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1962年打败印度时不彻底解决两国边界问题? 第1页

  

user avatar   mbcww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说战争之前,咱们先说说印度的军力情况。

1962年中印战争无疑是以我国大获全胜告终,但是以往大家分析胜利原因大都集中在解放军如何勇猛,战术如何出色,对于印度的大溃退却少有研究,导致大家一谈起印度的军队都觉的是个笑话。

真实的情况稍微复杂一点,实际上印度当年的大溃退固然主要是因为解放军的战斗力,但是印度军队实际上一直存在很大的问题,这些矛盾集中在中印战争中爆发,才导致印军不堪一击。咱们一个一个说。

首先是军事装备问题。印军的装备非常落后,大家在看中印战争纪录片时会发现先大部分印军士兵手里拿着的都是全手动步枪,类似于抗战时期日本的三八大盖,打一枪就得拉一下枪栓。事实上这种步枪是英军在一战时的主力步枪,一只脚已经步入博物馆。而六十年代世界各国主要步枪都换成自动步枪,比如我国那时候已经装备AK47改装的56式。

有小伙伴可能奇怪了,印度不是跟美苏关系都很好吗?完全可以准备点新式武器,为什么守着英国爸爸留的老古董不撒手呢?

这个就跟尼赫鲁有关系了,印度不是奉行不结盟运动嘛,他觉得用了别人的武器就跟别人绑在一起,影响印度独立自主的国策。本来印度在国际上就是扮演的调解员的角色,要是拿了别人东西,还怎么让人相信的你的公平公正。所以尼赫鲁的思路是应该发展本国工业,完成武器自给自足,包括前期局势紧张的时候军方要求从国外采购武器,尼赫鲁干脆拒绝了,这个也间接造成了军方和政府的矛盾。

而且印度长期以忠厚长者自居,觉得应该没有人会对德高望重的老同志动手。即便有人敢冒犯他国际社会也不答应,印度有的是朋友,大家一人一口唾沫也能把对手淹死。特别是还有美苏给他撑腰,更有底气了,所以对军备这块非常消极。有点像抗战时期的蒋委员长,面对着日本的咄咄逼人,没想着锻炼身体,却把希望寄托在英美的调解上。

装备不行,整个军官团也有问题。

尼赫鲁本身就对印度陆军不太感冒,他觉得陆军这一票人原来都是跟着英国人混的,印度独立换了军服又变成印度国防军。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伪军,尼赫鲁他们这些当年闹民族独立的没少受这些人欺负,所以掌权以后对陆军非常冷淡。

当时军队里能打的军官基本上都是原来英军部队里的,这些人沾染了英国的贵族气,干啥事都非常讲究逼格,刀子叉子都区分了十几种用法,更可气的是在军队里限制咖喱的食用,部队食堂每周只有一天能吃咖喱。这本来是英国人闻不惯咖喱味所以定的规矩,这些印度军官觉的英国人什么都是对的,把英军的规矩一条没落带回国内。这就让军队新晋的本土军官非常不满,觉得这人都是装逼犯,你一个印度人不吃咖喱,你咋不上天呢。

碰巧尼赫鲁也讨厌这批军官,两边一拍即合,军队里那些打过仗的军官慢慢都被替换,本土军官悄悄占据了军队的核心位置,这些人没怎么打过仗,很多人都是依靠讲政治,给尼赫鲁表忠心上位的。特别是高级军官,很多都是文官出身,被尼赫鲁安排进军队的决策机关。

最典型的就是陆军的二号人物,中印战争的总指挥考尔,这人虽然是职业军人,但是基本上没带过兵,在部队里主要搞后勤,单纯的因为和尼赫鲁关系好,后来一直干到了陆军参谋局的局长。这哥们升迁过程中唯一出彩的地方是指挥陆军精锐步兵师为军属修了1500套住房,住宅区完工那天,尼赫鲁带着全部高管参加剪彩,算是考尔的高光时刻。对比后来那场战争中的表现,我们可以给他下个结论,这是一个被军队耽误了前程的优秀包工头,充分诠释了不会盖房子的士兵不是一个好军官的特殊印度国情。

