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我觉得唯心主义一看就是错的,但同时还有很多人相信? 第1页

     

user avatar   li-zhi-lun-38 网友的相关建议: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受过义务教育的也知道苏轼不朽名作《赤壁赋》,

中间苏子答客的一段话,“变与不变”颇有那个调调,于是随便一搜,

21万个结果,

这还都是一些中学教师,甚至是高校教师的论文,

说实话我觉得很不解,

都已经到了这个层次,为人师表的水平了,一张嘴就闲谈哲学,随便拿一篇古文来攀附唯物辩证真的好吗?

哪就闪耀着辩证唯物光辉了我请问。

我把它称之为“绿皮硬座哲学家”,就是每当学生放寒暑假或者旅游旺季,

绿皮车上总有闲谈的学生和大爷,

什么唯物唯心,姓资姓社,说得挺溜的,仔细听几句发现他就是把一些看似对立的二元词汇,

拿来套一切自然规律和社会现状,

一分为二是个框,什么都往里装,

他们不是擅长辩证唯物,他们是只听过几个比较高级的词,例如辩证和唯物。

“朴素”的其实在学术上就是“啥几把也不懂”的委婉说法。

从老子到苏轼再到绿皮火车,

其实都没有一个系统有沿革的哲学探讨,把哲学当做真正学问来考量的动机和成果。

但人家在文学上是高山仰止的,且在朴素里有一点思辨,比如老子那个相对论,不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即“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种可以把道理讲出来的文学性的阐述,

苏轼也是把这个相对观念在《赤壁赋》里用自己的思想文学化表达了一下而已,

在对自然的相对观里,抒发了自己处于宦途起伏和人生抱负的一点感悟,

也就到此为止了,

和路人甲乙丙丁一样“朴素”。

现代人拎过来就聊,其实是沾了汉语“好用又大碗”的光,

把唯心主义换成韑顖主义,一票人就不聊了。

不像那边,肚脐眼都不会拼,会被嘲笑怎么学的医?

简而言之,

大家必将长期处在“朴素”的状态中,

早点认清楚这一点,然后合理回避一些聊多了就露出马脚的“夜航船”式话题会比较好。


user avatar   xu-zhi-han-6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当你站在地上,看到地平线是平的,原始人本能地就会认为大地是平的;

但如果把这个原始人送上宇宙空间站,让他在太空中亲眼俯视地球,相信不需要任何说明,他立刻就会相信地球是圆的。

同样的感官对同样事物的理解为什么差距会这么大呢?因为所处的维度不同。

在低维度观察高维度的事物,永远是抽象的,只能利用现有的经验去设想,而且在你有能力升维之前,这些设想都是无法验证的。

就像只有二维感官的蚂蚁永远不知道三维世界是什么模样,高维度生物看一眼就明白的问题,低维度生物可能想破了天也搞不不明白。

哲学的根源问题是存在的本质,这对人类来说显然是一个远远超出了认知维度的问题,所以任何理论都只能是假设,除非某天我们能够把认知能力提升到一个新的维度,在那之前孰对孰错是不可能有结论的。

这种形而上的问题,民科就不要瞎掺和了。你从小被灌输的理念,长大后是很难改变的,所以才说教育一定要从娃娃抓起,谁掌握了下一代,谁就掌握了最终的话语权,凡事皆如此。


user avatar   yuan-ge-75-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之后不打算再更了,所以在开头概括一下:课本上所描述的那种一看就错的唯心并非哲学史上系统的唯心主义观点,马克思的正确性也不应该被认为是对这种低级的观点的批驳,因此才有了这篇文章。

你以为的唯心主义:我眼一闭,一睁,世界就没了一次。

实际上的唯心主义:世界是由绝对精神构成的有机整体,这种绝对精神是一种概念性的存在,可以观测,可以认知,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进行着自身规律性的辩证活动,物质精神概念都是其阶段性的存在形式,也是其客观实在性的表现,且这种概念规定了某种固定的运动的物质规律,构成万事万物的现实状态。

是不是有点懵。我刚开始看黑格尔的时候也懵,这TM叫唯心主义?

说到底,这个问题其实是政治教材的锅,这些年教材几次改版,以前马克思主义里正确的重要的,革命性的部分给改的不成样子,偏偏这一块儿给原封不动的保留下来了,可谓是用心险恶。

要知道,虽然书上说形而上学是孤立的,片面的,僵化的看问题,但后期的辩证法早就摆脱了这些限制,反而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强调物质的固有不可变,陷入了形而上学的牢笼。

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与黑格尔的客观唯心辩证法的差别并不像书上所说的那样巨大,现行的教材在这一点上完全是误人子弟。

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最大的差别其实是那一句:重要的不是认识世界,而是改变世界。因此他才是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不是所谓的物质的统一性啥的,因为这些东西换成客观意志可以说同样毫不违和。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是指现实的事物就是现实的事物,既因为可感知而于主体意识而存在,也因客观而于事物自身而存在,无论将其本质定义为什么,东西就是那个东西。所以整这些有的没的一点用也没有,干他,弄他,整他,这才是最重要的。换句话说,马克思的唯物,不是围绕物质,而是围绕人的实践。

