仗。其他人打成前线攻坚战就成了勇敢了?你们可以去了解一下解放军的战史,多少将领特别喜欢跟着林彪打仗,因为跟着林彪打胜仗,如果打不赢林彪绝不会让部队去送死的,“林彪说这仗能打,肯定能打赢”,这是解放军高级将领中的默契。

很多人拿林彪打锦州时犹豫不决来说事,也是扯淡。林彪打锦州时只不过是在权衡利弊,而不是不敢。猛打猛冲,历来都不是林彪的作风。猛打猛冲,不计得失,那是一级棋手。林彪是一个运筹帷幄的大师,工于计算,不仅要打败敌人,还要壮大自己。林彪如果是猛打猛冲类型的,也做不到13万人发展到150万人,歼灭国军近200万人、且打出1:9的投入产出比(ROI)。如果追求胜仗,当时的东北解放军可是压过国军的,梭哈一把,赢了又有什么意义?将自己打残了,对于整个战局于事无补。这也是林彪为什么喜欢打歼灭战、运动战,一点两面、三三制、四快一慢的攻城战经验,也是林彪在东北解放战争中总结出来的,而且特别有效。基本策略就是将火力集中于城墙一个点,城墙打开以后,组织部队猛冲进去,快速冲向纵深,打乱守城军队的建制和指挥体系,从而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攻城战的胜利。这一招,百试不爽。林彪讨厌打攻坚战、防御战,因为后者打起来就是消耗战,必然造成很大的伤亡。

林彪之所以能作为接班人写进党章,是靠打出来的成绩说话。要知道,如果拼资格,党内一大堆人比林彪有资格。南昌起义时,林彪不过是一个排长,还没资格站在城楼上。林彪甚至没资格去参加南昌起义的党委会议,只能当一个哨兵。

粟裕,我承认也是一流的指战员,军事指挥能力,堪称天才级别。一线指挥华野,作为淮海战役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取得淮海战役的胜利。粟裕还有孟良崮这样的战斗硬仗。苏中七战七捷?。粟裕指挥消灭了国军三个王牌师中的两个。这些,都是粟裕值得肯定的历史功绩。然而,粟裕却不是的一把手,陈老总才是。政工方面,饶簌石功不可没。

这就是为何最终陈毅成了元帅,粟裕只是大将的原因。

另外,金门之败,损兵折将,是解放战争以来罕见的成建制牺牲的案例。而同期,四野解放重兵把守、比金门远得多的海南岛却打得顺风顺水。

金门战役和海南岛战役,可以看出粟裕和林彪的指挥风格,有非常大的区别。

粟裕有擅长打险仗、恶仗的名声,出其不意击败敌人。但缺点是容易兵行险招,胜败难料。要么消灭敌人,要么被敌人消灭。

而林彪,出了名的稳打稳扎,不断发展自己的同时,再削弱对手。当自己的实力压倒对方时,来一场歼灭战。所以,林彪一直担纲红军主力部队的统帅,因为这是共产党的本钱,梭哈不起。

所以,红一方面军发展出的115师,115师发展出的山东革命根据地,再由山东革命根据地裂变出的东北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打出了三次最大规模的解放战役。特别是辽沈战役,是决定性的战役,因为辽沈战役为解放军创造了100多万精兵强将,以及强大的后勤。须知,东北是中国当时工商业最发达的地区,也是大平原,农业发达。东北地区,当时人口5000多万,兵力充足。还紧靠苏联,随时可以获得苏联的支援。当时可以说“得东北者得天下”。