这种外行领导内行的现象也导致印军指挥系统出现问题,军队的决策机关和前线指挥官各说各话,互相拆台。

比如中印战争前夕,很多前线的指挥官都看出来,以印军的实力根本打不过解放军,装备、后勤、兵力都差解放军好几条街,但是这些信息到了国防部就被选择性无视,而国防部下的指令到了基层基本没法执行,比如印军那个著名的前进政策。

前进政策本质就是让印度军队进入阿克塞钦地区修哨所,类似于孙子兵法里的步步为营,碰到解放军的哨所也不管,只管找空地的修自己的z赫鲁的逻辑是只要最后我的哨所比你多,形成局部优势,最后退出的那就是你了。

但是前线指挥官要考虑可行性,他知道这一个哨所扔进去,真要打起来那就给解放军塞牙缝了,尼赫鲁觉得中国不会动武,军官可是要考虑打起来的后果。所以命令都下达了好几个月了,国防部的去检查发现前线根本没动静。尼赫鲁大怒,换了好几个指挥官,前线这才慢吞吞的动起来,不过也都是象征性的,贴着边界边上建一个哨所,离中国军队远远的,完成任务就算了。到了后来陆军参谋局开始绕过前线指挥官,直接给基层下命令,哪个班哪个排去哪儿蹲点都给出明确指示,这个微操程度,完全可以和蒋委员长媲美了。

按照国防部的意思,要把哨所修到中国哨所后面去切断补给,没了补给解放军自然就撤了。可是事实上后勤跟不上的往往是印军,一个哨所建起来,给养没法从陆路运过去,只能靠空投,有时候扔的不准还扔到中国的营房,只能饿着肚子等待下一波空投。

西线最严重的时候印军的后勤只能维持部署一个营,而中国在前方部署了一个整师,所有的前线指挥官都知道仗打起来必输无疑,完全不理解为什么国防部要求他们在处于绝对劣势的条件下不断骚扰强大的敌人。

您要问了,西线这个惨样,尼赫鲁不知道吗?实际上我认为他是知道的,不过尼赫鲁一直有个不切实际的想法,他觉得中国国际形势那么差,不敢跟印度开战,他在跟周总理的信中有意无意的暗示过中国的台湾问题,意思中国的重心应该在东线,当然周总理也没跟他客气,也把巴基斯坦这张牌在尼赫鲁眼前晃了一下。但是总的来说尼赫鲁和他的同僚们自始至终都有这个执念,他在对赌中国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发动大规模攻击,这就是前进政策的基本设想。

如果单从政治角度看待这件事,也许尼赫鲁是对的,但是他忘了去研究一下自己的对手,如果稍微了解一下朝鲜战争,就会知道毛主席从来就不是一个忍气吞声的人。

自己喂自己吃了定心丸以后,尼赫鲁就不停的在公开场合吹嘘印军在西线的优势,他的逻辑是把印军建立的哨所用线连起来,线以内的就算收复的领土,高峰时期尼赫鲁找数学家算了一下,说大概收复了四分之一的领土。而真实的情况是印度所有的哨所都在中国军队控制之下,之所以没动手,只是因为没接到命令。

比如加勒万哨所(2020年中印冲突,还是发生在这个地方),印军本来的目的是为了切断我军补给线,但实际上我军反应迅速,紧跟着建了两个哨所实施反包围,切断了他们的补给线,印军只能依靠空投维持生计,这一票印军成了孤军,如果解放军不放行,基本上回不去了。

而且印军的哨所为了保证飞机空投物资的时候不至于跑偏,都建立在河谷地带,基本上都在山峰两侧的中国哨所火力覆盖之下,熟悉的军事小伙伴应该都知道,如果被敌人占领制高点,打起来只能是被单方面被屠杀,所以印度的前线指挥官多次给上级打报告,要求把士兵撤回来。

但是尼赫鲁觉得解放军这不是没动手嘛,充分证明我的判断,中国不敢打,前进政策很有效果,咱们接着搞。

这个就是当时印度存在的问题,文官和军官各说各话,鸡同鸭讲,军官们从军事角度看问题,觉得国防部这些人脑子有屎,明明是个弱鸡,非要去撩拨老虎。官僚们从政治角度考虑问题,又觉得基层胆子太小,说我们已经从外交层面分析过了,你们上去扇他耳光,他肯定不管还手。军官们说废话,感情摸老虎尾巴的不是你们。政治和军事的脱节导致印军的备战混乱不堪,最后的结果是懂军事敢说真话的一帮军官要不是被撤职,要不就主动辞职,指挥军队的最后都变成政治挂帅的文官,也为后面的大溃退埋下伏笔。

前进政策顺风顺水,尼赫鲁也越来越倾向于用武力解决问题。不过他还有两点顾虑,一是担心印军的战斗力,二是怕动武影响印度老好人的人设,他是国际社会调解员嘛,居委会的调解员跟别人打起来了,这以后还怎么开展工作?

