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者的知识结构不同,一个取决于个人兴趣,一个取决于考试范围。
很多回答都在说这俩不是一码事,但是如果细究起来,它们背后的文化逻辑其实是一致的。
有点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意思。乍看起来像,细看又不像,但是你挖到深处又可以发现某种共通性。
先说结论,不管是nerd还是小镇做题家,都是一种文化符号,反应的是一种源自于新兴中产阶级的【生存焦虑】。
它们是针对于一个特定边缘人群构建出的刻板印象,一方面投射中产自身的焦虑,另一方面在嘲讽、歧视甚至霸凌nerd和小镇做题家的过程中获得阶级迁越的错觉和快感。
先提前放出一点,“小镇做题家”真正嘲讽的,不在于“做题”,而在于“小镇”。细说这个之前,先说说美国。
其实在近十几、二十年的美国流行文化中,nerd的含义已经改变了。
我们大多数人的印象还停留在21世纪前校园文化青春偶像剧里刻画的性格古怪、备受欺凌的nerd负面形象。
但从90年代开始,这种刻画就开始转型。
最明显的是《Friends》里面的Ross。Ross是典型的nerd:高学历,大学教授,生活能力差,常常把浪漫气氛学术化。
但就是这么个形象,人气完全碾压Joe和Chandler。导演和观众一致把剧里最受欢迎的甜心女孩配给了Ross,中间只是短暂的暧昧了一下传统意义上更受欢迎的肌肉发达头脑略简单的Joe,最终还是回归了Ross的怀抱。
Ross是第一代nerdy偶像鼻祖。
这些年大多是走这种nerdy=cute路线。
比如《生活大爆炸》里谢尔顿什么的,甚至主打青春片的迪斯尼特意拍一部影片名字就叫《Geek Charming》(Geek和nerd在很多时候可以当做同义词互换)。而且这些nerds都超有异性缘。用《Geek Charming》里面女孩的话说就是:
"Kevin has a geek charm that most girls can't resist!"
Most girls哦。
高大威猛会体育的男生已经不再是校园里最受欢迎的人了。也有越来越多的男性在交友网站上会主动使用a little nerdy这样的自我描述,女生也觉得很可爱。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转变?这其实是一个文化符号的演变。
美国人一向看重rugged individualism(粗糙或坚韧的个人主义精神),但这不是因为rugged individualism本身有多么了不起,而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它代表了一种更“先进”的生产力和更强大的生存能力。
狂野西部大开发时要生存下来,必要条件就是强悍。
要具有极度的冒险精神,勇往直前、不畏生死。这种硬汉就是20世纪3、40年代最流行的文化符号,是好莱坞电影当之无愧的主角。没看过的可以温习一下小李子和布拉德皮特拍的《好莱坞往事》,看看当年西部牛仔有多火。
然而在80年代,这种猛男文化符号被另一种形象取代了。
80年代,美国经济突飞猛进,世界大国地位确立。同时也是中产阶级迅速崛起的阶段。
贫富分化扩大,一部分人率性拥有了富裕悠闲的生活方式。他们搬到郊区的大房子里,在海边购置假期别墅,把孩子送入私校,结交和自己同一阶层的朋友。
这个阶段推崇的不再是肌肉猛男,而是Jerry Maguire。没看过这部片子的可以补一下,是一部非常经典的白人中产老片。
在这部电影中,主角不再是那些拥有牛仔气质和体格的橄榄球明星,而是为体育明星带来财富和前途的体育经纪人。