最后,给大家看看林彪给指战员们总结的九条经验,放在古今中外都非常适用。

第一,要勤快。

不勤快的人办不好事情,不能当好军事指挥员。
应该自己干的事情一定要亲自过目,亲自动手。比如,应该上去看的山头就要爬上去,应该了解的情况就要及时了解,应该检查的问题就要严格检查。
不能懒,军事指挥员切忌懒,因为懒会带来危险,带来失败。
比方说,一个军事指挥员,到了宿营地就进房子,搞水洗脸洗脚,搞鸡蛋煮面吃,吃饱了就睡大觉。
他对住的村子有多大,在什么位置,附近有几个山头周围有几条道路,敌情怎么样,群众条件怎么样,可能发生什么情况,部队到齐了没有,哨位在什么地方,发生紧急情况时的处置预案如何,都不过问,都不知道。
这样,如果半夜三更发生了情况,敌人来个突然袭击,就没有办法了。到那种时候,即使平时很勇敢的指挥员,也会束手无策,只好三十六计,跑为上计,结果,变成一个机会主义者。
机会主义和打败仗,常常是因为没有思想准备,没有组织准备,工作没有做到家,懒的结果。
因此,不论大小指挥员都要勤快,要不惜走路,不怕劳累,要多用脑子,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脚到、手到。事情没有做好以前,不能贪闲。贪闲就隐伏着犯错误的根子。
什么事都要心中有底,“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雷打不动的干部,牛皮糖式的干部,不管有多大本事,都不是好干部。

第二、要摸清上级的意图

对上级的意图要真正理解,真正融会贯通,真正认识自己所受领的任务在战役、战斗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打破框框,有敢于和善于在新情况中找到新办法的创造性;才能有大勇,才能决心强、决心狠,敢于彻底胜利,有强烈的吞掉敌人的企图和雄心。
指挥员的勇敢集中表现在歼敌决心的坚定顽强上面。指挥员的大勇建立在革命的最高自觉性和正确理解上级意图的基础上面。

第三、要调查研究

对于敌情、地形、部队的情况和社会情况,要经常做到心中有数。要天天摸,天天琢磨,不能间断。
这样做,不能看作是重复,实际上这不是重复,而是不断深化不断提高的过程,是取得正确认识的必不可少的手段。
平时积累掌握的情况越多,越系统,在战时,特别是在紧张复杂的情况下,就越沉着,越有办法。急中生智的“智”,才有基础。
因此,调查研究工作要贯串在各项工作中,要贯串在每一次战役、战斗的整个过程,反对打莽撞仗、糊涂仗,反对急性病,反对不亲自动手做调查研究的懒汉作风。特别是敌情,必须切实摸透。
因为敌情是活的,敌人必然会极力隐蔽、伪装他们的真实企图和行动。要尽一切可能不间断地侦察,查清敌人的部署和动向,看他扮演什么角色?是主角还是配角?是主力还是非主力?是骄兵还是败兵?能集中多大兵力向我们进攻和阻挡我们的进攻。
查明敌主官的特性,看他惯用和擅长用什么战法,根据他当前的企图判断他可能采用什么打法,等等。
只要摸清了敌情、我情、地形的底,决心就快,就硬,就坚定。就不会被任何假象所迷惑,就不会被任何困难所吓住。
如果情况不清,就会犹豫不决,举棋不定,坐失良机,或者勉强下了决心,一遇风吹草动,听到畏难叫苦和不正确的建议,就容易动摇,可能一念之差,前功尽弃。

第四、要有个活地图

指挥员和参谋必须熟悉地图,要经常读地图。熟读地图可以产生见解,产生智慧,产生办法,产生信心。
读的方法是把图挂起来,搬个凳子坐下来,对着地图看,从大的方向到活动地区,从地区全貌到每一地段的地形特点,从粗读到细读,逐块逐块地读,用红蓝铅笔把主要的山脉、河流、城镇、村庄、道路标划出来,边读,边划,等到地图差不多快划烂了,也就差不多把地图背熟了,背出来了。
在熟读地图的基础上,要亲自组织有关指挥员和参谋对作战地区和战场进行实地勘察,核正地图,把战场的地形情况和敌我双方的兵力部署都装至脑子里去,做到闭上眼睛面前就有一幅鲜明的战场图影,离开地图也能指挥作战。
这样,在你死我活、瞬息万变的战斗情况下,可以比敌人来得快,争取先机,先敌一着,掌握主动,稳操胜券。

