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了一圈大家的回答,感觉心挺累的。
药品三要素:有效、安全、质量可控。
高赞回答用了很大的篇幅来证明:
开门见山:有毒,但毒性不大,而且可控。
那么我想开门见山的问下:
细辛能治什么病?是值得患者要冒着肝肾损害的风险去服用的“有毒但毒性可控”的药材吗?
请问下细辛对什么疾病有特效,收益风险比有多高?
@骑车的叉烧 正好,我想问下你,马兜铃酸算是细辛的有害杂质还是活性成分?如果是有害杂质,那基因毒性杂质的计算就是这么严格,不服你去找CDE辩;如果是活性成分,emmmmm,你怎么说都对!
@骑车的叉烧 请你正面回答这个问题(多写几遍不然怕你看不到):
至于你给的有效性证据,如下图所示,你先问问CDE认不认吧,好吗?
根据我初步了解的情况,网络药理学的概念如下:
2007年英国Dundee大学药理学家Andrew L. Hopkins率先提出了网络药理学”概念。该概念是基于系统生物学、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多向药理学等学科的理论,运用组学、高通量筛选、网络可视化及网络分析等技术揭示药物、基因、靶点、疾病之间复杂的生物网络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预测药物的药理学机制并通过相应的实验来验证、评估药物的药效、不良反应及作用机制,发现高效低毒的药物。网络药理学是基于系统生物学的理论,对生物系统的网络分析,选取特定信号节点进行多靶点药物分子设计的新学科。网络药理学强调对信号通路的多途径调节,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降低毒副作用,从而提高新药临床试验的成功率,节省药物的研发费用。
认为网络药理学能够替代临床试验,你们品,你们细品。
21世纪最大的惊喜,隔空喊话。
@骑车的叉烧 现在我的观点是:
我不需要举出临床有毒的文献,就可以否定“细辛可以药用”这个观点,不过好像临床报道细辛中毒的文献也不少?嗯,对了,你肯定要说,这都是过量服用的。你说是就是咯~
正好翻到一篇文献,我就截图放这里吧。
顺便附上我之前的一篇回答:
部分重点摘出:
根据CPDB的毒性数据以及ICH M7的基毒杂质指导原则中推荐的计算方式,细辛中马兜铃酸的安全剂量为1.41ng/g。
马兜铃酸是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致癌物清单中的I类致癌物之一。
马兜铃酸在大鼠中的半数致癌量(TD50)为0.0141mg/kg/天,马兜铃酸的沙门氏菌致突变试验的结果为:阳性。
马兜铃酸的PDE(Permitted Daily Exposure,是指某物质被允许摄入而不产生毒性的日平均最大剂量,单位为mg/天)值为:0.0141mg/kg/天÷50000×50kg=0.0141μg/天(TD50值简单线性外推50000倍使患癌风险降低为十万分之一,再乘以成年人体重系数,50kg)。
在细辛中,马兜铃酸的安全限度应为:0.0141μg/天÷(3g/天)=0.0047μg/g=4.7ng/g
中国药典中对于马兜铃酸的限度要求为10000ng/g。
马兜铃酸微溶于水。微溶,系指溶质1g能在100~不到1000ml中溶解。极微溶解,系指溶质1g能在1000~不到10000ml中溶解。
假设一碗药汤的体积为250ml,其中可溶解的马兜铃酸量为(1g/10000ml)×250ml=25mg/ml。
还看不明白的话继续算:
1g细辛中含马兜铃酸不得过10000ng(按中国药典要求),假定1g细辛中马兜铃酸实际含量为限度的10%,也就是1000ng,在煎煮过程中损失80%,剩下的200ng在250ml药汤的浓度为0.8ng/ml,小于其实际可溶解的量(25mg/ml)。
最后,这一碗250ml药汤中剩余的200ng马兜铃酸,仍然远超马兜铃酸的安全剂量14.1ng/天。
还有什么疑问么?下课!