电影中最著名的台词就是“Show me the money”,一度成为当年流行语。这个片子的流行程度基本相当于冯小刚贺岁片在中国。
《Jerry Maguire》所代表的新一代标杆人物,不再是靠勇气和武力夺取土地的牛仔,而是懂得运用各种资源创造财富的新一代中产。
Jerry Maguire坐拥1千万美金合同的形象深入人心,这就是80年代新兴中产的文化符号。
而nerd,就是在这个阶段作为成功中产白男的反面或者说陪衬而产生的另一个文化符号。
首先是在校园文化的青春剧里,开始打造那种家境优渥、体育好、会社交、金发蓝眼的homecoming king、homcoming queen的形象,通常是拉拉队长,棒球队主力,兄弟会领袖,小团体的头头等。
这些其实就是最先进入中产阶级那批人的孩子,他们带领着一种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除了学习,还要打打球、骑骑马,父母拥有的金钱和资源可以帮助他们去打造环绕自己众星捧月的社交圈。
而衬托这些形象的,就是nerd。
Nerd为啥可以被用来做衬托?因为他们代表了一批来自低收入家庭或少数族裔的群体。
这些孩子通常被刻画为:
——有色人种或者贫寒出身,住在城市中心破败的公寓楼里,不善言辞,缺乏熟练的社交技能,没有那么多兴趣爱好,也没有那么多闲暇时间、也没有那么多闲钱可以参加课外活动,只会吭哧吭哧死读书。外观上,他们总是佩戴着厚厚的黑边眼镜,穿着尺寸过大的衣服,举止怪异,相貌猥琐。
世上本没有nerd,只有nerd的刻板印象。
Nerd这个文化符号产生的根源,就在于中产阶级在崛起过程中所产生的焦虑。
作为新兴的资源和财富的拥有者,他们需要构建一种刻板印象,让他们在财富积累和社会地位获得的过程中,感受到心安理得和理所当然。
而来自边缘群体的这种nerd形象,正好对应了新兴中产对自己成功密码的肯定:
——懂得学习是不够的,只有那些没有资源的人才只会学习。更要懂得获得和运用社会资源,投资社会资产(social capital)和文化资产(cultural capital),投身于一种生活方式,培养一些性格特征。正是因为“我们”具有这些“先进”的意识和性情,“我们的”成功才是必然的。
在建立Jerry Maguire和nerd这些文化符号的过程中,标志性的中产特征成为流行文化的风向标,吸引和号召着中产和奔向中产的人们加速脱去底层社会的身份认同,彻底离弃过去的生活方式,尽快完成麻雀变凤凰的华丽转身。
这其实也正是“小镇做题家”在当今中国流行起来的底层逻辑。它回应的,也同样是新兴中产的生存焦虑。
一开始我就说了,这里被嘲讽的根本就不是“做题”,而是“小镇”。很多人把重点放在了“做题”上,失之毫厘谬之千里。
你想想看,在中国现行的应试教育体制下,谁不做题?
人大附中、北京四中的孩子做的题远远超过小镇上孩子做的题。而且做题也是需要资源的。谁能做题、做到什么样的题可不是谁都具备的特权。要获取足够多的题、高质量的题、与时俱进的题、源源不断的题源,这岂是小镇青年所能拥有的优势?
今天的小镇做题家实际上就是前几年“凤凰男”的进阶版本。
重点是在“凤凰”和“小镇”上,而不是在性别和做题上。
如同美国80年代的中产阶级一样,中国的新兴城市中产们也向往着住门前有绿地的别墅,带全家人到世界各地度假旅游,培养属于中产阶级的兴趣爱好,健身、打球、摄影、滑雪,既不需要太大开销,又可以形成与非中产的对比。在培养孩子上不遗余力,报名各种兴趣班,学钢琴马术舞蹈,还要常常带出去扩展一下眼界。
同时,他们也有当年美国中产的焦虑。
如何守住并合理化自己新新获得的财富和社会地位?如何将自己和其他阶层区别开来?如何标榜自己作为新一代中产的特权和优势?
