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00 后比 90 后少了 4700 万人,这反映了什么问题? 第1页

           

user avatar   zhang-zhu-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为什么明明一个特别简单的答案,在这儿被这么多人瞎分析了半天还没点题?

90后的父母主要是65后及70后,00后的父母主要是80后及90年代初。这个算术题总会做吧?

这中间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是1982年计划生育正式被确定为基本国策。

这不是什么生育意愿的问题,就算是80后、90后真想生,大多数人顶天了也就是生两个,运气好的二胎是双胞胎能有三个。而很多60后和70后生人的兄弟姐妹,都是三四个起的。

就拿我们家来说,我爸家里兄弟姐妹一共4个人,我妈家里6个人。而到了我这一代,除了我二姨和我二叔家是两个孩子,我二舅家的孩子是双胞胎之外,其他所有人都只有一个孩子。我们这些孩子中,年龄最大的85后,最小的93年。

也就是说,我父母那一代60后、70后的20个人一共生出了13个80、90后孩子。如果不考虑二孩政策的话,那么按照这个数字推算,这一代人也就是再生六七个孩子而已。假设其中有1/3的人愿意生二孩,那也就是把人数提升到9~10人而已。

00后比90后少了4700万,反映了我国计划生育工作落实的相当到位。

PS:

这个回答下面一堆人在说我不会算术,说90后生不出00后。

关于这个问题,我只说三句话:

第一,我这里说的是90年代初,而不是所有90后。

第二,一个91年出生的女生,不能在09年生孩子吗?

第三,有人说91年出生的人到21年才有资格结婚,这倒没错。可稍微有点农村生活经验的都知道,一个女人18岁生孩子跟21岁结婚之间,并没有丝毫冲突。

如果不理解,那就多经历经历社会吧。


user avatar   huo-hua-de-41 网友的相关建议: 
      

@Gains iFortune 的想法有感而发。这是一则2006年的新闻。

“对他们设计院来说,与学习成绩、专业素质等“硬件”相比,意志品质、吃苦耐劳精神这些“软件”更加重要。”——真相了!

现在的设计院反而没这么坦率了。也确实,行情好、不差人的时候,丑话说前头,爱来不来;开始走熊了,则要各种坑蒙拐骗找接盘侠,否则那些刚熬出头的“庄家”怎么出货?

我看到这则新闻的感受是,中国很多行业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没有改善过了。以前一泡污,现在还是一泡污,未来还是一泡污。行业里充斥着垃圾小老板,低水平的管理者。这些人都是依靠着中国的“人口红利”发家致富的,干啥啥不行,压榨第一名

这种例子在中国比比皆是:

为什么化学材料实验室安全事故频发?却根本没人管?

为什么国外实验室都有自动过柱机,为什么中国都是人力过柱子?

为什么机械厂狗有三大浪漫? @董不懂

为什么老财3000块月薪依旧被抢破头? @郑天玑

很多问题归根结底都可以简单粗暴的回答:人太多了!

枪炮病菌与钢铁提到过欧洲在黑死病爆发后,人力资源极为紧缺,给了社会使用自动化设备的极大动力,从而推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后面便有了蒸汽机、珍妮纺织机。

相比,中国没什么没有诞生现代科学技术?一个解答的是中国人太多了。中国进入清朝后,人口暴增,粮食不够怎么办?反正人多又便宜,精耕细作,所以没有动力推进科学技术发展。

言归正传,我觉得中国人越来越少是好事。谁愿意下一代依然被当作“XXX红利”继续被压榨呢?

反正我心里马尔萨斯就是真神(经济学家不要来抬杠)。我的观念非常朴素,人多了竞争就激烈,生活艰难;人少了,就竞争减弱,生活轻松。

人少了,自然增加劳动人民在和资本家博弈过程中的资本。只有资本家招不到人了,才会稍微善待一点劳动者,而不是现在这样:“爱来不来,反正想来的人排着队呢”。资本家才不敢公然宣传996是福报,公然搞年龄歧视开除或不聘用35岁以上的员工,公然...不说了罄竹难书。

人少了,自然房价会降。现在盖这么多房子,没人住没人接盘自然会降。房价降了,结婚自然会变容易。结婚容易了,自然会有更多人结婚。结婚的人多了,生孩子自然就多了。

所以,90后00后现在反婚反育都是非常正常的自然现象,都是人类对生存环境恶化的自然反应(类似旅鼠数量太多了,还会集体跳海旅鼠之谜_百度百科)等50年后,人口降低到一定程度,生存环境极大的改善,生育率自然会慢慢回升。

@拉克希尔 这图实在好,非常切题,借用一下。


user avatar   gamer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反映了集中力量办大事,没有什么做不到。


user avatar   morganche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你想先听哪个?

