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立人和笑果因为所处的城市导致了风格必然存在差异。
单立人所处的北京,脱口秀受众往往是高校学生和有一定教育水平的人。导致北京脱口秀演员的表演风格看起来:
低调、平稳、但是又不乏实力
就好像北大和清华一样。
而笑果因为处于上海,风格则是接地气多了。娱乐效果也好很多。
至于为啥北京脱口秀演员的表演风格不能接地气。
因为在北京,接地气型脱口秀的表演宗师叫:郭德纲。
这个问题我关注很久了,一直想在周奇墨老师最近受到这么多争议的时候替他写点什么——虽然他根本也不需要——但是知道昨晚上他第三次被淘汰,也终究没能动笔。
因为我知道说服别人有多难,说服别人某个人有多好多牛逼就更难了。因为后者甚至牵扯到冒犯了对方的审美。
昨天看到他淘汰的时候并没有太意外,好像这是终究会发生的事一样。他早已呈现出了肉眼可见的疲态,第二次复活的时候自己就觉得没皮没脸了。所幸他现在已经回来了,在北京主场明显会更自在一些。
所以接下来我也不想论证他是不是真的很牛逼,就单纯地聊一些跟周奇墨有关的琐事吧。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当些八卦听。
我知道周奇墨这个名字的节点很奇怪,是在一篇写八卦的稿子里。那篇稿子的主角是李诞,写于他酒吧被偷拍的两天后,之所以会特地提到周奇墨,是说他的江湖地位几乎与李诞同等,都被很多认认为是“中国脱口秀第一人”,却并不怎么为人所知,而令人苦笑的是,就在李诞深夜买醉的同一时间,周奇墨正在另一个商务活动的现场表演。那个活动下面全都是媒体从业者,大家聚在一起,主要的工作其实是互加微信,在那种嘈杂的环境下,除非是摇滚乐不然没人会听台上的人究竟在干嘛。这种时候,单口喜剧这种艺术形式的脆弱和单薄就凸显得淋漓尽致。台上台下隔着次元,所有人都装作忙碌。
知道这个名字后我就去特地搜了他的视频,比起笑果一干人的大量视频原作和粉丝cut,周奇墨这三个字没有在b站这种地方引起任何人的注意。没有个人账号,没有点击量惊人的视频,能搜到的全都是一两分钟的片段,几乎全都来源于他所在的公司“单立人喜剧”——而这个账号直到现在也只有7万粉,这在b站确实算不上什么好的成绩。但我却被那些零碎的片段吸引,看的时候很欢乐,关了之后想想又乐了。
这种体验很特别,我看脱口秀(后来才知道其实是叫单口喜剧)很久了,第一次有这种感觉。
单立人的地理位置跟他们在互联网上的定位差不多,都藏在幽僻的巷子里。我看了他们的线下演出,如梦方醒般意识到这个东西的魅力原来全都来源于现场,隔着屏幕看的效果再好,后期再秀,打到身上都削弱了百分之八十。除此之外他们还有几个电台节目,更新稳定,质量上乘,已经成为我这一年多来上下班路上最重要的陪伴。
他们旗下的节目有一档叫作“谐星聊天会”,是几个喜剧演员跟录制现场观众聊天,彼此说出故事,他们配上一些梗,使得整个节目好笑。这种纯临场的形式非常考验喜剧素养和反应速度,因为没有任何事先排练,也无可准备,常常会发生拿着提纲上去然后现场话题失控了往不知道什么方向聊了开去。
而在整个节目中,周奇墨是贡献现挂最多的人,很多时候甚至能听到现场先是一愣,紧跟着就是一层又一层的爆笑。也透过这些电台节目,对这些单口喜剧演员本人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对他们的功力也有了更清醒的认知。他们对我而言不再是台上的那个演员,更像是身边熟知的朋友。
在周奇墨所有关于自己的讲述中,我最喜欢的是一个周洋a的故事:
在中学时期,周奇墨还不叫周奇墨的时候,他叫周洋。他经常转学,没有在一个学校呆过很久,有一次到了一个学校,班上有另一个重名的人,也叫周洋。当时的老师为了区分他们俩,分别把他们叫成周洋a,周洋b。在东北口语里,毫无意外,周洋b就被滑成了装逼。从此以后,那个同学就再也没人好好叫他的名了,看到他都是喊:
诶,装逼呢?
