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二战的德国和日本为什么不「见好就收」? 第2页

        

user avatar   yi-li-li-ya-de-ma-ku-s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怎么停,停不下来啊。我跟你们聊聊德国的情况(写日本的大神太多了,咱不凑热闹了)。

我很赞同一位答主的话:战争归根结底还是经济问题。当然,政治也起到了很大作用哈。

各位需要明确,1939年德国如果不发动战争,那么等待德国的就是破产和内战,战争或许还能带来一线生机。1939年以后,德国就像一个吸毒成瘾的重症患者,必须要借助战争掠夺来续命,停下来就是戒毒,戒毒的后果大概率是彻底挂掉。

下面的材料选自我的文章:

纳粹党崛起于大萧条,为了兑现自己的施政纲领,纳粹党必须要迅速提高就业率。唯一一条路就是“凯恩斯主义”:政府主导的大规模投资。

1933年3月,随着希特勒主政,“经济学鬼才”沙赫特被提名为央行行长,他随即建议,冻结工资,加大政府投资,要想富,先修路!

随着他在1934年8月被希特勒指定为经济部长后,他提出了“莱茵哈特行动计划”(Operation Reinhardt),计划由政府主导在未来3年投资超过10亿马克,通过对工厂的改造以及城区的翻新,来提供直接的就业机会,并带动房地产市场恢复。接着,为了配合“莱茵哈特行动”,沙赫特将已经小规模开始的“帝国高速”(Reichsautobahn)修建计划全面扩大并提速,先期投资6亿马克,整体规划7000公里的高速公路(后来合并奥地利和苏台德后,扩充到12000公里)。

从左至右:元首亲自上阵铲土,慕尼黑到萨尔茨堡的帝国高速,看起来相当于今天咱们的省道水平

下图摘自德意志第三帝国的“经济年鉴”,可以看到,从33年到38年,纳粹政府在交通方面投资了大量的资金,总数达到了142亿马克,其中47%都投资到了公路建设上,这个规模比魏玛德国过去10年的投资额要高出5.5倍。

Autobahn就是高速公路,可以看到到了1938年,已经占到了交通投资的大头

随着“帝国高速”的计划顺利实施,沙赫特又推动开展了一系列中央政府主导的投资,从大制造业,到房地产,再到大运输。从下表我们可以发现,从1933年到1938年,纳粹德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了近300%,其中,大制造业增长了610%(包含军工),市政投资增长了470%,房地产投资增长了131%,交通投资增长了190%。但是很奇妙的是,农业领域的投资只增长了不到100%,这个和农业领域无法快速吸收就业有很大的关系。

一张非常好的表,系统列出了德国从32年-38年各领域投资的情况,货币单位是十亿帝国马克

政府大规模主导的投资必定会带来负面作用:通胀,贸易逆差,还有政府债务高企。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政府债务高企。毕竟所有的投资和大的消费都是政府主导的,所以能否持续融资,决定了这个“游戏”能否持续下去。

政府不可能无限提高债务比例,毕竟内债影响消费,外债影响国际信用。当时马克也不是国际货币,德国也没法像今天美国一样满世界借钱。沙赫特想出了一个点子:梅福券!

因为要拉拢军队,要对类似西门子,亨舍尔等这些军工复合体巨头妥协,同时维持自己的投资规模(路不能一直修,工厂不能一直盖),纳粹党最终选择了持续加大在军工领域的投资。

939年,德国财政支出的超过75%被投入了重整军备。从1933年到1939年,德国的军备投资中,有近一半不是通过表内融资来的,即所谓的梅福券(MEFO bill)。

沙赫特在1934年推动设立了一个空壳公司:冶金研究公司(Metallurgische Forschungsgesellschaft),这个公司注册资金只有25万马克,由国防部牵头,央行担保,克虏伯,西门子,莱茵金属和Gutehoffnungshütte公司联合出资10亿马克。这个公司存在的目的只有一个,绕过央行的报表,发行商业本票来支付对军工企业的订单。因为其有央行做背书,初始最续期定为6个月(最长存续期5年,每次续期3个月,请特别注意这一点!),并且有4%的年化利率,理论风险近乎为零,收益高于其他商业本票,所以其功能基本等同于货币,可以在各个领域进行流通。这种被后世称为梅福券(MEFO bill)的票据,从1934年设立到1938年,共发行了超过120亿马克,而同期德国的政府债券才190亿马克。

下图是梅福券的运行原理,感兴趣的筒子们可以自行观看,老马就不解释了

梅福券的存在一方面成功解决了德国政府融资难的问题,另一方面因为不入表,也让英法等国难以追踪德国实际的政府支出情况。不过,梅福券终究是一种借贷,还本付息是其最终的归宿。同时因为有着央行的背书,如果不能还本付息的话,纳粹政府将面临非常高昂的政治代价,所以请大家先记住上一段的内容:最长存续期5年

然后我们把时间推到1938-39年,也就是1934年发行梅福券4年后的日子。

1939年的德国财政,除了我们说的老问题,最大的雷就是纳粹一直仰仗的梅福券。其实从1938年开始,梅福券的增加额就很少了,为什么?卖不动了。大家还记得我们前面提到的一个时间么?5年。这个时间对纳粹德国是一个魔咒,这5年中,为了拆东墙补西墙,希特勒无数次的用3个月给自己续命,但是别忘了当初合同里写好的,最长存续期“5年”,这个你可没法改。眼瞅着临近最后的期限,所有投资人都在看纳粹政府的态度。

下图注意Mefo bill这一栏,38-39年就没有新发行

回到1934年8月份第一份梅福券正式发行时,沙赫特可没想到希特勒打算用这个券给自己续命这么长时间,本质上这种表外的融资形式特别像今天信托的非标业务,地产企业可以借此爽一时,但是如果你想爽一世,未免有点太天真了。到了1939年8月,天量的梅福券到期(累计发行额120亿马克,估计中间略有偿还,但是到期的差不多也超过100亿),德国政府发现,自己不仅没有任何储备,每年依然处在超过10亿马克的赤字状态。怎么办,能赖账么?不行,虽然纳粹党无耻,但是他们也知道,信誉这个东西,你对外可以耍无赖,大不了大家打一架,对内如果也毫无信用,老百姓第二天就能揭竿而起把这些腐败的官员掀到莱茵河里去。梅福券的本质是国家信用担保的债券,还本付息是写在合同里的,而且大批的工人的工资,零配件厂商的订单支付都和梅福券挂钩,一旦纳粹政府宣布展期,本质上就意味着德国央行信用的破产。这可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动作,尤其是当下德国政府整体已经入不敷出,央行的破产引发的可能是灾难性的后果。况且,梅福券的直接受益者是那些军火巨头,这些人岂是你纳粹党能够得罪得起的?

