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气候不一样。
首先澄清一点,五共和ypm是一个层级的神剧,一个直球露骨,一个yygq,各反映出一个层面。而纸牌屋除了第一季还可以,后面都拉垮,本质上是现代版的杀与肏之歌,毕竟美帝审美洼地。
ypm和纸牌屋讽刺的体制,国内感受不深。而内部宣传拉满,本来就对mz体制有敌意,这刚好坐实了。换句话说,这两部剧不如胡主编骂的凶,没啥看头,不如看global。
而东亚的问题,从来不在于体制的弊病,这都是隔靴搔痒。而是太阳太多(银河系,半恼)。
民族运动中,克里斯马优胜劣汰,成为太阳。而太阳最终成为毒龙,而接着下一个太阳。自强永远是太阳最喜欢的口号。东亚克里斯马层出不穷,铁拳之下,一般人都获得性无助了,恐惧与服从压倒一切。
而5共的作用在于,对克里斯马进行祛魅。狂躁暴戾亦或是儒雅随和的面目后头,其实是品格低下无能无德的卑鄙小人。层层幕布后面,其实是一个小丑。
5共尽管有很多问题,但最有价值的一点是,他没有把小酱塑造成一个无所不能的魔头。而是揭开他的面纱,他就是一个运气爆表的屑人,一个普通的人渣。
其实克里斯马最不怕宣恶,宣恶则惧,惧则不敢为。最怕的是把他还原成一个人,同为人则不惧。
你不再是仰视或者鞠躬,而是平视他,看着他爬上去又掉下来。你害怕他?其实他更害怕你。
一笑了之,心不为惧。
克里斯马的祛魅,要从还原开始。
第五共和国能火到现在这个地步,不提五共本身的水平(韩国公认共和国系列最高峰是《第四共和国》,其实”五共“最好看的正是跟”四共“重合的那一段),个人觉得原因有三个:
第一个,基础日版相当给力,安那其字幕组确实牛逼。
我国韩语字幕组基本都专注在爱情韩剧、kpo、综艺三个方向,据说也是女性为主,即便在2021直译《第五共和国》这种硬核政治剧也很难。
日本版的五共是按大河剧的标准做得翻译,日语字幕很准确,有这个版本做母本加上国内神通广大的日语字幕组,是五共中文版能成功的基础。
而安那其字幕组的牛逼在造梗、玩梗和历史感觉三个方向做出了神级平衡。用白话说就是该庄的时候庄,比如光州篇的时候,一连几集几乎都是字幕保持了很严肃的风格;该谐的时候谐,比如全斗焕匪帮的荒唐和闹剧的时候,各种玩梗、造梗、层出不穷。
第二,中日韩三国政治底层逻辑惊人的相似。
其实这个原因可以视作第一个的延伸。
我把这部剧给家严看了几集,他就拍着大腿说:你看你看,搞了半天大家都差不多嘛。
西比西比,说破大天不就是“枪杆子里出政权”;
君子协定,跟高平陵之变司马懿那些诈术异曲同工;
还有那些名言,“天无二日”跟“要我咬谁”有差么?
还有朴阁下第一集自信地说”你多虑了,我……后应该不会(被判死刑)“,类似帝王暴虐历史上更是比比皆是……
而《YPM》和《纸牌屋》说到底都是西方的那一套,本质上需要对西方有所了解才能转化到他们那个层面来理解,而看五共,只要能看懂三国就够了。
第三就是时间了。
这个大家可以去查数据回溯下,这部剧翻译好也好几年了,偏偏在2020年初火了?
个中原因嘛其实大家应该都明白的。
因为五学梗好用而ypm梗没那么好用。我作为是首相n刷(n≥5)几乎每一句名台词都能背下来的观众,也不得不承认五学梗更好用。原因我个人以为有三点:一是五学梗句子短而ypm梗句子长,二是五学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更加夸张而ypm几乎很少有大幅度肢体动作,三是ypm梗有语言隔阂而五共的语言相对更接近中文语言且更加直白。
第一点导致ypm梗适用的场景更少,即便是最经典的“危机四步走”,也有四句。而五共梗最少只有两个字——忠!诚!——这就导致五共梗更万能。而ypm梗只能用于剧中类似场景或者类似政体,比如一旦英国和日本发生什么新闻,用上ypm梗的概率才会更大,而五共名场面随随便便改几个字p点头像上去就又是一张表情包。
而第二点导致的就是在网络传播的效率不一样。由于五共的肢体语言夸张、表情丰富,反而更容易做成沙雕表情包。而ypm则是用最小的动作念出搞笑的台词,但反而截成图片没有五共好玩。因此,虽然五共是严肃历史剧而ym是情景喜剧,但截成图片之后给人的感觉却正好相反。
第三点就导致云观众更难get到ypm的笑点,很多梗必须得真的看过原剧才能明白笑点在哪。比如同样形容一个人权力很大,gcmg想get到笑点至少得把ym第二季第二集坐在车上聊勋章的部分看过,才知道cmg,kcmg,gcmg这三个词笑点在哪,而五共来一句“我作为xxx的权力是无穷的”,即便是没看过五共,也会让很多人感觉有意思。
至于现实因素反而不重要,社交平台各路键政壬发明出那么多梗,也并不是所有梗都有社会背景或者有什么底层逻辑。只不过是各种奇人奇事出现的时候,借助名场面名台词图一乐,如果什么事都要一味地严肃分析那也未免太无聊了些。
说白了就是兼容性的事。
据说四共、五共字幕版都没有了?这还怎么看......(纸牌屋除了第一季,后面越来越呵呵,LGBT学还是道德标兵学?)
