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对于《清北的无奈,迈不过的中产阶级》,大家是什么看法? 第1页

  

user avatar   wang-jia-48-31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是很正常的父母知识体系滞后造成的结果,但不应该拿出来说的和“宿命”一样。文中给出的理由是不适合分析人生规划或者职业规划这种几十年问题的。


----------


先说说近代史给了我们什么启发

中国近代史有意思就有意思在多数人的社会地位是流动性很大的,打破了某些精英人群的永保平安,万世富贵的幻想。社会中最受人追捧的遍历了工人,军人,知识分子,公务员,国企职工,民营企业家等各类。特别是妄图通过某种不变的策略一劳永逸,一直被无情打脸:

--城市青年的下乡击碎了很多人地位传承的想法;

--然后拨乱反正让考大学的一代人压过了工人阶级一代人;

--军人躲过了动乱缺发现直接大裁军后找不到出路;

--再后来城里人或者城乡结合部的农民莫名其妙凭借拆迁在财富上得到了跃升,当年顶着骂名背了贷款买下拆迁地里建起来的楼房的人今天嘴都能笑歪了。

--98国企改革很多私人莫名其妙地接受了大量纺织产能,又跳出来一堆人骂这是剥削;结果WTO之后低价拿了产能的人高兴得北都找不着了。

同样国企改革的时候煤炭低价转给私人于是一堆人跳出来说这煤也不能当饭吃啊。当时五年前听说一车煤利润买几辆路虎的时候,煤老板们练打脸都懒的打。


同理,很多阶层下降的故事也像以上案例一样在我们这里发生着。

所有人都希望自己家族的社会地位不断往上,仔细想想这并不可能。就像有人说的,没有机会了么?不是,如果承认社会是周期性前进的,在历史大规律前我们能够把握某些脉络的。当然这个问题离题太远,有机会再说。

我就是想评价一下有些答案的悲观情绪:静态的分析方法不适用于人生规划这么长的周期。

update0322

1.有观点认为教育无论怎样都是最重要的。

答:对,教育很重要。但是本题问得是中产。那么我认为过去十五年的经历告诉我们,一本二本不重要,专业不重要,05年前买房子比教育更重要。比如04年我系(土木系)毕业生,如果读博士,今天显然本科毕业买房子的比坚持读了五六年博的更接近中产。当时去地产公司的,基本可以考虑人生后半程要继续干点啥了:个人房子不是问题,又赶上了地产上升周期。

更长远看,博士的上升空间虽然大,但是多出来的几百万贷款会显著降低人对风险的承受力。于是有些高风险的机会将离这些个人杠杆很高的人远去。今天我的朋友和我说要创业,我第一个问题一定是:有车有房么。肯定的答案,我觉得可以去创业,如果是否定的,还是仔细考虑下吧。

人生和职业投资是更长的投资决策,但是方法论和投资股票,地产并无差别。教育是超长周期投资,但是考虑到现实问题(10-20年左右),某些其他因素如房产、行业选择、找单位恐怕是比“教育”这么宽泛的概念更值得思考的。

今天看,毕业生去地产公司就不太好,中学生选择it可能也有问题,公务员也不是最好的选择。买房就不如拿现金。引入周期思维后,很多问题会豁然开朗,多出不一样的角度。

最后,即使是教育,仍然有超长周期效应,历史证明选错了学习内容,几十年缓不过来的例子都是有的,比如。。。21世纪是xx的世纪害了多少中外学子。这都二十年了,还在挣扎上升,也许未来真的会爆发,但是早进坑的人,也早就没了激情了吧。不信就问问Boston囤积的几千个生物post doc去。

-----------

原答案

80年代出国的,90年代初从政的,新世纪初国企的,金融危机从政的;我们可以看到的是无论从政还是出国、亦或是去企业,总有那么一波人或许是先见之明或许是稀里糊涂地赶上了时代的大潮。当然也有很多人看到了现实的状况进行“人生的追涨杀跌”,最终导致了人生被套牢。

--如果80年代初去了国企和政府有可能浑浑噩噩混不过解放前就革命的老干部,出了国的如果有心回国都是高端人才在国内颐养天年在国外享受绿卡福利;