药品的定义不是由你下的,是不是药品你说了也不算,说出这种话只能显现出你胡搅蛮缠。
贴的文献更是可笑,生动演绎了何谓“自打嘴巴”:
贴这篇文章就更好玩了,文章里清楚明白地写着细辛中毒的主要原因:
你用大鼠TD50推0.0141ug/d是安全剂量,没问题,但这个数字的含义是:
2020年我国男性的平均寿命是73.64岁,取整数73,也就是说:假设一个人,从他21岁的第一天起体重恒定在50公斤,每天服0.0141ug马兜铃酸直到死去,他的患癌风险都不会因此上升。这期间他摄入的马兜铃酸总量是多少呢?答案是:
53x365x0.0141=272.7645ug
要从符合药典标准的细辛中摄入这么多马兜铃酸,需要打粉吞服27g。
看起来很少是不是?别忘了,水煎液有“过滤”马兜铃酸的作用。下文提到北中医对细辛水煎液马兜铃酸含量的测定,6g细辛单品水煎液的含量3.2ug,复方还会进一步降低。以该数据为准,要摄入272.7645ug马兜铃酸,需要连续服用6g细辛单品水煎液85天才能达到,清肺排毒汤则要181天。
那么短期内摄入的安全剂量是多少?不知道。但是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推出——
在动物实验中,马兜铃酸引起肾脏病变远比产生癌症要快,即:发生癌变前,一定先发生马兜铃酸肾病(AAN)。
AAN的典型病理改变是怎么样的呢?是肾小管萎缩和肾间质纤维化。
实际呢?根据流行病学研究,我国肾病的主要原因是肾小球肾炎,其后是高血压和糖尿病,
据此判断:
细辛是马兜铃科植物,植株含马兜铃酸,这个不假。但是,中药细辛的来源并不是植物全株,而是根和根茎。上世纪60年代,由于药源紧缺曾经把细辛的药用部位定为全株,但2005年的药典修正了这一点,把药用部位重新限定为根茎。
为什么要强调用药部位?因为不同部位的马兜铃酸含量是不一样的。
朱振兴[1]、侯帅红[2]、Zhao[3]和蔡少青[4]分别报道,植物细辛的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马兜铃酸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侯帅红报道在细辛的地下部分中未检出马兜铃酸,Zhao和蔡少青报道细辛的地下部分含马兜铃酸在2ug/g以下。
另外据臧埔报道[5],不同产地的细辛,马兜铃酸含量也有很大差别。如果按马兜铃总酸计,含量最高和最低的样品相差3倍多,按马兜铃酸A计能达到4倍。
答案是炮制脱毒。据严建业报道[6],细辛炒焦和碱醋制可以有效脱去所含的马兜铃酸,其中炒焦去除率可达63%。
配伍减毒是中医运用中药的特点之一,这个特点在细辛上也有体现。新冠肺炎疫情的通用方“清肺排毒汤”所用的细辛超过了药典规定量一倍(6g),曾引发广泛关注。陈奕君针对此作了研究,对比清肺排毒汤、6g单味细辛的水煎液和70%甲醇提取液马兜铃酸含量,实验结果证实配伍可以有效降低马兜铃酸溶出。
除了马兜铃酸,细辛还有两个有毒成分,甲基丁香酚和黄樟醚。但这个问题处理起来比马兜铃酸简单得多——两者都不耐热,经长时间煎煮后可有效消除[7]。
先看急性毒性。马国秀等[8]将细辛水煎液浓缩后与挥发油混合,制成每毫升相当于细辛原药1克(1g/ml)的浸膏,按40g/kg的剂量给小鼠一次性口服,连续观察一周,无一死亡。该剂量相当于60kg体重的人类一次性口服264g,而且不是单纯水煎液,而是水煎液+全部挥发油,后者的黄樟醚含量远高于水煎液。不过本文结论有瑕疵,这个剂量应该是药典剂量的264-88倍,作者打多了一个0。
湖北中医学院(今湖北中医药大学)的研究人员自2007年起做了一系列慢性毒性实验[9][10][11][12],用单味细辛研粉,按高、中、低剂量(0.27g/kg/d、0.95g/kg/d、1.72g/kg/d)与蒸馏水调配为药液给大鼠灌服,连续4周,与正常食水2周作为恢复期,恢复期满后分别观察肝、肾、心、肺的损伤程度。实验结果显示:
这一系列实验证明细辛的毒性轻微且可逆,但是有以下几个不足:
也就是说,在实际使用方式(水煎液,配伍,短期使用)下,造成的损伤比以上实验中的低剂量组更轻微,甚至没有损伤。
这一点在上海交通大学的研究结果[13]中得到充分印证。研究人员设置了散剂、单味水煎液和麻黄附子细辛汤(复方)水煎液三种给药方式,又在各给药方式下分别设置高、中、低三个剂量组,其中低剂量组为6.6g/kg,相当于60kg正常人60g剂量,药典剂量上限的20倍。
实验结果如下:
从结果中可以看出,散剂毒性最强,水煎液毒性大大减少,复方水煎液毒性又比水煎液低一个量级。病理结果如下:
复方水煎液+低剂量组没有任何损伤
在“结论”部分,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
再强调一遍,这是上海交大的研究结果。
有,但极少,而且都由大剂量直接吞服引起。
以“细辛中毒”为关键词在cnki搜索,只有21个结果,其中真正的细辛中毒病例报告不到一半,近10年只有一例,用的还不是细辛,而是金粟兰科的四叶细辛:
http://m.cnki.net/cnkiday/appdownzwj.html?type=CJFD&id=XCYY201907025 (二维码自动识别)
迄今为止全世界唯一一例细辛中毒导致肾损伤在台湾,当事人把细辛研粉直接吞服,而且该药粉里还有其他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