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出师表》真的好吗? 第1页

     

user avatar   yang-meng-ran-24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问题问得很令人伤感。充分说明了在我国当前社会下精致的利己主义有着广大市场和拥簇,并在逐渐侵蚀朴素的道德观。

我猜你肯定不相信世间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不相信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义死节,正在今日;不相信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不相信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不相信愿擎三尺寒剑而立,与世间诸恶玉石俱焚;不相信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流血而牺牲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你不相信不等于没有。

也不是每个人都心里只会装着自己,总有些心怀家国天下的人前赴后继的在为你披荆斩棘,他们举着火把在黑夜中摸索着前行,而你跟在后面低着头只在乎你的影子有没有被旁人踩到。

正是因为你的质疑,才能印证前人的无私和伟岸,他们的名字会被铭记和百世传颂,你走在他们为你照亮的路上指指点点嫌这嫌那的样子显得既无知又愚蠢。你没有那个胸怀和担当,就不要去腹诽。

回到你问的问题上来。有句古话说得好,读《出师表》不涕泪横流者,是为不忠也。

先主,知人善任,能得人死力,素以仁德闻世,天下苍生引颈以盼。三顾茅庐,而请得丞相出山。

而写《出师表》时,季汉已倾,汉室血微,上将凋零,荆州已失,文臣旧将意欲偏安一隅,马无纵横之骑,兵无曹魏之众。

先主托孤于丞相,是倾国之力,拼死一搏,还是举国降曹,保取富贵?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为知己者死也。

《出师表》是当治臣之罪的军令状,是怕死在半路,安排后事的遗书,是苦口婆心的规劝幼主亲贤远佞的谏言。如果顾命大臣这样掏心掏肺的跟你讲,你还要认为是逼宫,那难道不应该亡国吗?

生前,养子死在军营中,不畜养私兵,不结党营私,不贪恋美色钱财,手握重权却兢兢业业严于律己,为了微薄的兴复汉室的希望,放着天府之国不待,五十岁高龄翻山越岭,严寒酷暑,蚊虫猛兽,以天为盖,以地为被,艰苦卓绝的六出祁山。

死后,家无余财,仅有桑树几百供家人衣食,所荐之人无不名副其实,大权交由贤相,更将兴复汉室之志完完全全托付给了一个魏国降将,该降将季汉覆灭以后,力图复国而死。

这样的人你还觉得是在逼宫的话,那你心目中的忠诚不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把毕生心血托付给另一个理想主义者,而后者为其殚精竭虑,废寝忘食,竭尽全力,继之以死。你所理解的忠诚应该是绝对服从,满足你的任何指令,你要东他不会往西,言必恭,事必敬,鞍前马后,提包开门,端茶递水。但这样的忠诚不是人的,是狗的。


user avatar   dai-zong-66 网友的相关建议: 
      

227年,丞相北驻汉中,临行前,留下千古名篇《出师表》。


很多人看完之后觉不出来牛在哪,甚至抵触心理非常强。


因为当年需要背。




咋说呢?有些文章,十几岁的孩子是品不出味道的。


看早了,认为没有啥,从此不屑错过了。


实际上,那都是当顶梁柱时需要的人生智慧


不看就真的亏死了。


首先来讲,这是一篇罕见的,我不用翻译一句话,直接看原文就能让大家知道是啥意思的文章。


出师表说了11件事,我每件事给大家分析一下丞相背后的意思就成了。


1、文: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意:夷陵那仗输的太惨了,这都五年了,我这还没调理过来呢,孩子咱还远没到能喘口气的时候,还得继续奋斗啊。


2、文: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意:先帝伟大,我们这帮都是受过你爹大恩的,咱们的班子斗志足。


3、文: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意:孩子你要志向高远,多听劝谏,咱蜀汉成份多,派系杂,必须依法治国,千万要一视同仁,连皇帝也不能例外,这是咱的立国之本。


4、文: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意:这套宫里的班子是你爹留给你的,是你相父认可看好的,这套宫里的班子是你的操作说明书,我走了以后有啥事问他们就出不了问题。


5、文: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意:你这辈子没领过兵,没打过仗,军事问题不明白,这个向宠是在咱覆国级的夷陵惨案中全身而退的好将军(先主时为牙门将,秭归之败,宠营特完),碰见军事问题不要想当然,军事使用说明书我也给你找好了。


6、文: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意:不能忘了咱刘家是咋兴咋衰的啊!我给你配的这些说明书都是让咱兴隆的贤臣啊!孩子千万用好了啊!


