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数量=育龄人口数×生育率
生育率受住房、医院、学校的影响。
老熟人了,大家都知道。也就是买房、医疗、教育三座大山。
压都压死了,生,生个哗……
怎么这个问题下的回答都在说中国本土的问题……
我竟然还能看到吹欧美的,这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啊……
因为生孩子成本高昂所以不敢生?你们这简直就是南辕北辙的奇妙理论啊。
我只听说过越穷收入越低的地区生育率越高,我还没听说过福利越好收入越高的地区生育率越高呢。
欧美国家生育率很高吗?你们在说什么鬼话?
那现在中国开放移民政策,引入黑穆提升生育率,你们愿意么?
说话就好好说,莫名其妙的夹带私货。
有趣的文章:
女人的肚皮,是一种生育资源吗?不是。
生不生孩子,是国家的事吗?不是。一篇社论、一条政策就想挽救生育率,这只是国家的一厢情愿。在我们的邻国日本,生育率持续低迷,人口的逐年减少,尤其是青少年人口比重和数量的双重下跌,以及老年人口比重的急剧上升,已经成为日本社会发展的沉重脚镣。
2010年的数据显示,日本14岁以下人口比重在代表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中相对较低,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则遥遥领先。预计到2050年,青少年比重将会进一步下降,老年人口比重则会持续上升。
就在半个世纪前,1950年前的日本人口结构还是典型的年轻型社会,青年劳动力的基座很稳。自60年代起,新生代人群就开始萎缩。如果说2005年还姑且可以看做是静止型成年社会的话,2010年明显加宽的塔顶显然预示着老年型社会正在向日本招手。
为什么日本这么缺年轻人?
不爱生孩子的发达国家
日本并不是唯一一个遇到少子化问题的国家,除了美国这种移民强势的国家,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都面临了劳动人口出现缺口的局面。
根据2017年世界银行的报告,在日本、英国、德国、意大利、新西兰、新加坡、韩国这七个拥有类似的国土面积、人口数量和地理环境并且在经济发展水平也处在相同阶段的国家里,生育率最低的不是日本,而是韩国。
实际上,不仅仅是日本和韩国,全世界的总生育率都在下降。世界总生育率在55年间减半,由1960年的4.98下降到2.45。
人口相关问题背后总是有经济因素在操盘,生育率下降也不例外。
前印度官员Karan Singh在1974年联合国人口大会上提出“发展才是最好的避孕手段”(Development is the best contraceptive),可见生育率的下降与经济发展水平脱不开关系。
我们通常用人均GDP作为基础指标来衡量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学家们发现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水平越高,其生育率就越低。
绝大部分国家在人均GDP增长的同时都出现了生育率的明显下滑。即便是联合国划分的最不发达国家总生育率在55年间也下降了近40%。
对于这个现象的原因,许多经济学家们倾向于用“机会成本理论”来解释。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加里·贝克(Becker. S. Gary)和《宏观经济学》作者罗伯特·巴罗(Robert. J. Barro)在研究GDP与生育率现象时发现,当一个家庭里小孩的数量越少,那么小孩长大后就越有可能创造更大的价值,进一步推动GDP增长。
他们认为,育儿工作不仅使父母的机会成本更高,同时也会消耗社会资源;与此同时,人口的增长也消耗了社会资源的分配,使人均GDP进一步减少。
除了经济发展,社会的医疗水平也会影响人们生孩子的意愿。
按传统的思维来看,医疗水平的提升和卫生环境改善可以帮女性避开死亡或无法生育的威胁,顺利生产;同时还能显著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如此一来,势必会带来更高的生育率。然而,事实是医疗卫生环境的改善使得生育率更低了。
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中国的新生儿死亡率从1970年到1980年的十年间从千分之111下降至千分之61.3,降幅高达45%,生育率也随之由5.93下降到了2.29。