最好的办法就是德国政府通过外债筹来一笔钱,兑付完后,再发行新的券,十年,十五年期都可以,把外债还回去,继续玩这种游戏。其实1939年8-9月就是一个坎,过去了,元首估计还能在浪个几年,但是就这个机会,被元首前几年外交上各种骚操作给浪没了(德奥合并,慕尼黑协定)。因为德国糟糕的外交信誉,各种撕毁协议,吞并邻国,退出国联,已经让西方国家恨之入骨,不要说英法不会借一分钱给希特勒,就是罗斯福也不会再掏一分钱(我正等你自爆呢,怎么可能再帮你续命)。不仅不借给你钱,很快他们都要开始撤资了,不过虱子多了不痒,反正这么下去铁定的破产,纳粹政府还在乎你外资抽贷?

失去了一切机会的德国,再次来到了命运的十字路口,不同于25年前的威廉二世,希特勒面前的两条路都凶险不堪:一条自爆而死,用血腥的动荡和内战再塑一个德国,纳粹党化为粉末;一条铤而走险,继续在劫掠邻国的路上走到底,寄希望于能用军事上的胜利带来政治上的延续,顺便干掉外面那些债主(不过据史料,希特勒没有料到英法会对其宣战,还寄希望于和上次捷克一样能冒险成功)。元首和他的一众拥泵本根本不会选择崇高的自爆方案,他们只会拉着全世界和他们一起进入“地狱之门”。

1939年8月31日,希特勒宣布入侵波兰的“白色方案”全面实施,翌日第二次世界正式爆发。。


好了,说完这么多,该谈谈为什么一旦开战了就停不下来。

给你们看看二战德国历年长短债的数据。1940年打下法国后,德国长债为430亿马克,同比增长59.8%,短债328亿,同比增长132%。然后德国要求法国战争赔款是多少?国内资料说每天4亿法郎,后面增加到7亿。

这么对比其实有失公允,我们直接折合成帝国马克来看。从1938到1944,德国一共从西欧掠夺了756亿帝国马克。平均每年151亿(从1940年算),考虑到前低后高的因素,勉勉强强填平德国的债务规模。但是别忘了,这是建立在现有军队不花钱,政府不运转,一口气收集全年的钱去还债的最理想基础上。实际上,光在法国的占领军花费,就消耗了法国赔款的接近40%,同时法国的赔款基本用于采购法国的商品,支付法国占领区(北部地区)工人工资这些。什么还债这些,等等再说,先喂饱德国人自己再谈。

然后1941年4月闪击巴尔干,军费又开始暴增,从那个时候开始,接着巴巴罗萨,军费失控,从财政上,德国彻底失去了停下来的可能。一旦停下来,就意味着没有了掠夺,没有了战争赔款,德国基本就是立刻破产的命。

而且,一旦尝到了掠夺的甜头,人性的贪婪最终会战胜理智。

下面的数据摘自我的文章:

我们来对比一下纳粹德国的另一个“粮仓”法国的情况。从1940年到1944年,德国从法国总共掠夺了295万吨面包类谷物(小麦,黑麦等),同1941年夏到1944年春,德国从乌克兰掠夺了501.6万吨同样的谷物。乌克兰还给帝国提供了413万吨的饲料,95.2万吨的油籽,56.3万吨的牲畜肉类,10.7亿枚鸡蛋,2万吨油脂,20.6万吨黄油,328万吨土豆和40.1万吨糖类。看见没,这种掠夺,基本上只需要付出很少的占领币(跟废纸差不多),却供养了千百万德国人,让德国国内的生活水平一直到1944年底都维持在很高的水平

二战法国和乌克兰对德国农业供给的对比图

如果希特勒能“奇迹般”停止战争,见好就收(苏联能答应?英国能答应?美国能答应?),那么这一大笔掠夺的物资,都要用硬通货来买,以德国畸形的财政,你认为他们能付出来钱?没钱买,国内生活质量就要下降,信不信国内的老百姓能手撕了纳粹党?(毕竟1943年中,戈培尔还向希特勒抱怨,要提高一下民用生产的比例,不能苦了广大的中产老百姓们,啧啧,“感动”哦)

所以,见好就收是不可能的,只能一直打,打到“最终胜利”或“彻底毁灭”那一天。

安利一下我的苏德战争系列哈:






user avatar   shuo-shu-44-10 网友的相关建议: 
      

见好就收,会被骂成恨国蛆、狗德/日奸。越激进,就显得越爱国。


user avatar   sywx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本回答来自 二战的德国和日本为什么不“见好就收”? - 忠君爱国洪承畴的回答 - 知乎 zhihu.com/question/4169

无意侵犯作者版权,仅做复制备份以防删帖之用。

随着国际局势的演变和中国抗战的发展,日本统治集团内部战略指导思想的混乱有增无减。1939年5月,德国为了在发动欧战时造成有利于己的战略态势,亟欲打破德日谈判的僵局,因而做出了很大让步,由外交部条约局局长高斯提出了妥协案。其中包括两套供选择的方案:第一套以日方意见为基础,加进德方的一些要求;第二套以德方意见为基础,加进日本的一些要求,德国虽然在表面上做了若干让步,但实质上却和过去的方案没有什么区别。日本统治集团内部又围绕着缔约对于解决“ 中国事变”的利弊问题展开了更为激烈的争论。陆军方面强调,缔结三国军事同盟将牵制美英对中国的援助,并削弱中国内部的反日和亲共主张。海军方面则认为,缔结三国军事同盟只会使西方国家加强对国民党政府的援助,并可能造成俄国的卷入,从而拖延“中国事变”的解决。