对于美国中产和中国中产来说,构建一个反面的文化符号都是一个最easy的办法。
美国当年有nerd,中国今天有凤凰男和小镇做题家。
它们所反应的其实都是新兴中产在与自身做割裂和渴望新的财富和社会地位中所流露出来的不安和自卑。
它们所投射的,是对自己过去身份的鄙视以及对一个不确定的未来朝不保夕的患得患失。
不论是美国还是中国的中产,他们都想象与构建了这样一个群体,与自己截然不同,代表着落后的生产力,里面的人来自社会贫穷和资源稀缺的底层,没见过世面,没经历过全面的发展培训,没有个性,没有兴趣爱好,除了做题和读书以外不具备任何特殊的技能,又不会弹钢琴,又不会跳芭蕾——他们就是nerd,他们就是小镇做题家。
这就是美国nerd文化与中国小镇做题家产生的相同的社会机制与文化土壤。
但是,要知道,这个阶段是暂时的。
一开始就说了,美国这些年对nerd的刻画已经有了非常大的改变。
Nerd不再是贫穷、困乏、社会底层的代表,相反,他们很多出自高知家庭,即便是少数族裔,比如亚裔,他们的父母也不是那种第一代移民打工人,而是大学教授、医生、律师。
换句话说,nerd在美国已经完成了阶级越迁,ta所代表的不再是那种底下的生产力,而是最高级的生产力。也就是,
——Smart is the new sexy, nerdy is the new charm.
学校里最受欢迎的人,也不总是体育明星、拉拉队长了,不能说完全没有,毕竟荷尔蒙旺盛的年纪嘛,但这些角色逐渐沦为配角,让位给更加聪明、好学、在某方面有特长的孩子。这些孩子身上即便有一些特别和怪异的地方,也被当做可爱看待了。
但是,不幸的是,人总会找一个假想敌。
过去是代表了贫穷和社会底层的书呆子,现在时过境迁,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让nerd或geek一下变成最受欢迎的人。那现在落在后面的是谁呢?
那些不怎么聪明、底层家庭出身、学习不好、年纪轻轻就沾染了毒品和酒的孩子们就理应被放弃吗?
铁锈带的悲叹,白垃圾、红脖子和他们的孩子,就理应承受大众和主流媒体的嘲笑和霸凌吗?
反观中国,对小镇做题家的嘲讽相信也是移过性的。但真正的问题仍然存在啊。
就算有一天小镇做题家们也都完成了城市化和阶级迁越,甚至因为生物科技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坐在电脑前啪啪啪编程成为cute的代名词,昔日的做题家们一跃成为明天的马云和马化腾,小镇做题家成为大众追逐和崇拜的对象也不是不可能的。
但到了那个时候,哪个群体又会被塑造成新的刻板印象呢?谁又将承受千年不变的鄙视、嘲讽、霸凌和欺辱呢?什么时候我们不再需要将自己的焦虑投射在他人身上,不再将自己的安全感和自信建立在对弱小人类的嘲讽和欺负上呢?
这才是我们真正要考虑的问题。
停停停,什么叫嘲笑做题家思维?明明是做题家嘲笑别人好不好?