1961年这两个顾虑都没了。那一年印度集结了一个师,吃掉了当时还被葡萄牙占领的果阿。尼赫鲁这一下暴走本来很担心国际上有人对他指指点点,后来意外的发现没有听到什么骂声,连葡萄牙这个本主也没说什么,这胆子也就大起来了。印度国内也是一篇欢腾,老百姓都膨胀了,大伙都觉得乘胜把中国赶出阿克塞钦指日可待,甚至把一劳永逸解决克什米尔问题也提上了日程。

实际上果阿能够顺利解放主要是因为葡萄牙人没怎么抵抗,单就印度军队来说,实在打的不怎么样。指挥的乱哄哄不说,军队严重缺少装备,一个班平均都分不到一挺机枪,无线电台要不是没有,要不就因为缺电池没法用,整体上战斗力就是战五渣的水平。不过这事只有军队内部知道,新闻媒体不报道这些,而军队内部真正敢说话的那一批人早就被清洗了,印军的问题也在老百姓的欢呼声中被掩盖起来。

国际形势也对印度完全有利,西方阵营不用说了,中情局一直在印度支持西藏的分裂势力,美国巴不得印度和中国打起来,他好借机浑水摸鱼。苏联看起来中立,实际上偏向印度。赫鲁晓夫当时正准备和美国议和,非常害怕中国把印度揍了以后破坏社会主义阵营的和平诚意,而且当时苏联也在极力拉拢印度,印度是不结盟运动的带头大哥嘛,搞定他也就搞定了一票亚非拉穷哥们。东西方阵营都支持印度,印度又是不结盟运动的带头大哥,这么算下来基本上全世界都选择站在印度一边。

倒是开战以后苏联一度发声支持中国,搞得中国一头雾水,尼赫鲁也非常委屈,觉得苏联人不讲诚信说翻脸就翻脸。后来大家也回过味来,当时美苏正因为古巴导弹危机关系紧张,随时准备抄家伙对砍,这个时候苏联必须拉中国给他站台。果然古巴导弹危机一结束,苏联又贱兮兮的搂着印度哥俩好,完全无视前几天的申明。

多说一句,有不少分析认为毛主席选择的开战时间非常好,乘美苏剑拔弩张无暇东顾的时候打了个时间差。其实我个人倒是觉得中印开战完全是一步一步走到那儿,之所以和古巴导弹危机时间重合完全是巧合。

主席是那种主动出击的性格,他觉得该打就会打,一般不会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而且以当时中印两军在边境的军事对比,美苏即便想干涉也没什么用,主席也不怕美苏的干涉。

回到六十年代,印度国内国外局势一片大好,西线又初见成效,尼赫鲁准备再接再厉在东线也搞一搞。

东线本来应该没什么问题,因为双方的实际控制线一直都是沿着麦克马洪线。我们虽然不承认这条线,但活动的时候并没有越线,按理说双方在东线应该不至于针尖对麦芒。不过还是出事了,妖蛾子还是出在印度这一边。

印度人沿着麦克马洪线建哨所,到则马尼这个地区的时候,发现麦克马洪线画的不太合理。一般来说边界都应该沿着山脉的分水岭,可是老马在则马尼却把线划在塔格拉山脊南侧的山地。这个倒也正常,毕竟他那个年代不可能沿着边界走一趟吧,也就是画个大概。可是印度人觉的有义务替他爹纠正一下,所以大笔一挥把麦克红线在这儿拐了个弯,划到塔格拉山的山脊上,山脊以南的大片山地就划到印度境内。

这中国当然不干了,正牌麦克马洪线我们都不认,更不用说你这个加强版了。而且你这事也没跟我商量,国与国之间打交道怎么能这么任性呢。则马尼这种地方,中国其实也不一定要,边界划分一般按照山形水势也是常规操作,但是中国的原则是这样的问题需要谈判解决,不能你印度单方面就把这事定了。