5月7日,五相会议研究了高斯方案,陆相和首相主张立即接受,但米内海相坚决反对。为讨论三国同盟问题,平沼先后召集了70多次五相会议,每次都毫无结果。

德国等得不耐烦了,便先和意大利缔结了“ 钢铁盟约”。在这一形势下,日本国内法西斯分子掀起狂热的反英运动,海军首当其冲,成为他们攻击的对象。由于海军大臣米内光政一向寡言少语,在社会上有“ 金鱼大臣—装饰”之称,因此对海军的非难主要集中在好斗的山本五十六身上。社会上到处传言,说山本是米内的真正后台老板,指责山本是阻止签订三国同盟的“ 绊脚石”和幕后策划者,是“ 亲英美分子”。

在右翼政党大日本生产党的一个团体的决议中,还专门有针对山本的内容,要搜集山本私生活方面的材料,即他同他的情妇新桥的艺妓梅龙间来往的情况,以此作为突破口,在社会上把山本搞臭,破坏他的形象。当时,海军省经常收到“ 宣言书“”、请愿书“”、劝辞书”和“ 锄奸书”。秘书官实松让还特意记下了前来递送“ 劝辞书”人的口头转告:“ 请转告山本,如果他不立即辞职的话,本同盟将呼吁全国国民,使他陷入窘境。同时,我们还要采取强有力的其他手段或措施,届时,勿谓言之不预也。”

这样,直到1939年8月,由于海军的反对和统治集团内部意见的不统一,日本与德国结盟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与此同时,德国对同日本结盟的打算也因其正与苏联打得火热而冷淡下来。8月23日,长期对立、争吵的苏德两国突然缔结了互不侵犯条约。在此之前,德国与苏联的缔约活动一直瞒着日本。8月21日,德国在断定这时把正在进行的苏德谈判通告它的东方盟友已不会有什么风险之后,才将这一消息告诉了大岛浩。大岛对纳粹政权最为倾倒的就是它作出决定的迅速和果断,现在他有充分的机会来欣赏这一点了。里宾特洛甫在准备动身前往莫斯科的晚上打电话通知了大岛,但在他上飞机之前已没有时间看到他的狼狈不堪的日本朋友了。惊恐交加的大岛半夜里求见魏茨泽克,那位德国外交部官员后来告诉里宾特洛甫说:“ 日本大使像往常一样显得谈吐自若。但同时,我却发现他的某种不安情绪随着谈话的进行而不断增长。”

当这条爆炸性的消息传到东京时,日本政府就像打开信箱却猛地碰上一群黄蜂飞出来一样,对事先没有得到通知而感到十分恼火,并且茫然不知所措,上下一片混乱。因为《 德苏互不侵犯条约》与先前德国与日本签订的《 反共产国际协定》是根本矛盾的,这不仅意味着日本原先为牵制苏联而缔结该协定的目的已经彻底告吹,还意味着日本被它所一直依靠的德国盟友出卖了。8月25日,平沼骐一郎召集了最后一次五相会议,决定停止三国同盟条约的交涉,随后便于8月28日以“ 欧洲发生了复杂离奇的新形势”为借口,全体辞职。

日本没有同德国缔结一个紧密的军事同盟条约的主要原因是,中国人民的英勇抗战牵制了日本侵略军的主要力量,打乱了它既定的侵略计划,使它陷入了进退维谷的战略窘境。日本政府、外务省的文职部门和海军官员认为,如果缔结如德方所要求的军事同盟条约的话,只会使西方国家加强对国民党政府的援助,并可能造成俄国的卷入,同时还必定加剧日本与西方国家的矛盾,从而拖延中国问题的解决。

近卫内阁紧锣密鼓积极准备同德国缔结三国同盟时,山本五十六却极力反对会将日本带入日美战争的三国同盟,不断上书吉田善吾海军大臣,阐述自己的观点。在一份意见书中,他写道:日美战争乃世界一大不幸,对帝国来说,则在圣战数年之后,再添新的强敌,诚为国家之危机。在日美两国两败俱伤之后,苏联或德国乘机扩张,欲争霸世界,其时何国得以制衡?如德国获得胜利,我帝国以友邦而示其好意,然则德国未必将疲困的日本放在眼里。因为真正的友邦只有拥有雄厚的实力才能维持。帝国之受尊重而不断有讨好者,无非是因为我海军 有强劲的阵容。是故,为避免日美冲突,两国应寻求万般之策,对帝国来说绝不可缔结日德同盟。

吉田虽然同意山本五十六的观点,无奈内阁中陆相、外相和近卫的压力太大,而辅佐吉田的海军次官住山德太郎中将又温厚老实,被人讥称“为 海军女子学习院院长”。在这种两难的处境中,吉田终于不堪巨大的压力而病倒,并在三国同盟问题于内阁中正式通过之前三周、即9月4日辞去了海军大臣的职务。吉田中途退出内阁,松冈和东条入阁,是第二次近卫内阁引人注目、影响极大的三大人事变动。

为了使继任的海军大臣与陆军协调,海军军令部部长伏见宫博恭亲王动用了皇族的威信,举荐惯于息事宁人的及川古志郎大将接替吉田出任海军大臣。

9月15日傍晚,及川海相为统一海军意见在东京召开了海军首脑会议。海军次官丰田贞次郎主持会议,海军省军务局长阿部胜雄少将首先介绍说明了有关缔结三国同盟的经过。及川接着对自己同意三国同盟作了辩解:如果海军再继续反对三国同盟,近卫内阁只有总辞职。对海军来说,实在负担不起导致内阁垮台的责任,所以不得不同意缔结同盟条约。他要求大家表示赞成随后,军令部总长伏见宫博恭亲王为了给会议确定基调,首先发言附合及川的观点。老资格的海军大将大角岑生便代表军事参议官表态:“ 作为军事参议官,我们赞成。”既然海军资深人物都如此表态,其后再也没有人敢于发表其他意见。至于内阁中的其他文官,都相信了东条的煽动:在混乱的现代世界上,这是日本“ 求得生存的最后希望”。然而,松冈洋右对东条等人的谋略持有异议,他反对南进,但支持签订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他认为,签订三国条约将阻止日、美发生战争。如果德国真的与美国打起来,日本也没有义务自动地援助德国。那些不同意签订三国条约的军政高级官员,因为敌不过松冈的唇枪舌剑,也违心地同意了。