考个985就飞上天了,张口闭口就要和带专学渣们“做人做事不在一个档次上”“眼界见识的差距无法弥补“。
如果是985计算机,那更了不得了,逆天改命专业,分分钟折跃到资产阶级那都是yy的轻的。码农引领下一次产业革命,当高等人,把不会代码的低等人当猪这种理论5年前在知乎大行其道。
这还是明面上没逼数的做题家。现在5年过去了,不知道他们还加不加得动班。
暗地里某些做题家同样恶心,整天暗搓搓的宣扬“高考智商决定论”“大学四年定终身”“本科学历一滴血“,仿佛做好了一次题就可以从首陀罗上升为婆罗门。
我就替他们挑明了吧,这一套就是在说:我做题做得好所以我是上等人。
可如果有比他们做题做的更好的,比如北大考古那位女孩子,否认他们的理论,他们就自动放弃鄙视链了。
所以他们的意思其实是:我才是人上人。
这种人的代表就是以前的bobo,你别看他整天失败自杀北极米粉Uber,实际他的意思是他才是人的下限,比他差的都是野怪。
当然了,我承认做题家确实是人上人,他们坐火车都自动被12306分配上铺。
#血滴子#
说实在的,只是回答这个问题,都是在助长一种恶劣的思维风气。
类似五毛、美分、精日、皇汉、绿蛙、小粉红、南拳、Easy girl、单身狗……这类非自嘲性的,由A对B使用的贬义标签,是人类对语言最大的恶用之一。
这是一种稀释了剂量的人格谋杀,一种微型诛心之术。
我是不会帮人确定这些血滴子到底是为什么头型准备、使用时应该怎样瞄准的。
这些杀人于无形的暗器,对于有这个动机而又必须逃脱责任的人来说,的确是大好利器。
但我教你们一种做人的原则,就是不要暗算。
你想进攻,要明明的拔剑,堂堂正正直视对方的双眼。
这的确会导致你不容易取胜,但是这在另一方面有重大得多的意义——这样的人别人不会随便怀疑你已经不宣而战。
你们将来必定会格外杰出,这会为你们带来一种最大的诅咒——人会畏惧你们的能力,害怕你们的敌意。
你能力越强,对方怀疑起你已经悄无声息的动手时脑补的空间越大。你说什么都会被怀疑是影射、暗示,做什么都会被怀疑是深谋远虑的计谋。
如果你还在任何方面展现出对暗算、阴谋的欣赏甚至羡慕,那些安全感不够的人将会全自动的成为你出乎意料的、无法理解的、不死不休的敌人。
你其实什么都没做,在你完全没有意识到的地方却会有无数你根本不记得打过交道、与你有立场冲突的人日夜惊恐,觉得你在步步紧逼,为此夜不能寐。
就如嫉妒一样,这是一种内嵌在人性底层逻辑中,用于震慑精英不可生邪念的抑制机制,是一把用于天诛的利剑。
如果你不甘平庸,自强不息,而且有任何雄心壮志,你就要记住这条绝对禁忌——
天意不允许你对任何所谓“巧妙的攻击手段”表示任何意义上的欣赏,否则必遭反噬。
因为这是敬畏你的力量而自觉与你有怨的人最大的安全保障。在ta们眼里,无所不能、深不可测的你还爱好阴谋诡计,ta们自觉得罪过你,还怎么能睡得着?
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你只要以任何形式这样做过、说过甚至想过,你都在亲手诅咒自己最大的可能性。
一分过失,都要十分的忏悔来清洗。
志在青云之上者,岂能不爱惜羽毛?
你如果就因为一点微不足道的小小恩怨、为了占那么一点微不足道的“恶心你一下你抓不到我把柄”的所谓便宜,就利令智昏,触犯这样的大禁忌,你有什么资格承受将来要把前途命运寄存到你身上的下属的托付?
配吗?
再问你自己一遍,配吗?
到时候你有什么资格抱怨人明明知道你技术最好却不肯选你?
还玩这些梗吗?