也就是说,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本质上就是为其实践观打哲学基础而存在的。其理论基底中,七成是黑格尔的大成客观唯心,两成是对唯心主义泛抽象思维的不认同,一成是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是因为实践是物质的,因此人类认识的世界才是物质的,世界最高本源由此搁置,现实的人在此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地位。马克思和黑格尔的理论上最大的区别在于马克思鲜明的反对将物质世界概念化,讨论这个世界的基底是物质还是意识没意义,物质世界就物质世界就行了,没有必要去抽象出一个概念,人既然有主观能动性,那就干就完事了,实践才是最重要的。

只有这样理解,才能贯通起辩证唯物主义——实践的决定作用——人在实践中的地位——唯物史观——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的逻辑链,才能推导出解放无产阶级就是解放生产力,才能构建起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社会进步体系。

所以,说到底,当你觉得唯心主义一看就是错的的时候,就应该认识到,不一定是唯心主义一看就错了,而是你对唯心主义的认识可能是有差错的。马克思对于唯心主义的批判是更加深刻的,而不是课本上这种直接把意志换成物质的简单粗暴的论证。不要过于高估现代人的智慧,也不要过于低估古人的智力,本质上,只是实践经验的积累有所区别罢了。

补充:……鉴于有些朋友反复强调主观唯心主义,我这里再解释一下。虽然不是没有认为自我认知是世界存在的基石的人,但这种思想从未真正形成实际意义上的派系,也从未在西方哲学中占据过主流地位,因此所谓的唯心主义的一半这一结论根本就难以成立。事实上,现在用来举例的例子也多为断章取义抽取出来的某些只言片语或者从文学作品里单独拎出来的某些话而已。

西方哲学,本质上是从柏拉图起源说开始经过神学时期进入康德的认识论直到黑格尔的辩证法,唯心主义实质上应该叫认知主义或者观念主义,强调对于世界的抽象认识,客观唯心的部分完全是为了解释规律与物质存在的起源而产生的。是将概念的东西实体化导致的结果。现行的分类是由恩格斯率先提出并在苏联完善的二元对立的分类格局,和马克思的原始观念相距甚远。(列宁的文章中就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这个问题)想要了解这一块儿的内容可以阅读何中华教授的恩格斯对唯物唯心之争的态度……(好像是叫这个……)

学习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不可能仅仅一本两本普适性图书,一篇两篇科普性文章就能把真理讲的明明白白,更别提为了普适性,现行课本在内容的准确性上是做了相当程度的让步的。

所以,少些火气,马克思主义信仰绝不是去贬低某些并不存在的敌人来证明自身的崇高,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超越性,是因为它是站在过去最伟大的思想的肩膀上,而不是因为它把某些弱智言论否定的一文不值。

再补充:懒得补充了,评论里的朋友们提出了不少问题,其中大部分在我知识范围内的我都进行了回答,如果有什么疑问可以阅读一下评论区我的解释,这篇回答是我蹲坑的时候写的,正好蹲完也写完了,加上我又懒得改,因此有不少地方还不够完善,另外鉴于个人阅读广度有限,认识可能存在落后,如果学界有什么差异化的新的成果,也欢迎有专业的朋友推荐一些论文来看,不胜感激。

再再补充:唯物唯心之分其实是费希特提出来的,这一点是我的疏漏,感谢ED111提出来,说句不好意思,其实我倒是知道,不过写的仓促加上认识确实不深,难免有所遗漏,望多担待(即使感觉很丢人,但还是要坚强。我才不承认都还给书本了)。顺便一提,费希特的唯物唯心对立和恩格斯的唯物唯心对立中对于唯物唯心的定义本身也其实存在很大的差异,费希特的唯物更多的是“物质决定论”,反对的是认为人不存在主观能动的这一观点。而恩格斯所指的唯心也是恰恰和费希特所指的唯物类似,反对的也是外在的决定论,不过和费希特时期僵化的机械唯物不同,恩格斯的观念其实略有虚空打靶的嫌疑。(最后推荐贺麟老先生的这篇《费希特的唯心主义和辩证法思想评述》哲学社会学期刊库就有,讲的十分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就像ED111说的,马恩的绝大部分观点其实都是继承,包括实践的重要性,也是康德提出来的,只是没有上升到马克思的决定作用这一水平。但也有一点我并不认同,因为这些更多是概念的继承与运用,本身对其进行的定义与指代其实颇有区别,因此谈论谁最早提出除了历史意义十分重要之外,理论意义其实是不大的。

再再再补充:其实没想补充这么多次,说来说去未免没什么意思,不过既然纸糊药丸这位朋友提议详细说一下马克思的观念,那我就稍微再解释一点。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说了这么一段话,我觉得大抵可以看作其哲学批判的核心:“因此,德国的实践派要求否定哲学是正当的。该派的错误并不在于提出了这个要求,而在于仅限于提出这个要求,没有认真实现它,而且也不可能实现它。该派以为,只要扭过头去,背朝着它,嘟囔几句陈腐的气话,哲学的否定就实现了。它的眼光的狭隘就在于没有把哲学归入德国现实的范围,或者以为哲学甚至低于德国的实践和为实践服务的理论。你们要求人们必须从生活的现实萌芽出发,可是你们忘记了德国人民生活的现实萌芽一向都只是在他们的脑子里生长起来的。一句话,你们不在现实中实现哲学,就不能消灭哲学。”