经济学家Raivio的研究结果也提供了类似的证据。在孟加拉,当一个家庭里没有任何一个孩子死亡时,这个家庭平均会生2.6个孩子;当一个孩子死亡时,这个家庭平均会生4.7个孩子;若不幸有两个小孩死亡,则这个家庭平均会生6.2个孩子;当情况糟得不能再糟,有三个或以上的孩子死亡,那么这个家庭平均会生8.3个孩子。
统计学家Hans Rosling更是在TED演讲中断言道:唯一可以使世界人口停止成长的方法就是继续提高儿童的存活率,提高到90%。
这个现象的背后是人类的共性:面对风险时倾向于采取保守策略。 当一个国家医疗卫生水平比较低时,人们觉得自己很可能会得病或者早亡,他们就越着急着结婚生子,早早搞定这些人生大事。当人们不再受病症困扰后,女性就可以从容地筛选夫婿,将生育时间延后,从而有效降低生育数量。
走出家庭的大和抚子
从全球的趋势里,我们可以找到一部分日本少子化的根源。
日本的2016年人均GDP水平(购买力平价美元)约为41,469美元,位于全球第25位;日本也拥有较高良好的医疗卫生水平,5岁以下新生儿死亡率为每千人2例,仅次于冰岛、芬兰和卢森堡。
这意味着,日本不可避免地要随着发达国家的大流行走向老龄化和少子化社会。但它不能解释,为什么在2010年,当英国和美国尚处于稳定的成年型社会时,日本就早早出现了老年型社会的趋势。
日本生育率的难题和日本社会中女性微妙的地位密不可分,以温良恭俭让闻名的大和抚子也并没有她们表面上看起来的那么驯服。
日本是高收入国家中性别差距最显著的国家之一,1947年日本宪法正式颁布,规定男女可以平等的就业、工作和生活,这是历史上日本女性地位首次被提升至和男性平等的程度。
但宪法的颁布不意味着权利的保障,日本女性的地位并没有随着宪法的到来马上迎来春天。
在宪法颁布的二十年后,日本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60年代。而即便在这个急需劳动力的时代里,职场依然对女性非常严苛,即便是那一小部分能进入职场的女性,也只是做着端茶倒水等无关紧要的工作。
更多的女人依然把“家庭主妇”当作自己的终身职业。直到1985年,《男女雇用机会均等法案》 颁布 ,女人们才逐渐在职场上找到自己的价值。
即便是这样,女性职业发展依旧举步维艰,因为“生孩子”就像一颗定时炸弹一样,时刻存在“炸断”女性职场道路的隐患。
2016年7月21日, 日本富士电视台 播出电视连续剧《营业部长吉良奈津子》,它讲述了广告公司的销售精英吉良奈津子的故事。奈津子年近四十才结婚生子,休完育儿假后,她重返职场。本来憧憬着能够在职场上再创辉煌的奈津子,发现自己被别人顶替,上司的态度也不像以前那样赏识,而是希望她知难而退尽快离开公司。
在电视剧中,女主角经过一番奋斗找到了家庭与事业的平衡点,重回事业正轨。但这样理想化的结果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常见。
饰演奈津子的松岛菜菜子表示,身为已婚职业妇女,她除了要投入工作,还不时要担心小孩的各种突发状况,其中辛苦只有实际经历过的人才会了解,她在演出时也会加入一些自己的经验。 与男性就业者各年龄段都较为稳定的就业率不同,日本女性在25-30岁的生育年龄期间,就业率存在明显下降。为了生孩子而丢了饭碗,是许多日本职业女性很不希望看到的结果;许多人认为,与其葬送自己蒸蒸日上的职业道路,不如把“生子”这颗定时炸弹扼杀在摇篮中,后患无忧。
当然,生孩子是两个人的事情,日本厚生劳动省2004年进行的《少子化相关的意向调查研究》显示,独身男性对于生子的意向下降的主要原因来自于沉重的经济负担;而独身女性则有56.3%的人把“对高龄生产存在担忧”放在了首位。
这几年,日本经济形势总体下滑,更多的女性为了维持家庭开销加入到职业女性的大军中来。好不容易在职场上实现“妇女也能顶半边天”的价值,想要说服她们为结婚生子而放弃这一切,恐怕没那么简单。
但不管会不会在职场上驰骋,日本女性至少都接受过优质的教育。2016年,79%以上的日本女性接受过高中及以上的教育。
世界银行的一项人口调查研究表明,女性受教育年限越长,总生育率越低。类似的证据在中国也能找到。
在1970年到1980年的十年间,由于建国后初等教育迅速普及,20岁女性平均教育年限由4.36年提升至7.22年,总生育率随之由5.93大幅下降至2.29。而在1980年到1990年的十年间,20岁女性平均教育年限仅仅提升了0.06年,总生育率几乎未变。而在这两个十年间,中国GDP的增长步伐并未改变。
受到良好教育的女性拥有更多的知识从而可以更好地保护和照看她们的下一代,提高下一代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受到更高教育的女性也将更多地参与到工作和其他公共事务中,从而大幅削减生育和照看孩童的时间。