所以在1959年,印度按照修正版麦克马洪线越界在则马尼地区设置了一个哨所以后,中国就提出了抗议,双方吵了一架,印度就把哨所赖在那儿了,当时中国还对谈判抱有幻想,不想把事情闹大,加上印度还写了保证书,承诺就这一个下不为例,也就把这事认了。

没想到我们还是高估了印度的人品,到了1962年,印度开始在则马尼建第二个哨所。至于为什么背信弃义,有分析说可能印度政府把之前的承诺给忘掉了。这个不是瞎说,他们以前有这个先例,跟巴基斯坦达成的协议转头就忘了,还是记着招待会上别人提醒才想起来,所以说忘掉自己许下的诺言这种事也算是印度的常规操作了。不过目前普遍认同的说法还是印度用前进政策吃了甜头,想在东线也碰碰运气。

当然前线指挥官还是有点心虚,因为按照他手里的地图,这个哨所是在麦线的中国一侧。所以他很鸡贼的给这个哨所取了名字叫多拉哨所。多拉是哨所南面三公里一个地方,在印度境内,这样一来这个哨所至少从名字上看起来没毛病。将来和中国吵架的时候也可以混淆视听。印度人特别善于玩这种文字游戏,能不能骗的了别人不管,先把自己哄个心安理得。

印度人不讲武德,我们自然不能坐视不管。三个月以后,解放军在多拉哨所旁边建立了自己的哨所,这种操作是过去几年中印两国的常规操作,中国也没打算干点啥,就是刷个存在感,驻扎的兵力也就是一个连60人。

没想到多拉哨所的印军指挥官是个小机灵,他怕指挥部不给支援,打报告的时候夸大了人数,说有600人的中国军队包围了哨所。

这下印度这边就炸锅了,他们觉得中国军队这是公然越过麦克马洪线(印度上上下下都觉的自己认为修正的麦克马洪线才是真正的麦克马洪线),如果说在西线中国军队是采取守势,那东线这个行为就是赤裸裸的入侵了。

尼赫鲁召集内阁的亲信关起门开了个会,大家一致认为,第一必须把中国军队赶出去,否则没法给老百姓交代;第二,只要把中国军队赶走,这事就完了,中国人不想把事情闹大。

关于这第二个判断,咱们前面说过了,西线面对前进政策的时候中国保持了克制,这让尼赫鲁有了错觉,东线的强硬政策也正是这个错觉的延续,他始终觉得中国不敢在中印边境开战,这种替别人做主的政治觉悟也导致了印度最后的一地鸡毛。

政策定下来,接下来就是作战部署了,参谋局的几个文官对着地图一顿操作,完成了兵力调动和作战方案,也就是著名的里窝那作战计划,核心目标就是把中国边防部队赶到塔格拉山的另外一边。

可是命令下到前线,碰到和西线一样的问题,前线指挥官拿到地图就傻眼了。咱们前面说了则马尼地区是山地,地图上看起来距离是一英里,走起路来就要三天,新德里坐在办公室的军官哪知道这些,他们用扎实的几何学、数学、运筹学知识完成了作战部署,却完全没有考虑现实中的摩擦力。

而且尼赫鲁一直觉得东线后勤能力强,其实只有前线指挥官知道,东线还不如西线。塔格拉山脊那边中国公路早就修好了,卡车直接开到山脊,士兵下车步行三个小时就能到达战场。印度这边根本没有上山的公路,全靠士兵背着辎重翻山越岭,前沿阵地补给还得依靠空投,这种地方部署重兵,光后勤保障就能要了命。

所以前线指挥官当时就打报告,说按你们这个计划,我需要大量物资,然后列了好几十页的清单,连同报告一块递给了国防部。这就有点儿像你不想接领导给你安排的任务,所以提了一个领导肯定没法接受的条件。

果然国防部看了报告拍桌子大骂,你们TMD不想干早说啊,我上哪儿给你们找这些东西?然后又是一顿操作,前线指挥官被调离岗位,参谋局的考尔中将自告奋勇,担任前线指挥官。

