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说的是,鲁迅先生的平面设计。
以下图片来源自网络。
北大的标志大家都看过吧,它就是迅哥儿设计的,至今沿用。
迅哥儿是一位划时代的平面设计师。
来看一下他的书籍封面的设计作品:
鲁迅书籍设计草稿:
鲁迅标志设计:
自我象征(猫头鹰) 迅哥儿卖萌也是叼叼的
北大校徽(鲁迅原版,现在用的是修改过的)
《而已集》书名设计
民国初期国徽设计
鲁迅的设计从今天的目光看来,肯定不是完美的,也不是每一件作品都设计得很出色。
但他设计出来的美感,穿越了时代,至今感染着我们。
像迅哥儿致敬。
第一个想到的是梵高的作品。
超越于时代的审美,不正是他生前不被认可的重要原因吗?
让咱们先从他那幅最著名的《星夜》说起吧。
这幅作品,是梵高1889年,在法国圣雷米的一家精神病院里所创作的一幅著名油画,在这幅作品中,梵高将天空的纹理,以一种像涡状星系的方式展现。
关于这个星云的画法,当时争议很大,很多人认为,这哪里是天空的样子?我看到的明明是这样的:
从现在看,毫无疑问梵高是天才,可惜的是,当时的人们并不这么认为。
在梵高生活的那个年代,学院派是主流艺术,无论是画人还是画物,都讲究“所见即所得”。不仅如此,在题材方面,只有那些描绘宗教或者贵族生活的,才被欣赏。
当时,像梵高这样,用一种新方式去记录新事物,对画面的色彩做了很多主观的处理,而不是单纯的去记录客观颜色的后印象派作风,就是反其道而行之,甚至被人讽刺他的画一文不值。
然而,梵高不在乎,他所在意的,是绘画时的“感觉”。在给弟弟提奥的信中,他就曾提到“我努力创造出一些写实但有感情的作品”。
这样的执着,令他终生都活在被误解被忽略被漠视被遗忘的过程中。
然而,咱们再来看看今天,这幅当年不被看好的作品,已是梵高的代表作之一,现藏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每年都有无数的人,为一睹名画阵容,从世界各地不远万里的奔赴纽约。
谁都不知道当时梵高到底看到了什么,不可思议的是,百年后人们真的看到了类似的景象。
看看这图,处处散发着浓浓的“梵高星夜范”。
但不要误会!它可不是梵高未公布的遗作,更不是从《星夜》里抠出来的。
它来自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用现代科学手段探索宇宙后,公布的洋流图。
无论是色调还是纹理,都和梵高的《星夜》像是一对孪生兄弟。
难道梵高早已在NASA的100多年前,就“洞穿”了宇宙的真相?细思极恐
如果大师还在世,妥妥的NASA最佳代言人了!
无独有偶,随着摄影技术的发展,不少人开始尝试用延时摄影星空的照片,而当这些照片与梵高《星空》放在一起时,竟然也有一种异曲同工之妙的感觉。
这些惊人的巧合,让人们不禁问:梵高到底看到了什么?
但是,这些疑问,或许如同《星夜》一样,永远都是一个谜,只有宇宙和梵高知道。
我们只知道的是,梵高当年的画,对形式的大胆追求,强烈的色彩表达,深深影响了二十世纪的艺术。不仅对西方现代绘画色彩有深远影响,而且还推动了全世界的现代绘画色彩。
甚至诺贝尔文学获奖者莫言都坦言:在写作《红高粱》的过程当中,梵高画面上旋转的星空、拧着生长的树。那种用色的大胆,色块的堆积,让他在写作的时候感觉到有一种力量,感觉到一种巨大的冲动。
即使现在有这些盛名,可当时的梵高并没有被世界温柔以待...
丰子恺先生就曾在作品《梵高生活》 中评价梵高:“他铸造了不朽的传奇,却也成就了自己悲剧色彩的一生。”
在《星夜》诞生之前,饱受精神和身体疾病的折磨的梵高,在给弟弟的信《亲爱的提奥》中提到:“我一定要画一幅在多星的夜晚的丝柏树……然而我的脑子里已经有了这幅作品:一个多星的夜晚,基督是蓝色的,天使是混杂的柠檬黄色...”
数码概念艺术家 Alex Ruiz曾用PS还原,梵高当时看到场景可能是这样:
但是,在原作《星夜》中,梵高将星云画作是旋转的,星光是夸大的,明月是橙黄色的,柏树是如火焰般直上云端的...
那都是梵高躁动不安的情感,是他狂迷的幻觉世界,是他发泄无法抑制的强烈感情的创造性尝试...