第五、要把各方面的问题想够想透

每一次战役、战斗的组织,要让大家提出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要让大家来找答案,而且要从最坏的最严重的情况来找答案。
把所有提出来的问题都回答了,再没有问题没有回答的了,这样,打起仗来才不会犯大错误,万一犯了错误,也比较容易纠正。没有得到答案的问题,不能因为想了很久想不出来就把它丢开,留下一个疙瘩。
如果这样,是很危险的,在紧要关头,这个疙瘩很可能冒出来,就会使你们心中无数,措手不及。
当然,在战争环境中,要考虑的问题很多,不可能一次都提完,也不可能一次都回答完,整个战役、战斗的过程,就是不断提出问题和不断回答问题的过程。
有时脑子很疲劳,有的问题可能立即回答不了。
这时,除了好好地和别人商量以外,就好好地睡一觉,睡好了,睡醒了,头脑清醒了,再躺在床上好好想一想,就可能开窍,可能想通了,回答了,解决了。
总之,对每一个问题不能含糊了事。问题回答完了,战役、战斗的组织才算完成。

第六、要及时下决心

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下决心打呢?
指挥员必须以最大努力组织战役、战斗的准备工作,力求确有把握才动手,不打无把握之仗。
但是任何一次战斗都不可能完全具备各种条件,不可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一般说有百分之七十左右的把握,就很不错了,就要坚决地打,放手地打。
不足的条件,要通过充分发挥人的因素的作用,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充分发挥人民军队特有的政治上的优势,充分发挥指战员的智慧和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来弥补,以主观努力来创造条件,化冒险性为创造性,取得胜利。

第七、要有一个很好、很团结的班子

领导班子思想认识要一致,行动要协调、合拍,要雷厉风行,要有革命英雄主义的气概。
都要勤快,都千方百计地办好事情,完成任务。
不互相扯皮,不互相干扰,不抱旁观者的态度。如果领导班子不好,人多不但无用,反而有害。

第八、要有一个很好的战斗作风

有好的战斗作风的部队才能打好仗,打胜仗。
好的战斗作风首先是不叫苦,抢着去担负最艰巨的任务,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猛打猛冲猛追。
特别是要勇于穷追。因为把敌人打垮以后,追击是解决战斗、扩大战果、彻底歼灭敌人最关键的一招。
在追击时,要跑步追,快步追,走不动的扶着拐棍追,就是爬、滚,也要往前追,只有抓住敌人,才能吃掉敌人。
好的战斗作风要靠平时养成,要靠实际锻炼,要在紧张、残酷的战斗中才能锻炼出来。不敢打硬仗、恶仗的部队,让他打几次就打出来了,因为已经见识过硬仗、恶仗的场面,有了体会,有了经验,知道怎么打了,百炼成钢就是这个道理。
做工作也要有好的作风,说了就要做,说到那里做到那里,要做得干脆利索,要一竿子插到底,一点不含糊,不做好不撒手。
好的作风的养成,关键在于干部。强将手下无弱兵,干部的作风怎么样,部队的作风就会怎么样。
因此,首先要抓好干部,要干部做出样子,影响带动部队。只要干部作风好,指挥好战斗,多打胜仗,即使是新建的部队或者原来基础较弱的部队,也会很快打出好作风来,像铁锤一样,砸到那里,那里就碎。

第九、要重视政治,亲自做政治工作。

部队战斗力的提高要靠平时坚强的党的领导、坚强的政治工作。
连队的支部一定要建设好,支部的工作要做活,就是要把所有党团员的革命劲头鼓得足足的,充分发挥他们的模范作用、带头作用,通过他们把全连带动起来,通过他们去做政治工作,提高全体指战员的阶级觉悟。
有了坚强的党支部的领导,有了坚强的政治工作,就可以做到一呼百应,争先恐后,不怕牺牲,前赴后继。
战术、技术也要练好,特别是技术,如果枪打不准,战场上就不能消灭敌人,就不能解决战斗。因此,军事训练不能马虎,党政工作要领导好训练。
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部队有了高度的无产阶级觉悟,有了好的战斗作风,再加上过硬的作战本领,就如虎添翼,就可以无敌于天下。

林彪总结的这些经验,真的是字字如珠玑,让指战员都能搞清楚自己该怎么做。这也是林彪对自己平时怎么做指挥员的总结。林彪一生大小胜仗无数,多少逆境中反败为胜的仗也打过不少,有足够的说服力。这九条经验,不仅有原则要求,也有具体的实施方法,就是一部《指战员作业标准》,照着做,就能快速提高战斗力。