好消息是,将来00后不大可能35岁被裁员,因为劳动力变得稀缺了。

坏消息是,将来00后需要晚一些退休来维持社会运转,因为有更多老人需要被赡养了。

不过00后们不用担心,任何社会结构下都是金字塔结构,你只要努力居于金字塔靠上面的位置,一样可以过得很好。


user avatar   dreamfullstack 网友的相关建议: 
      

某单位,在某传统工科行业,一直到2010年,都可以招聘到清华北大的毕业生,但2010年之后,招聘的毕业生层次下降的很厉害。清北已经不见踪影,211985都稀有,最后普通二本,只要专业水平稍微达标,都会招聘进来。

为啥呢?

表面上每年毕业的大学生很多,实际上能达到基本专业水平的并不多,甚至越来越少了。大部分被赚大钱的行业,如金融、IT吸引,留给传统工科的并不多。我一直认为,人群中智力水平的比例不会有大的改变,某一年龄段,出生了2000万人,有500万人能成为合格的工程师。另一个年龄段,出生了1000万人,就算这1000万人都读了大学,能做好工程师的也到不了500万。

总出生人口下降,大学录取率再高,人才也大概率不会增多,反而会减少。人才之所以是人才,不是因为他读了什么大学,而是因为他本身就是人才。有人口基数才有人才,大学是锦上添花。中国的中低端制造业如此强大,是因为我们有足够的人才,他们中的很多不过中专毕业。比如最近那个苟晶,虽然学历不高,但绝对是人才。

鉴于国情,中国走不了吸引全世界高端人才的路,我们只能学习日本、德国,自力更生,培养自己的人才。而培养人才,根本在于,让老百姓活的轻松一些,中国人如此热爱内卷,只要让他们闲下来,他们中的热爱科学的那部分人,自然会琢磨,这种琢磨一但蔚然成风,中国才算有了科学土壤。

指望办国际一流大学,纯属扯淡。为啥我们的大学教授不热爱搞科研?因为他们真的不爱科研,他们本来想做官、想开公司,搞科研只不过是做官、开公司的手段,学生是下属、是员工,并不是一同追求科学的战友。你去看看世界,很少有基础性大成果是砸钱砸出来的,几乎都是科学家个人兴趣的果实,钱虽然重要,但能砸钱的大都是应用层的,科学家的兴趣比金钱更宝贵,基础的成果出自兴趣而非铜臭。

一个人生下来,要自己攒钱买房子,要和同辈进行无聊的竞争,打个篮球都是浪费时间,读几本闲书都是大逆不道,这样的环境人是不可能对某种东西产生终身的兴趣的。没有兴趣的科学,即功利化的科学,是不可能产生重大进步的。因为重大的科学进步刚开始几乎都是毫无用处的。我们有那么多的院士,但他们的成果多数都是应用性的,他们几乎没有原创的基础性成果。

就是因为我们活的太累了,忙着埋首耕耘,无暇仰望星空。

以后人越来越少,好在八零后九零后至少能工作到本世纪中叶,后面怎么样呢?说实话,我不看好。如果不把民族的总人口维持在世界的1/5,未来我们肯定会输给别的民族。如果不想办法找到或占有足够的资源,未来也会是暗淡的。

离开资源,一切都没有意义。离开人口基数,一切都没有前途。这个世界本来就是进攻性的,防守只能维持现状,不可能解决问题。盛世一定隐藏着危机,有时候甚至盛世没有到来,我们就能模糊地看到盛世之后的危机。

知道,而无法改变,叫命运。


user avatar   cao-feng-ze-37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与此同时,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在连年升高,这才是需要关注的问题。

事实上,人工智能对人力劳动的替代是局限的,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么顺利。人工智能最容易替代掉的,是高级的体力劳动者和低级的脑力劳动者。恰恰是对于低级的体力劳动者这一真·底层,人工智能的替代能力相当之低。

换句话说,在未来,普通设计师、普通程序员、普通会计这些岗位会由于被AI替代而大规模消失;建筑工人、水管工、厨师、外卖员反倒不会。说来滑稽,但是事实如此。

这就造成了一个后果,就是在未来,社会仍然会有大量比例的人员,以纯粹的体力劳动为业,社会的正常运转离不了他们。

进而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未来,会有极为大量的体力劳动者拥有大学文凭。而大学教育恰恰是在培养他们从事我上述说的,最容易被AI替代的“低级脑力劳动”。