马克思的哲学批判说的抽象点叫:要推翻作为哲学的哲学;说的笼统点则是:要让哲学为实践服务。因此马克思才再此基础上建立了辩证的唯物体系,这个唯物不是说旧哲学一无是处,也不是对其完全否定,而是批判,批判其中脱离实际的部分,留下其中可以指导实践的内容。

因此马克思摒弃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因为这些解释世界最高的本质的部分已经超出实践的发展,更无法拿来指导实践,因此是无用的部分,是与现实充满矛盾的部分,与其绞尽脑汁虚构出一个尚且无法认知的最高真理,不如承认人类的认识受实践的限制,转而推动实践的进步——至少,人类目前实践中的世界,还是物质的世界,至少,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确确实实的解决了哲学与现实世界的矛盾。

说起来最近新出的教材,把马克思主义的性质之一的革命性给删掉了,这个举动十分荒谬但也是意料之中,但这其实是是马克思最核心的性质,因为马克思的一切理论,几乎都是在批判中发展起来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些为马哲打底子的文献几乎都是以批判为其主要内容写出来的。

其次,关于恩格斯的唯物唯心的说法,来自于《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第二部分,这一部分只用了很小的几段来写描述所谓的唯物唯心之分,准确说是思维和存在之分,只是便于解释哲学发展过程的一种简单的分类方法,就像生物分一个卵生胎生一样,简单的分个类而已,至于主观唯心和客观唯心的分别则完全是子虚乌有,这里我直接贴一下原文: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在远古时代,人们还完全不知道自己身体的构造,并且受梦中景象的影响(,于是就产生一种观念:他们的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的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寓于这个身体之中而在人死亡时就离开身体的灵魂的活动。从这个时候起,人们不得不思考这种灵魂对外部世界的关系。既然灵魂在人死时离开而继续活着,那末就没有任何理由去设想它本身还会死亡;这样就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这种观念,在那个发展阶段上决不是一种安慰,而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命运,并且往往是一种真正的不幸,例如在希腊人那里就是这样。到处引起这种个人不死的无聊臆想的,并不是宗教上的安慰的需要,而是由普遍的局限性所产生的困境:不知道已经被认为存在的灵魂在肉体死后究竟怎么样。同样,由于自然力被人格化,最初的神产生了。随着宗教的向前发展,这些神愈来愈来具有了超世界的形象,直到最后,由于智力发展中自然发生的抽象化过程——几乎可以说蒸馏过程,在人们的头脑中,从或多或少有限的和互相限制的许多神中产生了一神教的唯一的神的观念。

  因此,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象一切宗教一样,其根源在于蒙昧时代的狭隘而愚昧的观念。但是,这个问题,只是在欧洲人从基督教中世纪的长期冬眠中觉醒以后,才被十分清楚地提了出来,才获得了它的完全的意义。思维对存在的地位问题,这个在中世纪的集经院哲学中也起过巨大作用的问题:什么是本原的,是精神,还是自然界?——这个问题以尖锐的形式针对着教会提出来:世界是神创造的呢,还是从来就有的?

  哲学家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两大阵营。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从而归根到底以某种方式承认创世说的人(在哲学家那里,例如在黑格尔那里,创世说往往采取了比在基督教那里还要混乱而荒唐的形式),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

之后就是大家熟悉的可知论不可知论了,也是这部分的重点内容。现在课本上教的,完全是苏联后期党争下的产物,扯恩格斯的大旗,搞二元对立的手段。固然,就像我说的,恩格斯这样随便的分类其实是不够严谨的,针对当时的情况还略有虚空打靶的嫌疑,但绝不是某些人曲解的那样搞对立。

……写太多了,腿都坐麻了,看来下次尽量控制好字数,耽误了拉屎未免就因小失大了。

再再再补充:本来为了不跑题用了客观意志,不过更到现在既然已经彻底跑题了,我也就直接摆了,改成绝对精神算了。

很多人对于马克思的认识似乎是整个辩证唯物主义中的所有思想全都是马克思自己独创的一样,这种想法显然是错误的,倒不如说,其实马恩的思想中,绝大多数都是继承性整合性的内容。比如对于客观事物的看法,也就是现实的事物以及人通过实践活动对物质的改造,在黑格尔哲学中甚至更早,在康德哲学中就已经取得了相应的认识,黑格尔的世界精神并非在这个意义上的唯心,课本上对于客观唯心有一定程度的庸俗化,似乎这个东西是反客体的,反实践的,其实并非如此。