7、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意:你爹对我有大恩,这些年我也一直是你家最特别的存在,我会为了你家鞠躬尽瘁拼上这条老命的。


8、文: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意: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咱们是正经天命!打到两京去是我现在的首要工作!


9、文: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意:不是相父不辅佐你了,再次重申说明书们都给你配好了,放开大胆的用他们,要是使着不顺手相父再给你调整。


10、文: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意:一定在家好好听话啊!


11、文: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意:我要走了,我爱你孩子。





通篇看完,有没有觉得思路特别清晰?


《出师表》牛在四个地方的综合叠加。


1、明确了“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政治纲领和出兵制高点的天命正当性。





2、明确了依法治国,一视同仁,消灭派系隔阂与党争隐患的蜀汉立国之本。





3、详细的治国理政说明书,文、武、内、外,相当明确。


4、通篇没有一句废话,没有一句可以删的句子,没有一句舞文弄墨的炫技,实实在在的表达事情。





全文我分了11个段落,丞相明明白白的表达了11件事,却仅仅用了741个字。


这篇文章,就算今天放到党小组去进行讨论学习,都是一篇充满革命情怀的实事求是学习材料。


啥叫杜绝形式主义啊?


啥叫各级各类文件要开门见山,直奔主题,防止穿靴戴帽,冗长空洞,突出针对性,时效性和可操作性啊?


这就是!


好东西,好思想,跨越千年不过时。


丞相的这篇出师表,因为文法简洁,主旨清晰以及终身鞠躬尽瘁的传奇性,历经岁月洗礼后愈加散发其革命主义的芬芳。


不逢乱世、不懂出师表,丞相的这首千古名篇也成为了此后汉民族每当陷入黑暗时的呐喊样本!




227年三月,丞相上表后率诸军北驻汉中。


这一年,他的长子诸葛瞻刚刚出生。


但丞相这一走,就再也没有回来。





只要他人在汉中,整个雍凉就不敢解甲,偌大中国就不敢释鞍,天下就始终觉得刘家天下还有希望!


只要他在!这口精气神就在!





丞相军令如山,断不可能让家属前往汉中探视!


这也就意味着,丞相除了看到过襁褓中的小诸葛瞻外,再没见过自己的这个孩子。





丞相独此一妻一子,古时夭亡率高,说句实在话,丞相真的在忠贞无贰上算是做到了极致。


自己的子嗣已经顾不上了,满脑子全都是他刘家天下了。


为啥蜀汉这个小政权在中国数千年历史长河中如此璀璨呢?


老刘的厚道、二爷的传奇、丞相的忠贞。


凑一块了!


当然,还有那侵入骨髓的悲剧感!


如果二爷没丢了荆州呢?


如果老刘没毁灭在夷陵呢?


如果几十年攒下来的流浪精华们都还在,丞相是否不至于如此孤单!


没关系,还有我在!


有我在!汉家这戏就还没演完!




这样的一个传奇再配上这样一篇表,《出师表》好不好,真的还有疑问吗?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渤海小吏的封建脉络百战


user avatar   pku-huiy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请自答,恕我直言,大家基本都是从非文学角度答的,我现在从文学角度答一下《出师表》到底好不好,如果好,又好在哪里。