这些因素使日本一步步陷进了少子化的泥潭,这是历史进程的偶然,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
无可奈何的日本政府
从1990年开始,日本的劳动人口就进入下降区间,经济增长率随之下降。婴儿潮时期的老人们陆续退休,日本还即将面临越来越重的养老金和医疗服务负担。
与此同时,日本的年轻人因为经济环境恶化,收入下降、工作不稳定,生育欲望也越来越低。
若日本政府再不出手,少子化的问题将会越来越严重,经济环境也只会越来越糟。
面对着同样困扰的欧美发达国家,采取的主要解决办法之一就是吸纳移民。这也在日本政府的考虑范围内,但日本国民 对移民一直是 保守的态度。
在名古屋大学学者David Green和门屋佳彦进行的关于日本移民态度的调查 中 ,日本人 认为的 移民威胁 并非 来自于经济方面, 而 是来自 于 对文化差异的担忧,和接触未知事物的恐惧。
尽管日本政府一直在有意推行若干人才引进政策,日本民众对 移民 的 看法 依旧消极 。 与1995年相比,2003年 里 更多的日本人认为移民应该被减少 。
难以靠移民解决人口问题的日本政府把目标转向了本国人,希望鼓励他们早结婚、多生育。
政策方面,日本政府已计划将发放给育儿家庭的生产和育儿补贴提高一倍,还明确提出要将资源分配重心由老年人转移到儿童身上,各种费用要由现在一代负担,不能转嫁给下一代。
同时,政府出台日本《女性再就业制度》,以保证生子后回到职场的女性还能继续其职业发展或是得到更好的再就业帮扶。
无孔不入的“结婚生子”宣传也是日本政府的强项,日本厚生劳动省主页分别就“结婚”、“生育”甚至“自杀”问题开设专题,卖力劝导、循序渐进。甚至主流媒体的电视节目也“润物细无声”地进行着“秘密”的宣传工作。
最近由日本电视台(NTV)2017年制作播出的爱情喜剧《我是命中注定的人》, 本质上也就是一部鼓励年轻人恋爱、生子的“宣传片”。 这部神剧脑洞大开,讲述儿子穿越回30年前,帮助自己的老爸尽快追到老妈并生出自己,为的是30年后作为科学家的自己能更早的地到方法避免地球毁灭。
面对人口减少带来的劳动力短缺问题, 日本政府双管齐下,一方面试图用《老年人就业稳定法》来留住岗位上的老人们;另一方面积极鼓励自动化生产,试图用机器人代替人类劳动力。
根据日本《老年人就业稳定法》规定,雇佣老年人工作每年可以从政府处领取相应“助成金”补贴,这让起薪低、保障性低的出租车行业特别乐于招揽老年人。 这个行业里,司机收入中比重较大的部分来自于里程数,这样的工作收入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讲不确定性太大,但对于每月手握固定“国民年金”的老年人来讲则并不是什么大问题。
当你在日本叫出租车时,很大几率会遇到老年人司机,无论再怎么着急,司机师傅也会为你开的“稳稳的”。
尽管政府喂下多剂猛药,收到的疗效却甚微。根据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与人口问题研究所发布的《日本未来人口估算报告》,日本人口在2065年将减至8808万人,自2015年起的50年间减少约三成。
对于日本年轻人来说,这必将是一个压力重重的年代;但对于向往着日本生活的潜在移民来说,现在是学日语最好的时机。
结合到我们的国情无非几个问题
1:生活成本居高不下,房子、车子、票子、稳定的收入来源社会保障、等等,
2:教育问题,教育资源不平衡,导致父母担心孩子没办法获得更好的出路。
3:时间成本问题,父母双方都觉得孩子是拖累,占用了本就不多的时间。
不生孩子是个趋势,最穷的人和最富裕的人不会有太大影响,影响最大的往往是中产。在焦虑中备受煎熬,多种社会原因挤压着这个创造着最多价值的人群。
生活在大城市的自己
结婚本就是个高成本低收益的选择模式,慎重程度极为高,毕竟你选的人要跟你过一辈子。
生子又是人生路上,特别艰难的选择题。所谓钱,时间,教育,其本质还是社会资源,拥有社会资源的多寡决定了你的选择权。
为什么?就是一个字,钱。
讲道理,对比全世界中国年轻一代已经是生育意愿最强烈的了。
从结婚到生子:买房自不必说乖乖的把家里的钱包都掏空然后背上几十年的房贷,彩礼也不要多随随便便几十万意思意思一下啦,车子婚礼五金这些东西那自然是一样都不能少。
好不容易熬过了结婚可以解锁生子了,孕妇总要照顾呵护好吧,很好,你被公司开除了。就算是古代也要有产婆接生,现代了不说月子中心那么高档的消费了,产检总是必不可少的吧,随随便便一次没个大几百对得起医院那些先进的设备吗?生产了没个万把块对得起医生们辛勤的工作吗?