1940年9月7日, 松冈外相邀请的德国特使海因里希·斯塔玛到达东京,就签订三国同盟条所作的努力,互相协助。并且进一步约定,三缔约国中任何一国遭到现在尚未参加欧洲战争及日华纠纷的一国攻击时,三国须用所有政治、经济和军事手段相互援助。”

在订立三国同盟条约的同时,日本开始南进。9月23日,日军分三路侵入了印度支那北部,迈出了南进的第一步.1941年7月17日,天皇命令近卫再次组阁。近卫不到24小时就组阁完毕。之所以能这样快,只是因为几乎没有多少人事更动。松冈的职位由一位与美国关系不错的海军大将丰田贞次郎担任。丰田上任后首先做的事是电告日本驻维希大使,不管维希政府决定怎么干,日本军队将于7月24

日开进印度支那。期满前一天,维希政府同意日军和平开进印度支那南部。日本驻维希大使得意洋洋地给东京拍了一个电报:

法国人如此痛快接受日本要求的原因是:他们看出了我们的决心是何等坚决,我们的意志又是何等敏捷。总之,他们除让步外,别无选择。

华盛顿时间7月19日,美国方面破译了日本驻广州总领事7月14日发给外务省的一份电报,电报内容是关于日军进驻法属印度支那的详细计划。日本第25军确实从7月14日开始从广东乘船出发,先后开往海南岛的三亚。

7月24日,日本开始进军法属印度支那南部这一天,美国电台广播了“ 日本军舰出现在法属印度支那的金兰湾海面,并且有12艘日军运输舰正从海南岛南下”的新闻。7月25日,饭田祥二郎中将率领的第25军的船队从海南岛的三亚出航了。

7月28日,4万日军在印度支那南部登陆,随即占领了西贡和金兰湾,进驻了8个空军基地和2个海军基地。日本的行动大大激怒了美国。赫尔要求罗斯福对日本实行新的禁运,以示报复。7月26日晚,罗斯福下令冻结日本在美国的所有资产。接着,英国和荷兰也宣布冻结日本的资产,并废除同日本签订的条约。以后,加拿大、新西兰、埃及也采取了同样措施。

7月28日,荷兰又宣布停止履行《 日荷石油协定》,美国也于8月1日宣布完全停止对日石油输出。在亚太地区,所谓ABCD( 美、英、中、荷)包围圈最后形成。《 纽约时报》认为,这个措施“ 是除了开战以外的最严厉打击”,而日本舆论则认为“ 经济战争已宣战了”,不难想象“ 下一着会是什么”。根据海军军令部总长永野的估计,日本的石油储备只够用两年,战事一起就只够用一年半了。因此,他认为“:在这种形势下,我们还是先动手好,我们一定能打胜。”永野在一次向天皇的启奏中,预告了石油储备危机,建议决死进攻,又预言能打胜。天皇忧郁地说“:这将是背水一战”

8月4日,美方的情报部门破译了丰田外相于7月30日发给驻德大使大岛的电报。电报对日本为什么不顾苏联而南进的理由向德国作了说明。因为日本要获得南方地区的原材料,为了确保自己的生存,不得不同英美开战。

在8月6日的联席会议上,决定了调动关东军的措施,并向关东军司令梅津美治郎发出了《 第523号大陆令》命令。命令关东军在受到苏军航空部队的正式进攻时,可用航空部队向苏联境内发动进攻。为了压迫苏联放弃同英美的军事合作,停止对中国的援助,以及使苏联在远东的领土非武装化;同时也为了应付德国,并进行对苏作战准备,日本在1941年8月举行了一次规模巨大的“关东军特别大演习(”即“ 关特演”)。这是自明治以来日本陆军最大的集中和动员,关东军从30万猛增到70万。日本国内为这次动员而沸腾起来。那些军界的参谋们对南进谈得津津有味。在海军军令部,一位军官说:“ 日本已被ABCD阵线包围,我们不能坐失良机。而今,惟一的出路是“打!”面对这种形势,一直在为日美和谈进行外交活动的岩畔豪雄大佐,感到日美开战是“ 木已成舟”。

虽然这样,他仍不泄气,还在遍访政府各部门进行游说。8月末,他在一次联席会议上把美日的军事潜力作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对比:钢铁是20:1,石油超过100:1,煤10:1,飞机5:1,海运2:1,劳动力5:1,总的比例是10:1。实力如此悬殊,纵有“ 大和魂”,日本也决不可能取胜。持这种观点的人不止他一个,这些观点引起了戏剧性的政策逆转。上层领导集团再次对开战问题展开了争论

8月28日,近卫致电罗斯福,要求与他会晤。格鲁大使请求国内早日批准日美两国首脑会谈,他警告华盛顿“,日军惯于突然袭击”,而且日本有个传统“,民族的绝望心理会发展成为孤注一掷的决心”。然而,赫尔从截获的电报中得悉日本在东南亚军事集结,便对日本人产生了怀疑,并说服了罗斯福,在未取得圆满的协议之前不进行会晤。

9月3日上午11时,在皇宫隔壁的宫内省召开的联席会议上,海军军令部总长永野说:“ 日本各方面的物资都在减少,而敌方的力量却在渐渐地增强。再过些时候,日本会越来越软弱,以至于难于支撑下去。……我确信,现在有战胜的机会。然而,这种机会恐怕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丧失。”他要求采取先发制人的办法“,我们惟一的出路只有加速前进”。陆军参谋总长杉山提出一个新建议:“ 我们必须在10月10日之前争取达到我们的外交目的。否则,便毅然出击。不能老拖个没完没了。”在军部的坚决要求下,联席会议一致同意了下列政策:“ 为保卫和维护帝国的生存,以10月上旬为初步截止时间。在此之前,作好战争准备。到那时,如果有必要,就决心与美国、英国和荷兰开战。”作战计划已经草拟完毕,海军和陆军将同时袭击珍珠港、香港、马来亚和菲律宾。罗斯福婉拒了近卫的请求。于是,内阁便在没有争论的情况下批准了关于截止时间的政策。

