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看文章同学,可以看我刚做的快剪,两分半看完WWDC2020
发布会同步更新
message
要不是发布会,我竟然不知道message之前不支持置顶,引用,和@
map
骑行导航,装个高德地图不好吗,还有志玲姐姐。
(不知道这次iOS14的地图数据是跟那家国内厂商合作,不好评价)
Car play
支持的汽车有2021款BMW 5(抱歉,打扰了,买不起)
还可以通过message分享你的车钥匙。
U1芯片,看来又是苹果的下一个发力点。
APP clip
应用预览,或者说,快应用,小程序
国内安卓厂商玩剩下的,不过这事情由苹果来做,也许结果不一样。
问题就是,他怎么和小程序打?
sidebar(侧边栏)
标签,应用分享的集大成者,也许可以更加的提高工作效率
Search
看起来像是mac上的 Spolight Search,支持应用,内容的搜索
Apple pencil
支持自动美化你画的形状,以及手写笔记自动选取,支持识别点画,地址。
也能复制粘贴手写内容。可是我的草书,他还能识别么
Airpod
多个设备自动切换,牛逼!
Watch OS
支持多应用显示?其实是表盘功能定制啦,支持从各个app获取数据,如果你用过安卓,对此并不陌生,类似于在桌面添加各个应用的挂件。
体能训练
加入舞蹈的形式,来一首《酒醉的蝴蝶》试试
助眠功能
不论是屏幕变暗,或者免打扰,其实都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不需要加班……
洗手检测
可以检测到你洗手,并且有提示,疫情期间,勤于洗手,好评!
通过apple 登录,并且可以支持现有账号升级为 通过Apple id 登录。
就是不知道国内的开发者及应用能够多快支持了。
Home
终于有个联盟了,话说怎么没有米家……
tvOS 14
国内几乎没法用……
卧槽,竟然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给苹果爸爸跪了!
不过还要等到2021年。
big sur ,名字大气
界面全新改进,全新的设计语言!
扁平化+阴影+适度拟物?果然设计是一个循环。
UI也更加的iOS化了,融合是个大趋势啊。
catalyst
更好的移植iOS到mac OS上。苹果自家iOS 14的app都是通过这个移植的。
safari
更便捷的扩展移植方式,不过程序员愿不愿意移植就是另一说了。
更加仔细的扩展权限控制,可以设置为特定网站和tab,甚至还有时限。
ARM!ARM!ARM!全新的Apple 芯片!
A12Z?
没想到A系列的性能已经提高了100倍了.
原生应用支持新的芯片,包括专业级的final cut Pro,不过,苹果自己用的应用从来不用担心。他们也拉来了微软和adobe。
微软的实力不用质疑;adobe,怎么说,按照 历史表现,不靠谱。
兼容性,Rosetta 2,
不过这种虚拟化技术,其实并不靠谱,对一些小众的app ,其实支持的有很大问题。
支持iPhone,iPad应用,这个没什么说的了,五星好评!
甚至你可以直接在Apple Store直接下载这些应用。
甚至还为开发者准备了工具,预装xcode和新系统的mac mini,本周发货。
卧槽,针对于消费者的,年底发售,服气。
发布之前胡侃几句:
1.更名
在2007年iPhone第一代的时候,其实是没有iOS这个名称,由于后来在2010年面世的iPad也使用的是这一系统,因此统一将名称改成iOS。
但是去年苹果又针对iPad,对iOS做了更多定制型的优化,推出了iPad OS,在两个系统上做出了区分。
按照苹果严谨的惯例,将iPhone使用OS更名为 iPhone OS也在情理之中了。
2.功能
其实近些年苹果的系统更新,有一个明显的“两段式”的特点
第一段:新UI+新功能
第二段:改bug(小修小补)
去年iOS13发布,加入了很多新面孔以及新功能,比如感知最为明显的黑暗模式,在加上一众重新设计的App,但是发布后缺问题不断,不到一个月发布了四次更新。
以至于媒体们都吐槽:“苹果这是打算做一夜七次郎”了?
后来苹果自己也从侧面承认了:
iOS的bug实在太多了,改不过来了,要不你们等等iOS 14?
