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道的礼仪做法起源于禅宗寺院的端午节礼。通过禅宗寺院传播到民间,与民间的端午节礼相结合之后,形成了我国独有的艺术“粽子道”。
粽子道的根本是为了体验禅意,而禅意的根本又在于认识到“四大皆空”。所以粽子道的粽叶只用四片大的代表天地人道。而粽子本身则代表人生,米代表人生的空虚乏味,枣代表人生短暂的安乐。不沾糖代表人生终究为烦恼占据。
在粽子道的进行过程中“粽室”是非常重要的,一般以草庵的形式为主。面积从最初的宽大明亮逐渐归于阴暗枯索。但最小的粽室也有五叠半。因为要煮开水蒸粽子所以枯索也不能太小否则揭盖儿的时候会烫到人。
粽子道的粽礼的根本是主客之道。主人包、主人蒸、客人吃是粽礼的本质。但粽味即禅味,“汲尽江米意未尘”是粽道和吃粽子的根本区别。
所以首先粽室的门有三扇是为“三解脱门”。客人进入粽室便是浑然忘我的状态。在举行粽子道之前要先“盘道”。客人问“什么馅的啊?”“是不是肉的啊?”“有没有蛋黄啊?”这些粗浅的问题。这时候粽人要大怒,做狮子吼、也就是骂街!客人要愤怒,双方要短时间的扭打,然后客人盛怒离去。
到粽室的长凳上休息一会儿,这时候粽人要赶紧烧水,上汽之后把粽子放笼屉开始蒸。然后用房间里的扩音喇叭继续骂街。“tm粽子还吃咸的?”“你们怎么不喝甜豆浆呢?”
客人要对着花园里的花反思自己,然后重新走进粽室。这时候大家一起欣赏粽室里的挂轴。一般都是先贤遗墨,比如高林小枣斋的名言“小枣江米外无粽!”或者是亨利不寐斋的“粽味即枣味”,还有大德寺的高林法师的“道即是枣!”
在这个过程中主人要准备污水缸,给大家洗手。然后上粽食。粽食和茶席不一样,茶席是可以吃的,粽席是不可以吃的。都是肉粽,客人和主人要争着把这些肉粽往外扔,扔的弧线也要体现出禅意。
大家一起抛弃了肉粽之后,粽人会再次骂街,也就是狮子吼。这时候要采取川剧或者对歌的形式。粽人唱上句,客人唱下句。最后一起喊挂轴上的禅语。“无枣无道!”
然后是上粽子。主人会按照客人的顺序依次给大家上粽子。粽子分为浓粽和薄粽,浓粽没人三个半,薄粽没人一斤。吃不完不许走,吃错了要重吃,这是很艰难的一环。也是为了体现修行之艰难。据说不寐斋有一次总是吃薄粽的时候打嗝,后来吃了六斤才圆满被送到医院。
吃粽子的礼仪非常严格首先是看。看装粽子的盘子要在手里转一圈半。欣赏盘子的整体再看盘子的花纹,最后把盘子翻过来看盘底。这一步尤其重要为了体现宾主无私。粽子掉地上要小心烫到,看完仔放回盘子里。
然后是剥皮,这一步也要体现禅意(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