首先,我们要明确,表是一种文体,是一类公文。什么样的表最好,我们可以看看体大虑周的文学批评著作《文心雕龙》怎么评说的。

前汉表谢,遗篇寡存。及后汉察举,必试章奏。左雄表议,台阁为式;胡广章奏,天下第一:并当时之杰笔也。观伯始谒陵之章,足见其典文之美焉。昔晋文受册,三辞从命,是以汉末让表,以三为断。曹公称为表不必三让,又勿得浮华。所以魏初表章,指事造实,求其靡丽,则未足美矣。至于文举之荐 祢衡 ,气扬采飞; 孔明之辞后主,志尽文畅 :虽华实异旨,并表之英也。琳瑀章表,有誉当时;孔璋称健,则其标也。 陈思之表,独冠群才;观其体赡而律调,辞清而志显,应物制巧,随变生趣,执辔有余,故能缓急应节矣。——《文心雕龙(章表二十二)》

在《文心雕龙(章表第二十二)》中,刘勰对《出师表》的评价有四个字“志尽文畅”,指的是《出师表》意思表达得很明白,文辞流畅。他还将《出师表》与孔融的《荐祢衡表》对比,说孔融的表文采飞扬而诸葛亮的更质朴尚实。两篇表“虽华实异旨,并表之英也”,所以《出师表》最大的特点就是“质朴尚实、流畅明白”,是表中的精品。所以,《出师表》绝对是一篇好的文章,否则也不会入《昭明文选》。

但我们承认他优秀,可不承认他“千载谁堪伯仲间”。恕我直言,《出师表》别说是“千古第一”,就是“三国第一”也轮不到他。刘勰表扬了诸葛亮外,还称赞了建安七子中的孔融、陈琳、阮瑀。要知道,《文心雕龙》另一篇提到过“琳瑀书记翩翩”,陈琳阮瑀(阮籍父亲)本来就是写公文的好手,诸葛亮的《出师表》真的不能完胜他们。

那么,刘勰心目中写章表最好的作家是谁呢?当然是曹植!

陈思之表,独冠群才;观其体赡而律调,辞清而志显,应物制巧,随变生趣,执辔有余,故能缓急应节矣。

我们看看曹植的章表怎么写的:

臣植言: 臣闻士之生世,入则事父,出则事君;事父尚于 荣亲 ,事君贵于兴国。故慈父不能爱无益之子, 仁君 不能畜无用之臣。夫 论德 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量能而受爵者, 毕命 之臣也。 故君 无虚授,臣无虚受。 虚授 谓之谬举,虚受谓之尸禄,《诗》之 素餐 ,所由作也。 二虢 不辞两国之任,其德厚也;旦、奭不让燕、鲁之封,其功大也。今臣蒙国重恩,三世于今矣。

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荧烛末光,增辉日月。——《求自试表》

臣植言: 臣闻天称其高者,以无不覆;地称其广者,以无不载;日月称其明者,以无不照;江海称其大者,以无不容。 故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惟天为大,惟尧则之。"夫天德之于万物,可谓弘广矣。盖尧之为教,先亲后疏,自近及远。——《求通亲亲表》

臣闻天地协气而万物生,君臣合德而庶政成。五帝之世非皆智,三季之末非皆愚,用与不用,知与不知也。——《陈审举表》

曹植的文章文采华美、内容充实、感情真挚,曹植是建安文学集大成者,在《文选》、《文心雕龙》、《诗品》和历代文学评论家作品中评价都很高。说实话,诸葛亮的《出师表》论文采根本没法和曹植的章表比

我知道,《出师表》很有真情实感,但是我们能说曹植的章表就没有真情实感吗?

臣伏以辽东负阻之国,势便形固,带以辽海。今轻军远攻,师疲力屈,自有其备,所谓以逸待劳、以饱制饥者也。以臣观之,诚未易攻也。若国家攻而必克,屠襄平之城,悬公孙之首得其地,不足以偿中国之费;虏其民,不足以补三军之失:是我所获不如所丧也。若其不拔,旷日持久,暴师于野,然天时难测,水湿无常,彼我之兵,连于城下,进则有高城深池,无所施其功;退则有归涂不通,道路氵洳。东有待衅之吴,西有伺隙之蜀,吴起东南则荆阳骚动,蜀应西境则雍凉参分。 兵不解于外,民罢困于内;促耕不解其饥,疾蚕不救其寒。 夫渴而后穿井,饥而后殖种,可以图远,难以应卒也。 臣以为当今之务,在于省徭役、薄赋敛、劝农桑。三者既备,然后令伊、管之臣,得施其术;孙、吴之将,得奋其力。 若此,则泰平之基可立而待,《康哉》之歌可坐而闻。曾何忧于二敌,何惧于公孙乎?今不恤邦畿之内,而劳神于蛮貊之域,窃为陛下不取也。(《艺文类聚》二十四)