所以现在对社会来说,最紧迫的任务是提升体力劳动者的尊严感,至少要将其提升到高于低级脑力劳动者的程度。

(鉴于收入上已经高于了,所以最重要的是提升尊严感和社会地位)

相比起单纯的收入提升,更重要的是社会保障上的提升,让未来的年轻人切实地感觉到“普通的体力劳动也是一份有保障的正经工作,是能干一辈子的,坐办公室打电脑才是没前途的后线工作”。

而更要命的是,这样模式的短期经济效率不可能高于血汗工厂模式。除非你是一个靠侵略起家的老牌资本主义强国,否则你不可能在一个单一的国家内建成这种社会制度,否则迎接你的就是全国的东北国企化。

要做,就必须要有国际同步的视野。


user avatar   lin-da-ld-20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本来国家开放和鼓励生二胎,生育率应该有所提升才对,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生孩子了?知乎上有不少网友表示,生孩子对于90后来说,压力太大了。

这几年,关于年轻人不愿意生孩子的问题,引发了全社会的热议。有人还拿目前日本的“低欲望社会”做比较,那中国是不是已经进入这样的低欲望状态?



低欲望一代

日本的低欲望一代,指的是出生于1987年之后到新世纪这一代人,他们远离物欲、食欲、性欲,不愿意努力,不表现自我。对人冷淡,人际关系简单、缺乏野心,对任何事物都没有过多的期待,容易放弃。

他们出生的时候,正好赶上日本陷入了经济发展的停滞期,这个时期被称为“失去的二十年”。当时日本经济繁荣到一个顶点,突然间就泡沫散去,这些孩子亲眼见证了繁荣到衰败的景象。成长的过程中,他们的印象里全是负面的新闻。

他们不敢恋爱,不敢结婚,没有勇气去追求自己想做的事情,只想安稳又平淡过完这一生。



在新世纪之后,日本青年对于性行为的渴望也在不断降低,这或许出乎你的意料。数据显示,16岁到24岁的人群,45%的女性和超过25%的男性表示无兴趣甚至鄙视性行为。18岁到34岁未婚者中,有40%的人没有任何性经验,有7成的人没有谈恋爱。

当男女排斥恋爱,婚姻这座围城就建立不起来了,越来越多的日本年轻人选择不结婚。据日本机构预计,在2035年,日本15岁以上的人口,约有一半会是单身,到时将迎来“单身社会”。

不喜欢失望

那日本的年轻人为什么不想结婚组建家庭,不愿意追求爱情吗?村上村树有一句话说的好:哪里有人喜欢孤独,只不过不喜欢失望罢了。

相比需要承担未知的风险,日本的年轻人更倾向于选择留在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也就是不愿意走出自己的舒适区。

这种想法落实到人际关系时,年轻人就不再认为与人交往是一种快乐,反而变成一种负担,可能会给自己带来伤害,这会给自己造成精神上的压力。一位26岁的日本男性表示,自己被一个女孩子拒绝之后,就一直没找女朋友,虽然讨厌这样的自己,但无能为力。



日本经济衰退之后,终生雇佣制时代结束,随时可以解聘的非正式雇佣时代来临。男性没有正式的工作,就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日本的公司,30岁以上的非正式员工中,已婚人数不到三分之一。

即便拥有了一份工作可以养家糊口,但除了工作、睡觉和吃饭,再没有其他时间去干别的事情。

对于男人来说,经济收入和地位跟自尊是密切挂钩的,收入减少就会导致自尊低下,这个时候谁还会去考虑建立恋爱关系?

不仅是男性,日本女性对于婚姻也不抱太大希望,女性择偶的标准是“低风险、低姿态、低依赖”。在这样的择偶标准之下,女孩需要过的是简单的生活,想找那种不对女生摆架子的男性。



年轻人佛系吗?