9月5日,近卫进宫觐见天皇,将联席会议通过的《 帝国国策实施要领》草案上奏天皇。天皇对草案中把战备放在第一位、把外交谈判放在第二位有些担心。近卫担心天皇在御前会议上再质问军部,因此建议天皇召见两位总长。永野和杉山来到皇宫,就天皇的有关质问作了回答。最后,天皇质问杉山参谋总长说“ 万一日美两国间发生什么问题,陆军在多长时间内能解决?有把握吗?”“仅在南洋方面,打算用三个月解决!”杉山莽撞地回答。

天皇一听,马上沉下脸来厉声问道“:杉山,你曾是日华事变爆发时的陆军大臣。你别忘了,当时你说过‘一个月左右解决问题’!可是,四年过去了,问题不是还没有解决吗?”杉山没想到天皇会问这些,因而面带惊讶的神色辩解说:“ 中国疆土辽阔,无法按预定的计划作战。”天皇听了这种辩解更加愤怒,他再次提高嗓门说:“ 你说中国疆土辽阔,那太平洋不是更辽阔吗?你有什么把握说三个月能解决问题?”杉山只是低着头,一声不敢吭。永野军令部总长对此情景实在看不下去,赶紧给杉山解围说道“ 统帅部是根据大局提出计划的。现在,日美关系好像一个病人在等待手术一样。手术方案必须迅速作出。不动手术则意味着让病人逐渐衰亡。手术虽然是个极端措施,但有可能挽救病人的性命。当机立断是重要的。最高统帅部希望谈判成功,不过,如果和谈失败,手术就势在必行。”

9月6日,天皇正式召集御前会议,审议《 帝国国策实施要领》,进行战争或和平的最后抉择。近卫、永野、杉山、丰田外相和企划院总裁铃木贞一陆军中将,一个接一个地表态,都对外交谈判不抱希望,认为日本必须为战争作好准备,越快越好。铃木将军谈了国内资源令人忧愁的情况后,提出日本有三种抉择:立刻备战;继续谈判;坐以待毙。当然,第三种选择是不可想象的。日本只能从前两种中择其一。

最后,枢密院议长原嘉道发言。他在日本政界地位很高,是天皇的最高顾问,通常代表天皇说话。

他举起决定开战的草案说 这份草案似乎意味着,战争第一,外交第二。但能否把它解释为,我们将尽力开展外交,只有在没有别的法子可想时才进行战争?”

杉山刚要站起来回答,海相及川因为知道杉山在前一天已受到天皇的严厉斥责,便抢先站起来回答:“ 原议长的解释与我起草本文件的意图完全相符。”由于陆军和海军总长再没有发表意见,原嘉道显然认为,他们的沉默就是表示同意,便松了一口气说:“ 知道统帅部的意见也和海相的意见一样就放心了。”在正常情况下,御前会议应该到此结束。但这一次在事关战与和的选择上,天皇却破例地开了口。他戏剧性地从口袋里取出一张纸条,吟诵了他的祖父明治天皇40年前在对俄开战前夕所写的一首含意不明的短诗:

四海之内,本皆弟兄。胡为扰攘,致此汹汹。

天皇继续说:“ 朕定下规矩,要不时朗诵这首诗,以提醒朕牢记明治天皇对和平的热爱。你们对此有何体会?”裕仁以天使和哲学家的含糊方式说完了上述的话之后,便退出明治以来曾经屡次举行决定日本命运的御前会议的千种厅。他把惊恐不安和紧张留给了那些辅弼他的重臣们,使他们暗自忖度他不动声色的内心想法。事态表明,裕仁又以日本特有的“ 腹艺”方式说出了日本要与美国开战的决策。


user avatar   zhong-jun-ai-guo-hong-cheng-chou-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勿谓言之不预也。



随着国际局势的演变和中国抗战的发展,日本统治集团内部战略指导思想的混乱有增无减。1939年5月,德国为了在发动欧战时造成有利于己的战略态势,亟欲打破德日谈判的僵局,因而做出了很大让步,由外交部条约局局长高斯提出了妥协案。其中包括两套供选择的方案:第一套以日方意见为基础,加进德方的一些要求;第二套以德方意见为基础,加进日本的一些要求,德国虽然在表面上做了若干让步,但实质上却和过去的方案没有什么区别。日本统治集团内部又围绕着缔约对于解决“ 中国事变”的利弊问题展开了更为激烈的争论。陆军方面强调,缔结三国军事同盟将牵制美英对中国的援助,并削弱中国内部的反日和亲共主张。海军方面则认为,缔结三国军事同盟只会使西方国家加强对国民党政府的援助,并可能造成俄国的卷入,从而拖延“中国事变”的解决。

5月7日,五相会议研究了高斯方案,陆相和首相主张立即接受,但米内海相坚决反对。为讨论三国同盟问题,平沼先后召集了70多次五相会议,每次都毫无结果。

德国等得不耐烦了,便先和意大利缔结了“ 钢铁盟约”。在这一形势下,日本国内法西斯分子掀起狂热的反英运动,海军首当其冲,成为他们攻击的对象。由于海军大臣米内光政一向寡言少语,在社会上有“ 金鱼大臣—装饰”之称,因此对海军的非难主要集中在好斗的山本五十六身上。社会上到处传言,说山本是米内的真正后台老板,指责山本是阻止签订三国同盟的“ 绊脚石”和幕后策划者,是“ 亲英美分子”。

