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题主艾特,先下结论,有的。
其实汉末这个级别的官员纳妾属正常,不纳反而是少数。记载明确的荀攸、诸葛瑾都有妾室。蔡邕《独断》如是写:
天子一取十二女,象十二月。三夫人九嫔。诸侯一取九女,象九州,一妻八妾。 卿大夫一妻二妾。士一妻一妾。
关于荀彧,现存史料没有直接证据能够证明,但是可以间接推出来。
荀顗年逾耳顺,而母年九十, 色养烝烝,以孝闻。在丧憔悴,貌不可识,若婴孺之号,哀恸傍人。
——《荀氏家传》
荀顗六十多岁的时候,其生母九十岁左右。也就是说二人的年龄差在二十余岁。
但是,荀顗的出生年没有明确记载,只有一个模糊线索。
顗年逾耳顺,孝养蒸蒸,以母忧去职,毁几灭性,海内称之。文帝奏,宜依汉太傅胡广丧母故事,给司空吉凶导从。 及蜀平,兴复五等,命顗定礼仪。
根据这段记载,荀顗六十余岁时发生了“平蜀”这个较大的历史事件,年份是公元263年。而“逾”字意超过,这里应指不过半的逾岁。所以,荀顗生年大约在公元200年左右(或稍早)。
和荀恽的年纪也基本对得上。
而荀顗生母的生年,即使以至多三十岁的年龄差计算,也不会早于200-30=170年。
公元170年,而荀彧生于公元163年。年龄差在七岁左右,还是小荀彧七岁。
而裴注补充:
中常侍唐衡欲以女妻汝南傅公明,公明不娶,转以与彧。
汉纪云: 唐衡以桓帝延熹七年死,计彧于时年始二岁, 则彧婚之日,衡之没久矣。慕势之言为不然也。臣松之又以为绲八龙之一,必非苟得者也,将有逼而然,何云慕势哉?
唐氏在许汝南傅公明时已经至少十三岁,以唐衡去世的年纪看,唐氏大概率要比荀彧大十岁以上。即使不然,二人的负年龄差也不会大于两岁——这种推断还是建立在唐衡许傅公明的时候唐氏刚出生的极小概率上。
所以,唐氏生年至晚不会晚于公元165年,且大概率为公元153年前生人。
而我们刚刚也已经推断出荀顗生母至早生于170年,所以纳妾之说成立。
当然,这很正常。
另外,虽然这一说虽然可能性较大,但它所依据的主要史料来自于荀伯子《荀氏家传》。虽为荀氏族人亲作,可信度较高,但也未必无纰漏。我在这里分析《荀氏家传》的两个问题,一正一误,先说正。
衍字休若,彧第三兄。彧第四兄谌,字友若,事见袁绍传。
第一,《三国志》载荀谌为荀彧之弟,而《荀氏家传》载荀谌为荀彧第四兄,出现了冲突。而现存资料只记载荀绲有三子,据其家传推测则其至少五子。关于荀闳、荀彧、荀谌外的二子全无记载(《荀彧传》“群从”一词无法确定具体族人)。
这里我倾向于《荀氏家传》的说法。荀氏从荀淑至家传作者荀伯子,不过十代人。对比陈寿,荀伯子应是有详尽家族谱系资料的,所以其书载《三国志》之未载,对本家族人丁谱系记述更清更细。我与其后人对接消息,也得此印证。考虑到陈寿先生笔误也不是第一次了,所以此处采《荀氏家传》说。
下面是《荀氏家传》乃至《世说新语》的一则误传。
荀淑有子八人皆贤,其地旧称西豪里,颕阴令范康曰:“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荀公亦有才子八人。”乃改西豪为高阳里。时同郡人陈实为太丘长,奕叶贤徳,往诣荀门。陈君使元方为御,季方从后,孙子长文尚幼,抱之于膝。君使叔慈应门,慈明行酒,自馀六龙侍侧, 孙文若犹小,坐之于懐。 言语三日,徳星为之聚。太史奏曰:“五百里内,有贤人集,故徳星为之聚。”因名荀里曰徳星乡,今郡城西南故宅是也。
这段是《荀氏家传》的说法,看起来比较熟悉。为《太平寰宇记》所引。而广为流传的版本来自于《世说新语》:
陈太丘诣荀朗陵,贫俭无仆役,乃使元方将车,季方持杖后从,长文尚小,载著车中。既至,荀使叔慈应门,慈明行酒,余六龙下食。 文若亦小,坐著膝前。 于时太史奏:“真人东行。”
这两段看起来萌萌哒的记载,似乎有哪里不对……
……出补朗陵侯相。莅事明理,称为神君。顷之,弃官归,闲居养志。产业每增,辄以赡宗族知友,年六十七,建和三年卒,李膺时为尚书,自表师丧。二县皆为立祠。有子八人:俭、绲、靖、焘、汪、爽、肃、专,并有名称,时人谓之“八龙”。
——《后汉书》
荀彧的爷爷荀淑于建和三年驾鹤西去,时年六十七岁。建和,桓帝年号,共历三载。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所以三年则为公元149年。
而荀彧生于公元163年。
emm……
这谜一样的时间线,还有一丝恐怖。
所以,这段祖孙同乐的记载,当个故事看就好了。
附一张荀氏族谱(《荀氏家传》所载十代人),权当提升识字量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