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开宙还是那个张开宙
《清平乐》的失败并没有让张开宙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在那里。
我一直说:“秦始皇统一六国不是电视剧,秦始皇为什么统一六国,怎么统一六国,统一六国后得到了什么,讲清楚这些东西,过程中,观众体会到肾上腺素和多巴胺,才是电视剧。”
敲黑板划重点,过程!过程!过程!观众想看的是过程!不是结果。
张导想拍:“生活虽然有一堆狗血的事情,但是,我们每一个人普通人都能通过奋斗、机遇、运气,越过越好,正如bgm所说的,生活总要迎着一点光。”
结果,张导拍成了:“生活好惨啊,但是,我们(乔家的儿女)有一个万能的大哥乔一成,他能文能武、能赚钱养家、遇事不决找大哥。而大哥乔一成自己呢?不用担心,编剧空降一个有能力家里超有钱的项南方,一顿饭之后就死心塌地爱着乔一成。”
人物扁平化、工具人化。没有大学生活、电视台(工作)生活、个人家庭生活,仿佛乔一成的一生只有乔家那几个兄弟姐妹。
偶像剧可以只有爱情,但这不是偶像剧,这是反映生活的年代剧。我们都是正常人,正常人的生活更多的生活(学习、工作、爱情、友情、亲情)。
你们有没有发现一件事:整个剧,只有乔家的儿女只有宋清远一个朋友。二强、四美、三丽、七七、齐唯民都是没有朋友/同学的,他们只有爱人和亲人。
什么是过程?举几个例子说明:
1、里面乔一成不服从分配要去考研究生,毕业后考电视台。这是不是爽文?80、90年代的研究生啊!都是精英中的精英。
观众想看的不是这个,而是“过程”——乔一成为了考上研究生付出了什么努力?其他人都是傻子吗?为什么就乔一成考上了?考上了之后怎么努力学习?结果,张导一笔带过。
2、二强和马素琴重组家庭
马素琴的儿子怎么接受二强这个后爸?二强怎么接受这个“儿子”?肯定有一个过程。张导跳过这个过程,一家三口其乐融融。观众看得一头雾水。
3、乔一成和项南方结婚了,这一对是典型的门不当户不对。
观众想看的是过程。两人生活方式、成长背景不同,怎么克服困难?为什么《三十而已》大家都说好?里面有一个细节真的拍得好。早餐男二喜欢中式(豆浆油条),女二喜欢西式(牛奶面包),尽管已经结婚了,大家还是各吃各的、吃完各自洗碗。对应现在很多年轻人“形婚”——凑合过日子。
如果张导能拍出来“项南方和乔一成”怎么克服家庭背景的差异?也能行。但只给你安排了乔家狗血的故事。
只有结果,没有过程。
《乔家的儿女》开场10集告诉你:乔家有一个不靠谱的爹,自私自利,亲妈难产去世,5个孩子过得很惨,各种糟心事。例如:蒸鸡蛋,乔爹自己吃大部分,四个孩子分剩下的一点;小儿子七七疑似得了小儿麻痹症,亲生父亲和二姨直接不管了;偷偷养鸡,唯一的鸡被居委会杀了......惨不惨,惨!观众发自内心代入5个孩子的角色,替孩子们担心和生气。
但这不是电视剧啊!
观众想看的是乔家这5个孩子怎么面对这个困难(不靠谱的爹/贫困的家庭)的过程。
普通人说理想太遥远了,但只要是人,就有追求,有目标,有上进心。
读书的时候,大家都想考第一名,上清华北大,没有人关注你最终考清华北大还是985 211,观众想看的是这个过程,为了读书考高分付出了什么努力?
工作的适合,大家都想着升职加薪,没有人想着什么时候被上司炒鱿鱼?为了工资,我们付出了那些努力?
平常的家庭生活,大家都想着父慈子孝、家庭美满。没有人希望自己妻离子散。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付出了那些努力?
.....