这是曹植在黄初年间上的《谏伐辽东表》,他在黄初年间动辄获罪,处境相当艰难,好几次差点丢掉性命。但他仍然冒着忤逆曹丕的危险,希望曹丕不要去征辽东,要轻徭薄赋,对百姓好一点。相同的内容,在曹植其他的表里也有出现,我所举的不是个例。

陳王本國風之變、發樂府之奇、驅屈宋之辭、析楊馬之賦而為詩、六代以前莫大乎陳王矣。至其閔風俗之薄、哀民生之艱、樹人倫之式、極情於神仙而義深於朋友、則又見乎辭之表書、雖百世可思也。——黄节《曹子建诗注》序

近代学者黄节就曾经说过曹植的章表有“哀民生之艰”的特点,黄节是汉魏六朝文学研究专家,与章太炎齐名,他本人也很有气节,宁愿安守贫贱也不与军阀和汪伪政府同流合污。

说实话,《出师表》在后世得大名,还是一种“忠”的思想在主导。曹植要皇帝轻徭薄赋、体恤民生,为的可不是他个人的利益。诸葛亮处境艰难,曹植处境就不艰难吗?黄初太和年间,他“十一年中三徙都”“连遇脊土”我就不提了,但他动辄获罪,差点没命。在这种情况下,仍然体恤民情,我们能说他的表不如《出师表》真挚高尚吗?

综上所述,我承认诸葛亮的高尚,承认《出师表》是一篇有真情实感的精品文章。但我不承认《出师表》“千载谁堪伯仲间”。举曹植的例子只是因为他和诸葛亮同时代而且是那个时代最优秀的作家,而我对他又恰好有些了解。

还有另外的例子,陆宣公的奏议也是很出名的章表中的精品,苏轼就曾经学过《陆宣公奏议集》。

对一个作家最大的尊重就是客观评价,而不是人云亦云,“千载谁堪伯仲间”、“万古云霄一羽毛”很明显使用了夸张的文学手法来表达对古代名臣的尊敬。如果有人拿着这几句诗把诸葛亮和《出师表》真的吹成“千古第一”,那不但是对诸葛亮的不尊敬,也是对这些诗人的不尊敬。


user avatar   zhi-bei-jin-e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说别的,就说这段话: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这段话的结构中一共包含四条信息:

亲近小人是错的,亲近贤臣是对的。
但是很多人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我希望你认识到这一点。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四个是贤臣。

可能你觉得,这有什么难的,我也能写出来。

不,你写不出来。你写出来的,会是这样的结构: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你要听他们的话。
因为他们是贤臣。

世界上九成的人,写出来的,都会是这个结构。但是,可以看出来,这个结构的说服力,比起出师表的结构,差远了。

你之所以认为出师表平凡,是因为没有对比。现在这么对比一下,是不是就发现出师表的不平凡之处了?

而且,这还没完。如果只是超越普通人的结构,那么不需要诸葛亮,其他的大学者纵横家也能做到。诸葛亮真正强的地方,在于他连其他学者的结构都超越了——因为其他学者的结构是:

亲近小人是错的,亲近贤臣是对的。
所以你应该亲近贤臣。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四个是贤臣。

苏秦(六国宰相)就在这个水平,从他的言论中就可以看出来。

这样的结构具有说服力,会让对方认可你,但是不会让对方印象深刻,可能对方过几天就忘了。

现在再回来看诸葛亮的结构:

亲近小人是错的,亲近贤臣是对的。
但是很多人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我希望你认识到这一点。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四个是贤臣。

感受到恐怖了吗?


