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驰敏不是视点人物,但她是观众能产生共情的人物,这也是社会犯罪类题材作品里的一种创作技巧。
张东升是个心态失衡杀了全家的中年loser;朱朝阳是个智商和心机都逆天的学霸,有个控制狂老妈,疯子后妈,黑道后舅舅;严良有个吸毒吸疯了的老爸;普普父母双亡,还有个患病的老弟。
以上的人,加在一起可以搞个全员恶人向的暴力血腥剧,但这不是这部剧发力的方向。
这部剧的风格偏现实主义,而且据我看到的一篇访谈说,第一类型是家庭,第二类型才是犯罪。那么在主角设定都那么夸张离奇的前提下,如何让这部剧落地,在现实找到一个支撑点,是编剧的重要工作。
我之前在另一个回答说过,剧组有意强化剧中的广东背景,而不是完全架空,这就是落地的第一步:有个现实参照空间。第二步,除了朱家和张家以外,为什么要让陈冠声带孙跳广场舞,为什么要让叶驰敏做题看还珠格格,因为这是普通人经常接触的真实生活和环境。事实上剧组在塑造主角的时候也用了这种方式,比如张叔叔带普普他们去吃麦当劳还给她买儿童餐,为什么那么催泪,因为这个场景这个流程大家有共鸣。
所以叶驰敏的戏剧任务不仅是做家庭对比,给叶军创造接近朱朝阳的机会,她还能让观众代入自己,相信剧里的世界是有可能存在的。毕竟学霸不常有,但大家被学霸虐的经历多少还是有的,通过叶驰敏去看朱朝阳,才是大部分人的观察视角。
总的来说,类型片有个问题是,编剧和导演创造的世界一定是超越现实的,是夸张放大的,如何让观众相信你的世界是合理存在的,需要做很多工作。如果他们不信,看着就没有共情,会出戏。
个人认为,叶驰敏是对于故事里的其他人的一个“风向标”!
我们不要忘记一件事情:“我作为观众开的是上帝视角,而故事里的人看到的就像是叶驰敏看到的是一样的!”
在《隐秘的角落》的开始,朱朝阳面对同学传过来的“作弊”纸条,他的处理方法是直接把纸条扔掉!结果被说成是:“假正经”,还遭到了报复!
而这个时候的叶驰敏,对于朱朝阳是非常不满的,所以,这个时候在她见到朱朝阳的遭遇之后,恐怕她内心闪现的词应该是:“活该!”
但是,实际上,在这个阶段,朱朝阳其实是一个真真正正的“可怜孩子”——父母离异,想通过努力学习挽回爸爸和妈妈的爱。不屑于帮助同学作弊,不想与别人争,不喜欢与同学交往,只想安安静静的学习!
在我们看完电视剧之后,再回来看这个情景,发现,“未黑化”之前的朱朝阳并不受待见!
特别是叶驰敏的父亲以警察的身份亮相的时候,我曾误以为叶驰敏会作为整个案件的“关键人”出现,但实际上,她最终只是个旁观者........
而且,相信叶驰敏的父亲会把关于朱朝阳的一切情况透露给自己的女儿!
这就像是2条向相反方向延伸的线——朱朝阳逐渐“黑化”。而作为“旁观者”的叶驰敏对于朱朝阳的态度反而越来越好.......
所以,在《隐秘的角落》的结局,当那个女生说:“那个假正经来了”的时候。
叶驰敏却一反常态的说:“别说了他了,你不知道他经历了什么!”恻隐之心,溢于言表!
要知道,这只是个开始,就像是叶驰敏的父亲把朱朝阳的情况告诉女儿,女儿之后的变化我们可以想象,叶驰敏会把她从父亲那里听到的朱朝阳的遭遇,告诉每一个之前对朱朝阳有意见的人.......
这样一来,“黑化之后的朱朝阳”反而会慢慢变的受欢迎,并融入整个集体.......
“好人”不受待见,而“坏人”更受欢迎!而叶驰敏就是这种转变的“催化剂”!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莫大的讽刺。
我们不妨仔细回想一下,在我们的人生经历中是否也出现过这样的情况?
以上是个人意见,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