周洋a觉得不妥,就把自己的名字改了,改成了周奇墨,没多久他就再次转学走了,也就不知道后来周洋b的境况怎么样了。
讲完这个故事后周奇墨说,这个事儿我一直没有拿来当段子讲,是因为那个周洋b不是我,是另一个人。我不能这么做。
很多人都觉得单口演员没心没肺,没有底线,什么事都能拿来开玩笑,什么人都能拿来开涮,甚至拿冒犯当成自己的天职,披着搞笑的外衣行打拳的事实。
但是周奇墨让我看到了最原始的善意。他挖掘的始终是自己,消解的也是自己,对于周围的一切,他抱有的一直都是得体的温柔。
我在线下见过他很多次,但至今没能有机会看一次传说中的专场,一直都是一个遗憾。在单口喜剧的领域,做出一个属于自己的四十分钟到一个小时的专场,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能达到这一步,基本上可以理解成这个行业打通关了,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写更多的段子办更多的专场。专场的难度极高,能做专场演出的演员也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写出来一个。有一个专场就足够一个演员吃很久。在上海有个说法,你写出十五分钟的段子,在那个演出环境下就能保证每个月一两万的收入。更不用说专场了。但是周奇墨甚至能做到仅仅相隔半年的时间,专场内容就更新一半。这种事情对于观众来说无关紧要,他们甚至觉得我每次看你你都要表演新的。但是只有业内人士才知道这么大量地更新创作是多么难的事,内行看门道,这也是他们把周奇墨奉为行业天花板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在几乎行业里所有单口演员都试图达到一分钟笑三次的标准时,他已经能做到一个段子讲七分钟了。
也得益于他比较低迷的物欲,他大概是中国目前唯一一个靠着奖金就能生活的人。当然这一切发生的前提是他参加的所有比赛都拿到了冠军。(然后脱口秀大会被淘汰三次= =)
————————
白话了这么多也不是在“评价演员周奇墨”,只是想说出我眼中的周老板。希望大家多关注单立人喜剧,有机会多去线下看演出。
梁思申家庭,从剧中的暗示来看,应该是49年之前的上海工商业者。他们家至少他父母这一支还算是爱国的,49年之后并没有跑路而是留了下来,属于政治上靠得住的工商业者,文革之后被国家启用。
这样的家庭基本上在海外都有亲属,改革开放之后才重新联系上,这也是梁思申改革开放之后选择移民国外的原因之一。
梁思申自视甚高,她说自己没有歧视,但宋运辉说得对,她就是歧视了。她确实想促成中国的发展,但另一方面她心里已经内化了西方资本的逻辑,她认为中国要发展,做西方的附庸就是理所应当的。她并不知道,也没想过,为什么重点国企必须由中国掌握控股权的原因,也不在乎,只要她能完成这笔投资,受到老板的表扬,她的价值就实现了。
剧中对梁思申这一路人的小心思写的是很好的。这就是改革开放中华人华侨的真实想法。
她和宋运辉的矛盾,不是谁和谁斗气,或者性格冲突,而是根本立场不同。对梁思申来说,单子能谈成,中国市场开拓出来,她就实现了自己在美国人中的价值;但是对宋运辉,他就必须考虑中国化工几年甚至几十年之后的长远利益,为了这些利益,政治底线是不能退让的。
梁思申说自己受了歧视,实际上和宋运辉说的歧视并不是一回事。梁说的,是她作为美国华人所受到的种族歧视,这种歧视,宋和大部分中国人当然没有体会,也没有理由就要体会。毕竟梁还是要在美国社会混的,宋和大部分中国人不需要。
宋说的歧视,则是西方大公司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并不把中国当做平等的合作伙伴,而是趁机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这点,梁实际上是不在乎的。毕竟,就算控制了又能怎么样?梁还是吃香的喝辣的,大不了回美国去。
对吉恩一路人来说,梁当然就是个工具。毕竟买办永远也不可能和老板真的平起平坐。
当然,梁思申并不坏,我相信她主观上也是想为中国好的。但是她长期受美国的教育,认为中国处处落后,美国的一定先进,所以自己有先天的权力去决定东海应该如何如何,还自以为是为中国好,实际上就是个二鬼子。
宋运辉也不傻,这点他肯定早就看透了,但是为了合资,一直到吃饭之前都没捅破。宋也一直在和日本还有其他公司联系,该摊牌就摊牌,可见也没有对梁这边报不切实际的希望。
大结局了补充一下:最后两集说明梁的层次还是比宋差远了。她以谈判为要挟,不仅救不了宋,而且会让上级部门更加怀疑宋和梁有不正当的交易。她以为靠自己就能扳动洛达,靠一个洛达就能改变党的组织原则。而她实际上就是个工具人,不可悲么?
最后她和宋的谈话,宋对她是大失所望的。本来吃饭的时候,宋以为她回来投资是为了帮助中国的建设,结果因为她自己的一点私心,说不投就不投了。她看得上的人就行,其他中国人统统不行。我相信随着改革的深入,梁思申这种人如果不改变自己看问题的方式,会走到完全西化派的路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