在右翼政党大日本生产党的一个团体的决议中,还专门有针对山本的内容,要搜集山本私生活方面的材料,即他同他的情妇新桥的艺妓梅龙间来往的情况,以此作为突破口,在社会上把山本搞臭,破坏他的形象。当时,海军省经常收到“ 宣言书“”、请愿书“”、劝辞书”和“ 锄奸书”。秘书官实松让还特意记下了前来递送“ 劝辞书”人的口头转告:“ 请转告山本,如果他不立即辞职的话,本同盟将呼吁全国国民,使他陷入窘境。同时,我们还要采取强有力的其他手段或措施,届时,勿谓言之不预也。”


这样,直到1939年8月,由于海军的反对和统治集团内部意见的不统一,日本与德国结盟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与此同时,德国对同日本结盟的打算也因其正与苏联打得火热而冷淡下来。8月23日,长期对立、争吵的苏德两国突然缔结了互不侵犯条约。在此之前,德国与苏联的缔约活动一直瞒着日本。8月21日,德国在断定这时把正在进行的苏德谈判通告它的东方盟友已不会有什么风险之后,才将这一消息告诉了大岛浩。大岛对纳粹政权最为倾倒的就是它作出决定的迅速和果断,现在他有充分的机会来欣赏这一点了。里宾特洛甫在准备动身前往莫斯科的晚上打电话通知了大岛,但在他上飞机之前已没有时间看到他的狼狈不堪的日本朋友了。惊恐交加的大岛半夜里求见魏茨泽克,那位德国外交部官员后来告诉里宾特洛甫说:“ 日本大使像往常一样显得谈吐自若。但同时,我却发现他的某种不安情绪随着谈话的进行而不断增长。”


当这条爆炸性的消息传到东京时,日本政府就像打开信箱却猛地碰上一群黄蜂飞出来一样,对事先没有得到通知而感到十分恼火,并且茫然不知所措,上下一片混乱。因为《 德苏互不侵犯条约》与先前德国与日本签订的《 反共产国际协定》是根本矛盾的,这不仅意味着日本原先为牵制苏联而缔结该协定的目的已经彻底告吹,还意味着日本被它所一直依靠的德国盟友出卖了。8月25日,平沼骐一郎召集了最后一次五相会议,决定停止三国同盟条约的交涉,随后便于8月28日以“ 欧洲发生了复杂离奇的新形势”为借口,全体辞职。


日本没有同德国缔结一个紧密的军事同盟条约的主要原因是,中国人民的英勇抗战牵制了日本侵略军的主要力量,打乱了它既定的侵略计划,使它陷入了进退维谷的战略窘境。日本政府、外务省的文职部门和海军官员认为,如果缔结如德方所要求的军事同盟条约的话,只会使西方国家加强对国民党政府的援助,并可能造成俄国的卷入,同时还必定加剧日本与西方国家的矛盾,从而拖延中国问题的解决。



近卫内阁紧锣密鼓积极准备同德国缔结三国同盟时,山本五十六却极力反对会将日本带入日美战争的三国同盟,不断上书吉田善吾海军大臣,阐述自己的观点。在一份意见书中,他写道:

日美战争乃世界一大不幸,对帝国来说,则在圣战数年之后,再添新的强敌,诚为国家之危机。在日美两国两败俱伤之后,苏联或德国乘机扩张,欲争霸世界,其时何国得以制衡?如德国获得胜利,我帝国以友邦而示其好意,然则德国未必将疲困的日本放在眼里。因为真正的友邦只有拥有雄厚的实力才能维持。帝国之受尊重而不断有讨好者,无非是因为我海军 有强劲的阵容。是故,为避免日美冲突,两国应寻求万般之策,对帝国来说绝不可缔结日德同盟。

吉田虽然同意山本五十六的观点,无奈内阁中陆相、外相和近卫的压力太大,而辅佐吉田的海军次官住山德太郎中将又温厚老实,被人讥称“为 海军女子学习院院长”。在这种两难的处境中,吉田终于不堪巨大的压力而病倒,并在三国同盟问题于内阁中正式通过之前三周、即9月4日辞去了海军大臣的职务。吉田中途退出内阁,松冈和东条入阁,是第二次近卫内阁引人注目、影响极大的三大人事变动。


为了使继任的海军大臣与陆军协调,海军军令部部长伏见宫博恭亲王动用了皇族的威信,举荐惯于息事宁人的及川古志郎大将接替吉田出任海军大臣。


9月15日傍晚,及川海相为统一海军意见在东京召开了海军首脑会议。海军次官丰田贞次郎主持会议,海军省军务局长阿部胜雄少将首先介绍说明了有关缔结三国同盟的经过。及川接着对自己同意三国同盟作了辩解:如果海军再继续反对三国同盟,近卫内阁只有总辞职。对海军来说,实在负担不起导致内阁垮台的责任,所以不得不同意缔结同盟条约。他要求大家表示赞成



随后,军令部总长伏见宫博恭亲王为了给会议确定基调,首先发言附合及川的观点。老资格的海军大将大角岑生便代表军事参议官表态:“ 作为军事参议官,我们赞成。”既然海军资深人物都如此表态,其后再也没有人敢于发表其他意见。至于内阁中的其他文官,都相信了东条的煽动:在混乱的现代世界上,这是日本“ 求得生存的最后希望”。然而,松冈洋右对东条等人的谋略持有异议,他反对南进,但支持签订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他认为,签订三国条约将阻止日、美发生战争。如果德国真的与美国打起来,日本也没有义务自动地援助德国。那些不同意签订三国条约的军政高级官员,因为敌不过松冈的唇枪舌剑,也违心地同意了。

1940年9月7日, 松冈外相邀请的德国特使海因里希·斯塔玛到达东京,就签订三国同盟条约进行谈判。9月10日,松冈费尽心机,以掺杂无数谎言和许诺的惯用手法与德国商定了协议。9月27日,松冈外相带着他的微笑参加了在柏林帝国总理府举行的盛大签字仪式。三国同盟条约规定:“ 日本国承认并尊重德意志国和意大利国在欧洲建设新秩序的领导地位;德意志国和意大利国承认并尊重日本在大东亚建设新秩序的领导地位。日本国、德意志国和意大利国约定,对上述方针所作的努力,互相协助。并且进一步约定,三缔约国中任何一国遭到现在尚未参加欧洲战争及日华纠纷的一国攻击时,三国须用所有政治、经济和军事手段相互援助。”


