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其实日本学界也没有具体的结论。我只能稍微说一下个人的看法。
在1274年爆发的第一次元日战争,也就日方所称的“文永之役”,元军肯定依次攻陷了对马岛和壹岐岛。
根据《八幡愚童训》的说法,元军在十月五日下午四点抵达对马,并且在第二天与对马岛守护代宗资国(书中称宗助国)率领的八十余人在须贺浦发生战斗,宗资国等全部战死。根据《日莲书状》的说法,元军见到男人就杀,女人则在手上穿洞用绳子串起来绑在船上掠为奴隶[1]。
对马岛本身流传下来的《宗家文书》中,也有三根郡司甲斐六郎战死于峰浦、比护郡司下野次郎战死于比胜田浦,与良郡司越前五郎战死于加志浦的记载。虽然当时对马岛并无郡司只有乡长,这种“记载”明显存在问题,但是某种程度反映了在对马岛人的记忆中,文永之役里元军的入侵遍布了整个西海岸。
此外,《高丽史·金方庆传》提到:“入對馬島擊殺甚衆”,而《元史·日本传》中忽必烈在此后的弘安之役出征前也特意嘱托东路军和江南军将领:
“朕聞漢人言,取人家國,欲得百姓土地。若盡殺百姓,徒得地何用。”
似乎都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元军在文永之役中杀掠非常惨重,对对马岛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这可能是元军在文永之役中放弃对马岛的原因之一。
另外,虽然在十月二十日于九州岛今津、百道滨、箱崎(都在目前的福冈市内)的战斗中元军占据优势,但是仍旧主动撤退,撤退的原因有多种说法[2],但绝非因为风暴撤退(这种说法是日本学者池内宏误读《高丽史》造成的)。元军遭遇风暴的地点,可参考《安国论私抄》以下记载:
又或記云十一歟月二十四日ニ聞フル定、蒙古ノ船ヤブレテ浦浦ニ打挙ル、数、對嶋ニ一艘、壹岐百三十艘、ヲロ嶋二艘、鹿嶋二艘、ムナカタニ二艘、カラチシマ三艘、アクノ郡七艘又壹岐三艘、已上百二十四艘、是ハ目ニ見ユル分齊也。
由此可见,壹岐岛一带被抛弃的船只最多(133艘),远远超出其他地区,加上《高丽史》中元军在壹岐“战败”[3]的说法来看,元军应该是在撤退几日后行驶到壹岐岛附近的海域、遭遇风暴而损失惨重的,目前考古成果证实壹岐岛附近残留有不少元军船只的压舱石,而在博多湾没有发现,更加验证了这一说法。
考虑到《高丽史》记载联军至少在十一月二十七日前已还于合浦,从十月二十日撤军时开始算起花费了约一个月,显然是严重超时了。可能是元军遇到风暴后,中途在壹岐岛或者对马岛进行了整顿。这段时间元军的停留应该对对马岛造成了更加严重的破坏:
冬十月,入其國,敗之。而官軍不整,又矢盡,惟虜掠四境而歸。
由于元军统帅忻都等在元军尚且没有什么损失的时候,放弃了继续攻打日本的打算,显然在遭遇风暴损失惨重后,短期内更不会再对日本用兵。
对马岛本身就土地贫瘠,产生粮食很少,严重依赖于朝鲜和日本之间的贸易生存,加上元军的严重破坏,使得驻军无法通过对马岛本身获取补给,那么元军继续占据对马岛,无期限的等待下一次征日的意义就不是很大了,毕竟对马岛的守军对于元军来说完全是螳臂当车,下一次再度发起进攻,对马岛也是无力抵抗的。
至少从《安国论私抄》的说法来看,当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时,前去侦查元军动态的日方侦察兵已经抵达对马岛,并且没有发生战斗,可能当时元军已经撤离了对马岛,在几天后全部返回合浦,结束了第一次战争。
对于1281年的元日第二次战争,也就是“弘安之役“,日本学界关于这次战争中元军攻占对马和壹岐两岛的过程较有争议,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元军应该进攻过对马岛。《元史·世祖本纪八》有以下记载:
“六月……壬午……日本行省臣遣使來言:‘大軍駐巨濟島,至對馬島獲島人,言太宰府西六十里舊有戍軍已調出戰,宜乘虛擣之。‘詔曰:‘軍事卿等當自權衡之。’“
由于当时忽必烈应该人在上都,所以东路军擒获对马岛人得知太宰府消息的事情应该发生在至少一个月前,大概在五月左右。然而,高丽史中却对于攻打对马岛的事情只字未提,只是在《高丽史·金方庆传》如此记载:
“至日本世界村大明浦,使通事金貯激喩之,周鼎先與倭交鋒,諸軍皆下與戦,郎将康彦、康師子等死之。六月,方慶、周鼎、球、朴之亮、荊萬戶等與日本兵合戰,斬三百餘級。日本兵突進,官軍潰……“
另外,《高丽史·忠烈王世家二》则表示:
癸亥,行省摠把報:「是月二十六日,諸軍向一岐島,忽魯勿塔船軍一百十三人,梢手三十六人遭風,失其所之。」遣郞將柳庇,告于元。
《高丽史》之后编辑的《高丽史节要》中对于攻打“世界村大明浦”和路过壹岐岛的顺序记载如此:
五月……辛酉,忻都、茶丘、金方慶至日本世界村大明浦, 使通事金貯檄諭之。 金周鼎先與倭交鋒, 諸軍皆下與戰, 郞將康彦、康師子等死之。 諸軍向一歧島, 船軍一百十三人梢工三十六人遭風, 失其所之。遣郞將柳庇告于元。
考虑到元军应该攻打过对马岛,因此战前的日本历史学家池内宏认为“世界村大明浦”是在对马岛的上县郡佐贺村,当地有一个小神社叫“宗形(像)大明神”,因此被叫做大明浦。而攻打对马岛是在五月二十一日左右。
但是这种说法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佐贺村位于对马岛的东侧,元军为何不从西岸上岸,而是绕了一圈从东侧一个不是很起眼的小村子登陆呢?并且这一战中,金周鼎所率的高丽军先头部队战死了康彦、康师子等至少两员六品郎将,显然有一场激烈的交战,然而日方史料,包括对马岛本事的史料,却从来没有提到对马岛在弘安之役中发生过什么惨烈的交战,反而《八幡愚童训》等说蒙古军和汉军没有攻打对马岛,直接在志贺岛登陆,而高丽军在后面才压倒性地屠杀壹岐岛、对马岛上的百姓。
池内宏并没有解释这一点,反而也认为元军在对马、壹岐岛都没有遭到什么像样的抵抗。
因此,近来的服部英雄等学者则继续沿用江户时代的旧说,认为“世界村大明浦”位于九州近海的陆连岛——志贺岛,因为志贺(shika)与“世界(sekai)”发音相近,大明浦则是指岛上的大型神社“志贺海神社“附近的海域。这种说法认为《高丽史节要》的作者在整理史料的时候出现了误读,所以记录顺序有误。
不过,虽然元军武装侦查过对马岛,但是否占领对马岛这一点,我认为其实是有争议的。因为当时在京都的日本朝臣广桥兼仲的日记《勘仲记》的弘安四年六月廿四日条记载:
自宰府飛脚到來、宋朝船三百餘隻、着對馬嶋云々。
如果对马岛被元军中的东路军完全占领,那么是谁送来了后面江南军先头舰队抵达对马岛的消息呢?
我觉得可能东路军并未占领对马岛,因为从《高丽史》的写法来看,东路军的粮食可能是一次性带了三个月,随着船队带来的,而不是逐步送过去的,因此对马岛作为中转站的价值并不大[4]。
从日方记载来看,东路军的这次武装侦查至少在五月二十二日之前便已经发生了[5]。结合东路军上书给忽必烈的“趁虚捣之”的方针,在侦查过对马岛后,可能没有再度派人攻占全岛,而是直扑志贺岛。
由于东路军与江南军约定汇合在壹岐岛,所以有可能在前往志贺岛的途中(五月二十六日左右?)占领了壹岐岛,并且在六月后于志贺岛与日军几次交战不利后,东路军大部转移到了壹岐岛。
江南军原本与东路军相约于壹岐岛,后来在东路军出发后,江南军的统帅们根据俘获的日本船只的说法,自作主张改到了防御薄弱的平户岛。因此先头部队可能只是漂流至的对马岛,而非目标对马岛,可能随即发船前往壹岐岛和东路军汇合,未必在对马岛留有驻军。
随后江南军主力抵达平户岛,接着挺进至鹰岛,在八月五日遭遇台风,损失惨重。接着日军趁机派水军主动出击,一路追击东路军、江南军。考虑到目前考古的结果,发现东路军的船只比较坚固(吃过一次风暴的亏所以新船造得好),江南军反而还有不少不适合远程航行的河船(没渡海作战经验胡乱征发的),因此江南军损失尤其惨重。
考虑一路日军在九州近海一路追击的情况,就算是在对马岛有江南军驻军,在得知江南军十不存二三的情况下,也不可能留在对马岛等着被日军追上砍翻(虽然后来的结果来看日军并没有追的这么远而是去围攻鹰岛留下来的江南军),下一次征伐日本又不知道要到猴年马月,从高丽只能给东路军三个月的补给来看,留着驻军完全无法维持补给,便随着江南军的主帅阿塔海、范文虎等一同返回合浦,借到高丽返回。(本质上有没有驻军还是另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