咱们前面说了,这哥们没怎么打过仗,一直在军队里管后勤,这回准备亲自上前线刷刷经验值。

结果考尔去前线转了一圈才发现前任指挥官没瞎说,这仗是真没法打。印度士兵缺衣少穿,很多士兵临时从平原地区调来,穿的还是夏装,还没开战就有很多冻伤减员。

而且前线地形复杂,考尔去前沿阵地视察,发现根本没有路,士兵都得背着装备开展登山运动,考尔长期坐办公室,基本属于三高人群,哪里见过这阵仗,还是找了个脚夫才把他背过山。

更让人崩溃的是印军防线很长,两个阵地之间来回调动就需要好几天,打起仗来只能是各顾各的了,完全做不到协同作战。

前线也没什么重武器,能把几挺重机枪抬过山就算不错了,大炮更是想都别想。

而对面的解放军各种轻重武器齐全,天气好的时候经常把山炮拿出来秀一秀。而且考儿得到情报,说山脊的另一侧解放军已经集结了一个师的兵力,而且重炮都推入阵地,随时准备万炮齐发。印度这边只有一个旅的兵力(印度的一个旅大概相当于我们的一个团),而且兵力分散,这种情况下想把解放军赶走已经是痴人说梦了。最好的办法就是全军撤退,退到能保证补给的地方重新构筑阵地,但是牛皮已经给尼赫鲁吹出去了,而且全印度的老百姓都看着呢,你们说要赶走侵略者,不能一枪没发就退走吧。

纠结了几天,考尔硬着头皮派了一个连队去河对岸试探性进攻,不出所料很快就被吃掉了。不过解放军很讲究,也没下死手,把印军打残就放他们过河了,而且阵亡的印度士兵也都以军礼埋葬。

这次战斗规模不大,但是影响不小。这次战斗以后,主席他们就得出一个结论,必须要主动出手教训一下印度。原因也不复杂,当时国际上印度到处叫嚣喊打喊杀要把解放军赶出印度境内,如此高调以至于尼赫鲁已经没有退路,只能跟我们死磕,如果始终被动防守,没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有点像一只疯狗一直对着你狂吠,你没法专心工作,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它会扑上来咬你,只能是拎着棍子上去把它赶跑,或者一次性把它打到不敢再对你动歪脑筋。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把这次冲突叫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的原因,因为不反击不行了。

而且冬天就要来了,一旦大雪封山,补给就成了问题,到时候弄成僵持的局面对我们不利。要知道印度背后是大平原,我们背后是青藏高原,如果等印度缓过来,长期看后勤的优势在印度这边。美苏都在蠢蠢欲动,如果让他们再把印度武装武装,后面解决问题的代价将会越来越大。

所以这次战斗之后,解放军就改变策略,反守为攻,中印自卫反击战正式开打。

战争打了一个月,以我军完胜,印军完败告终。关于这场战争的具体细节和战损比我就不说了,大家可以自行百度。

几个感受给特别说一下。

一是解放军把来回穿插的战术玩到了极致。这次战斗主战场在麦克马洪线以南的色拉山口、德让宗、邦迪拉一线,要按照印军的想法,先在色拉山口部署重兵狙击解放军,色拉山口如果失守就在德让宗布置第二道防线,如果还不行,所有守军退回邦迪拉跟解放军死磕,有这三重保险,印军上上下下都信心十足。

然而解放军最善于打的就是穿插包围,怎么会跟你在阵地上玩对砍呢。

按刘伯承原元帅的说法,印度这个阵型“铜头、锡尾、背紧、腹松”,明显有缺陷,解放发挥快速机动的特点,很快绕过色拉山口,切断了色拉山口、德让宗、邦迪之间的公路连接,色拉山口本来部署了印军重兵,它是第一道防线嘛,可是这样一来反倒被腹背受敌,被包了饺子。印军哪见过这阵仗,仓皇撤退,解放军乘势进攻,印军就被冲成了一小股一小股,问题是解放军已经切断了撤退线路,这些色拉山口的士兵不断在撤退过程中遭到围歼。那句著名的“敌人非但不投降,还敢朝我射击”,就是在这次战役中诞生的,听起来有点匪夷所思,细想倒也正常,印军本来士气就不高,又在溃退过程中,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就投降了,所以庞兴国碰到一支举枪还击的队伍就很诧异,这里面固然是解放军战术战士有勇有谋,客观上也是印军大溃退引起的。