而这种看似狂放的笔触,让当时的人们一度怀疑,梵高是在发疯后胡乱作画。但是,当咱们再来看看另一幅作品《麦田里的丝柏树》,也是梵高1889年所画:
无论是笔触的控制、色彩的控制、以及张力的控制,那时候的梵高,已经算是炉火纯青。
所以,类似《星夜》里那些曾经那些不被理解的“癫狂”的背后,其实是梵高的深情。
画面高度夸张变形和强烈视觉对比下,他只是想用眼里的绚烂去描绘一个孤独的灵魂,试图将心中的苦闷、哀伤、同情和希望,在笔下交织。
只可惜的是,一年后,他在美丽的法国瓦兹河畔,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年仅37岁。
也许正如他曾说:“如果生活中不再有某种无限的、深刻的、真实的东西,我将不再眷恋人间。”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团火,路过的只看到烟。”
由于知音的寥落,梵高终其一生都不知道自己是一个天才,他甚至不敢把自己称做艺术家。
即便如此,在自己被人嫌弃无法救赎的时候,他仍然有怜悯之心去同情他人。比如这幅《食土豆者》
梵高形容这幅画的颜色是“土豆没削皮”的样子。他说:“这些伴着灯光吃土豆的人,流露出一种高贵:辛勤劳作换来的,他们当之无愧,比谁都体面”
而他最后几年的创作,也仿佛用全部的生命在拥抱大地、麦田、阳光、草野、天上的云、风、鸟声或星空。
最终,这幅《红色葡萄园》:
是穷困潦倒的梵高一生,唯一一张卖出去的作品,被比利时画家安娜·博赫以400法郎的价格买下。
在梵高去世后的很多年后,令人欣慰的是,1973年,在他的祖国荷兰,政府为了纪念梵高,在阿姆斯特丹盖一座“国立梵高美术馆”,来收藏包括《播种者》《向日葵》在内的梵高黄金时期最珍贵的200幅画作。
1987年,日本安田水上火灾保险公司以2250万英镑(约4000万美元)的价格买下了梵高的名画《向日葵》,甚至创下当时世界油画价格之最。
如今,各种各样以梵高作品为主题的题材,也在世界各地流行。
还记得英剧《神秘博士》里,有一段梵高穿越到2010年的巴黎奥赛博物馆的场景:当他亲眼看到人们欣赏他的画作、并亲耳听到人们对他极高的赞誉时,顿时热泪盈眶,画面十分催泪。
我很赞同影片中对梵高的评价:梵高,他把生活中遭受的痛苦磨难,转化成了画布上激情洋溢的美。痛苦很容易表现,但如何糅合热情与痛苦,来表现人世间的激情、喜悦、壮丽,前无古人,也许也不会有后来者。
https://www.zhihu.com/video/942832759522148352梵高在世时曾说过:“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包括艺术本身。唯一不朽的,是艺术所传递出来的对人和世界的理解。”
所以,他的一生颠沛流离所追求的,不过是世人的理解。
即使,这是一件跨越时代的事,但至少,他做到了。
欢迎访问官网:琢磨琢磨 - 从创意到实现的企业级解决方案
也欢迎关注公众号:琢磨琢磨ZOMOZOMO【ID:zomozomo-design】
我们正在招募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岗位内容戳此链接 ▶ 招贤纳士 - 琢磨琢磨 - 从创意到实现的企业级解决方案(假如你有其他奇淫巧技,也来投递吧~!)
如果是单纯的迷茫,倒是不错的,只是这个问题,很容易让我想到。
叶公好龙。
叶公好龙的故事就是说古代有个人叫叶公,他到处跟大家说他特别喜欢龙,满屋子的龙的周边,还拉着附近的人去他家里看。
结果有一天真的龙飞来了,别人还在好奇,看看真的龙长啥样,他叶公跑的最快,躲到桌子底下,根本双手抱头,害怕得根本不敢睁开眼。
题主对文学的热爱应该如何体现呢?真的热爱是不用人说的,无法阻拦的,你自己就会有不断地看,甚至写的冲动,进而就去做了,也就是说热爱文学你就多看,通俗的,纯文学的,看的进去就多看,如果想写就试着写,不想写就继续看,就这么简单。
怎么热爱还需要别人教的吗?是不是不理解什么是热爱?
比如说我热爱音乐,我听到好的音乐我会感动,我会努力学唱歌,为了表达音乐,虽然还唱的不够好,但是我会学习怎么样才是唱的好。
把这个问题吵火了,然后让微信部门的人看到。然后等待版本更新。
难民不是移民,中国显然不应该接收任何形式的难民,难民经历了太多人性中的极端状态,人性中的残忍被激发的更多,再加上宗教与战乱因素,为了生存难民的底线会更低,为了生存难民不惜恩将仇报、鸠占鹊巢,其对于稳定的社会有巨大的破坏性。
—————————————————————————————————
难民如果席卷欧洲,欧洲没落,欧洲储备的大量人才,中国要做好准备。
中国要为未来潜在的优秀移民提前做好准备,所有移民至少符合以下标准:
1、接受归化。接受中国法律、传统和习俗的归化,华文参加水平考试;放弃原有的宗教信仰。进行郑重的归化仪式,宣誓并视频记录这一过程。
2、有一技之长,科学技术领域优秀人才优先。优秀人才需要中国指定科研、技术或教育机构进行鉴定。
3、身体健康,无传染病。
4、在移民中国之前,没有触犯过法律(以中国现行法律为准)。
5、符合以上四条者,到中国后需要数年的准备期方可有资格加入中国国籍。
6、6岁以下健康儿童(以中方骨龄测定为准),以及符合1至4条相貌姣好的25岁以下女子。
7、宗教类神职人员、有反华行为及反华言论者禁止移民。
——世界上没有无条件的爱,以上是移民的标准。
——————————————————————————————————
另外,中国作为一个各种人均指标都较低的国家,按照“谁提出问题,谁解决一部分问题的原则”,哪个国家指责中国多,哪个国家就应该帮助中国解决一部分问题。这些国家要真金白银的给中国出钱,不出钱不帮助就别BB,还要中国人自己勒紧裤腰带独立自主的自己解决。美国作为经常指责中国的国家,我觉得美国应该尽力帮助中国,比如至少接收中国1个亿的“难民”,如果美国接收不了也不想出钱,最好闭嘴。
邀请我,就去看我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