有人说,那又怎样?现在我学会这个结构了,我也有诸葛亮的水平了。

不。你学会的只是这一个结构,而诸葛亮,是随笔一篇文章,就几十个结构;而他掌握的,则有千千万万个结构——不,不应该这么说,而应该说:他掌握的是一个体系,这个体系可以任意生成千千万万个结构。

这就是诸葛亮的境界。

懂了吗?

事实上,仅仅是吃透出师表中的所有结构,再加上两年的努力,就足以让你年薪百万了。


user avatar   inversion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真的不知道你们的钓鱼手法是怎么想出来的,我也想学。

回答问题:出师表好。


user avatar   cxth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刘备:二弟,今天知乎上又有什么沙雕的事情?


关羽:大哥,我看到有个人说,丞相写了篇《出师表》,语气很有问题。


刘备:哦?《出师表》写了啥?拿来让我康康。


刘备读完《出师表》勃然大怒,拍案而起!命张飞立刻把诸葛亮和刘禅叫过来!


刘备:诸葛亮你搁这儿跟我扯犊子呢?


诸葛亮:咋了?


刘备:当初我是咋跟你说的?我说我儿砸就是你儿砸,该骂骂,该打打,实在不行你自己上就得了!你给我整这些文绉绉的玩意儿干啥?这兔崽子能看得懂吗?


张飞:可不咋的?不听话,一巴掌呼过去就完了!


诸葛亮:这个,这个。。。


刘备:儿砸你过来,话说后来汉室咋样了?


刘禅:孩儿无能,投降了。。。


刘备气得飞起一脚,把刘禅踢出两米开外!赵云都还没来得及劝阻,关羽、张飞一起抡起拳头,把刘禅揍的鼻青脸肿!!


刘备:老子打不死你个鳖孙!


诸葛亮:主公!主公!别打了!有话好好说!有话好好说!别打了!别打了!!


更多回答:


user avatar   mu-rong-chen-x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出师表》的背景与前提,是此前白帝城托孤,“先帝”刘备将年少的刘禅和自己打下的一方疆土,尽数托付给诸葛亮,并叮嘱刘禅要向对待父亲一样尊敬诸葛丞相。(「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连同刘备对诸葛亮「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承诺,明确了诸葛亮在蜀汉政权对天子刘禅“如相如父”的相父身份,对百官群臣生杀予夺的摄政大权。

刘备死后,诸葛亮秉承遗照,作为蜀汉丞相、录尚书事、益州牧,全面掌握了蜀汉政权一切权利,大权独揽,说一不二。(「政事无巨细,咸决於亮」)

魏国皇帝曹睿也好,吴国皇帝孙权也好,魏国和吴国的大臣也罢,都一致认同诸葛亮是和曹睿、孙权身份等同的政权首脑,而非名义上的蜀汉皇帝刘禅。

曹魏时人说雄心壮志,动不动就是斩“权、亮”之首。吴国和蜀国缔结两国盟约,正式盟书里直接就写上“诸葛丞相,德威远著,翼戴本国,典戎在外,信感阴阳,诚动天地”,而不提刘禅半语。

除此之外,诸葛亮更对刘禅严格要求,如严师一般谆谆教诲,哪怕出兵北伐时,仍要安排了“秉心公亮,义形于色”的贤臣董允,受命统帅宫中宿卫。刘禅不满足于自己的后宫嫔妃只有十二人,想要扩充人数,就被董允毫不客气给回绝了。

一个即位时已经16岁的君主,在朝堂大事上全无发言权,甚至连自己后宫都不能做主,这样的境遇,在古今中外各国99%的帝王看来,只怕都与傀儡无疑。

后世那些当连宰相的存在都不能容忍,以为天天批阅无数奏折才算明君的皇帝们,表面上如何推崇诸葛孔明是“千古一相”,《出师表》是“千古臣则”,但他们内心深处代入的绝对是刘备和诸葛亮的君臣“鱼水之情”,而绝对不会将自己代入成刘禅。

