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者米哈伊的事迹之所以为人熟知,主要还是因为罗马尼亚国家民族构建的需要。如果从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勇敢者米哈伊对于高门(奥斯曼宫廷)政策的冲击,应该没有大部分人想象的那样大,他所谓的“罗马尼亚”统一,最后也没有打破神罗、波立和奥斯曼三者间的平衡。对于他的事迹,需要从整个16-17世纪,奥斯曼帝国对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两大附庸地统治策略来看
勇敢者米哈伊之所以能够从一个连确切出身都考证不清的低阶贵族成为瓦拉几亚的统治者,与高门一贯对待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这两个附庸国的羁縻策略有关。这两个国家在成为奥斯曼的附庸之后,其统治者绝大部分时候由高门钦定,而高门更有意加大这两个附庸统治者的轮转率,不断为这两个公国扶植新的,能够为帝国带来更多贡赋的王位竞争者,并随时撤换、处决或流放他们所认为的不称职者,导致了瓦拉几亚在1545-1594年的短短半个世纪间竟然产生了十三位统治者。高门的这种策略当然可以一定程度削弱两个公国的根基,但副作用也十分明显:任意地扶持一名外来的竞标成功者上位并不能有效地保证他们的忠诚心,相反过度频繁的更换只会导致这些投机者更坚定地倒向帝国的对立面。其实早在勇敢者米哈伊起事的差不多同一时间,摩尔达维亚公国就已经先后发生过“恐怖者”约翰三世以及“暴君”阿龙的反乱。这两位王公的绰号都源于他们对臣民的残酷统治,但也正因为他们的横征暴敛为讨得了高门的欢心才得以上位。
所以说高门真的蠢到可以相信这些人当上王公之后不会对帝国兵戈相向吗?其实在这些上位者的背后,还牵扯了更多帝国内部不同派系间的利益纠葛,让高门并不能总是从确保忠诚的人选中扶植新的上位者。比如勇敢者米哈伊能在与前任统治者瓦拉几亚的亚历山大三世的竞争中上位,背后至少依靠的三股势力:在帝国中颇具影响力的希腊裔政商家族Cantacuzenus(拜占庭帝国皇帝约翰六世·坎塔库泽努斯的后裔)、特兰西瓦尼亚王公西吉斯蒙德·巴托里的关系网络以及英国的黎凡特公司(其驻君堡的商务代表赞助了米哈伊20万弗洛林),使其最后在竞争中获得苏丹穆拉德三世的首肯。
从更广的角度来看,除了奥斯曼内部外,这两个公国也深受神圣罗马帝国和波兰-立陶宛联邦各派系的政治影响。正是有基督教国家做后盾,每一个反乱的王公才能很快地找到同盟对抗奥斯曼,但相对的,前者也不希望看到,一个可能脱离他们掌控的跨特兰西瓦尼亚-瓦拉几亚-摩尔达维亚的有力大公的诞生,这也是为什么米哈伊仅仅维持了对三个公国极短暂的控制之后,就在神罗的Giorgio Basta和波兰的扬·扎莫伊斯基的夹攻下陷入困境,最后在鲁道夫二世的授意下被作为他后援的Giorgio Basta所暗杀
勇敢的米哈伊也并非后无来者,17世纪摩尔达维亚的Gaspar Graziani和瓦拉几亚的Mihnea三世也先后掀起了对奥斯曼的反旗,而他们的上位同样受到了来自西欧基督教国家关系网的支持,从高门对整个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的一贯策略来看,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直到最后1711年Cantemir勾结俄罗斯的叛乱之后,高门才下决心彻底结束这种局面,改以和外国和其他地方的派系网没有太多瓜葛的,对战事也没有经验的君士坦丁堡本地出身的希腊家族成员出任两个公国的王公,而这个时候距离勇敢的米哈伊已经一个多世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