举个例子,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第五章说过这么一段话:但是,无论普遍的现实也好,特殊的现实也好,以前的观察认为是存在于个体以外,而现在就是个体自己的现实,就是它的天生的躯体;至于属于个体行动的那种表示,现在也同样落在个体的躯体上来。在心理学的考察里,认为自在而自为地存在着的现实与特定的个体性是彼此关联着的;但是在这里特定的整个个体就是观察的对象,而对象的两个对立面都在这个整体自身。因此,个体的整个外在,不仅包含着原始的存在,亦即天生的躯体,而且也包含着内部活动所形成的部分;身体可以说是非形成的与形成的存在的统一体,是被自为存在渗透了的个体现实。个体的这个既包含着特定的原始固定部分又包含着只通过行动才能形成的特征的整个外在,是客观存在着的,而这个存在则是个体的内在的一种表示,换句话说,就是所谓意识和运动的一种表示。

这么长一段,其实就是一个意思:人和人的活动是客观存在的。从这里可以看出来,黑格尔并非是反实践的。同样对于现实的事物,也就是西方哲学中的“物自体”也是如此。

由于列宁对于物质客观实在性的定义,很多朋友会认为黑格尔是反对物质客观实在性的,但其实并不是如此,只是黑格尔不讲“物质”,取而代之的是“对象”。

举个例子,还是精神现象学:那最初或者直接是我们的对象的知识,不外那本身是直接的知识,亦即对于直接的或者现存着的东西的知识。我们对待它也同样必须采取直接的或者接纳的态度,因此对于这种知识,必须只象它所呈现给我们那样,不加改变,并且不让在这种认识中夹杂有概念的把握。感性确定性的这种具体内容使得它立刻显得好象是最丰富的知识,甚至是一种无限丰富的知识。对于这种无限丰富的内容,无论我们追溯它通过空间和时间而呈现给我们的广度,或我们从这种丰富的材料中取出一片断,通过深入剖析去钻研它的深度,都没有极限。此外感性确定性又好象是最真实的知识;因为它对于对象还没有省略掉任何东西,而让对象整个地、完备地呈现在它面前。但是,事实上,这种确定性所提供的也可以说是最抽象、最贫乏的真理。它对于它所知道的仅仅说出了这么多:它存在着。

简而言之,就是一句话:对存在事物的认识在实践中无限发展最终成为真理性的知识。

之所以黑格尔讲对象,在于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说桌子是客观实在的,那么,从桌子诞生起,桌子这个概念是否也成为一种客观实在?桌子这个概念同样独立于个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能为人所认识。将这种思路扩展到世界本源上,就可以得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物质是客观实在的,那么物质产生之前是由什么来决定物质的性质及其实在性的?黑格尔对此提供的答案是“概念”,也就是概念性的“世界精神”。同样在概念性的问题上,黑格尔谈论了国家概念,民族概念等等,并将其描述为个人自由实现的必然形式——这才是马克思批判的重点(详情请阅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马克思对于黑格尔的批判是更加历史性的,意识形态性的批判。是在于黑格尔既然承认概念与物质的运动性,却偏偏把国家和民族看作一种长期存在的事物,认为一种在现实中已经明显出现问题存在具有长期存在下去的合理性。是在于已经明明看到了阶级制度的不合理,却偏偏不肯站出来,帮助无产阶级解开自身的枷锁,只肯站在小资产阶级的立场上进行发声。

比如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里的这一段话:德国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在黑格尔的著作中得到了最系统,最丰富和最完整的阐述;对这种哲学的批判不但是对现代国家和对同它联系着的现实的批判性分析,而且也是对到目前为止的德国政治意识和法意识的整个形式的最彻底的否定,而这种意识的最主要,最普遍,升为科学的表现就是思辨的法哲学本身。如果说,思辨的法哲学,这种关于现代国家(它的现实还是彼世,虽然这个彼世不过是在莱茵河彼岸)的抽象的,脱离生活的思维只在德国才有可能产生,那末反过来说德国人之所以有可能从现实人抽象出现代国家的思想形象,也只是因为现代国家本身是从现实人抽象出来的,或者只是幻想地满足整个的人。德国人在政治上考虑过的正是其它国家做过的事情。德国是这些国家理论上的良心。它的思维的抽象和自大总是同它的现实的片面性和低下并列。因此,如果德国国家制度的现状代表了旧制度的完成,即表现了现代国家机体中的这个刺的完成,那末德国的国家学说的现状就表现了现代国家的未完成,表现的现代国家的机体本身的缺陷。对思辨的法哲学的批判既然是德国过去政治意识形式的坚决反对者,那它就不会集中于自己本身,而会集中于只用一个办法即通过实践才能解决的那些课题上去。(莫名的有种怒其不争的感觉……)

西方哲学的立场其实一直都是现实的人和人的实践的自由,在这一点上,马克思并没有与他人不同。不同的是,马克思以极大的激情与正义,批驳了他人安于现状,害怕流血,害怕革新的怯懦,以及摇摆不定的小资产阶级立场。不要管什么世界的本质,就从直接的现实性上来说,就从具体人的感性的实践来说,世界就是物质的——因此,世界是属于劳动者的,人类社会也是属于劳动者的——因此,无产阶级是背负着最沉重枷锁的阶级,也是最应该得到解放的阶级——因此,无产阶级的革命,毫无疑问是正义的。