我细细想来,这九条原则,而对于今天的商业活动,也是适用的。

最后,给大家推一套书,即由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究员的刘统大校所撰写的《解放战争》。《解放战争》的内容包括东北解放战争、华东解放战争、华北解放战争、中原西南解放战争、西北解放战争、中南解放战争,共6本书,囊括了近代解放战争史,有大量的一手资料,可信度较高。《解放战争》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军事迷必备丛书。


user avatar   bj36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刚看到一个“如果粟裕打抗美援朝”,又来一个“如果粟裕打辽沈战役”。

咋不问:如果粟裕派去解放海南岛?

或者:如果韩先楚派去解放金门?

或者:如果韩先楚派去解放VVVV?


辽沈战役打得一点不比淮海战役差。死伤只有淮海的一半,果党五大主力消灭2个(淮海也是2个)。

韩先楚就是辽沈战役中打得最亮眼的将领之一。

后来用木帆船积极准备打海战,最早大炮上木帆船,击沉军舰,力排众议,如期解放海南岛。

同时,谁在准备解放VVVV?谁因为解放金门战役吃了亏,一而再、再而三地推迟时间,结果东北亚出事,美国舰队停在海峡中间,失去了解放VVVV的时机。


韩先楚一辈子没有打过败仗,东北三下江南、四保临江,辽沈战役最先攻进锦州,最后又活捉了廖耀湘解放海南岛志愿军副总司令(西路军总指挥),只授了一个上将(粟好歹是大将)。有人为他说过啥没有?

有的人就是不服历史老人,非要整点BB事。

你们想刮什么妖风我还不清楚?


user avatar   bruno-fight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绝对不可能

即使架空到林总当年被阎锡山士兵一枪大伤后就牺牲了,华东派来支援东北的部队是粟裕而不是黄克诚领导。那也轮不到粟裕主政东北。

首先,在东北的中共重量级人物还有陈云、张闻天、高岗、罗荣桓,其中陈云这时已经是政治局委员,罗荣桓也是根据地建设的好手。如果是我上面假设的情况,那么战场指挥有可能会让粟裕上,但东北民主联军司令和政委应该会让罗荣桓兼任。东北局肯定在陈云、张闻天、高岗、罗荣桓人领导下进行,不会形成现实中林彪一身兼任多个一把手,军政一把抓的情况。林彪能这样除了因为在东北表现出的军政能力外,一定程度上还因为他的党内、军内资历,没有人会不服他,即使战况一时不利也不至于引起手下将领的质疑,粟裕没有这个资历,也就没有战况不利时免遭指责的本钱,在华东他尚且需要以陈毅做自己后盾,在东北同样。

至于效果,应该不会比现实位面中林彪主政下搞得更好了,战时如果领导水平够,一元化领导总是比多头领导效率高,效果好,这是常识。


user avatar   phob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林总擅长写透剧本,然后照着演;

粟总喜欢边演边写,始终跟着导。

东北战场,二水三山一线三城两港,舞台说大很大,说小也小。

以粟总的脾性,多半会一个小故事卷出一个大故事,打得波诡云谲,神出鬼没。

与高罗会配合得更好,对孙陈也更棋逢对手,那么东北不太会是悲壮的一串阵地战,而会是大幅度高难度烧脑型运动战,有限的空军炮兵会被这个清秀的汉子,运用得有声有色,苏联朝鲜这些友好邻国会被使用得淋漓尽致,韩战或许失去发端而旅大巧妙收入囊中。

灵动的湖南人与深邃的湖北人,楚之奇巧,震荡满洲。


user avatar   sancrysta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关于粟大将的资格问题不少人有异议,这里再补充一下:

首先是四大书记,这个不用提了,粟大将级别差的有点离谱了

然后是军内,在抗日结束后调往东北的我军高级将领中,除101外地位高于粟大将的有这几位:

罗帅,总不能让山东一把手给华中排不上号的人打下手吧

萧将,山东军区副司令兼参谋长,这个级别比粟将高出一大截,去东北后主政南满

程将,晋察冀的代司令,高一大截吧,去东北后主政冀察热辽

黄将,新四军三师师长,在新四军内地位一直稳压粟将一头没问题吧,因为三师强于一师,苏北书记又比苏中书记重要,去东北后主政西满

悲剧人物陈,115师代师长还是强一大截吧,初期101副手并主政东满

还有一位是谭将,原总政治部副主任,陕甘宁副政委,不说了

新四军一师师长到东北主政?领导一票大哥?真不知道粟米怎么想的

———————————————————

首先呢,粟大将肯定是主不了东北的政,四大书记和罗帅,他能主的了谁的政?下级指挥上级?国民党都不会出这样的乱命

其次呢,粟大将的指挥风格决定了他也不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解放战争后期四场兵团级别特大型城市攻坚战,三野打了两个,济南和上海,四野打了两个锦州和天津,总攻时间对比非常明显:锦州31小时天津29小时,济南八昼夜上海五昼夜,注意我说的是总攻时间(长春从来没有总攻过)所以论城市攻坚,粟大将水平是低于林帅的。锦州要是真总攻个十天八天的,恐怕真会出事!

至于野战兵团级别特大型围歼战,效果最好的是围歼廖耀湘兵团,就三天而且伤亡很低。至于二野三野那边,水平近似的兵团围歼战至少都是半个月起且伤亡惨重。

所以看不出会有更好的效果

说句心里话,粟将是战略上易兵行险招,但战术上颇为粗糙,林帅是战略上较保守持重,但战术打击精准致命。所以粟将指挥辽沈战役,赢肯定是能赢的,但伤亡会高出好几倍。

————————————————-

很多人有异议,我再补充一下

粟将不善于战前组织准备工作,往往是脑子一热,大军扑上去就打,往往打着打着就很尴尬,这在解放战争中多次出现,所以三野很多指战员对其意见很大,在常胜将军中这是很不常见的。比如南麻、临驹、豫东、金门等,给人感觉就是解放战争三野从头莽到尾,战士的英勇无畏成就了这支部队,至于指挥一言难尽吧。

别的野战军吃了一次亏之后,都会及时总结反思,比如四野在三战四平之后,城市攻坚水平就突飞猛进,这离不开四野先充分准备后精心总攻,而三野就很难看到这方面的进步。

很多人说上海不让用重炮,我就好奇了,天津租界也不小啊,五大道劝业场小白楼九国租界好好的也没炸了啊?而且前两天苏州河南岸外滩都拿下来了,卡到苏州河北岸怨大炮?后三天总攻打了个寂寞?说到底还是进攻水平有限,主次不分,对国军过于轻敌,打到哪算哪,建议好好研究研究天津之战,这么精彩的城市攻坚战三野确实没有案例。而且上海的残兵败将能和陈长捷兵团对比?

还有说济南是许世友打的!难道不是三野的成绩都归粟裕吗?难道只摘果子不背锅?这水平在东北可主不了政啊!

还有说济南是围点打援的,总攻都已经开始了你还说围点打援?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如果粟裕主政陕北打胡宗南,效果会不会更好?

如果粟裕主政中原进大别山,效果会不会更好?

如果粟裕主政中央打解放战争,效果会不会更好?

如果粟裕主政刮民党打内战,效果会不会更好?

如果粟裕主政重庆打小日本,效果会不会更好?

如果粟裕主政莫斯科打德三,效果会不会更好?

如果粟裕主政季汉打北伐,效果会不会更好?

(最后一个问题可以换成“如果给诸葛亮一个粟裕,北伐会不会成功?”)


user avatar   liu-shu-bin-5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只穿越到打辽沈战役的话,说不定效果会更好一些。但要是45年就来,那多半要严重拉跨。

粟裕是非常擅长战役指挥的,但战略指挥能力并不强(相对于林和刘伯承)。

对比同样面对果军优势兵力进攻时,林是东拉西打让果军无法集中兵力,刘是果军做战役集中时马上攻敌必救让对方的战略进攻根本无从发起,在劣势兵力下就占据了战略主动权,也让土共核心根据地安心发展。