苹果副总裁 Craig Federighi对媒体说:由于 iOS 13 口碑太差,将对 iOS 的开发流程,进行彻底的改革,让iOS 14 更好。
Craig Federighi这个名字你有可能不熟悉,要是你经常看苹果的发布会,那他肯定面熟。
所以这次的iOS14的版本更新,我估计就以下几个字:
更新内容:
修复了若干已知问题。
当然,只是改bug就跨个大版本号,有点说不过去。
估计会有一些“抄安卓”的小功能(果粉别打我,我也是)。
全局支持鼠标操作
目前的iPad OS其实已经支持鼠标操作的,但是功能上还是有点孱弱,苹果会继续提升iPad的生产力,那么对于全局鼠标的支持会更加全面。
其实这个对于苹果也不算难事,借鉴自家mac OS的不就行了么。
但是还是有个问题,iPad是基于触摸设计的,而鼠标模式是桌面模式的,不同的设计语言形态,会导致了体验上的割裂。
这也就是为什么surface作为一个平板(触摸形态)并不好用,但是插上键鼠之后,却好用到飞起的原因,因为windows最初就是基于键鼠设计(桌面形态)的。
如何将这两者完美的结合,就看下来苹果的操作了。
完整版Xcode
想要提高生产力?那就先在iPad上写一个iOS程序吧。
其实我认为,什么时候iPad能给iPhone刷机或者越狱了,那就真的具有生产力了。逃(
已经被传的沸沸扬扬了。
Mac的处理器要换成ARM了
苹果的野心很明确,一旦 Mac 跟 iPhone 使用同样架构的 CPU,那么统一作业系统也就不在话下了。
要知道,苹果目前的产品只有mac使用的x86架构的处理器,其它所有的苹果硬件设备:
使用的都是苹果自己设计的ARM芯片。
再加上,苹果地表最强的ARM芯片设计能力还有苹果的控制欲,把mac里的intel换成ARM也是在必行了。
intel也应该尝尝长期挤牙膏的痛苦了。
不过换CPU可不是那么容易,当年苹果从powerPC换成intel用了整整六年的时间,对于我们消费者来说,一开始肯定会遇到各种软件兼容的问题,在加上近些年苹果的软件质量(咦。我好像又说了一遍)
所以我的建议是:
老Mac用户先别着急,等等看呗。
其他的,发布会更新吧。
未完
毫无问题。
牛顿最大的成就不是物理学成就,而是数学成就,这是发明了微积分的牛人。
弄懂相对论跟量子力学,其实对普通人来说,最大的困难依然不是物理上的理解困难,而是数学能力。只要数学能力足够,理解相对论跟量子力学并没有那么大的困难。
牛顿,作为一个伟大的数学家,看这些并不会有困难,拿到物理学博士显然也没有问题。
--
可能唯一的问题就是:他最好能活得足够久不要英年早逝,毕竟现代的病毒比他当年要厉害多了。
毫无问题。
牛顿最大的成就不是物理学成就,而是数学成就,这是发明了微积分的牛人。
弄懂相对论跟量子力学,其实对普通人来说,最大的困难依然不是物理上的理解困难,而是数学能力。只要数学能力足够,理解相对论跟量子力学并没有那么大的困难。
牛顿,作为一个伟大的数学家,看这些并不会有困难,拿到物理学博士显然也没有问题。
--
可能唯一的问题就是:他最好能活得足够久不要英年早逝,毕竟现代的病毒比他当年要厉害多了。
这两个游戏都有自己的问题。但严重程度完全不一样。
赛博朋克最大的问题是人力不够,没有人手把愿景在限期内做出来,导致后期狂砍。但从已有的成品来看,CDPR是完全有人才有能力把东西做出来的,只不过没时间做。光影效果,已有的垂直城市设计,以及主线和很多支线任务的演出都有毫不输巫师3的气质,尤其是日本城浮空平台那关,无论是游戏流程还是画面还是音乐,都把类似银翼杀手2047的那种气氛和感受做到了极致。有人说CDPR的人才都跑了,或者CDPR傲娇了开始放水,这并不客观。2077确实是个半成品,主机优化的问题尤其严重,但你关注已经完成的部分,用高配置PC玩,其质量并未令人失望,依然是巫师3的水准。
2077就像是一个优等生忘了做背后的几题的考卷,开天窗导致不及格,但已经做了的题目还是正确率极高的。
谈到E3的demo,单从画面上讲你很难说它缩水了。只不过CDPR没告诉你想要E3画面,就得上3080+光线追踪。。。
我猜想没有光追的话,游戏在大多数情况下也是可以达到光追的效果的,只不过人工工作量会很大,有些地方需要离线烘培,而有些地方需要人工设置虚拟光源。CDPR可能发现项目后期工作量太大搂不住了,就上了光追这个大杀器。。。
至于无人深空,现在口碑很好,但我要不客气地讲,这个游戏到了今天依然是垃圾,只配卖$19.95,打折的时候卖2.95的那种。
Hello工作室自始自终都没有把初始愿景实现的技术能力。
你可以看无人深空进入大气层的技术实现。先是一段飞船进入大气层摩擦发红的特效,然后可以看见地形通过一种非常粗糙、视距很近的情况下刷新出来,并且刷出来的地貌和太空中看到的地貌完全不同。所以从头到尾,hello工作室都没有类似精英危险和星际公民的无缝行星登陆技术。
