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聊聊周奇墨。
我一直很费解为什么我就是不喜欢他的段子,明明表演和文本都不错,尤其是神态表情方面很有喜剧效果,可是我就是笑不出来,有一种莫名的疏离感。
看完这一期我有点明白了,因为周奇墨的段子里都没有他自己,他更像是一个莫得感情的笑话播放器。
讲一个段子的时候,表演者可以融入这个段子里的角色,这本是好事,可是周奇墨就是偏偏太过于融入,你会发现他表演每个段子里的角色都很投入,活灵活现,他刚刚是那个考了第一的学生,下一个段子是合唱队的孩子,再下一个段子是英语听力的考生,他频繁切换角色,却很少表演他自己。慢慢的,我发现他真的就只是在讲一个个段子,他的段子好像和他本人没什么关系,讲完了就进下一个角色下一个段子,他本人只是藏着一个个段子之后的创作者,并没有任何想要和观众真诚交流的意愿。
看了这几期节目,我们记住了许多新人身上的标签和风格,但我们唯独没有记住周奇墨有什么个人特质。
我无意评价这两种类型的喜剧孰优孰劣,但是我觉得在互联网时代,明显是重个人特质的风格更受欢迎。我们现在每天接收大量信息,各种搞笑段子、短视频已经食多厌味了,来看脱口秀真的不是单纯来听段子的。更多人在搞笑的基础上,想听的是价值观的输出,是引起共鸣的点,是表演者的强烈风格,这些都是周奇墨在这几期节目没有展现的。
就拿这一期反响最好的几个来说,李雪琴展现了一个职场pua受害者和霸总狗血剧女主的形象,颜怡颜悦用自己的外表在说女性身材问题,蒙恩一直在讲自己初恋和见岳父,广智说了自己的地铁经历,当然这里面肯定也有夸张虚构的部分,但是他们在段子里始终都有一个强烈的“我”的主体形象在里面,而周奇墨则没有,他只是在讲一个个童年形象,而里面恰恰没有他自己,他自己好像只是个别人童年的旁观者,这就很难让人产生共情。童年的段子最重要的是要让观众产生共鸣,可是你讲的段子里甚至都没有你自己的形象,观众又怎么会被打动呢。
意识到这一点我再去看他前几期的表演,终于能理解为什么他的表演就是不炸,他真的太过沉迷表现角色,而不是表现自己,他的段子大部分都是在带入形形色色的人物,而缺少连贯的“我”的形象,而所谓炸的效果,往往需要的就是强烈的个人色彩。
------------------------------------------------------------------------
我觉得我也只是代表一部分观众,更偏向于喜欢“意料之外”的那种笑点,更喜欢强输出的段子,只是这两个方面恰恰都不是周奇墨的点,他更像是相声一样那种比较模式化、需要慢品的桥段,也不是就不好, 但不符合我这样的观众对脱口秀的期待。我喜欢的脱口秀笑点恰恰是大张伟所说的那种“神经病”一样的,也就是意料之外的,是那种“生活中我也见过但是你这么一讲我才发现原来这也能是笑点”的笑点。周老板的笑点往往是另一种,像这期的几个童年段子那样,我知道你要讲的这个点,我也知道它好笑,你演得也不错,但是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进入下一个段子了,我只能觉得好像应该笑一笑?
而但凡要制造那种意料之外的笑点或者输出价值观,往往需要表演者自己的形象,ta得在段子里提炼、吐槽、讽刺、抨击、调侃ta自己段子里的人和事,这个才是我原答案里讲的“自我”形象,而不是说一定要用自己的经历讲段子才算有“自我”形象。
举个例子的话就是,比如他讲的英语听力这个段子,首先他一开口说出英语听力四个字,大部分人就已经大概会猜他要讲英语听力听不懂这个点,然后他果然就讲了,用中文绕口令的难懂去演绎英语听力的难懂,这个点确实是有点老气了,这年头上网冲浪的很少没看过类似的笑点,比如外国人做中文听力这种段子就很多,所以周老板这个笑点就很意料之中,他讲完那段绕口令,回到标准英语的那句"question one"我反而觉得比绕口令好笑一点。然后就比较平的结束了,整个段子就没有给我带来任何冲击,就好像只是我知道的一个趣事被更生动的表演了一下,仅此而已。而我期望的脱口秀,是要继续就这个事情再走深一点的,比如讽刺一下出题者,callback一下台上喜欢讲英文的脱口秀演员,联系一下台下观众听到脱口秀里有英文的反应,延申到外国人听中文以及这种默认所有外国人学中文或者中国人学英文都学不好是不是一种傲慢的刻板印象,等等等等。(我只是举一些角度的例子,不是说这些角度一定有意思会好笑。)这些其实都是脱口秀表演者本人对段子的抽象提炼和主观表达,对我来说,这些部分的里面的笑点才是我更喜欢的,因为这种笑点往往意料之外、风格强烈,而演绎部分的笑点往往意料之中,要弱很多。
大概就是补充这些吧,絮絮叨叨了不少,依然也只是我的个人感受,不妨碍大家各自欣赏自己喜欢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