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不重要,要看量级。
“脱离剂量谈毒性就是耍流氓”。
1.对人耳(普通)来讲,理想状态下所能感知到的纯单音变化最小幅度约为0.3dB。[1]
2.对人耳(普通)来讲,在最敏感的500Hz~2kHz范围你所能感知到的频率变化一般是0.2%。[2]
3.对人耳(普通)来讲,THD(总谐波失真)是个不太敏感的指标,低次谐波失真能被感知的变化最小量一般在1%上下。[3]
4.对人耳(普通)来讲,立体声分离度一般要高于20dB,才能获得较好的立体声感知效果。[4]
5.对人耳(普通)来讲,听阈一般是0~120dB、20—20KHz。
所以一般整个系统的非线性失真低于1%的时候,对大部分人来说基本就很难察觉了。而这个指标……
这是某便携播放器的耳机输出失真指标,你们感受一下。
这就是为什么我多次指出,在目前阶段,一般系统的最大瓶颈在于耳机/音箱,而不是播放器和功放的原因。这是KH120的失真,你再感受感受
一般听音环境自带30dB起的基础噪音,标准监听音量在85dB左右,你算算这换算成TND+N的话相当于多少?所以说到底不是非线性失真不重要,而是我们在解决非线性失真以前还有好多东西需要解决,而目前的系统已经能把非线性失真降低到一个比较理想的状态了,所以不要过度纠结这个指标。要是搁N多年前非线失真动辄百分之十几那会这当然是个问题,而且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可关键是随着数字音频和电声学技术的进步现在正规大厂的东西都不会出现这么惨不忍睹的情况了(说个有意思的,说不定现在失真最大的环节是音乐的制作环节,很多时候制作人为了营造出特殊效果会用插件给声音加失真……)
很多人的问题是对很低的非线失真耿耿于怀,结果对中频上+6dB的大包熟视无睹,房间没有隔音常年40dB起的环境噪音,然后信誓旦旦地说,自己能够听出来0.01%非线失真的变化,花了大钱立志要解决这个问题……
你说这是图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