其实这是在玩自己的命。
为人父母,如果没跟子女说明白这个道理,是极大的失职。
完全不是一个意思。
美国是典型的新大陆社会,是几百年前的开拓者(不是波特兰那个)建立的以殖民点为核心的“边疆区”。这样的社会,天然需要“武将”或者说“具有强有力个体生理心理素质的个体”来作为基层组织的领导者,因为新大陆的前几代移民不仅要从事农业生产换取口粮,更要枕戈待旦应对土著和野兽,还有大型自然灾害的威胁,没有统一的大政府调动资源,只能自己保卫和救援自己——没出过国的同学,想象一下远离交通干道的西北边陲的村支书或者军垦农场一把手应该具有什么素质就知道了。
这种背景下,所谓的书呆子做题家——指只能在封闭稳定的规则体系里按部就班执行程序的个体,肯定是无法担当重要领导责任,只能作为团队中从属地位的服务人员(传统的“文书吏”形象);所以在传统美帝社会里,“领导力”往往和身体条件、勇气和意志力、复杂环境即时博弈能力、组织团队利用有利因素完成对抗性博弈的素质等等这些因素密不可分,甚至产生了“橄榄球四分卫=合格领导者”的一种潜规则。
所以说,美国人,或者说,美国人中秉承传统价值观的那一部分,即“橄榄球队员和拉拉队长们”嘲笑nerd,是一种“上对下”的嘲笑,是统治阶级及其预备队对自己的工具人们的一种秩序确认态度,你要是反抗这个嘲笑,就是“不服从社会伦理”,需要另行处理。而对大部分被统治者而言,这套文化是一种低成本的秩序洗脑,也就是说让大家默认“跟着那个大块头走准没错”以后,维持社会秩序就相对很容易。
而在中国,漫长的数千年农业文明沿革发展。但凡相对稳定的时代,我们的政治组织都建立在文法制度上,建立在宗族伦理上,而不是以暴力为纲。
特别地,唐宋之变以后,以庶族地主所有制为基本经济基础的科举制度成熟了,优秀的科举考试精英们会被赋予政治经济文化的种种特权,担负起社会的领导者的职责,这种强大的资源倾斜引导人们前赴后继努力去适应封闭的科举考试规则,从而产生了所谓的“做题家文化”。虽然,现代社会是一个工业化、城市化占主导力量的社会,农耕文明的生产条件被变革了,政治制度被推翻了,但文化惯性仍然强大,“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仍然是相当一部分人们的主流价值观念。并且确实我们的国家仍然依赖考试来选拔人才,我们的社会对封闭规则博弈下的胜利者仍然倾斜了不少的资源——尽管,远远不如农业时代的倾斜权重高。
这种情况下,网络上对于“做题家思维”的嘲笑是不难理解的。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容易发现,在这个大转折、大变局、大动荡的历史阶段,“封闭规则”博弈出的精英(无论是考写八股文还是考做数学题)都很难担负起作为主心骨的历史责任,所谓的优良成绩不过是校园里简单重复前人知识的一种智力训练,并不是现实中社会各阶层、各团体所需要的领导素质和克里斯马的组成材料。网民们嘲笑做题家思维,既是一种善意的讽谏,也是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心态的表现,更是一种“呼唤新形态的精英”的情绪。
我们的社会、国家和民族,需要的是逆流而上、处变不惊的主心骨,不需要唯唯诺诺、循规蹈矩的做题家,当然,北美新教徒社区的组织方式显然不一定适用于我们,所以不能光嘲笑做题家,还需要更多的建设性的工作,这是后话了。
回答是阉割版,完整版:
=============================================================
二者截然不同。
我所在的加州理工学院,是美国最nerd的学校,没有之一。这也是为什么生活大爆炸会把主角——以Sheldon为首的四个nerd安排在加州理工学院。
我本人在很多方面符合美国语境下的nerd,但却是小镇做题家的反面。
根据维基百科:
“Nerd通常被翻译成怪胎、怪咖,是英语俚语中一个稍含贬义的用语,一般指偏爱钻研书本知识,将大量闲暇用于脑力工作,对流行文化不感兴趣,而不愿或不善于体育活动或其他社会活动的人。在美国中学和大学文化中则通指那些专心一致刻苦学习,不会和人交往又行为举止尴尬的学生。”