无人深空更新了十几次,并没有触动这个游戏除了机械刷就没有任何深度的本质。这是一个极其无聊的游戏。但它刷了两年的DLC,玩家也就给他点面子,没功劳有苦劳。它每次更新我都会进游戏看看,但玩不了半小时就会放弃。一是实在无聊,二是它美术设计和渲染水平有限,色彩及其刺眼。比如在母船机库里,到处都是亮瞎狗眼的点状光源,但这些光源不会照亮周围的任何东西,看的时间长了有种不带护目镜看焊接的流泪效果。你说更新了那么久,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解决,有什么用呢。游戏中随处可见低级设计的痕迹,比如说有很多行星上有一种可以卖钱的球,这种球没有任何贴图,只有亮瞎眼的纯白色材质,在HDR效果下极其刺眼,但它又不是个光源,放在地上不会照亮周围任何东西。这种打开Blender就存盘的建模初手垃圾素材居然也能放在游戏里,真是活久见。
所以无人深空就像是一个学渣冒充学霸,把期望提得无限高,却每题都答错结果接近0分,被骂,然后花了漫长的时间在那里订正,一题一题的改,最后终于接近30分了,然后获得了大家的赞赏,全然忘记了它改了那么久依然是不及格。
无人深空的贴图我就不贴了,首发的时候真是纯垃圾,基本上是2008年魔兽世界首发的那个水准。现在也依然是垃圾,开个HDR看着眼睛都疼。
SLS,这个项目什么都推迟,推迟,再推迟,只有试车是提前结束的。 2333333
PS:别的答主有说SLS是鸽王的,你们不要搞篡位,把我詹姆斯·韦伯望远镜置于何地?把鸽王中的鸽皇毛子的科学号实验舱置于何地?[手动狗头]
如果简单计算一下,SLS Block I 理论最大地月转移轨道运力27吨时的发射质量(忽略整流罩)2497吨,地月转移轨道运载系数1.081%
而被批拉跨的长征五号,理论地月转移轨道运力9.4吨,此时发射质量(忽略整流罩)861.7吨,地月转移轨道运载系数1.090%
是的,SLS Block I 地月运载系数还不如长征五号,用固体燃料就是这样,高比冲分级燃烧循环发动机,高推重比发动机,高干质比都救不回来,不过起飞级固体燃料的比冲劣势影响其实并不大,运载系数其实也没差多少。
SLS的一级发动机也不是史上最强大的,只能说是NASA或者美国史上最强大的起飞推力。
SLS起飞推力 固体助推器 1490吨X2 + RS-25 190吨X4=3740吨,航天飞机起飞时RS-25长时间处于104.5%的工作状态,按照这样计算3774吨,超过了土星五号(土星五号第一级F-1发动机有两个版本,按照自从阿波罗9号起启用的稍微增推版本,起飞推力为3582吨),不得不说,大型固体发动机是真的大力出奇迹。
相比之下,苏联发射过2次的能源号运载火箭RD-0120X4+RD-170X4起飞推力3547吨,甘拜下风。
但N1运载火箭靠30台NK-15火箭发动机,起飞推力达到了4633吨,迄今为止一直保持着运载火箭起飞推力的世界纪录。当然四射四败的实战记录让人有点不好意思提起它,但它的确是记录创造和保持者。
目前正在研制的重型运载火箭起飞推力最高的将是SpaceX的星舰,一级28台猛禽,可以提供225X28=6300吨的起飞推力。
起飞推力第二高的是长征九号,一级和助推12台YF-130,提供5873吨的起飞推力。
SLS,这个项目什么都推迟,推迟,再推迟,只有试车是提前结束的。 2333333
PS:别的答主有说SLS是鸽王的,你们不要搞篡位,把我詹姆斯·韦伯望远镜置于何地?把鸽王中的鸽皇毛子的科学号实验舱置于何地?[手动狗头]
如果简单计算一下,SLS Block I 理论最大地月转移轨道运力27吨时的发射质量(忽略整流罩)2497吨,地月转移轨道运载系数1.081%
而被批拉跨的长征五号,理论地月转移轨道运力9.4吨,此时发射质量(忽略整流罩)861.7吨,地月转移轨道运载系数1.090%
是的,SLS Block I 地月运载系数还不如长征五号,用固体燃料就是这样,高比冲分级燃烧循环发动机,高推重比发动机,高干质比都救不回来,不过起飞级固体燃料的比冲劣势影响其实并不大,运载系数其实也没差多少。
SLS的一级发动机也不是史上最强大的,只能说是NASA或者美国史上最强大的起飞推力。
SLS起飞推力 固体助推器 1490吨X2 + RS-25 190吨X4=3740吨,航天飞机起飞时RS-25长时间处于104.5%的工作状态,按照这样计算3774吨,超过了土星五号(土星五号第一级F-1发动机有两个版本,按照自从阿波罗9号起启用的稍微增推版本,起飞推力为3582吨),不得不说,大型固体发动机是真的大力出奇迹。
相比之下,苏联发射过2次的能源号运载火箭RD-0120X4+RD-170X4起飞推力3547吨,甘拜下风。
但N1运载火箭靠30台NK-15火箭发动机,起飞推力达到了4633吨,迄今为止一直保持着运载火箭起飞推力的世界纪录。当然四射四败的实战记录让人有点不好意思提起它,但它的确是记录创造和保持者。
目前正在研制的重型运载火箭起飞推力最高的将是SpaceX的星舰,一级28台猛禽,可以提供225X28=6300吨的起飞推力。
起飞推力第二高的是长征九号,一级和助推12台YF-130,提供5873吨的起飞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