在订立三国同盟条约的同时,日本开始南进。9月23日,日军分三路侵入了印度支那北部,迈出了南进的第一步



941年7月17日,天皇命令近卫再次组阁。近卫不到24小时就组阁完毕。之所以能这样快,只是因为几乎没有多少人事更动。松冈的职位由一位与美国关系不错的海军大将丰田贞次郎担任。丰田上任后首先做的事是电告日本驻维希大使,不管维希政府决定怎么干,日本军队将于7月24日开进印度支那。期满前一天,维希政府同意日军和平开进印度支那南部。日本驻维希大使得意洋洋地给东京拍了一个电报:

法国人如此痛快接受日本要求的原因是:他们看出了我们的决心是何等坚决,我们的意志又是何等敏捷。总之,他们除让步外,别无选择。

华盛顿时间7月19日,美国方面破译了日本驻广州总领事7月14日发给外务省的一份电报,电报内容是关于日军进驻法属印度支那的详细计划。日本第25军确实从7月14日开始从广东乘船出发,先后开往海南岛的三亚。

7月24日,日本开始进军法属印度支那南部这一天,美国电台广播了“ 日本军舰出现在法属印度支那的金兰湾海面,并且有12艘日军运输舰正从海南岛南下”的新闻。7月25日,饭田祥二郎中将率领的第25军的船队从海南岛的三亚出航了。

7月28日,4万日军在印度支那南部登陆,随即占领了西贡和金兰湾,进驻了8个空军基地和2个海军基地。日本的行动大大激怒了美国。赫尔要求罗斯福对日本实行新的禁运,以示报复。7月26日晚,罗斯福下令冻结日本在美国的所有资产。接着,英国和荷兰也宣布冻结日本的资产,并废除同日本签订的条约。以后,加拿大、新西兰、埃及也采取了同样措施。


7月28日,荷兰又宣布停止履行《 日荷石油协定》,美国也于8月1日宣布完全停止对日石油输出。在亚太地区,所谓ABCD( 美、英、中、荷)包围圈最后形成。《 纽约时报》认为,这个措施“ 是除了开战以外的最严厉打击”,而日本舆论则认为“ 经济战争已宣战了”,不难想象“ 下一着会是什么”。根据海军军令部总长永野的估计,日本的石油储备只够用两年,战事一起就只够用一年半了。因此,他认为“:在这种形势下,我们还是先动手好,我们一定能打胜。”永野在一次向天皇的启奏中,预告了石油储备危机,建议决死进攻,又预言能打胜。天皇忧郁地说“:这将是背水一战”



8月4日,美方的情报部门破译了丰田外相于7月30日发给驻德大使大岛的电报。电报对日本为什么不顾苏联而南进的理由向德国作了说明。因为日本要获得南方地区的原材料,为了确保自己的生存,不得不同英美开战。

在8月6日的联席会议上,决定了调动关东军的措施,并向关东军司令梅津美治郎发出了《 第523号大陆令》命令。命令关东军在受到苏军航空部队的正式进攻时,可用航空部队向苏联境内发动进攻。为了压迫苏联放弃同英美的军事合作,停止对中国的援助,以及使苏联在远东的领土非武装化;同时也为了应付德国,并进行对苏作战准备,日本在1941年8月举行了一次规模巨大的“ 关东军特别大演习(”即“ 关特演”)。这是自明治以来日本陆军最大的集中和动员,关东军从30万猛增到70万。日本国内为这次动员而沸腾起来

。那些军界的参谋们对南进谈得津津有味。在海军军令部,一位军官说:“ 日本已被ABCD阵线包围,我们不能坐失良机。而今,惟一的出路是“打!”


面对这种形势,一直在为日美和谈进行外交活动的岩畔豪雄大佐,感到日美开战是“ 木已成舟”。虽然这样,他仍不泄气,还在遍访政府各部门进行游说。8月末,他在一次联席会议上把美日的军事潜力作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对比:钢铁是20:1,石油超过100:1,煤10:1,飞机5:1,海运2:1,劳动力5:1,总的比例是10:1。实力如此悬殊,纵有“ 大和魂”,日本也决不可能取胜。持这种观点的人不止他一个,这些观点引起了戏剧性的政策逆转。上层领导集团再次对开战问题展开了争论

8月28日,近卫致电罗斯福,要求与他会晤。格鲁大使请求国内早日批准日美两国首脑会谈,他警告华盛顿“,日军惯于突然袭击”,而且日本有个传统“,民族的绝望心理会发展成为孤注一掷的决心”。然而,赫尔从截获的电报中得悉日本在东南亚军事集结,便对日本人产生了怀疑,并说服了罗斯福,在未取得圆满的协议之前不进行会晤。


9月3日上午11时,在皇宫隔壁的宫内省召开的联席会议上,海军军令部总长永野说:“ 日本各方面的物资都在减少,而敌方的力量却在渐渐地增强。再过些时候,日本会越来越软弱,以至于难于支撑下去。……我确信,现在有战胜的机会。然而,这种机会恐怕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丧失。”他要求采取先发制人的办法“,我们惟一的出路只有加速前进”。陆军参谋总长杉山提出一个新建议:“ 我们必须在10月10日之前争取达到我们的外交目的。否则,便毅然出击。不能老拖个没完没了。”在军部的坚决要求下,联席会议一致同意了下列政策:“ 为保卫和维护帝国的生存,以10月上旬为初步截止时间。在此之前,作好战争准备。到那时,如果有必要,就决心与美国、英国和荷兰开战。”作战计划已经草拟完毕,海军和陆军将同时袭击珍珠港、香港、马来亚和菲律宾。罗斯福婉拒了近卫的请求。于是,内阁便在没有争论的情况下批准了关于截止时间的政策。