这么看不起我“罗马尼亚”?
分析这个问题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衡量。因为珠三角有香港的特殊关系,以及面积体量等各种方面的不同,这里我主要拿京沪来举例。
第一,周边基础
首先明确一下,北京周边只看石家庄以北的城市,上海周边只看苏南浙北。于是就能发现北京周边北有燕山,西有太行。题主所谓的“还不及中西部的大中型城市”,其中绝大部分处于这片山区(甚至北京本身就有2/3的面积处于山区),外加自古便是慷慨悲歌的兵家必争之地,故而河北经济发展水平在北京没有成为首都的时候就是落后的。而上海周边则是天堂苏杭,外加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的鱼米之乡并非边疆要塞。因此,在没有上海的时候长三角便是富甲天下的地区。打个比方,北京是在贫民窟长大的,而上海是富二代。
(珠三角也是一样的,广东也是个多山的省份,于是就有了珠三与非珠的巨大差距。这样的差距在大平原省江苏看来是不可思议的。)
第二,两地政策
现在我们假定北京、上海发展现代经济的目标都是建成一座可以带动、反哺周边城市群的核心城市。那么北京、上海在建设核心城市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个先“吸血”(政策获益),再“反哺”(带动周边)的现象。
因此,我们来看看的“吸血”吧。人所共知,北京是49年后受到政策倾斜最大的城市,而上海则是当仁不让的老二。但如果把时间轴的原点从49年挪到辛亥革命,那上海将是中国近代受到政策优惠最多的地方。从大上海计划到后来的工农业剪刀差,从“中国的王牌“到浦东开发,无一不说明这点。因此,上海的”吸血“比北京早了几十年。所以理论上相应的”反哺“就会早几十年。我们可以拿苏州园区的建设对比唐山曹妃甸,基本上就是这个时间差。
最后还有一点很重要,如果说当下京沪两地的政策获益还可以比较的话,那江苏与河北的获益就不可同日而语了。江时期大量的政策倾斜几乎可以说是集全国之力发展长三角(发展中部三角、打造成渝经济圈、以及振兴东北这都是后来的事情了)。所以出现了很多搞笑的事情,比如作为中国科技中心的北京有大量的科研成果等待卵化。而这些叫“清华科技园”、“中关村科技园”之类的卵化机构居然不在河北或者天津,反而去了长三角的无锡苏州。这就越发加剧了两地的发展不均。
第三,产业结构
上海是中国的工业中心,而考虑到交通问题,北京则主要发展服务业。这样一来,上海在产业升级的时候更加适合给周边地区“反哺”。而北京则没有太多的东西可以外放了。
第四,人文思想
江南人民的商业头脑自古就是中国翘楚,并且和经济发展形成了良性循环。而河北大部分人至今没有摆脱小农经济的影响。另一方面,东南沿海地区人民的奋斗精神也十分值得称道,而河北人民的生活相对闲适,更喜欢享受生活,比不上四川,但我看也差不多了。虽然,“奋斗”和“享受”这两种生活态度不能说有优劣之分,但必须承认不同的态度对地区发展有着实际且不同的影响。
综上,结果就是:基础好并且有优惠政策和商业头脑的江浙地区,更早的接受了上海更多的反哺; 基础相对差并且又没有政策优惠和商业头脑的河北地区,更晚的接受了北京较少的反哺。这样一来就有了今天的局面。
最后来个私货:我认为如果北京不是首都或者只是单纯的政治中心,那么河北可能比现在还差。毕竟不论从地理位置还是资源条件来看,河北几乎都是中国大陆临海省份里最差的,甚至不如一些内陆省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