Nerd除了不善于与人交往等常见缺点之外,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在兴趣爱好层面对流行文化不感兴趣,而比较喜欢对脑力要求较高的知识性领域,比如物理、CS、历史等。北美典型的nerd是各种科技geek。
小镇做题家,强调的是由于内卷等原因,将绝大部分时间花在做题上,原因并不是热爱该学科,而是生存压力所迫,竭尽所能争取更好的排名。本质上是一种零和游戏。
这些做题家到了大学阶段,或者因为压力骤减而一泻千里,沉湎网游;或者因为路径依赖继续做题刷GPA,保研。但是他们未必对所学科目感兴趣,仅仅是为了搏一个好的出路罢了。
与之相反,Nerd并不会把绝大多数时间花在做题上。以我自己为例。我是一个从小好奇心极强的人,绝大部分时间精力都花在满足好奇心上,除此之外,对各种流行的事务毫无兴趣。我从小最感谢的是历史,从10岁开始读三国志、史记、资治通鉴原文。后来兴趣扩展到政治、古典文学等各种文科外加物理上。与之相应的,我对不能满足好奇心的事务毫无兴趣,尤其对重复性的做题厌恶至极。我认为知识理解了就足够了,没有必要投入大量时间重复做题,仅仅是为了提高解题速度与技巧。
我经常不做作业,也因此成为老师批斗的对象。不过我和一般的“坏学生”不同,我很小的时候就非常清楚学习是为自己学的,只是我不喜欢中国的教育模式。我不听课是因为老师讲的太慢,不做作业是因为作业太简单。但是我会在上课的时候自己看书,然后适当的做一些有帮助的作业。
但是我宁愿不做作业,也不会抄作业,因为抄作业是纯粹浪费时间。后来实在被罚站找家长弄的烦了,我就想到一个办法。像语文、历史、政治这样需要大段论述的作业,我就抄唐诗宋词、笠翁对韵这样本来我就准备背的内容。反正老师只会看做不做,不会看具体写了什么。抄这些能帮助我背诵,也顺便解决了被老师家长批斗的问题,一石二鸟。
作为班里成绩数一数二的学生,我和“做题家“关系相对一般,但是和”坏学生“关系较好。这些同学经常找我要作业抄,而我则会苦口婆心的劝他们,学习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老师家长,抄作业是浪费时间,做作业是对你们是有好处的。有的同学还把我劝他们好好学习告诉家长,其家长在家长会上当面感谢我妈教导有方,让我妈和班主任颇感意外。
我对做题家并无恶意,因为我非常明白,由于中国教育资源有限,目前的情况下,对于绝大部分人,改变命运只有做题这华山一条道。
人的成功主要有三要素:出身、努力、运气。
出身包括一切与投胎有关的因素,比如智商、相貌、家庭背景。智商和相貌主要由先天决定,后天虽有影响,但主要是6岁之前。此阶段幼儿本身主观能动性发挥的作用可以忽略,主要还是家庭决定。
运气是除了出身和努力之外的总和,包括大环境、偶然因素等。理论上出身也是运气的一部分,甚至是否意识到努力的重要性,是否有足够的意志力强迫自己去努力同样是由运气决定。一切皆是运气,但是这样一来就没有讨论的价值了。
出身和运气都是不可控因素,主观能动性决定的只有努力与否。在当今中国,对大部分普通人来说,努力的方向就是做题。
对大部分人来说,想改变命运,从农村到城市,从底层到中高层,真的只能靠做题。
我个人认为,一个社会,让通过自身的努力的人获取成功,比通过出身和运气等不可控因素的人成功,更合理,也更公平。
相比之下,我更愿意看到努力做题的人成功,而不是长得好看或者运气好的人成功,比如各种流量明星。
无论如何,按努力分配,强于按运气分配或按脸分配。
诚然,高考是零和博弈,名校只能录取这么多人。但是筛选出原因努力的做题家,逼大部分人把时间花在做题上,已经是一个相当不坏的制度。考虑到我国国情,在保证一定程度的公平和社会流动的前提下,我想象不出更好的制度。
我比较能理解做题家的焦虑。对大部分普通人来说,只有读书改变命运这华山一条道。丁真这样靠脸和运气爆红,而做题家在社会上碰壁,饱受房价、996折磨,反差过于明显。
我们是应该允许一部分人人按运气分配或按脸分配,但是爆炒这些人对社会是什么影响?为什么官媒也来大规模宣传?
我不知道中国青年报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让做题家认命?继续内卷996,为国接盘?