这两年,日本影视剧《不求上进的玉子》《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在中国备受热捧,这些剧中都透露着对社会颓废和绝望的气息。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自称“佛系”,对生活的态度比较淡薄。数据显示,2017年之后,中国结婚登记人数连续4年下降,各省结婚的平均年龄都在30岁上下,有的平均年龄甚至超过32周岁。中国的90后,不愿意结婚和生孩子的趋势也正在蔓延。

但实际上,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程和日本完全不同,社会情况也要复杂得多。中国自从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快速发展,很多的90后是看着国家一天天发展起来,一起感受到了时代的红利。



这一点,体现在了消费上。蚂蚁花呗发布的“2018年年轻人消费生活报告”提到,中国有1.7亿90后,开通花呗的人数超过4500万人,90后平均负债高达13万,超出收入的18倍。

不仅如此,消费的呈现还极不均衡。一方面,一二线城市的地铁,随处可见年轻的职场人背着奢侈品包,大街上开着轿车的年轻人如过江之鲫;另一方面,三四线城市和小县城还处于转型时代,有6亿人月收入1000元,很多人仍未步入物质充裕之门。

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爱上“佛系”生活?对于90后和95后来说,过上自己想要的安稳日子并没什么大问题,但是要争取一个比较大的目标,最后失望的可能性太大,所以大家干脆都不去想这些东西。

当然,我国的低欲望群体虽然存在,但只是一部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依旧是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比如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追求自己的爱好,减少无效社交,这其实是对自己内心的服从。



一位刚毕业的大学生自白:我不一定要赚很多钱,但是我想把每一天都过得有意义。

所以,比起现在担忧的“低欲望”社会,年轻人更关心的,是如何去实现自己真实的追求。


user avatar   babyye-18-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只说其中一点隐忧,即中国传统的社群记忆面临极大程度的衰亡,人们愈发变得原子化。换言之,家国同构的中国传统生态,在面临家庭结构变化后,可能会被打破,我们引以为傲的许多中国奇迹背后的社会基础,可能动摇。这一后果需要多久显现,或许需要五十年。

下面的分析逻辑链不一定正确,却是我的一点真诚想法。另外,我并非传统价值观的卫道士。

家庭在中国社会中的意义至关重要,对于整个中国“民族精神”的塑造非常关键。父母是权威,长兄长姐是“第二父母”,长子是第二代家庭的核心,其他亲属则围绕在这一大家庭周围,在逢年过节的时候,甚至平时都能伴随我们的记忆。

但变成核心家庭,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后,很多家庭关系,社会关系,家庭仪式和社会仪式都改变了。我们以后很难再对“七大姑八大姨”的事情产生共鸣,安土重迁被打破后,甚至关于祖辈父辈的共同记忆也将不再占据主流,一些传统习俗(包括传统菜肴)也将随着祖辈父辈孙辈的分离消亡(例如我父母就难以再现我奶奶酿造的米酒),一些传统节日,例如春节的意义也将不再那么重要。

我不能把这种变化称谓“衰变”,因为这本身只是一种中性的变化,但在我的价值评价看来,其确实会带来诸多问题。

第一,传统道德观念被稀释。中国传统家庭结构中时刻提醒我们的“命令—服从”,“差序格局”和“责任意识”将极大淡化,人们的人格与思想愈发平等,相对主义价值观将占据主流。这在很大程度上是进步的,但确实会极大改变中国人传统的“隐忍”与“服从”的“性格”,例如我们不再对居家令、封城令言听计从,很多人会质疑,会反抗,就像美国欧洲的许多年轻人一样。

第二,共同体的共同记忆慢慢减少,社会共识越来越难以凝聚,社会规则的制定与推行都将面临许多质疑与阻力。例如,在我们当今看来,侮辱诽谤英烈,涂损国旗国徽入刑是有相当大正当性的,可五十年后,连家庭中的许多仪式都将不再重要,而将偌大中国所有的中国人民都塑造成现代国家的“公民”(mao时代对此有过努力,但显然失败了,或者说,是不可持续的),凝聚整个国家的共识,将极为困难。

第三,家庭作为社会缓冲带的作用被极大削弱。一些个人问题,进而导致的社会问题将会更多。例如单亲家庭下的子女心理问题,家庭在养老等抵御风险领域功能削弱,等等。

最后,我承认我只猜测了一些不好的后果,这些后果也不只是这一种原因导致,我们当然可以展望新的时代图卷,例如对个人而言,不再有那么严重的催婚现象,人们的人格将愈发平等,人们的选择更为自由,等等。这些后果也有很多解决办法。但,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说,面临五十年后激烈国际竞争的世界,我个人看来,决策上的共性似乎比个性更为重要,套用一个法经济学的概念,如果把中国比作一个大的公司,家庭结构变化带来的可能是公司运行的所有权成本的巨大提高,一些不必要的内耗将会拖累我们一些步伐。

或许,塑造现代国家中的公民,尤其是从现在开始,努力培养大家共通遵循某些重要规则的意识,推行一些重要的社会参与规则,将是减少内耗的一条路径。

(可转载,请注明出处)


user avatar   yu-zhou-di-yixian-ya-d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非常有意思,生育选择(包括生不生、生多少、生男生女)是最能体现一个社会基础价值观念的地方,甚至能成为社会发展的分水岭。

当一个家族选择留下女儿、放逐儿子时,它是母系氏族社会。

当一个家族选择留下儿子、放逐女儿时,它就演变成了父系社会。

这其中转变的原因是什么?