9月5日,近卫进宫觐见天皇,将联席会议通过的《 帝国国策实施要领》草案上奏天皇。天皇对草案中把战备放在第一位、把外交谈判放在第二位有些担心。近卫担心天皇在御前会议上再质问军部,因此建议天皇召见两位总长。永野和杉山来到皇宫,就天皇的有关质问作了回答。最后,天皇质问杉山参谋总长说“ 万一日美两国间发生什么问题,陆军在多长时间内能解决?有把握吗?”“ 仅在南洋方面,打算用三个月解决!”杉山莽撞地回答。

天皇一听,马上沉下脸来厉声问道“:杉山,你曾是日华事变爆发时的陆军大臣。你别忘了,当时你说过‘一个月左右解决问题’!可是,四年过去了,问题不是还没有解决吗?”杉山没想到天皇会问这些,因而面带惊讶的神色辩解说:“ 中国疆土辽阔,无法按预定的计划作战。”天皇听了这种辩解更加愤怒,他再次提高嗓门说:“ 你说中国疆土辽阔,那太平洋不是更辽阔吗?你有什么把握说三个月能解决问题?”杉山只是低着头,一声不敢吭。永野军令部总长对此情景实在看不下去,赶紧给杉山解围说道“ 统帅部是根据大局提出计划的。现在,日美关系好像一个病人在等待手术一样。手术方案必须迅速作出。不动手术则意味着让病人逐渐衰亡。手术虽然是个极端措施,但有可能挽救病人的性命。当机立断是重要的。最高统帅部希望谈判成功,不过,如果和谈失败,手术就势在必行。”


9月6日,天皇正式召集御前会议,审议《 帝国国策实施要领》,进行战争或和平的最后抉择。近卫、永野、杉山、丰田外相和企划院总裁铃木贞一陆军中将,一个接一个地表态,都对外交谈判不抱希望,认为日本必须为战争作好准备,越快越好。铃木将军谈了国内资源令人忧愁的情况后,提出日本有三种抉择:立刻备战;继续谈判;坐以待毙。当然,第三种选择是不可想象的。日本只能从前两种中择其一。


最后,枢密院议长原嘉道发言。他在日本政界地位很高,是天皇的最高顾问,通常代表天皇说话。他举起决定开战的草案说 这份草案似乎意味着,战争第一,外交第二。但能否把它解释为,我们将尽力开展外交,只有在没有别的法子可想时才进行战争?”


杉山刚要站起来回答,海相及川因为知道杉山在前一天已受到天皇的严厉斥责,便抢先站起来回答:“ 原议长的解释与我起草本文件的意图完全相符。”由于陆军和海军总长再没有发表意见,原嘉道显然认为,他们的沉默就是表示同意,便松了一口气说:“ 知道统帅部的意见也和海相的意见一样就放心了。”在正常情况下,御前会议应该到此结束。但这一次在事关战与和的选择上,天皇却破例地开了口。他戏剧性地从口袋里取出一张纸条,吟诵了他的祖父明治天皇40年前在对俄开战前夕所写的一首含意不明的短诗:

四海之内,本皆弟兄。胡为扰攘,致此汹汹。

天皇继续说:“ 朕定下规矩,要不时朗诵这首诗,以提醒朕牢记明治天皇对和平的热爱。你们对此有何体会?”裕仁以天使和哲学家的含糊方式说完了上述的话之后,便退出明治以来曾经屡次举行决定日本命运的御前会议的千种厅。他把惊恐不安和紧张留给了那些辅弼他的重臣们,使他们暗自忖度他不动声色的内心想法。事态表明,裕仁又以日本特有的“ 腹艺”方式说出了日本要与美国开战的决策。


user avatar   si-wang-54 网友的相关建议: 
      

日本占了个辽东半岛,沙俄都要三国干涉还辽。

现在你还想占东三省?瞅把你能的吧。

是斯大林管风琴不够动听还是斯大林之锤威力太小?


user avatar   SiobhanChristine 网友的相关建议: 
      

赌博破产的人为什么不赌赢了一把就见好就收?

吸毒的人为什么不吸一口尝尝鲜就见好就收?

印度为什么不占了个藏南就好好发展不见好就收?

有的国家有的人,他就是不知道什么叫见好就收,他只知道见好还能再见好,见好两次。


user avatar   excalibur-11-1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入关”是一条有去无回的路。

什么“建设大东亚共荣圈”、“打破ABCD封锁圈”、什么“阳光下的地盘”“生存空间”,花里胡哨的辞藻裹挟着老百姓去扣关,结果一去不回头。


user avatar   cui-ding-ding-2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德国和日本缺少一个教员。


user avatar   da-xiong-mao-83-67 网友的相关建议: 
      

见好就收?

日美最后一次和谈时,美国人开出的条件是:日军全面撤出中国,包括东北;中国所有的市场机会均等。

这意味着不光是七七事变前状态不可得,连9.18前的状态都无法维持,更别提七七以后的战果了。

如果答应了,日本本土卖女儿、卖血、忍饥挨饿搞出来的扩张成果,就这么没了。谁敢答应,是想被天诛国贼么?


user avatar   mars-50-4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日本:我也没想到这么容易就占了东北啊,张学良误我!我还以为中国都是这种货色呢!

德国:我也没想到这么容易就占了法国啊,法国误我!我还以为欧洲都是这种货色呢!




        

相关话题

  为何大多数人只在意苏联二战后的男女比例,反而很少有人在意中国二战后的男女比例? 
  为什么法国在二战时选择迅速投降? 
  二战美国为什么帮苏联而非德国? 
  德国古代一千多个邦国乱战是真的吗?如何统一的? 
  张学良为什么不抵抗? 
  为何在日本坐地铁甚至是新干线都不怎么需要安检恐怖袭击却不频繁? 
  如何看待日本将举行 28 年来首次大规模军演? 
  为何在日本这个国家,霸凌 (Bully) 现象会如此严重和普遍? 
  纳粹政权是由什么经济基础决定(导致)的? 
  11 月 29 日岸田文雄宣布「日本将禁止所有海外旅客入境,明日起生效」,其中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信息? 

前一个讨论
开战近两周,俄罗斯对乌克兰的特别军事行动在国家战略的角度是否已经失败?
下一个讨论
历史是如何评价戈尔巴乔夫的?





© 2024-11-0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0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