所以隆科多一句“白帝城托孤之日”,就被雍正帝认为是将自己比做刘阿斗,实为“大不敬“,而最终将这个“舅舅"处死。

若是哪个宰相,竟敢对自己君主说类似“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相府和皇宫俱为一体,奖惩功过,不宜因亲疏有所区别)之类的话,那更是老寿星上吊——嫌命长了。

然而,整整十年,刘禅却一直谨遵刘备遗训,满足于做一个礼仪性的天子,终诸葛亮一生,皆谨以父事之,丝毫没有任何争权意图。“政则葛氏,祭由寡人”并不是刘禅用来自嘲的话,而是他具备充分的自知之明,心甘情愿如此。

因此,蜀汉举国君臣一心,不生间隙,“爰整六师,无岁不征,神武赫然,威镇八荒”,竟实现“一州力抗中原九州”的奇迹。

诸葛亮治国的方略,便是“明法”和“正身”,他制定蜀科,严格法度,赏罚必信,开诚布公,虚心纳谏,奖励直言,如董和曾因某事连续和他争论十次,诸葛亮不以为忤,反而公开嘉奖,大加鼓励。

蜀军第一次北伐,因马谡自作聪明,违背诸葛亮的命令,导致街亭之战失利。诸葛亮战后自贬三级为右将军,更向全天下通告自己用人不当的错失,(【布所失于天下】)更要求同僚们尽可能批评自己的过失【(勤攻吾之缺)】,经过数年整训,终于练出一只令魏军只敢坚壁固守,不敢与之野战的强兵,克复武都、阴平两郡,名正言顺复职。

更难能可贵的是,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官员,作为一个封建政权的执政者,诸葛亮真正身体力行做到了廉洁自守,不蓄私产,大公无私,以国为家。

刘备夺取益州时,曾赏赐诸葛亮、关羽、张飞每人黄金五百斤,白银一千斤,铜钱五千万。诸葛亮却将这些丰厚赏赐尽数充公府库,他从出草庐起,出仕二十余年,执政十余载,一生宦囊所积,只有桑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勉强供一家温饱。

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诸葛亮这一生以身作则,鞠躬尽瘁、为国为民,不图私我,他的施政自然为世人人信服,哪怕施以严刑峻法,也让举国百万官民乐于接受。大小官吏同样不敢轻越雷池,起贪墨之心,极大提高了政权的组织和行政效率。

对比后世许多权臣,虽然也见识高远,试图革除制度弊病,但因为自身难以克制私欲,立身不正,生活奢靡,因此他们的变革措施便被同僚和世人认为是假公济私,打击异己,难以达到良好初衷,甚至适得其反,不免人亡政息如张居正,误国害民如贾似道。

诸葛亮又安抚百姓、鼓励生产,兴修水利,劝农课桑,在他的执政期,蜀地织锦远销中原和外域,给蜀汉国家带来大量收入。他主持修建的山河堰堤历时一千八百余年,迄今完好,仍在造福当地百姓。

诸葛亮又亲率大军,深入险峻丛林,克服烟瘴侵袭,“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令南中百姓从此真正接受蜀汉统治,当地的人员兵力、耕牛战马、金银矿产、犀角皮革,都源源不断地充作蜀军军资,使蜀国获得了一个稳定而资源丰富的大后方。(【赋出叟、濮耕牛、战马、金、银、犀、革,充继军资,于是费用不乏】)

因此,蜀汉虽然连年北伐,屡屡用兵,律法森严,然而生产力水平却极大提高,百万百姓养兵十万而毫无怨言。朝堂上下共同为了“兴复中原,还于旧都”的理想而齐心协力。

凭借卓越当世的个人能力、鞠躬尽瘁的工作热情、事无巨细的工作态度,诸葛亮燃尽生命中所有能量,不止是为蜀汉江山续命整整四十年,他的许多举措遗泽后世千百年。

史书《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是蜀汉官员,他的父亲曾是马谡的参军,因街亭兵败被诸葛亮判削发之刑,然而陈寿笔下的诸葛亮治蜀,却是:

【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抬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当诸葛亮去世后,刘禅痛哭不止,哀泣【朕用伤悼,肝心若裂,魂而有灵,嘉兹宠荣。呜呼哀哉!呜呼哀哉!】,字字句句,皆是血泪,又特意换上白色丧服,下令举国哀悼三日。