人口,人口,还是人口。

可以说,人类一部文明发展史,就是一部人口政策进化史。

我们需要怎样的人口,这是古今中外所有文明、所有族群都必须要回答的问题,没回答对、没回答好的,轻则被奴役同化,重则被屠戮殆尽。

我们需要怎样的人口?

科技革命以前的人类给出了共同的回答:更多的人口!

谁掌握了最多的人口,谁就掌握了经济发展、战争发动和文明延续的庞大资源。小到家族兴盛、中到国家强盛、大到文明昌盛,都离不开庞大的人口做支撑。

然而如何拥有更多的人口?很简单,影响人口的主要因素无非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原始社会,人类的死亡是交由自然选择的,这时能控制出生率的女性就在族群中占据了主导地位,留下女性,就意味着更多的出生人口,也意味着族群人口的保障。这一时期以高出生率保障人口数量,人口增长模式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这就是原始型人口增长模式。

这一时期,相比于女性天然的生育禀赋,男性在族群中的位置是尴尬的。我一直认为,从母系社会发展到父系社会,是一部可歌可泣的属于男同胞的励志史歌。今天,知乎上不少女性会发出生育是否是女性缺陷的叩问,但追溯到原始社会,生育能力真真是老天爷赏饭吃,就是因为这一自然赋予的能力,这个在人类都登上月球的今天依然没办法用科技取代的能力,让女性在族群中具有天然且不证自明的价值。而男性呢?他们是需要通过后天努力向族群证明自己价值的,证明失败只会面临被抛弃甚至被屠杀的命运。然而,在被家族放逐、仅仅作为人形配种机存在的漫长的岁月里,男性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既然女性以主宰出生率伸张自我价值,那我就来主宰死亡率吧。主宰死亡,对于连打雷闪电都害怕到跪天拜地的原始人类,我不知道第一个诞生这一想法的男性是有怎样的勇气。但怎么抵御死亡?还能怎么抵御,有的就是这一副血肉之躯,不过就是在危险来临时,用自己的身体将死神挡在门外。

很快,人类发现,相比多生女孩提高出生率,降低死亡率是人口增长更有效的手段。很简单,女性的生育能力是有上限的,即便一年怀一个,对于短命的古人,一名女性给族群增加的人口也不会超过二十个。但是只要组织得当,男性可以用较少的牺牲卓有成效地降低族群死亡率、进而提高族群人口数量。很快,人类社会进入第二个人口增长模式: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这就是传统型人口增长模式。

随着人口爆发式增长,资源紧缺,族群间的争斗呈现常态化趋势,这也进一步恶化了仅有出生率、没有自卫能力的母系族群的生存环境,她们或是向父系族群转变,或是逃入深山老林之中,成为我国部分少数民族的祖先。从此,男性走上族群发展的历史前台,成为了宗族的主宰。(广大女同胞们真的要好好学学,这就是老天爷不赏饭吃,自己哪怕地里刨食也不放弃发掘自身价值、最终实现逆袭的励志典范。)

当然,男性的这种逆袭方式仍然带来了一些问题。第一,人们感激为他们抵御死亡的英雄,但人们只能记住有限的英雄。这就导致大批的尊崇都给了最耀眼的那个英雄,给了那个危急时刻最具领导力、拯救最多族人的英雄,而那个听从指挥、默默救下一个孩子的小卒,就像星星在太阳面前被无视被消失了。尊崇的二八分化,带来了资源财富的二八分化,得到最多尊崇的男性,会得到最多的性资源,也会拥有最多的后代,贫富分化由此产生。这也是母系社会与父系社会形态不同的根源所在。母系社会,作为女性获得权力的依据——生育能力,是自然随机分配的,它的获得是不需要牺牲同伴的。但是男性获取权力的方式,却是以牺牲同伴为代价的,甚至是以攫取死者功劳的方式实现的,毕竟死人是不需要功绩的,只有活着的人需要功绩。一将功成万骨枯,世人只知燕然勒石的大英雄,有谁会记得无定河边被漫漫黄沙掩埋的无名小卒呢?可以说,男性族群地位的逆袭之路,是少数精英男性以多数底层男性的生命和鲜血铺就的一条登顶之路。