同样的情况发生在其他人身上。
乔四美这么努力补功课(学英语、学普通话)进那个饭店当领班,她的职场之路一帆风顺吗?肯定不是。她这么努力工作图什么啊?金钱、地位?你要拍出来啊。结果导演给你拍了乔四美和戚成钢的爱情故事。
二强不吃午饭都要省钱买香港polo衫,这就是童年二强的理想。导演把这个过程拍出来,观众自然有共鸣。但是,编剧一笔带过了。我记得我小的时候,特别羡慕班上的某些同学有nike鞋,但我爸不给我买,长大了自己能赚钱,我买了很多nike鞋,怎么都没那种感觉。
.......
《乔家的儿女》反映的是那个年代的生活。注意生活,不是爱情。生活包括学习、工作、家庭、爱情、友情等。
为什么宋清远这个角色大家都喜欢?因为这才是生活啊。生活不仅仅是家庭,还有工作、友情。你们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整个剧,乔家5个孩子出场的同事只有宋清远一人。他们的生活仿佛只有爱人和家人。没有同事,没有朋友。
张导直接把剧改名《乔家的狗血爱情故事》,导致典型的主次不分。
1、生活的感觉没了。
换了成年演员之后,穿的衣服、吃的饭菜明显变好了。观众没有了对那个特殊年代“生活”的共鸣。
九十年代的“工人下岗潮”。二强、三丽,上班上得好好的,勤勤恳恳,突然某天被通知下岗了,真的唏嘘。然后,也没有拍乔二强怎么挣扎?怎么面对这个困难?就是简单几句话,孙小茉介绍下找到了另一份工作。观众就觉得二强也不是那么惨,更没有人生目标,就一直被社会推着走。
同样的情况还有叶小朗的出国热、托福热。没有写,身边的人出国到底过得好不好?只看到了叶小朗要出国。不顾一切都要出国。然后,就离婚了,再也没有出现过。
完全浪费了80、90年代的设定。观众自然没有共鸣(多巴胺和肾上腺素)。只剩下狗血的爱情故事。配上张导那开了2倍速的剪辑,你看到了21集全员结婚,23集全员生娃,24集全员离婚,27集全员进医院,28集全员开店,突出一个离谱的剧情。
2、张开宙特别喜欢把电视剧当文艺片来拍。以二强、孙小茉和马素芹这条线为例。
孙小茉只是一个过客/工具人,推动剧情用的,从人设来看她是渣女,给自己孩子找备胎的。但是,张导花了一大堆剧情描写孙小茉的病、被陈主任PUA、和二强交往、帮二强找工作的剧情,加上演员本身的演技、颜值等关系,剧情的重点变成了二强和孙小茉的双向出轨。那段孙小茉和二强的床戏,拍的很唯美,像文艺片,被B站一堆up主剪辑做安利视频。
张导,这不是偶像剧,这是反映“生活”的年代剧。
3、bgm盲目使用
现实中应该真的有比他们家更曲折的经历,但你动不动就放bgm《生活总该迎着光亮》,然后,字幕交代剧情,强行正能量。放着bgm,几个镜头,全家的生活都变好了?就离谱。
现在我特别烦正午买的这些水军和热搜。最喜欢偷换概念,动不动就爽文警告、真实警告、高级警告。
你们再怎么洗,都救不会来这剧可怜的收视率和网络点击率。人民群众不傻,分得清楚什么是好剧,什么是滥竽充数。正午有这个时间买水军,不如挖掘一些新人导演吧。
正午为什么喜欢张开宙?
因为张开宙这个人虽然很多缺点,但是他有一个优点:他是一个细节控,画面很唯美——二强和孙小茉的镜头、乔一成和文居岸的吻戏,拍得特别像那种很高级的文艺片。
所以,他拍戏一般高开低走。以前有收视惯性一说,现在互联网时代没有这种说法了。事不过三,《清平乐》扑了,《乔家的儿女》扑了,下一部再扑就是张导在正午的最后一部戏了。
清平乐开分8.2,一路掉到6.5
乔家的儿女开分8.7,一路掉到7.8。如果《乔家的儿女》有50集,估计也会掉到6.5的水平,庆幸被减到只剩下36集,观众还没有骂完就大结局了,勉强能保住7.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