最后,最近重看毛主席的实践论,想说几句闲话。

我们的教育总是过于强调权威性,似乎某种观点一旦盖棺定论,就变得不容反驳。但说到底,资产阶级对于思想的神圣化,不过是为了让自己对其思想的扭曲变得不容置疑。这种断层是显而易见的,比如毛主席就成为了历史课本上唯一具有历史性错误的领导人物,而下岗潮等更具危害性的历史事件,则从课本上彻底消失。

马克思主义是充满了热情的,激情澎湃的,义正言辞的,正气凛然的思想,而不是干巴巴枯燥的理论地狱。就是要打破陈腐不堪的旧世界,不怕流血,不怕牺牲,才能建立起真正正义自由的新世界,而且,如果无产阶级真的可以联合起来,任何力量在这一阶级面前都是脆弱不堪的。掌握着现实的生产与知识的劳动者,无疑是人类社会中最强大的力量。

我们也应该坚决反对对于思想不同的历史人物的错误认识。正如过去正是因为日本军力的强盛,才显得抗日战争战士们的伟大,如果真的像抗日神剧里面拍摄的那样,抗日战争的历史性意义就被消解了。同样正是要认识黑格尔等人的伟大,才能够感受到马克思在批判过程中的热情,积极的思考,以及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

所以还是希望大家不要因为每天工作的疲惫,学习的痛苦而放弃对于自身的提高,资产阶级科举制度的分级,永远无法彻底代表真正的学习的能力与水平,知识分子与劳动者在这一层面上被分离,是不正当也是不合理的。万望同志们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大多是简单易读的,不要简单的满足于来自他人的二手甚至三手思想,(包括我这篇文章,虽说我尽可能地引用了原文,但说到底还是二手思想。)去读,去宣传,去帮助大家一起学习,并最终去实践。

这就是马克思的道理了。


user avatar   yu-cong-lo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您真的知道什么叫唯心主义么?

其实,“唯心主义”这个中文词,是一个错误的翻译。

唯心主义的英文叫idealism,词根是idea,“观念”的意思。

但是英文里的idea本身也是有来源的,它源自古希腊语中的idea或eidos,在柏拉图作品中,一般翻译为“理念”或“形相”,而在亚里士多德的作品中,则一般翻译为“形式”。

所以,“唯心主义”就其本义来说,应该是“形式主义”(顺便说下,与“唯心主义”相对的“唯物主义”(materialism),准确来说,应该翻译为“质料主义”)。

在古希腊哲学中,形式标示的就是一个东西真正的本质,永恒存在,不生不灭。因为在古希腊哲学家看来,现实世界中的一切东西,都只是暂时的存在,不是永恒的,而是会变化的。

以美的东西为例,现实中存在的所有美的东西,总有一天都会变得不美。倾国倾城的绝色佳丽,终有一天会变成红粉骷髅。再娇艳的花,也会枯萎。

但是,美之为美本身,却是永恒存在的,是不可能改变的。这个美本身,就是美的理念,或美的形式。

因此,最早的唯心主义,只不过是说,在我们眼前这个生生灭灭、不断流变的现实世界之上,还存在着一个永恒不变的由众理念/形式构成的本质世界而已。跟“唯心主义”这个中文词所暗示的心灵、思想、意识这些东西,没有半毛线关系。

那形式主义是怎么慢慢变成后来的唯心主义的呢?

这个问题,首先和亚里士多德有关。

亚里士多德经过他的一番复杂的哲学论证,最终把世界的终极形式、本质或实体,确定为“努斯”(nous)。努斯在希腊语中的意思,就是心灵,或理性。当然,亚里士多德说的作为世界最终本质的努斯,不是人的心灵,而是世界的心灵,这其实就是他心目中的神。

所以,在亚里士多德这里,终极的形式(idea)和心灵(nous)是相同的。不过,形式(idea)本身还没有心灵的含义。

后来,基督教兴起。

以奥古斯丁为首的基督教神学家用基督教的教义消化了希腊哲学。他们认为,上帝才是终极的本质,而世界只不过是上帝造的。不仅如此,连作为世界的模板的那个永恒不变的形式(idea),也是上帝造的,“形式”是上帝用祂的神圣理智构造出来的某种思想样板,也就是理念。

在这里,“形式”正式变成了某种“理念”——和心灵有关的、作为心灵产物的理念;形式和心灵正式合流。只不过,这里的心灵,是上帝的心灵,因此同样也是永恒、普遍、绝对的心灵。所以,作为上帝心灵产物的理念,本身也是永恒、普遍、绝对的。

到了近代,随着基督教传统的衰落,以及一系列复杂的思想史变迁,人们慢慢地开始仿照上帝心灵的理念的用法,用idea去指人的心灵所产生出来的某种思想产物,也就是“观念”(idea)。

到这里,古希腊的idea才真正变成了我们今天说的纯粹主观的个人的想法、思想、观点。形式主义,也就真正变成了字面意义上的“唯心主义”,或“主观唯心主义”,也就是您觉得一看就是错的的那种唯心主义。而前面的那种把idea看作是上帝心灵产物的唯心主义,则可以称之为“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和客观唯心的区别,就在于这个“心”,到底仅仅是个人的主观的心,还是世界的普遍的心。