我只希望,在阶级固化日益加剧的今天,不要把普通人通过读书改变命运这条路堵死。
按照 @寒冰射手曹草草 对做题家的定义:
1.试图使用单一的标准和价值体系给人分为三六九等。
2.试图使用单一的方式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切问题。
3.试图使用单一要素塑造自己的人生价值。
要摒弃的是做题家思维,而不是恶意嘲讽做题家群体。在从另一个角度看,那些只会运动和走A的米国人其实是另一种做题家,而这些另类“做题家”对米国反智乱象的影响也是可见的。
价值观多元化从来不是什么坏事,单一的运动和单一的做题都不行的,“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才行。
看了一圈答案要么总结不到位,要么特别晦涩。还是举例容易理解:
现在有一本:五年高考·三年模拟
什么是nerd:做完了感到一阵空虚,然后去找个黄冈密卷接着刷,直到把所有模拟题都刷完了高考还没开始,自己开始刷大学课程,这叫nerd。
什么是做题家:做完了开始估分,看看同学,比自己刷的快还是慢,分数高还是低,快乐来源于排名。琢磨着自己能上啥学校,别人不能上啥学校。
什么是小镇做题家:就是把世界上那些考试以外的东西也看成做题,因为标准答案只有一个,所以他们的价值观停留这个上面。所以如果有人的观点和自己不一样,那么自己对==别人错了,别人对==自己错了。
所以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就先要证明那些和自己不一样的人都错了。
怎么证明自己过得好?先证明别人过的没自己好。所以对有些人来说,别人比他过得好,有时候本身是一种罪过,因为这个证明他自己过的不够好(就像考试里,别人分高了,你的名次就低了)。所以如果自己要996,那不需要996的那些人就该死。
BTW:这个回答下里面就有很多小镇做题家们,医不自医。
整个网络的话语权,都是在小镇做题家手里。谁还嘲笑得到他们?“小镇做题家”不就是“沪漂”、“京漂”吗?
在他们看来,上海、北京都是他们建设的。他们来之前,一个是小渔村,一个是土鳖胡同。那里的人都是莫名其妙的优越感。
家乡?那些七大姑八大姨,非要问工资,低了就嘲笑,高了就妒忌。这些人愚昧落后的人,很难教化,过年都懒得回去。
十篇网文,九篇半是为小镇做题家叫苦的:家乡回不去兮,城里留不下;全世界都轻松兮,只有我们在“打拼”。
书呆子起码读书多。
做题家读的书可真是不多。
“人的命运如同海上漂浮的落叶”。只要做题家读过并且理解这句话,就不会再继续他们做题刷任务式的生活。
做题家的问题是把生活过成游戏。坚信只要刷任务就能拿到奖励,而他们的一生中没有除了“刷任务拿奖”以外的任何内容。考进个985,每年赚上几十上百万,给孩子的业余时间塞满各种有用没用的兴趣班,把他们送上自己的轨道,只不过所有的事情成本都要涨十倍。这就是他们的循环。“书”的世界中展现的所有真理都会被他们扭曲和误解,以便执行这个让他们乐在其中的轮回。
嘲笑做题家,嘲笑的是这样的生活理念和价值观。用分数判断学生,用收入判断成人。把所有的过程都量化成数字就能找到“成功”的捷径,并且刻意忽略所有不能量化的因素。
而他们往往就栽在无法用数字表达,无法和他人比较的因素上。
追求高收入,职业“光鲜”,外表“完美”需要很多的努力。但是如果一个人为这些努力了一辈子也不幸福快乐,那这些人就是贪小便宜吃大亏的糊涂蛋。
做题家其实也会抱怨捧高踩低的社会。但是他们抱怨,一是因为他们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胜利者;二是为了展示他们是个有反思有“深度”的人。他们抱怨自己为了“生存”如何艰辛地工作,但是事实上他们离冻馁之虞还十分遥远。
如果做题家只是喜欢做题,为了做题什么都可以不要,那么做题家就没什么好被嘲笑的。
如果做题家是为了“赢”,那么早晚有一天会输。
读书才能远离做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