第二,人类无论何时都需要生育,但不是每时每刻都直面死亡也就是说,成为英雄是需要时机的,乱世出英雄,太平盛世下的人们不需要英雄。这为阶级固化奠定了基础,带人们走出困境的大英雄,即便他已年老昏聩,人们依然以他为尊,甚至连他不优秀的后代也一并尊重,而你呢?你说你有济世之才,如何证明呢?大禹如果不碰到大洪水,也难有出头之日吧。

但步入现代社会,男性抵御死亡这一社会价值在不断削弱。男性抵御死亡的价值有三个层级:为国、为家族、为家庭而战。它们分别对应战争和重大灾难、村镇宗族械斗和日常保护妻儿与恶徒搏斗。先说后两个,随着国家打黑除恶的推进、法治理念的普及、摄像头的增多以及城镇化对传统宗族的瓦解,农村械斗、社会犯罪率都在不断下降,为我们处置日常风险的责任也越来越交给警察、消防员等专业人群,而不是同村、同族或自己家的男性。(这也是不少知乎男性爱碰瓷警察、消防员的原因,以这些职业多为男性来证明本群体的价值,可说实话,中国7亿男性,警察消防员有700万吗?连1%都不到,这就像一个女生说我们100个女生中有一个是公认的大美女,所以我们都是大美女,这种言论难道不可笑吗?)

而对于战争。核威慑的形成,让世界范围内的大战很难再发生,特别是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有核国家,直接本土内的规模化热战在可预见的将来是很难实现了,最多也是某岛吃五桶方便面的时候有一番缠斗。你看现在印度找茬连枪都不带了,美国也只是来回飞个飞机、P个照片恶心你一下。外加海湾战争以后,我们的战争模式从原始的人海战术加快走向科技化,这也意味着大部分未受到专业化训练的男性难有参战机会。当然,还有重大灾难,但重大灾难是非常少的,超出国家专业化团队处置能力的重大灾难更是不断减少,外加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救灾也在不断精英化、专业化,从98年抗洪时百万军民的人力投入,到如今依靠大型机械修复堤坝、依靠水利工程调蓄洪峰,人力投入已大为缩减。

可以说,现代社会越来越不需要男性为族群抵御死亡,但依然需要女性生育。在90%的男性不必为族群承担抵御死亡的责任时,90%的女性仍然要承担生育义务,这也是不少女性不公平感的来源。历史是个旋转的陀螺,兜兜转转,男性在一步步走回数万年前的尴尬处境,那就是如何寻找自身独特价值定位。但或许,男性并不需要回答这个问题。

回到最初的问题,我们需要怎样的人口?

科技革命以前,我们的回答是:更多的人口。

但科技革命以后,我们的回答是:更多高素质人口。

要想高效培育大批高素质人口,只有出生率是不够的,还需要教育。但通常意义的教育投入大多在学校教育,同样重要的家庭教育目前仍然更多由女性承担,而且按当前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念,这一格局很难出现翻转。这也是我国一些女童专项救助计划的理由:培育高素质的母亲、培育高素质的下一代。虽然这一口号被一些女权主义者诟病,但不可否认,这一口号确确实实为女性争取来了权益,其实这就够了,女孩能借此接受教育、过上更好的生活就行。

所以,无论社会是出于提升现有人口的总体素质,还是出于提升下一代素质、进而提升其母亲的素质,女性受教育水平都在迎来一次大跃升。随着女性受教育水平的提升,外加社会的安全保障功能越来越健全和专业化,传统的婚姻家庭在快速分崩离析。为什么呢?

传统社会的家族、家庭和男女分工,是建立在族群外部生存环境恶劣的前提下的,从早期需要整个宗族共御外侮,到现在的核心小家庭,人们越来越不需要抱团来保卫自身安全,或者说,现代社会的风险不是人们抱团能解决的,从新冠疫情到洪涝灾害,哪怕是日常应对不法分子,由于各种新型犯罪技术和工具的出现,我们普通人都是难以应对的,必须要受过专业训练的警察消防员介入才行。就像古时候的抢劫,你一个汉子跑得快长得壮就能追回财物,但现在人家开着摩托抢了东西就呼啸而过,普通人是无能为力的,必须求助警察。

这就让传统婚姻模式下的男女分工失去了最坚实的基础,即传统的女性负责生育、男性负责安全保障在现代社会已经不复存在,相当一部分女性会发现,我们一般不会碰到事,而一旦碰到事就是自家男人也解决不了的事。在此强调,这不是说男性只有安全保障一个价值,而是只有这个价值相对于女性是最不可替代的,男性当然也有经济保障的价值,但这个职能的可替代性很高,哪怕在古代,战时男性去打仗,在家养活一家人的都可以是女性,更何况现代女性受教育水平提高、劳动参与率高,男性这一价值更显得可替代了。