所以,总结一下:

“唯心主义”(idealism)原本应该叫作形式主义,跟心灵没什么关系,是后来才跟心灵慢慢合流,形式(idea)也染上了心灵的色彩。

而根据对心灵的理解不同,唯心主义又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而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嘴里的唯心主义,其实只是主观唯心主义罢了,它根本代表不了哲学史上真正的唯心主义传统。

其实,哲学史上第一流的哲学家,基本都是唯心主义的,唯物主义才一直都是弱势。甚至客观唯心主义集大成者黑格尔说过一句更致命的话:唯物主义其实就是唯心主义,因为“物质”本身就是一个“概念”(Begriff),是绝对精神自我运动中的一个环节……

最后我想再补充一句:

其实就算是主观唯心主义,也并没有那么简单。你固然可以说,在直觉上知道这种观点很荒谬,甚至可以拿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这样的笑话来嘲讽,但你真的能够逻辑严谨地证明主观唯心主义是错的吗?毕竟所有你认为不依赖于你的思想、客观存在的东西,那也都是你想到的啊!否则,这个东西你连说都说不出来。那我说这个东西依赖于你的主观思想和心灵,又有什么问题呢?

当年谢林、黑格尔批判康德、费希特的主观唯心论,可着实是费了一番力气啊!主观唯心主义并没有那么简单!


【阿勋哲学读书会上线:

复旦外哲硕士学长经验分享,及线上读书研讨会招募学员,名额有限 - 阿勋讲哲学的文章 - 知乎 zhuanlan.zhihu.com/p/46

欢迎关注,有意请私信!】


user avatar   phob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格局小了,想得也不够深。

唯物这一块才多大啊,外面幽暗的那部分无形到底是怎样的规律在主宰,你就这么看的吗?

从牛顿体系,到麦克斯韦尔方程组,到波粒二象性,未知远远大于已知而规律不可知,靠什么安慰我心、你心、他心呢?

我还没讲无法用多元方程与三维曲线无法描述的爱情和荷尔蒙分泌,以及货币的水银泻地与覆水难收。

谈什么唯心一看就是错的,你看了微信吗,你说的有多违心吗,这话有威信嘛,你赶紧把魏新给我叫回来。


user avatar   zhao-gang-53-8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如果你所谓的“错”也包括“对现实世界缺乏实际意义”那么你这个结论确实是对的。不但“一看”是这样,你看一百看都是这样。别人建议你读黑格尔什么的,你作为消遣可以读一下,如果你真心抱着学习的目的去读,真的还不如去读《母猪的孕期护理》。


举个例子:缸中之脑,这是唯心主义很喜欢的一个假设,似乎他证明了意识的第一性。但是有什么意义呢?你做任何事都不需要考虑缸中之脑的可能性。刻意去学习这类东西对你不会有任何正面的影响。你不知道这个并不妨碍你在任何实际事务中碾压那些满嘴“我思故我在”的家伙。以上是相对正面的例子。


再举个反例:神,唯心主义讨论神,有以下观点:存在必有一开端,这个开端可以称为“神”。好了我证明了神的存在。问题是他去教堂祈祷时的那个神是“存在的开端”吗?存在的开端会需要你崇拜,还会发配你去地狱?完全是偷换概念。


user avatar   wxc968629bcca691d7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到大家纷纷表示“唯心不是错的,只是题主不懂”,那只能说大家也不懂唯心罢了。

古今中外,大概只有王阳明的心学带个“心”字。请问,有哪个哲学家把自己的理论冠上个“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的出现在于恩格斯对于哲学的分类,他的依据在于世界的本源的讨论在不同哲学家的理论中具有二元对立的特性,当然笛卡尔的二元论除外。

于是他由哲学史上体现出来的这种二元对立性把所有哲学分为唯物和唯心两大阵营。

而马哲就从这两大阵营的理论中汲取有效的成分,独成一派。

当你天然觉得唯心是错的,那证明是件好事情。说明我们的教育很成功。

有人会说,凭什么哲学家争执那么多年还没结论的事情,到你这儿就解决了?

我得说,不是马哲解决了问题,而是这些问题本身就没有存在的意义。或者这么说,本身就没必要存在唯物唯心的争论,如果一定要有,那就是唯物对而唯心错。

刚刚说过了,认为世界的本源是什么就可以划分唯物和唯心。

那请问,对于世界本源的讨论有什么意义?

或者这么说,今天对于世界本源的讨论都是先验的结论,可以证实或者证伪吗?

不可以。你去随便找个神学的教材来,它在论证的核心之一就是“神即存在,是一切存在的本源”。你觉得好玄,但其实就是严密逻辑的推导。最后得出一个结论,世界必须要有一个唯一存在作为本源,而且它必须同当下世界的物质存在有差异性,然后他们把这个存在称之为神。

这是一套先验的论证,它逻辑必然是不错的,但问题是你没有办法通过经验来证明。

换句话说,我们现代物理追溯宇宙起源也只是假设到一个奇点发生了大爆炸。那这个初始点怎么来的?谁也不知道。万一就是一个比我们更高维的生物创造的呢?