而粟裕遇到这种情况,都是内线作战,放果军进入根据地,再找漏洞围歼一部,歼敌数字随多但核心根据地也丢了大部,让果军实现了一半战略意图。战略指挥上和元帅比还是有明显差距的。


user avatar   guan-fang-wei-xin-2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可以对照看看历史,粟裕在解放战争中的表现,换成东北的环境推演。

首先,大佬指派粟裕去东北,参照让粟裕过江,粟裕的理由是没有根据地解决不了后勤问题拒绝,因为东北也没有根据地嘛。

第二,即使粟裕去了,等到的时候山海关失守了,参考林彪的情况,杜聿明打下了锦州,粟裕带队反攻,然后主动撤退,因为电台联系不上部队(参考林彪的情况)

第三,彭长老要与沈阳共存亡,林彪撂狠话,要守你守,我要带兵撤退。粟裕应该不敢。守在沈阳。

第四,粟裕打电报给军委,要趁国军没有集结完成野战偷袭他们,军委回电。已经在谈判,争取和平,我军不能主动进攻国军,所以野战作罢。

第五,杜聿明开始进攻沈阳,军委命令化沈阳为马德里。粟裕要坚守大城市,由于没有撤退到四平,新六军也会加入战场。十多万美械部队围攻十一万武器不全的老八路,双方的新兵相互抵消不算。肯定守不住,又不敢私自撤,被包围在沈阳。(四平成功撤退是东北能够成功的关键,这是对四平撤退的评价)

第六, 新四军的故事重现,部队分散突围,粟裕撤回山东,参照与苏中共存亡的粟裕,丢失苏中撤回山东,又丢失山东,撤到中原,开始三军经略中原。

第七,军委派其他大佬去东北。

第八,几十年后粉丝直呼,当初东北那情况林彪去还不如粟裕做的好。


user avatar   du-xing-tian-bian-19 网友的相关建议: 
      

确定题主是在黑粟将。把粟裕放在东北,给他林在东北的地位,那是不可能的,以毛伟人的慧眼识珠和精准的用人观,中央还得把饶漱石派去东北当东北局书记,还得派陈毅去当东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考虑到粟将指挥作战能力首屈一指,也考虑到东野一干将领和华野许世友叶飞等皆同样难以驾驭,粟将可任东野代司令员兼代政委,负责实际作战指挥,陈毅任华北野战军付司令员,同时保留东野司令政委职务,以协调上下友邻关系,力压不听招呼的指挥员。

这个东北局书记和东北野战军这帮人还要战略上不犯错,比如在东北战场开局阶段不和国军硬拼,将战争之外的创建根据地放在首位,放弃与国民党和谈幻想,甚至说出“请头脑清醒考虑之”的话来。如此东北战场可获得胜利。至于有人说粟将打辽沈战役就不用等到九月份了,可能上半年就直接捋袖子开始干了,我觉得是毫无根据的空谈,因为我也可以说粟将去了后可能辽沈战役会延迟,反正都没有根据。最后粟将最要避免的是防止出现如金门战役三个整团被消灭的失误。

以教员的眼光和知人善任,林彪无可取代,林彪一路血与火打出来,从排长一直打到大战略区一把手,又当红大校长抗大校长,手下战将门生 无计其数,就算红四方面军的将领没在他手下当过差,却少不了去红大抗大受训,见面毕恭毕敬的要立正喊一声校长。曾听一个四野老人说,那年东北民主联军成立,众将领啸聚一堂,见林彪面无表情走来,先是几个人抢着敬礼喊军团长,这是井岗山、反12345次围剿、四渡赤水打沪定桥大渡河腊子口时的手下;接着又一帮人挺直了身体,敬礼喊林师长;这群人是平型关时的手下;后来又一拨人齐刷刷的敬礼,喊报告林总,这是全国各地抢占东北的干部,那气场那个威风八面,将军做到这个份上也没谁了。多年前,粟裕是红一军团教导师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林彪的下下级;总设计师是红一军团的政治部主任,林彪的下级;陈赓当红一师长时,上面的领导是红一军团长;聂荣臻是115师副师长,如此除了一野,二三四野华北野战军的的大佬皆出自林彪的门下,按军中的规矩,这些后来林彪的平级当年见了林彪可是要立正敬礼喊报告的。如此,复杂艰难困苦的东北战略区的领导人,林彪是不可取代的,在东北没有执行力的问题,众将领接受任务想的是如何完成,绝没有人敢想去抗命或阳奉阴违。正如古人所说所谓好诗人的功夫在诗外,作为军事指挥员的林彪的功夫却在战争之外的全局观和战略观,经略东北首先要创建根据地,要发动群众剿匪和土改,其次才是打仗,教员的识人用人天下第一。仗打的好的野战将军,并不意味着能当大战略区的党政军一把手,粟裕去东北可能教员想都不曾想过,粟裕在华东能在饶漱石陈毅的撑腰下把仗打好就很不错了,当然确实打的不错,去东北真不是哪块料。