传统婚姻模式的崩解,带来的就是离婚率增长和单身生育的增加,总的说来,社会将出现越来越多的单亲家庭。这一发展过程可能会有曲折,比如我们民法典加入离婚冷静期来降低离婚率,比如一些专家提议征收单身税来降低单身率,它们都可能在短时间内延缓传统婚姻模式的崩解,但这些措施都没办法从根本上让一对男女老老实实待在婚姻的围城里。说到底,现代社会,男人女人不再相互需要了,女性可能越来越倾向自己带孩子,这样不仅可以更多享有下一代的赡养,还能避免受到另一个家庭的指手画脚。兜兜转转,我们的社会似乎在以另一种方式回到数万年前的母系社会。

当然不可能真的回到母系社会。事实上,原始的母系社会对男性价值的漠视,已经决定了它不会是最好的发展模式,重新构筑男性群体牢不可破的价值基础,不仅是男性自己的责任,也是女性的责任。因为大量男性游离于抚养下一代的责任之外,不仅不利于社会培养高素质人口,还会增添社会不稳定因素。我曾经思考过为什么职场中会强调女性生育的劣势,却不会强调男性更易发生暴力冲突的劣势,后来想到或许是就业本身就有稳固和消解这些暴力倾向的责任,失业潮下的以工代赈不只是在赈灾,还在消解社会的暴力冲突。此外,只要引导得当,男性对下一代抚养是可以付出极大热忱的,大家不要小看了男性对传宗接代的执念,我看到一些女生嘲讽男性这一执念,其实完全没必要。自然选择决定了只有对传播自身基因具有强烈欲望的男性才能留下后代,长期的竞争下,稍微佛一点的男性都会在自然选择中淘汰,他们的后代也根本留不到今天。而女性相比而言,即便其自身没有强烈的生育意愿,也可能被整个族群带动着留下后代,手段极端起来连欺骗和强迫都是会用到的。在古代,如果说怕死是男性最大的政治不正确,那不生育就是女性的最大政治不正确。

可以看到,现代社会男女分工的矛盾就在于:个体女性相对于男性的生育价值还在,但个体男性相对于女性的安全保障价值却被大大削弱。如何构筑男性的社会价值基础?我们社会给出的回答是,强化男性的经济保障价值,削弱女性经济能力。具体手段包括但不限于,强化女性生育职能(产假制度倒逼女性回归家庭生孩子),阻止男性回归家庭(社会主流价值和影视文学作品对全职家庭煮夫的不认同),重视男性就业(紧盯女性占比较高的职业呼吁性别平衡,如某人大代表主张引入更多男教师避免男生女性化),放大女性生育劣势倒逼女性退出职场竞争。这些手段的确大大削弱了女性的经济能力,但没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现代社会物质经济繁荣导致现代女性越来越不会面临离了男性就养不活孩子的困境,但经济实力差、受教育水平低的母亲,一定会带来发展环境受限的孩子,这在无形中拉低了下一代的人口素质

通过人为削弱女性经济保障能力、强调女性生育责任的方式来巩固婚姻基础,本质上就与现代社会培养高素质人口、挖掘每个人最大价值的发展趋势是相悖的,没有事业心的男性即便给他再好的工作机会,也难以让其热爱工作创造价值。不爱带孩子的女性即便在职场上再怎么被打压,也拦不住她走出家庭追逐事业。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价值的多元化,这不仅是观念上的多元化,还有实现人生价值的多元化。我们再也不会、也没有必要像古时候那样,一刀切地规定男性该做什么,女性该做什么,而所谓的男女分工在当代越来越成为一个伪命题,又或者说,传统的男女分工太过简单粗暴了,它需要更加精细,不是以性别来判定一个人适合做什么,而是以每个人的特质来判定他/她该做什么,我们需要提供更多元的选择,让每个人自由地尝试并发现自己最适合做什么。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释放我们人口的潜力与价值。

我们的社会已经在价值多元化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小步,社会主流观念越来越重视男性顾家属性和女性挣钱能力,就是最好的证明。但还远远不够,当前我们所认同的男性顾家品质仍然是建立在他有足够赚钱能力的基础上,我们所认同的女性事业心仍然是建立在她照顾好了家庭的基础上。但从来就没有天生适合挣钱、适合带孩子的性别,而只有适合挣钱、适合带孩子的人。打破传统的性别认知藩篱,为女性清除通往事业的路障,为男性解除回归家庭的思想负担。这不是政治正确,而是让我们这个社会获得更好发展、让每个人实现更好自身价值的必由之路。成功从来只有一种,那就是以你想要的方式度过这一生。只有每个人都成为最好的自己,我们的民族才会成为最强大的民族

