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战争看似时间短,实则不间断的打了五年,这在历史上是罕见的。既然两国的战争历年经久,怎可能由一战定胜负?垓下时项羽已经山穷水尽,失败是必然的事情。
垓下之战前楚汉形势如此:
是时,汉兵盛食多,项王兵罢食绝。
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之。楚兵罢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
此题我不谈刘项成败的原因,只对比汉四年双方客观上的优劣。
一、兵粮
刘邦:
汉王得韩信军,复大振。
留四日,复如军,军广武。关中兵益出。
北貉、燕人来致枭骑助汉。
项王之南走阳夏,彭越复下昌邑旁二十馀城,得穀十馀万斛,以给汉王食。
项羽:
士卒半渡,汉击之,大破楚军,尽得楚国金玉货赂。
龙且水东军散走,齐王广亡去。信遂追北至城阳,皆虏楚卒。
使卢绾、刘贾将卒二万人,骑数百,渡白马津入楚地,佐彭越烧楚积聚。
汉三年六月项羽围成皋,刘邦出逃得韩信军后复大振。此后刘邦夺回成皋,与项羽在广武对峙将近一年时间,直到鸿沟约和都没有再大败过,战损不会太多。加之关中卒的补充,汉军兵力强盛。
项羽则在汉四年接连遭遇曹咎、龙且两次大败,损失惨重。撤退到垓下时楚军兵力不到十万,汉军与诸侯军则有数十万。
钱粮方面,刘邦不仅有萧何补充,彭越也会将抢夺楚军的粮食给汉军。
而项羽一直摆脱不了彭越的骚扰,汉三年八月刘邦又派刘贾帮助彭越一起毁坏楚国粮草,致使楚军补给困难。直到垓下之战,楚军是「兵少食尽」。
二、诸侯
楚汉战争并不只是刘邦项羽两个人的战争,他们都需要获得诸侯的支持。到垓下之战前,天下诸侯几乎都与汉军连和。
亲汉派:
淮南王英布、赵王张耳、燕王臧荼、齐王韩信、衡山王吴芮、韩王信、魏相彭越
亲楚派:
临江王共尉
项羽曾试图拉拢诸侯中实力最强的韩信,劝他反汉与楚连和,但被拒绝。
反倒是刘邦引诱身在九江的楚国大司马周殷叛楚,使项羽又失去了一个重要助力。
三、军事
项羽看似没有败仗,实则楚国军事上接连败北,已经到了都城不守的地步。
在韩信平齐以前,北方的战况如何不能直接威胁到楚国。可齐国不同,紧邻楚国的地势让韩信随时可以对楚军发起有力攻击,以至于龙且被杀后项羽有了惧怕之心,派人游说,他明白,若不拉拢,韩信下一步军事行动便是直接针对楚国。
可惜韩信最终选择继续效忠汉王,派汉将灌婴向楚国腹地进军:
齐地已定,韩信自立为齐王,使婴别将击楚将公杲於鲁北,破之。转南,破薛郡长,身虏骑将一人。攻博阳,前至下相以东南僮、取虑、徐。度淮,尽降其城邑,至广陵。项羽使项声、薛公、郯公复定淮北。婴度淮北,击破项声、郯公下邳,斩薛公,下下邳,击破楚骑於平阳,遂降彭城,虏柱国项佗,降留、薛、沛、酂、萧、相。攻苦、谯,复得亚将周兰。与汉王会颐乡。
灌婴的活动区域没法精准确定,但无疑范围极广,姑且用地图大体呈现:
至少能确认薛郡、泗水郡北部围绕彭城区域、东海郡南部被灌婴占领,他一直打到长江边上。又回军拿下楚都彭城,然后西进到陈郡与汉王会合。
对比项羽撤退路线。一是他回不了彭城,只能往江东方面走。二是从阳夏、固陵、陈、垓下,再到垓下败后逃往东城、乌江,一直延着汉军占领区的边缘在走。东面的东海郡被占,西边的九江也反,他只能从中间穿插到长江边,可以说窘迫到了一个地步。
鸿沟和约就是个笑话,刘邦欲西归应当也是作秀。毕竟灌婴都未停止军事行动,项羽也不敢回彭城。一方加紧攻击,一方考虑撤退,汉对楚有绝对优势,这个约和没什么意义,双方大概都心知肚明的。到垓下之战后,即便项羽渡江也不过有二郡之地,绝不可能以此抵抗汉军,失败早已是定局。
若非要定一个节点,可以说韩信平齐后项羽就败局已定,因为「西与大王会于荥阳」的策略随时可以施行。齐国在楚国东北部,威胁楚国大后方,这与彭越小规模骚扰完全不是一个量级。刘邦与韩信一西一东威胁项羽,成夹击之势。项羽若选择回军抵抗韩信,则刘邦从荥阳一线往东推进。他选择继续与刘邦对峙,结果便是历史上已经发生的,韩信派灌婴打穿了楚国大后方。项羽曾派项声在淮北垂死挣扎,可惜挡不住灌婴的回军。
顺便安利下我写的《楚汉史述论》,叙述了楚汉战争的详细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