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行人都知道没必要修。说句不好听的话,戴教授01年提倡编撰清史,很大程度上是羡慕90年代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所以自己也想弄个大工程
为何没必要?因为官修正史有以下四大意义
1记载意义。古代印刷术缺少,很多书籍保留不下来,所以官修正史可以有利于史料保存。
2阅读意义。古代很多人也没有机会看书,所以有一个总括性质的史书有利于阅读。
3态度意义。有利于明确修史所在朝代对所修历史的官方态度
4学术意义。二十四史大部分都可以认为是当时最有学术水平的人所编写的。这些人编写的书本身就是一部学问颇优的文史名著。
现在这四点都不存在
1史料意义。近代以来印刷术发展,大量史料得以保存。所以不但清史丧失了史料作用,即便是明史,真正科班做研究的人也是基本不用的。明朝史料非常丰富,明实录明通鉴国初群雄志略明季北略明季南略国榷都比明史好用。而且还有万历野获编一类的野史以及各种墓志铭日记留存。明朝都如此,何况清朝。清前期的研究史料还和明朝一样可以用清实录,但是已经边缘化了,因为各种内务府档案,军机处档案更好用,等到了晚清时期清实录就太弱爆了,各种档案报刊才是近代史研究的主要史料。这种情况下官修正史的记载意义完全没有。
2阅读意义。现代电脑技术发展已经让出书成为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各种关于清史的书非常多。甚至古代没有的中国通史现在也有了,看里面的清朝章节也可以。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想了解清史的人,只需要随便去京东上买一本看看就可以了。如果想了解某一个具体小事情,上知网也是可以查到的。甚至知网有的清史都没有,因为知网才是鸡毛蒜皮的研究都包括
3官方态度。现在有关清史的教材其实都可以起到这个作用。古代没有历史教材所以才需要官修正史表态。问题是也只能表一次态。而现在那么多教材版本,文革时期的历史教材和现在的都不一样,连官方态度的变迁都给你表现的明明白白的
4学者水平。这个圈内人不好明说。反正我知道这个工程里面有的教授拿完国家的钱让学生动笔写。我不知道司马迁看了会不会想我怎么没有带硕士生博士生。这点不多说了。
总之,修就修呗,反正国家有钱。据说快出来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