印度本来想拉开阵势过招,没想到解放军三管齐下,印军的防线来不及收拢就被各个吃掉了,甚至有时候我军速度太快,反倒跑到溃退印军的前面去了。德让宗被攻陷后,邦迪拉的守军甚至都不知道,还派了一支部队去解围,结果路上就被解放军吃掉了,反倒削弱了邦迪拉的防守力量。印军精心布置的防线两天就全线瓦解,邦迪拉也被解放军攻陷。邦迪拉是印军在喜马拉雅啥南坡的最后一个据点,再往南就是印度的大平原了。

整体上印度军队的战术还停留在二战时的水平,而且二战英军本来打的就相当水,缅甸那块的英军甚至还得靠国军救援,正规军都不行更别说跟着混日子的印度军队了,对比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洗礼的解放军,差距不是一点半点。

第二是印军指挥系统的混乱。军队内部上下级之间互相扯皮,遇事谁也不想担责任,时机往往就在这种你来我往之中被延误。

克节朗战役就不说了,指挥官都知道打不赢,但是为了政治需要,只能在前线硬挺着,结果被虐的渣都不剩。

色拉山口这一仗,指挥官眼看被包围,赶紧给上面打报告要求撤退,国防部没说行也没说不行,给个批复说你们看着办,言外之意无论做什么选择都要自己承担。这就让前线指挥官非常纠结,在调动一直部队换防的时候任务没交代清楚,大家误以为要撤退,本来被包围了士气就不高,有了风吹草动拿赶紧收拾行李乱哄哄的往后退,就跟淝水之战中苻坚的军队一样,本来是有序调动,最后变成了大溃退。解放军占领山口阵地的时候看到的是被遗弃的大批轻重武器,其中居然有很多崭新的美式自动步枪还没开箱。

第三是抛开指挥系统不谈,印度军队的战斗力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差。中印战争前后打了一个月,西线也就是阿克赛钦战斗规模不大,主要是我军把印军哨所挨个拔除,印军收缩防线双方各自回到传统边界的两端。东线是主战场,大致可以分成三场战役,其中色拉山口-邦迪拉战役和克节朗战役都和印军指挥失当强相关,我军乘势借力打力轻松获胜。双方真正硬碰硬的战役是瓦弄之战,这场战役是解放军54军的一个师,对阵印军的11旅,战斗结果11旅基本上被打残,被歼灭1200人,我军也有将近1000人的伤亡,54军也算是解放军的精锐部队了,面对印军也没有占据绝对优势。

说这些是想告诉大家,印军并没有我们有些自媒体贬低的那么弱,有些人提起印军就说战斗力是负的,其实1962年中印战争印军的大溃退有很多原因,指挥、装备、士气包括政治因素的干扰,单就战力来说没有大家想象那么弱。事实上在接受中国连环组合拳后,印军高层进行一批大换血,尼赫鲁的亲信都被撸了下来,真正的军人重新上台,迅速稳住阵脚。

第四是整个战争中印度的表现非常幼稚,从一开始的信心爆棚到后来的哭天抢地,成了全世界的笑话。

比如战前尼赫鲁高调叫阵,把自己的战略意图公之于众,自己断了退路不说,把中国也逼到了死胡同。

克节朗战役本来印度目标是把解放军赶过塔格拉山脊,结果进攻部队被解放军包了饺子,一个整旅全军覆没。就这也没让印度警醒,上上下下都觉得是遭了中国人偷袭,只要拉开架势打,就能很快击败中国,尼赫鲁也号召全民动员,又紧急从美国采购了一批武器,准备和中国死战到底。

当然了,只有前线的印军知道,克节朗战役中解放军对印军的优势是碾压性的,根本不用搞偷袭。

等解放军拿下邦迪拉,印度马上陷入一片混乱,从上到下笼罩在一片绝望中,军队高层本来就是一帮文人,这回被吓破了胆,觉得无论如何是挡不住解放军了,他们给出的解决办法是呼吁外国干涉,必要时可以请美国组织个联军进来帮忙,反正朝鲜战争已经有先例了,不丢人。尼赫鲁被啪啪打脸,再也没有威信了,议会里本来他是说一不二,这回开会话都不敢说了,也好理解,前后反差太大,脸皮再厚也没法交代。他倒是干了点事实,也不管结不结盟了,给肯尼迪写了封信,要求美国派12个战斗机中队来支援。民间是一片惊恐,还有传言说解放军要在新德里实施空降作战,北部重镇提斯普尔乱成一团,政府忙着烧毁文件,银行处理货币,军队和政府机关仓惶逃离,提斯普尔成了被遗弃的城市。