那这么说,这个更高维的生物是神?还是一种生物?如果是一种生物,那么创造他们的又是什么?这又可以追溯下去。

当然,这又涉及到马哲里面关于物质的定义,客观实在。这里就不讨论了。

所以马克思才说对于唯物唯心的划分只当在讨论世界本源问题的时候才有意义,而除此之外的问题就毫无价值。

当你天然认为唯心不对的时候,就意味着你已经被现代科学所支配,你不会再轻易地像漂亮国的那些愚民被宗教洗脑。

但是你同样需要知道另一件事情,当我们把一个哲学理论划归为“唯心”之后,这只表示我们对这个哲学理论中关于世界本源的结论的否定,而不是对于整个理论的否定。因为每个哲学理论中都有它积极可接受的东西,这也是马克思所说的实事求是的另一面——对于每一种理论,只要它可以有助于实践,那就是有积极作用的。

这也是为什么有人依旧相信唯心主义的原因,尽管对于世界本源的结论他们认为是意识,但是这不表示由此产生的一切结论都不能被用于实践。相反,当有人唯物辩证法没学到家而陷入一种认知失调的困境中的时候,唯心主义的很多理论反而更有利于他走出困境以及有助于他去更好地生活。

以上。


user avatar   li-xiang-1-4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不同的世界观里,有不同的常识体系啊。世界上最流行的唯心主义体系是基督教,第二流行的是伊斯兰教,他们的共同特点是父母在子女还年幼的时候就不断把宗教世界观传授给子女,而且周围的社会环境也被宗教填满,这种情况下个人选择不信教是很难的。而我国目前没有这么浓厚的宗教氛围,所以一般民众才会觉得唯心主义一看就是错的。


user avatar   yosikii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这题目【为什么我觉得唯心主义一看就是错的】里还有个【我觉得】!
那么,这个【我觉得】是什么主义?

---------------原题目被修改了,我这里也做相应的修改如下-------------

你这题目【为什么唯心主义一看就是错的】里还有个【一看】!
那么,这个【一看】是什么主义?有没有对、错?

相关的类似问题:正在识别、划分、判断、审查、裁决、拿捏、把玩、讨论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是什么主义?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值一驳的唯心主义:我看世界,世界存在;我闭上眼,世界就消失了。(主观唯心主义)

普通的唯心主义:真正的绝对的客观世界由一个个概念组成,我们看到的感受到的认知到的事物,只是这些概念的投影。(客观唯心主义)

高端的唯心主义:存在一个“绝对精神”,人们所感知到的事物都是“绝对精神”的投影,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是螺旋上升的,最终的终点是认知到“绝对精神”。(没错就是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

伪装成唯物主义的唯心主义: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世界存在一个“本质”,所有事物都由这种“本质”组成,所有事物的运动都由“本质”的运动所决定,人们对世界总结出的各种客观规律都是在不断接近这个“本质”以及它的运动规律。(实在论以及科学实在论——这同样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变体,没想到吧?认为它是唯物主义的,可以把这段话的“本质”跟上面的“绝对精神”比比,这两个除了叫法不一样其他的完全一样)

真正的唯物主义:世界是物质的,没有一个静止的孤立的“本质”;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知是螺旋上升的,并且没有终点;人类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不断超越自我,并同时对物质世界进行主观的能动的改造,与物质世界一同发展进化。(这是马克思主义)


很多人对唯心主义的认知,还仅仅停留在第一种。很多人觉得只要承认了物质先于意识,就是唯物主义,然而大多数人实际上都陷入了实在论的泥淖中。所有的客观唯心主义,都承认物质先于意识,然而同时也认为有别的东西先于物质,比如某种“绝对精神”,比如某种“世界本质”。

马克思主义在本体论问题上的超越性在于,否认“绝对精神”以及“世界本质”的存在,直接赋予现实的人所接触所经验的物质世界为本源;认为人所认知的所有的阶段性理论均是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统一体——绝对性在于它们都是反映了客观世界的理论(而不是由于接近某个“绝对精神”或“世界本质”而获得的绝对性),而相对性则在于它们都有其局限性,会被未来的理论所更新。

这种突破,完全打破了人对于外物的崇拜与信仰,而回归到了人本身。世界本不存在某个虚无缥缈的“本源”,我们身边的世界就是真实的“本源”。我们认知世界不是在追寻某个“终点”,寻找某个“答案”,走向某个如神明一般的“信仰”;而是在“超越自己”,是在“改变世界”,是在“脚踏实地地活着”。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

10月25补充:

便于理解,举物理学为例:牛顿力学的提出,使得人类各个领域取得了飞速进展,并通过仪器设备的改良提高了人们的认知能力;在更多更深入的实验中,人们发现了很多牛顿力学解释不了的现象,相对论应运而出;相对论提出后,牛顿力学并不是不成立,而是被逐渐明确其适用范围,同时被更广泛的理论所覆盖;在相对论的支持下,人类得以建造出更精密的仪器,认知能力进一步得到了提升,得以发现更多更深入的新的现象,有了进一步确认相对论适用范围,获得更广泛理论的可能性。