我们还要停止对追逐事业的过分拔高,停止对家庭事务的无脑贬低,我们都是从孩子时期过来的,我们都应该知道儿时父母的陪伴对于我们是多么珍贵。如果说打拼事业是为当前社会创造价值,那么经营家庭,培育更多心理更加健康、综合素质更高的下一代就是为未来社会创造价值,一个能长盛不衰的族群,必然不能沉迷于眼前的利益,还要放眼长远,为后代筹谋。个体无法避免短视,但国家应该避免。当前对女性生育劣势的过分放大、对家庭事务的过度贬低,无异于杀鸡取卵。是的,大家都不去经营家庭了、都不去生育了,我们这一代创造的财富会达到一个空前的高度,那下一代呢?更少的人口、更多缺少关爱与陪伴的孩子,我们的未来又将如何?

有人说,我只需顾我自己,哪管死后洪水滔天。这对于个人来说肯定没有错,但对于一个族群来说却无异于自取灭亡。并且即便对于个体,现代社会的发展节奏远高于传统社会,你哪里知道滔天的洪水会不会在你生前就来临呢?我国快速步入老龄化的弊端,不用百年之后,或许20年内就能显现,资本是不会为一个暮气沉沉的社会停留的。当然,我一直认为,人口问题光靠个人只是杯水车薪,最终还有赖于整个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自觉和领导者的筹谋,当前社会主流价值对家庭经营的贬低,造成了夫妻双方谁都不愿在家庭上多花时间和精力,仿佛谁多顾家谁就吃亏,这种情况下出生率屡创新低、孩子心理问题屡创新高难道不是必然吗?或许,需要回归家庭的,不是个别女性,而是整个社会

但下一代人要发展,我们这一代也要发展,人口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一个代际矛盾问题。如何解决?这还是回到我前面讲的,专业化、多元化、平等化的社会分工,只有让适合的人做适合的事,才能最大限度降低发展成本,才能以最小的人力投入创造最大的社会价值。让最想回归家庭的人回归家庭,让最想经营事业的去经营事业,丢弃刻板印象,职业无贵贱,人生选择无高低,家庭事业都重要,当代人的发展需求和下一代人的发展需求我们可以而且有义务全都要。


user avatar   chen-zi-yang-7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以前就说过,下一代人才是真正的后浪。


新生人口缩减,但因80-90人口高峰引起的大中小学学位增加,社会岗位增加不会立即减少。

10-20这一代人,不用挤破头去参加负和游戏,不用去毛坦厂在长身体的年龄去体验一天16个小时的工作学习。

他们是真正享受社会财富,

配拥有梦想,拥有未来的那一群人。


尤其是其中涉老年疗养,老年用品。老年服务,老年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工作岗位,未来无限可期。


当然80-90后也不用妄自菲薄,

虽然,你们现在找工作买房子内卷,上班挤地铁,下班睡群租房。

但,在不远的未来,

买墓地领养老金,会更内卷,

更别说看病出行及一些其他老年需求了,医生你都排不上。



不过还是能在历史书上提一笔的。

奔涌吧~⑨浪




           

相关话题

  如何在「自我」与「规则」间平衡? 
  中国是一个男女比较平等的国家吗? 中国人需要关注女权主义吗? 
  为什么部分男性讨厌“生孩子警告”? 
  我国将推动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将带来哪些改变? 
  女子火锅店被半裸男子扑倒暴力猥亵, 店主事后为什么会因殴打违法人员被处罚二百元? 
  有哪些阶级越相近却歧视越严重的例子? 
  如何看待上海成人展出现「房思琪」桌游卡牌 ,涉事企业永久禁展? 
  00后男生反对给彩礼,引发十多万条评论,能不能说明众多女生很想要彩礼? 
  如何看待每年中国有四千万人被猫狗咬伤,被动物伤害的人在逐年增加的情况? 
  如何评价甘肃庆阳女生跳楼,围观群众欢呼鼓掌?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肖战火的时候都说陈情令真香,而肖战出事了却说陈情令烂?
下一个讨论
看别人说二战“美军胜在有午餐肉”。如果美军没发明午餐肉战争结果会如何?如果德军也发明了午餐肉呢?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