【惟君体资文武,明叡笃诚,受遗讬孤,匡辅朕躬,继绝兴微,志存靖乱;爰整六师,无岁不征,神武赫然,威镇八荒,将建殊功於季汉,参伊、周之巨勋。如何不吊,事临垂克,遘疾陨丧!朕用伤悼,肝心若裂。夫崇德序功,纪行命谥,所以光昭将来,刊载不朽。今使使持节左中郎将杜琼,赠君丞相武乡侯印绶,谥君为忠武侯。魂而有灵,嘉兹宠荣。呜呼哀哉!呜呼哀哉!】——刘禅《悼诸葛亮诏》

有个在诸葛亮生前被打压的投机分子李邈,上书称诸葛亮“身杖强兵,狼顾虎视”,如今“今亮殒殁,盖宗族得全,西戎静息,大小为庆”,刘禅见奏勃然大怒,当即将其下狱处死。

那些被诸葛亮收服的蛮夷部众,同样在野林荒郊用他们特有的方式,纪念这位中原汉人的圣贤。

哪怕是与诸葛亮为政敌的的李严、对诸葛亮有非议的廖立,他们在自己流放之地,一听说诸葛亮的死讯,便痛哭流涕,彻底绝望而死。因为他们皆知道,唯有诸葛亮才有足够的心胸和气魄来赦免他们。诸葛亮一死,便彻底断绝了他们重新回到政治舞台的希望。

各地臣民又纷纷上书,要求在国都成都给诸葛亮立庙纪念,然而汉朝礼制唯天子可立庙,有功大臣只能配享帝王的太庙。因此无论开国之功臣如萧何、张良;开疆之功臣卫青、霍去病;中兴之功臣如邓禹、吴汉,皆不能被单独立庙,从无例外。

所以刘禅和执政大臣如蒋琬费祎等人,才会秉承诸葛亮公而无私的执政思想,暂且搁置此事,但对蜀中百姓自发纪念(“百姓巷祭,戎夷野祀”),从不加任何制止。

后来,刘禅采纳习隆和向充建议,在距离诸葛亮墓地不远的沔阳,为诸葛亮立庙,所谓“尽顺民心,存德念功,又崇正礼”。整整一千多年,帝王破例给臣子官方立庙,就出了刘禅立诸葛亮庙这么一回。因此,直到北宋时期,还有人批判刘禅这样做,是为君臣私情而破坏礼制。

汉中武侯庙

而此时年仅8岁的诸葛亮独子诸葛瞻,也被刘禅视若子侄,嫁以爱女。其人长大后,并无过人的功绩才干,仍被刘禅一路擢升,34岁就成为卫将军,录尚书事,成为出将入相的国家重臣。

此前被刘禅任用为“录尚书事”,执掌国政的几位大臣,蒋琬是诸葛亮临终推荐的继承者、费祎是诸葛亮极为重用的心腹,姜维是诸葛亮传授兵法的学生。也就是说,诸葛亮虽逝去三十年,在蜀汉朝堂的余荫和影响力却一如始终。

自古君臣相处,“谗慝生心,乘间构衅”,原系寻常;幼主和辅政大臣相处,见疏生怒,立正刑诛,“不待死肉寒而君心早变”,亦是寻常之事。

刘禅身为名正言顺的皇帝,却能压制任何帝皇心中都不可免的“皇权至上、君权至尊”这头猛兽,坚定不移地秉承父训,支持诸葛亮执政,自己满足于做个名义上的帝王,在诸葛亮身后更能遵其遗训,帝相情谊全始全终,岂止是非同小可的殊难可贵?

后世多少英豪人杰,要么终身忧谗畏讥,侍奉雄猜之主;要么被不自量力的凉薄之君毁去半生事业身后英名,何曾有幸能遇到一个“毫无猜险之性”的刘阿斗?

从岳飞,于谦到张居正,这些千古英杰若是和刘禅来做他们的皇帝,又何尝不能生前身后令名得保、全始全终?