一片哀嚎声中,内阁的几个部长有一天在机场报摊上看到一条消息,说是中国单方面宣布停火,赶紧拿着报纸找到尼赫鲁。按说这事有点奇怪,政府的消息居然没有报社灵通,据中国政府说关于停火的事是给印度政府打过照会的,至于尼赫鲁为什么没收到那就不知道了,反正当时乱哄哄的,外交部的办事人员上没上班都不知道,丢个照会很正常,在印度这个奇葩国家这就算常规操作。

等中国军队主动退兵,印度很快就恢复了迷之自信,有一部分印度人甚至开始给自己脸上贴金,把色拉山口的大溃退,比喻成敦刻尔克一样的主动撤退,说印度人在解放军四面包围之下成功撤出,可以跟敦刻尔克相提并论,而且说中国军队就会搞偷袭和人海战术,说当时中国停止进攻完全就是因为后勤跟不上,只要战争继续印度就能反败为胜。这种看法在国际上没市场,但是在印度民间很受欢迎,因为能够满足老百姓的虚荣心嘛,反正这种“如果”谁也没法验证,完全可以自由发挥想象力。

关于我军为什么停下来,又为什么主动后撤。其实看完这篇文章大家应该也有一个概念了,从始至终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用东段做筹码换取印度放弃对阿克塞钦的主张。事实上东段喜马拉雅南坡的那些山地对中国意义不大,即使能站稳脚跟,也没法产生经济效益,既不能生产粮食也挖不出石油,只能依靠从青藏高原输血,问题是青藏高原自己的还得靠内地供应呢。

当然达旺地区除外,达旺是六世达赖的出生地,从情感上没法放弃。但如果从战略角度考虑倒是没什么问题,因为和达旺属一个地缘板块的错那县是在我国境内,万一将来有什么事,以错那县为跳板,达旺随时都在掌控之中,而且这一段地形对我们有利,1962年我们也正是从达旺打开突破口。

但是这些山地对印度就很重要了,如果这些地方落在中国手里,相当于印度象头上蹲了一头雄师,印度平原像没穿衣服一样暴露在在外,印度人无论如何是睡不着觉了。

西线阿克赛钦是连接西藏和新疆的重要枢纽,中国是绝对不会放弃的,但对印度来说意义就没那么大,喀喇昆仑山作为两国的边界线已经足够。退一万步,再往南还有大喜马拉雅山脉做分割,而且印度和阿克赛钦之间还隔着克什米尔,那地方印巴两兄弟闹的如火如荼,中国应该不会过来插一脚。

毛主席的策略从来都是打的一拳开,免得百拳来,这一拳打出去是为了让你知难而退,而不是把你打倒在地,再抢你东西,我们和西方的强盗思维不一样,不是咱们的东西坚决不要。这也是为什么后来西方一片诧异,都觉的中国有毛病,打了胜仗不要赔偿,不提条件,还坚持原来的立场。说白了,他们对东方文化并不了解。

说一下中印战争的后果吧。

首先是印度的不结盟运动事实上破产了,因为仗打到后来,尼赫鲁被吓破了胆,把能说的上话的大佬们找了个遍,美国,苏联、英国、法国、甚至以色列,到处求支持、要武器,用了人家的装备可不就上了人家的船,不听话的分分钟断了你的武器供应,你再说不结盟谁还信啊。和事佬也当不成了,名门都捏在别人手里还怎么给人主持公道。

而且仗打起来尼赫鲁才发现原来那些屁股后面跟着的亚非拉小弟,都不做声了。按老尼的想法,都是穷哥们,也不指望你们物质上给什么帮助,最起码吆喝两声,精神上支持一下老大哥也行啊。完全没有,倒是中国这一仗打完,国际上的名声树立起来了,很多亚非拉国家私底下跑来跟我们拉关系。尼赫鲁一直都没搞明白,国与国之间就是赤裸裸的利益关系,跟着大哥就是为了有肉吃有酒喝,你什么都给不了,只能是自己玩了。