user avatar   gan-zhu-42-3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很简单,就不会有辽沈战役了,东北解放军很可能会有失败的危险。东北解放战争绝不仅仅是军事的胜利,胜利的几条原因有:(1)东北根据地建设 (2)正确的战略决策和灵活调整方针 (3)开展土改运动 (4)军事上的胜利 (5))建立了稳固的军事工业基础。这几条里面,粟靠得上的只有第四条,其他几条根本不沾边。其实从教员对他的任用就看出来了,粟从未在中央局中担任过重要领导职务,就是认为粟只是个单纯的将才,不足以担当党政军合一的方面大员。

我估计粟主政东北,最快呆不过46年4月,首先他就不是党政军合一的那块料。看一看派去东北的的人员配置就知道了,政治局委员好几个,中央委员一大串,按当时的地位粟都挤不进第一集团。最主要是45年10月至46年3月是东北形势最变幻莫测,风云激荡的一段时期。各种矛盾,各种意见纷争不息,最终结果是彭老西离开东北,林健康上台告终。试想一下粟主政东北,他拿什么来压制争议?即使粟的意见是正确的,别人不听他也没办法,东北不象华东,华东局的饶老大到了东北也只能算是领导班子的普通一员,更何况粟。有时候同样正确的意见,不同的人提出来作用是不同的。比如彭老西和林健康的分歧,和延安方面的交涉,林提的意见有人听,一大帮元老愿意团结在林的周围。换了粟可能就不一样了,同样的意见不仅没人听,反而会怀疑他的动机,是不是有私心,是不是蓄意制造不团结?

现在的网民看那段历史,往往只是从军事角度去看待,这就是解放军常说的“单纯军事主义”观点了,解放战争的胜利,是党的领导,政治工作,军事工作,群众工作,根据地工作综合作用的结果,也就是俗称的“党政军”,为什么中央局书记的地位要高于军区司令员?为什么军事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建设根据地?识人善用这方面谁能比得过教员,为什么在粟取得一连串军事胜利之后,在党内的职务,在中央局中的地位并未得到明显提升,说明在教员眼中,粟只是一位领军打仗的优秀将才,不是一位“党政军合一”的统帅型人物。在当时的高级将领中,除了朱老总之外,真正能称得上“党政军合一”的统帅型人物的,就只有彭德怀和林健康两位,所以我认为,主政东北,非彭和林不可,粟不是那块料




     

相关话题

  「辽沈战役」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廖耀湘攻占彰武的行动是否在东北野战军的预料之中? 
  为什么国军那么喜欢一字长蛇阵? 
  为什么三大战役里徐东阻击战没有塔山阻击战那么出名? 
  国军五大主力的说法与排名是从何而来的? 
  共和国将帅,林彪粟裕谁强? 
  如果粟裕主政东北打辽沈战役,效果会不会更好? 
  很多人都说淮海战役是刘陈邓指挥的,那为啥在最后判断杜聿明逃跑方向的时候总前委没有下命令给华野? 
  如果十元帅十大将指挥国民党军队,抗日战争会怎样? 
  叶挺要是不死会是十大元帅吗? 

前一个讨论
2020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71岁生日,也是中秋节,你有什么想说的?
下一个讨论
我喜欢的女生的QQ好友验证问题是8730579,是什么意思?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