一路烧钱小碎钞机终于出世了然后怎么办?然后当然是继续烧钱了,奶粉要钱吧,国产的你敢喝?小碎钞机总是容易出故障怎么办?还能怎么办,继续给医院送钱呗。终于长成大碎钞机了零件没那么容易坏了,你以为就完了?既然不容易坏了那可不得使劲的发挥功能全马力工作碎钞吗,挤的进公立幼儿园吗?挤不进啊,那一年又是好几万,挤的进啊?不好意思也是好几万。
。。。。。。
在这些种种破事烂事的剥削压迫你要换作其它国家特别是那些被福利惯坏了哦不是被福利祸害了的欧美人民,人家能跟你直接把生育降到负你信不信?如此条件下中国年轻一代还能维持这样的生育率这可以说简直就是人类历史的奇迹了。中国的年轻一代生育意愿已经够高也已经竭尽全力的为生育努力了,还要怎样?
李光耀花了很大精力刺激生育,因为新加坡的生育率实在太低了。但他最后写了一本书,里面提到,“我都89了,还是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交给下一代吧”。
书中提到了很多观点,但本质上来说,“养育小孩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李光耀本身也承认了这点。另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自然不希望自己去干辛苦的事情。
以前的人们愿意生小孩,很大程度的原因在于,如果不生小孩不养小孩,那么得干比这些更辛苦的事情。比如怀孕了要保胎,可以在床上躺着,如果没怀孕,那就下地干体力活了。权衡利弊,还是怀孕吧。
至于养小孩,现在都是精养,那当然会累;以前都是放养,自然不累。
更深层次的问题,生小孩首先得结婚,结婚找的是合适的人。如果是古代也好,1980之前也好,人们都差不多,遍地都是合适的人;但现在,职业分化多了,贫富差距大了,阅历经历偏差非常大;也就是说,之前的人只有2、3个维度就可以刻画,现在的人,可能得2、30个维度,从低维空间到了高维空间;都是2亿个样本点,如果分布在低维空间,那么相关性还是很高的,集中度会很高,容易配对;但如果分布到了高维空间,那就稀疏多了。
举个例子,我发现有个人跟我每个情况都有着90%的相似度,如果只有2个维度刻画一个人,那么整体相似度81%,还是很匹配的;但如果是20个维度,那相似度只有12%了,估计结婚了也要离婚。因此,社会高度差异化导致了配对的可能性成指数级别下降。
比如大家都是一个小镇长大的,你认识的人她也认识,你去过的公园她也经常去,大家可以有很多相似点,不至于离散得太厉害;但如果一个从湖南来到广州,一个从梅州来到广州,哪怕就在一个公司一个部门一个小组,可能除了工作上有交集,其他方面几乎没有任何相关性,遇到了也白搭。
国外的婚配网站如http://match.com还是有一定实力的,人家好歹基于大数据、聚类分析等统计手段,还是可以找到比较匹配的人,很多人3个月时间找到了比过去30年都合适的。因为在高维统计,需要更大量的样本,才能得到显著性的结果。光靠传统那种亲戚、朋友介绍,效率太低。
1、高房价,高压力,贫富差距大,就是年轻人最好的避孕药。
表面上是不生孩子,实质上是年轻一代缺乏对未来的信心。
2、生孩子的主力军是谁?不就是14个亿里占绝大部分的普通民众吗!当下面临生存压力大的是谁?不也是占大部分的普通民众吗!
3、一个靠着早些年信息差的炒房客,就能轻轻松松收割一个是靠着三代人辛辛苦苦劳作的积储。
4、一个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最底层的竟然恰恰是工农阶层。最没有话语权的恰恰也是工农阶层。建国前后最听话,牺牲最大的,最拥护党的恰恰又是工农阶层。
5、经过国家经济近四十年的高速发展,优先养出了四个超一线的国际大都市。却给很多住在城里面或住过城里面的人造成错觉,工资没一万以上的不叫工资,没车没房的没资格谈婚论嫁,二本线及以下的都是当代文盲,没钱还生孩子的年轻夫妻都是孩子日后的罪人...
6、人也许不再是哪些人,但人性永远都是这些人性。有光就有暗,这个时代有多少个一夜暴富,就有多少个三代被收割。有多少的光鲜亮丽,就有多少的暗里腐败。
7、这个世界从来都不完美,也没有必要一厢情愿去脑补完美,正视这个世界的好与不好,接受现实中的自己,在有限的生命里尽可能的去做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
8、所以怎么看待现在的人都不愿意生孩子了?不用过分看待,知道就好,过好自己的生活,想生孩子的就生,不想生的就不生。毕竟现在的人才是这个世界过剩的产物...