--90年度初的下海潮一度导致公务员没人当,结果大浪淘沙很多人被一波带走,反倒是被劝到公务员岗位的某些学生干部后来位置和上升速度都很理想;

--新世纪之初传送在清华北大的“去了四大好高档”或者其他外企,今天看看就和笑话一样,当时去了中石油或者国家电网现在是不是横着走;

--金融危机之后从政潮流又回来了,60年代的人才断档导致这一波很多80后迅速可以走上处级岗位。

这类文章的特点就是罗列一些社会现状,然后根据现状去给出静态的观点,认为社会发展是线性的、缺乏波动的、无周期的。短期问题静态思考重要,但是谈到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这么大的尺度时,似乎不妥。需要引入周期和趋势二维变脸。即大趋势方向在哪,各周期波动规律如何

1.社会观点和对形式判断有惯性效应,时间地区效应明显。

从文章里面看,案例用的都是20~25岁的大学生,那么他们的父母应该在45~55之间,这意味着什么,也就是说他们在年轻的时候应该赶上的是90年初的社会经济,加上前几年公务员火热,首先一个趋势就是这一波父母对公家是有执着的,当然会出现某些案例里面觉得从政最好的情况。也有可能55岁年龄组尝到过80年代大学生的甜头,觉得学历越高越好。

不同地域对这个问题也是看法不一的,东北的家长希望至少留在一线城市因为东北经济不好,北上广的家长一般是无所谓的因为房子没问题,江浙地区的希望子女回家,广东福建觉得做生意不错。这和地区文化是息息相关的,是有惯性的。4个例子至少我认为不足以证明地域性和时间性两个维度的。

这么说来40年代的父母最希望子女成为普通工人,因为看到了政治的不确定性。30年代的希望自己子女参军,因为有饭吃。父母一代根据自身社会阅历和当年的常识,有什么想法不很正常么?难道为了突出子女上了清华北大,父母就在职业发展上面沉默么?

--

2.父母对孩子教育的不了解这太正常了,不要动不动拿出来特意强调一下

我10年前差不多从THU毕业,你让我说现在这些小朋友们在想什么,课程有没有什么改革,专业发展培养是什么模式我都不知道。父母同身边的人不知道这太正常了,不了解可以说,不了解可以只听不做,这是解决人与人之间信息不对称的最基本能力。要是把这个当做所谓“束缚”,那么做投资的怎么去说服LP们把钱扔给基金,做医生的怎么和病人沟通,对吧,父母和身边的人不理解要想办法解决,不要动不动觉得就是个大山了。

那这帮孩子如果连父母和亲人都不能解决信息不对称,上了班3个月内还不得疯了。

3.绝对不能说父母和身边人都是缺乏知识的,至少我们应该说他们的知识是滞后的。“海龟”和“出国”至少到了10年前的2006年都是一个正面的词汇,我们可以看看以下的一张图:

速度增加的过于迅猛,可以预见的是人才过剩必然导致的是“海龟”的贬值。另外如果我们看看人均GDP的增加速度,和很多国家相比中国的发展和生活的综合差距正在缩小。按照教育3~5年的投入产出,是否出国应该考虑的是目前的存量、增速、和3~5年后的趋势。案例里面出现的问题很正常的是一种基于现状的职业生涯思考模式。

当然我要说的是任何事情如果不是基于一种发展变化的态度——与时俱进的话,炒股票会亏、买房子会亏、找配偶会亏,基本上也就这样了。

4.文中所谓的对教育的重视,并不是真正的重视,更像是一种追涨杀跌行为:即静态思维模式。

什么火就学什么——竞赛、奥数

怎么能加分就学什么——自主招生的各个科目

什么书能提分就买什么——备考

这叫投机



5.“你看看人家xxx,不是北大清华毕业不是照样工作那么好?