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并没有在追寻什么“认知的终点”,在追寻什么“本质”,而是在不断地“超越自己”;理论的正确性不是由于它在接近某个“终极理论”,而是因为它符合我们的实践结果,同时可以指导我们进一步的实践。

预设某个“终极理论”存在,并认为我们在逐渐接近它,这种观点实际仍然属于唯心主义——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事业,寄托在虚无缥缈的对于“终极理论”“绝对真理”的信仰之中。

那我们应该信仰什么呢?抬头看看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吧,它现在的切实的模样,它里面每个人的生活百态,就是你该信仰的真正的真实。


11月12补充,针对一些简单的质疑:

Q:“唯心主义不是意识先于物质么?为什么你这里说他们也认同物质先于意识?”

A:看待唯心主义,有两个角度:某种唯心主义自身的角度,以及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

在第一个角度之下,除了非常极端的唯我论(主观唯心主义中的极端)以外,基本没有人会认为“自己的意识”是先于“物质世界”产生的,或者说从“自己的意识”中“诞生了世界”。

但是,当我们转到辩证唯物主义的视角,我们会发现,这些人虽然声称“物质先于意识”,或者至少是否认“意识中诞生物质”,但是他们认定的所谓“世界本源”,实质上仍然是他们头脑中产生的,由意识活动所诞生出的那些所谓的“绝对精神”或者说“终极理论”。因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仍然认为他们是一种唯心主义,而不是真正的唯物主义。

Q:“物理规律应当是永恒不变的,不以时间地点为转移的终极规律;哪怕是物质世界存在的规律是变化的,那这种变化背后的规律,就是终极规律。怎么会没有一个终极规律?”

A:规律的“真理性”,来源于它“符合我们对于周围世界的认知与实践”,而不是来源于它“永恒不变”或者“贴近某个永恒不变的真理”。

一方面,所谓“永恒不变”,本身是我们认知世界时,使用的一种“方法论”——即“从偶然性中找出普遍性”。换句话说,规律的“不变性”来源于我们对规律的“定义”,以及我们寻找规律的方法与手段。

举个例子,我们想从6个苹果中“总结出”苹果的“规律”,那么是我们“总结”的这个行为,为这个“规律”赋予了“不变性”——我们发现6个苹果都是红色的,都有果皮果肉和种子,因而将之“设立”为“苹果的规律”——但是这种“规律”本身并不是实在的,实在的只是这6个苹果,或者说6个红色的、有果皮果肉和种子的苹果。

另一方面,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不可能是完全的。总会有新的实践与新的认知,让我们旧有总结出的规律不再“普适”。这一方面的例子很多,我先前也论述过,不再赘述。

Q:“唯物主义不设立本体论,讨论不了任何东西,不如唯心主义”

A:辩证唯物主义并不是不“设立”本体论,而是保留了一个实践的、开放的本体论框架,是不“预设”一个“僵死的”“绝对的”本体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不存在一个永恒的、先验的本体论,所有的本体论都是人类文明史中的一朵浪花,每一个本体论都代表着当时人们的智慧与实践。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不反对有人讨论甚至认同某种唯心主义,因为任何一个本体论提出或者被认同的背后,都有一定的历史与现实原因。我所想做的,只是推大家一把,让大家多思考自己的本体论如何,以及自己需要一个怎样的世界观。很多时候,多反思反思,对于打破一些思想上看不见的枷锁,是很有用的。


12月14更新:

不知不觉已经千赞了,谢谢大家捧场。

前面基本上已经说得差不多了,这里再简单说几句吧。

总体而言,辩证唯物主义本身是一种反“神圣”的哲学体系。

它不认同任何“僵死的”“永恒的”“超然的”存在,比如“终极规律”,再比如“神”,等等,是我们得以存在的基础;而是认为人和世界本身,这种“运动的”“现实的”存在,是我们赖以生存和思考的基础。

任何“概念”本身,都是从现实的实践活动中来,并到实践中去;每个“概念”都是历史化的,阶段性的,不存在超越人类历史与实践的“概念”。

一切“概念”,设立之后,等待它的就是“被实践所推翻”。

这就是真正的唯物主义。




     

相关话题

  如何理解共产主义中的“物质极大丰富”? 
  为什么left adjoint的存在性和comma category有关? 
  哲学系的人怎样看待尼采? 
  如果人类可以听懂动物说话,人们还会吃肉吗? 
  百家争鸣的思想你最喜欢哪个?为什么? 
  明粉认为明朝比清朝厉害,那为何明朝打不过清朝? 
  至人无己是怎样的境界,如何达到这种境界? 
  一个没有正确答案的问题是怎样的? 
  食肉的人类能否问心无愧地说自己是善良的? 
  最令您印象深刻的人权格言是什么呢? 

前一个讨论
因为彩礼谈崩了,我该怎么办呢?
下一个讨论
“山不让尘,川不辞盈”是什么意思?





© 2024-11-0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0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