然后就是印度的工业,特别是军工算是彻底凉了。其实如果没有中印战争,尼赫鲁本来是准备搞政治经济改革,自己发展工业。现在惹了社会大哥,安全都成问题,只能把有限的外汇都买了武器,也就没钱发展工业了。后来形成路径依赖,碰到事就知道买买买,印度这么个大国到现在主要武器依旧靠采购,说是工业国,拿得出手的产品基本没有,完全跟自诩的大国形象不匹配。而且中印战争后尼赫鲁的地位一落千丈,改革自然也推行不下去,而尼赫鲁之后再也没有一个总理有那么大的声望,印度也就一直被锁死在低层次的状态。

第三是军队势力坐大。中印战争之前总体上政府完全掌控了军队,然而1962年印度被这一仗打怕了,随后就走向另外一个极端,政府对军方唯唯诺诺,边境有点事,军方一吵吵,政府就赶紧打钱买买买。后来军队也把这个当成敛财的手段,想吃肉就在边境搞点事,也不大搞,稍微有个响动,等政府打完钱,是买肉还是买装备是自己说了算了,印度本来就是个散装,如果政府连军队都没法控制,更是什么事都干不成了。包括现在印度经常在边境搞事,其实很多时候都是军队的指挥官在瞎搞,政府也管不了。

第四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尼赫鲁给中印边境问题定的基调一直影响到现在。其实如果当年不是尼赫鲁一根筋非要在西线跟我们争阿克赛钦,边境问题早就解决了。正是因为他的无脑坚持,给后面的中印关系埋下隐患,其实历任印度高层都知道,和中国对抗其实并不符合印度的整体利益,但是他们没有退路,口风稍微一松就老百姓就扑上来骂,只能是一条路走到黑。特别是因为中印战争吃了大亏,导致对华强硬在印度就是一种政治正确,只要把这个旗帜打出来,印度老百姓就是无脑支持,这也成了某些政治家争取民众支持的一种手段。

文末多说一句,现在的中印矛盾其实跟60年代没什么区别,印度这个国家从独立到现在一直没有经历过痛彻心扉的变革,散装、种姓、封建的基因深入骨髓,莫迪面临的局势整体上跟尼赫鲁差不多,他也想在国内推行改革,同样面临巨大的压力,不同的是他缺乏尼赫鲁的政治权威,而且尼赫鲁能影响军队,莫迪只能和军队谋求妥协,这种情况下中印边境问题越来越成为印度内部政治斗争的一张牌,能看清这一点,我们就能理解政府一直低调处理边境事件的原因,主权问题不容谈判,但只要不影响核心利益,摊牌的事情可以缓缓。而且1962年印度的大溃败有特殊原因,不能据此就认为印度军队不堪一击,以中印双方的军力,如果现在打起来解放句无疑还是获胜,但赢得肯定不会像1962年那么轻松,在东边问题没解决之前,中印边境先对付着是个不错的选择,动不动喊打喊杀不符合中国的现实利益,我们也不想成为印度内部政治斗争的棋子不是?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网传2019年2月的印巴冲突中巴基斯坦用枭龙战机击落两架印度战机? 
  日本将公布 420 亿美元的印度投资计划,该投资计划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明朝和莫卧尔帝国有外交和贸易交流么? 
  怎么看印度推销LCA战机单价8500万美元?全世界有这样的傻子吗? 
  满清是不是就是小号印度? 
  为什么在印度如此仇视中国的情况下仍然有中国企业参加印度基建项目? 
  如何看待全球新冠确诊超 1.5 亿,印度单日新增确诊连续 9 天超 30 万例,未来国际疫情形势如何? 
  唐玄奘西游求经,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一路上和到印度后是怎么和别人交流的? 
  中国军队信息化程度如何?能否依靠信息化手段打赢对印局部战争?能否做到百人以下伤亡? 
  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在印度种姓里面算哪一等呢?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武汉大学两天内连发两起虐猫事件?
下一个讨论
西安一人称「狗比娃金贵」将被依法暂扣犬只并处罚 1300 元,如何看待这处理结果?怎样养狗才是对狗好?





© 2024-11-2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