《三国志》裴注引孙盛言:【古之顾命,必贻话言;诡伪之辞,非讬孤之谓。幸值刘禅闇弱,无猜险之性,诸葛威略,足以检卫异端,故使异同之心无由自起耳。不然,殆生疑隙不逞之衅。】

从这个角度说,《出师表》的煞费苦心并没有白费,确实是“千载谁堪伯仲间”。

百年之后,东晋大司马桓温挥军西征,入据蜀中后,特意寻访到曾见过诸葛亮的小吏,时年已百余岁。桓温问「诸葛丞相可与当今何人相比?」小吏云:「诸葛丞相在时,尚且感受不到他的伟大,自诸葛公逝后,一百年来,世人无人能比」一生倨傲自得的桓温,为之叹服。

【桓温征蜀,犹见武侯时小吏,年百余岁。温问:“诸葛丞相今谁与比?”答曰:“诸葛在时,亦不觉异,自公没后,不见其比。”】

辅佐唐宪宗削平不服藩镇,实现“元和中兴”的唐朝名相裴度,在成都武侯祠外,亲笔撰写《蜀汉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认为史上诸多贤臣良相,能兼具事君之节、开国之才、立身之道、治人之术者,唯诸葛亮也。并赞颂诸葛亮施政「法加于人也,虽死徙而无怨;德及于人也,虽奕叶而见思」,可与伊尹、周公、管仲、萧何、张良等历代先贤齐名并肩,流芳青史。

可惜的是,千百年后,君主专权愈发集中,诸葛亮的形象,也成了后世君主提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政治符号,而为了解释诸葛亮既是忠臣,却为何把持朝政不肯放权,因此智力完全正常的刘禅,也就被丑化成了一个弱智痴儿。

至于“政由葛氏、祭则寡人”的恢弘大气,汉官礼制的丞相威仪,秦汉士人虚君实相的政治理想,信奉“君主臣奴”天条的后世君臣,又如何能懂呢?


user avatar   sywx 网友的相关建议: 
      

孔明先生的《诫子书》,读书、作人、做事都讲到了,实为不朽名篇。

推荐给您。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user avatar   liquangaoy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实在是太好了,以至于几乎每一句都演变成了俗语和典故。

没文化的人也基本都听说过。

于是很多人觉得平平无奇。

就像太阳挂在天上,大家都习惯了。


user avatar   xuan-yi-18-97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觉得先回答的几位答主可以把语气收一收,虽然题主的话是有些可气,但没你们想的这么坏。

从题主的文句中可以明显看出他对于汉代君臣观、封建体系缺乏了解,不知道清朝的主子奴才与汉家王朝早期的君臣共治的区别,更不要说季汉那史上罕见的“政由相父,祭则寡人”的政情了。

题主不了解这些,理所当然,因为该挨骂的是广电过审的那些辫子乱编戏、女主鸭王剧,多数网文的历史观都比他们正。

我们可以做的,是告诉他什么是对,什么不对,而不是一顿嘲讽,这样不利于助人。

如何解决这类现象,避免在未来的年轻朋友身上再三发生,需要有关部门慢慢研究……

或者更简单的方法:以后多看2000年前制作的,我小时候看的那些历史剧。




     

相关话题

  怎麼理解“以直報怨”中的“直”字? 
  读史是看文言的好还是看白话文的好? 
  可不可以用文言文再创造一种编程语言? 
  主张恢复文言文有人同意吗? 
  如何评价王云飞江苏高考作文《绿色生活》? 
  岸柿止诸是什么意思? 
  你写作文经常引用哪些古文名句? 
  哪些古文句子,你写作文屡试不爽? 
  为什么古代人没有方言吹? 
  《出师表》真的好吗? 

前一个讨论
成都一海归硕士辞掉金融分析工作,选择当「废品回收员」,月入 2 至 5 万元,如何看待这种职业选择?
下一个讨论
23 岁女生在货拉拉车上跳窗身亡,司机曾三次偏航,案件有哪些线索与疑点?





© 2024-11-2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