这就和高位买房子,高位买股票一样

首先别人亏了钱不会和你说,其次短期的优势例如工资或者所谓性价比并不能作为支撑“职业生涯”这种大周期决策的依据。在基本生活需求的满足下,尽快获得短期利益并不是做长期投资最好的策略,作为学生本人,家长就是投资人,现在投资人想要快钱。

--如果同意投资人,就换个工作赚快钱

--如果不同意,请和投资人沟通

不要说得好像这是个巨大的压力一样,要这都能成为压力,工作里不给压死。

最后,25~30岁以前的清华北大学生要是确定能进中产的话,社会不得变成和日本一样僵化的结构。我个人不觉得这是个应该用“无奈”形容的社会问题,毕竟太有宿命的意味了。


--中国社会每过10年就会有明显的变化,今天看到的种种现象如果不用动态的视角观察,大概率是未来被打脸。现在就讨论一帮还在学校上学的小孩儿能否跨入中产是比较有趣的,他们正常的节奏是10年之后才确认社会阶层。

--清华北大一直以来也不是靠所谓的毕业就去好工作、毕业就赚大钱的人打出的名堂。很多是忍得了一时低谷,最终一鸣惊人的人最后打出了两所学校的品牌。拿清华北大出来,就是一种消费文化。这种标题起得也是博眼球的意味太浓重了。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最好不要用这种对立的语气说出来。当然我也知道现在为了增加点击量就必须把孩子和父母说得好像完全来自两个世界一样。但是如果这都是对的,那买卖关系、合同关系那么得水火不容,人的社会关系还怎么相处。


user avatar   e-miao-de-nai-ba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个人的事业巅峰往往在40到50岁——也是在这个年龄段的成绩彻底决定了他,他的家庭和子女的社会阶层社会地位。我们假设一个人毕业是23岁,从现在开始往前推20年,也就是1996年时候的清北毕业生,他们现在在干嘛,做着什么工作,在社会处于什么地位,我想这篇文章的作者如果去翻翻,脸应该会肿的老高。

现在的清北毕业生在20年后能不能有那样的平均成绩,我不知道,也不敢妄言

但是我知道:

取刚毕业,事业刚起步的学生为例子,就私下断言他们逃脱不了家庭束缚拖累,不能在未来有事业成就。这是一种肤浅和傲慢

取个体的案例,概括到整体,并取耸人听闻的标题试图获取传播率。这是一种下作,而且手法行文都非常弱智。

如果想讨论社会,应该具备基本逻辑,再伟大的天才想成功也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和沉默,更何况清北未必各个是天才,按照人生规划的常识就是一个人在四五十岁时候才是这个社会的中坚力量和掌权者,也是个体人生的巅峰期,想调查学历对事业的加成作用,就必须调查这个年龄段的人。要求刚毕业或者毕业没两年的学生就一步登天成为所谓的上流阶层,开着法拉利住着小别墅,即便毕业学校是清北,这种要求也是极不公平的,更何况不要说清北,哈牛剑普耶毕业你也没辙。而借此大发感慨讨论社会如何如何,这显得非常愚蠢


user avatar   lilianc 网友的相关建议: 
      

暗合国人心态:能贪是一种能力,而清廉是一种迂腐。法治与规则则只是御下的工具——被其束缚之人自然比不上操弄规则的人。


至于说工作能力,一个格格不入的人能身居高位,能力上怎么可能反而不如行贿上去的贪官?但是舆论要这么去引导,只能说现在的社会,普遍认为贪污不可治,只能尽量“为我所用”,一厢情愿罢了。




  

相关话题

  中国古代的精英远胜过日本战国时代的精英么? 
  1976 年群众在得知粉碎四人帮后的反应如何?到底兴奋到哪种程度? 
  在历史中,到底有无黄继光、邱少云及雷锋这样的人呢?或者说有其人,但事迹是真的吗? 
  为什么七子之歌没有外东北? 
  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牺牲的军人抚恤真的很少吗?为什么? 
  为什么九十年代会有那么多人一夜暴富? 
  中国考古学的民族主义有多重?近年来又有什么改进? 
  多愁善感的人、比较容易感知的人是不是不太适合深入研究历史? 
  历史上有哪些灾难严重到打断了一个国家的崛起过程? 
  进士的去路?清三甲入翰林院是否不一定具有优势? 

前一个讨论
有哪些写出来让人尴尬到脸酸的文章或段子?
下一个讨论
和外国人打麻将是怎样的一种体验?





© 2025-01-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