00后比90后少4700万不是大家对生孩子抗拒,而是政策根本不让生,BAI-RI-WU-HAI了解一下。2030年中国将出现巨大的人口危机。
简单的说,后浪没有了。没浪了,浪不起来了。
现在整个社会是为一胎化这个畸形的东西重塑了,导致了抚养孩子成本很高。加上几十年的反生育宣传,中国的生育率将长期在1.0附近或者0.8附近,这意味着每个世代人口将减少一半,到了本世纪末期,中国可能只有7~8亿人,这还是乐观估计。其中少数民族和黑人得占4成左右。
简而言之,我们完了。
因为资本家把本该用于劳动力再生产的那部分工资和时间给剥削走了啊。
前面回答都是从城市中产的角度分析,我来说说占人口比例最大的底层穷人不愿多生的原因。
我所看到的农村的家庭,其实养孩子并不需要进口奶粉、学区房、一对一辅导班兴趣班乃至留学的开支,大多数人听都没听过这些名目。但是,养孩子的成本在这个阶层依然比上一代人高很多。这个成本就是精力成本、心理成本和管理成本。这一点从那些农村上年纪帮子女带小孩的老年人态度就可以看出。我接触过的农村老年人,哪怕七十岁以上的,只要帮忙带过孙辈,没有哪个想鼓励子女多生。很多人的喜欢说“带一个小孩比耕三亩地都苦”“现在的小孩太难带了”。
老年人是有对比的。过去喜欢多生的年代,农村养育小孩的人力成本是非常低的。周岁以上的孩子,父母到田里劳作,孩子放一个竹筐里,铺些棉絮,任他把嗓子哭哑,大人做工回来后帮他把糊满一身的大小便搞干净,喂饱睡觉。没有人觉得孩子可怜,因为家家如此。过去农村不可能出现专门拿出一个劳动力来照料小孩的,绝对不可能。老年人只要能动,都要干体力活的。有人特别怜惜小孩的,会把小孩背在背上,到了田里,丢在地头,自己劳动,哭得厉害了去抚慰一下。我们村甚至还有人经常背着小孩打农药的。老天保佑,那个小孩脑子很正常,一直读到博士,不能不算奇迹。去赶集的时候,挑着箩筐,一头要卖的农产品,一头是孩子。但是大一点了或孩子多了也不行,都丢在家里。至于丢在家里出现什么意外闪失导致伤亡,这种情况似乎大家也接受,哭一场哀叹命不好,然后日子继续过。所以,多个孩子,就是粥里多加一勺水,桌上多添一双筷子的事,一点也不夸张。但是现在,农村很少这种情况了,我见到的情况孩子都是有专人带,老人帮不上忙的,做母亲的都要专门在家照料,大一点才出去挣钱。这样一来显然不可能多要孩子。
至于心理成本,过去带孩子也是不需要的。父母打骂小孩,天经地义,我生你养你,供你上学吃喝,你欠我的债,有什么好说的。父母压根不需要为什么沟通之类的烦恼。但放到现在,这套理论对新一代的父母不适用了。农村的年轻父母固然还没有到养小孩去阅读《亲子沟通宝典》那种程度,但也不可能像上一代那样粗暴、野蛮、简单省事地管理小孩了。新一代的儿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提升,情感要求也在提高。农村里面因为亲子关系不好造成青少年自杀的例子并不鲜见。老一代的人抱怨“现在小孩越来越难带了”。对收入不高,在外奔波劳碌的年轻父母来说,回到家还要呵护小孩的心理,照顾情绪,是实实在在的累。
穷人对孩子出息的指望,其实不像大家想象那么大,一般也就希望子女能够健康成人正当谋生,给老父母一口饭吃也差不多了。过去,这一点靠乡土社会的舆论与孝道教育灌输出来的“感恩”思想来保证,大部分家庭可以做到最低线。但是,现在的环境已经不可能了。外出务工潮以后农村的留守老人的命运大家都看在眼里。另外,现在的一代穷人出身孩子,由于资讯的发达,了解到更高阶层家庭孩子的生活状态后,多半对父母一种“为什么生我”的怨恨,这种怨恨使得过去年代里穷人家庭里那种亲情变得极为稀罕。
做一件事情,成本比上一代人高很多,预期收益基本没有,当下也没有精神上的享受,凭什么要求大家去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