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有哪些超越时代审美的作品? 第2页

        

user avatar   mo-chen-92-122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收音机,1970年,索法制造,


user avatar   DesignerZh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经典车很多,但“活着的经典”只有一个:

保时捷911。

50多年没有间断的传承。世界上最伟大的跑车系列没有之一。

下面是第一代911和目前最新代号991的911:




911全家都是青蛙,或者说,蛤蟆……评论区的朋友们,宣传出了偏差你们是要负责任滴。


911的整体布置、姿态都和1963年法兰克福车展上亮相的那款还叫做901的车一样。

保时捷特别偏爱的是911系列当家性能代表911 Turbo。真·大原厂后扰流板,以及更大的通风开口。下面是历代911 Turbo的侧视图,一台一台看下去,911不变,只是科学进步了。

写到这里,还没有完。

很多很棒的汽车设计都没有911这样好命,它们没法传承下来。所以在最前面,我给911加了一个“没有间断”的定语。其他的,比如MINI,主要由于公司几经易手,所以中间断了几十年后才在宝马手里复活的。

911的亲兄弟,大众甲壳虫在60年代后就没有过更新,虽然产量高达两千多万台,甚至最后一台一代目甲壳虫是2003年在墨西哥下线的,但在主流市场,甲壳虫原本的位置其实是70年代被高尔夫替代的。直到90年代末,新一代甲壳虫才推出。可以说甲壳虫中间其实间断了差不多30年的时间而没有造型设计上的更新。


至于复活而必然成为超越时代的经典车型只有下面这台车了吧:

1954 Mercedes-Benz 300SL 以及它的重生车型:

2010 Mercedes-Benz SLS AMG

面对这样的经典,任何言语都是多余的。


以上。


user avatar   luo-yin-5-59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一个东西超越了时代审美。但是我不知道该管它叫什么。叫一种姿势呢?还是一种审美取向?

先看画吧。


这是波提切利大师画的《维纳斯的诞生》。注意看维纳斯的站姿,大概是一条腿往前拱一点,屁股扭一点,肩膀也扭一点。大概吧。

这幅画创作于1485年到1487年。


三百多年后,另一个大师也画了一幅《维纳斯的诞生》。这个大师叫安格尔。绘制于1848年。

只找到了百度的图……注意看!姿势是不是很像?只是更加写实罢了。

似乎是安格尔画完觉得不够过瘾,于是他又用这样的一毛一样的姿势,画了一幅:《泉》


然后我想到了各种小旅馆,KTV,洗浴城里都能看到的……


谢楚宇先生的《陶》。


再来看,和安格尔差不多同一时期的另一幅《维纳斯的诞生》,作者也是一位大师,叫布格罗。


巧合的是,布格罗也是不过瘾,几年后又画了一幅相似的作品。《黄昏》。


其他都可以变,偏偏是这个站姿,始终万变不离其宗。一腿,二屁股,三肩膀。


那么,是不是这些个后生们,都在向波提切利大师致敬呢?


不敢说啊……

因为最重要的一个作品其实在这里:


之前说什么来着,一条腿往前拱一点,屁股扭一点,肩扭一点。这种微妙的对立式平衡,由于断臂而更加明显。

其实在表现男性的时候,也经常可以看到它。


断臂的维纳斯出土于1820年。加上运输到展览等时间,大致可以看做和安格尔画《维纳斯的诞生》是同一时期。

但是它的实际创作时间是古希腊……也就是说,比上文第一幅那个波提切利的“维纳斯”,至少还要早一千年。

我们并不确定它的作者是谁,也不清楚还有多少这样的作品。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两千多年以来,各种大师们穿越时空的交流。



一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在用这个姿势来表现人体的美。



正面拍照标准站姿已奉上,不谢


user avatar   tang-feng-yuan-55 网友的相关建议: 
      

《(86版)西游记片头曲》 作者:许镜清老师

这是每个中国人都再熟悉不过的一段音乐。但是,你是否注意过这其实是一首电音作品?

这是1986年以前的作品,也许是大部分国人听过的第一首电子音乐。

分享许镜清的单曲《《西游记》(86版)片头音乐》:

music.163.com/song/2755

(来自@网易云音乐)

↑点击网址试听

许镜清老师在为《西游记》创作这首主题曲时没有用古琴、古筝、笛子等传统乐器,而是用了当时全国都没有多少人听过的电音!而且是在上世纪80年代,用极其有限的条件制作出这首电子音乐片头曲。不但理念超前,而且表现力丰富,非常契合西游记的格调氛围。

网易云用户的留言非常有说服力!


向老一辈艺术家致敬!

经网友提示,此曲的官方名字为《云宫迅音》。


user avatar   losik 网友的相关建议: 
      

火与食物的结合。

从人类发现火,发明了火烤的方式制作食物以后,这种最原始、最直接的烹调方式,就一直是人们对食物的审美评判中,非常重要的一种烹饪形态。

审美,是人类理解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

这种审美,已经脱离了单纯的视觉审美,还有嗅觉、触觉、味觉和心理感觉,多重的享受与审美。

火烤后,食物油脂光亮的外表,让人垂涎欲滴,蛋白质受到高温的加持,散发出诱人香气。

入口后,略带烟熏的香气,以及火烤让食物外表产生的焦香,无不让人产生各种幸福的感受~~~

今天,无论是高级料理的肉类蔬菜,还是路边摊贩的烧烤撸串,无不运用火与食物直接的作用,来满足食客们在视觉、嗅觉、触觉、味觉和感觉上不同目的、不同层次的审美需求。

无论在实用角度,还是艺术层面,火与食物在不同的人手中,都呈现出过五彩斑斓的烹调之美。

这不仅是超越时代,还是超越感官、超越种族、超越认知,甚至超越物种的作品!

烹饪,是唯一仅与人类关联,才能产生的艺术形态。



还有人要求打广告的,第一次见……

哦……是我脑子不好使,我始终觉得,烧烤这玩意儿,爱吃哪家吃哪家,真没觉得有什么需要特意推荐的。

但是有知友提出要买作品…我还是需要满足的。

保险起见,推一个中招几率不大的?

上海·外滩·老乾杯

日式烧烤,用澳洲和牛,店家自带熟成柜,米其林一星。

台湾人开的,没吃过,别问我作品如何。

但,既然轮胎滚过来给了星,鉴于之前在香港吃一星的经验,至少不会失望…吧?

广州的话,倒是有一家很有意思的小店,可以推荐。具体位置有些忘记了,因为每次都是到了附近走路过去的。

在海珠区建基路和海联路中间,有一条南苑街和一条康大路。在这两条路的其中一条上面,店名叫“蒲x”,另外一个字不记得了。

虽然给得模糊,但仅此一家,所以找到类似的店时,那就是的了。

这家店……虽然是家小店,但要吃好,人均三位数起,自己看着自己荷包哈。

不知道点啥菜,就直接问老板。个人推荐的话,可以试试牛肉和南极冰鱼。


user avatar   enzojz 网友的相关建议: 
      

瑞士联邦铁路的logo

这个logo是1972年设计的,里面包含了两个元素:瑞士国旗和象征运输的箭头,简介明了。

经常配合德法意三语缩写的公司名使用,使用的字体是另外一个超越时代的字体Helvetica

可以大面积涂装


也可以弄进检票戳里面

瑞士联邦铁路的时钟设计也是超越了时代

这个时钟是1944年设计的,至今用在瑞士国铁的站台上

并且在诞生70年之后被苹果公司抄袭



中国的路徽也很经典,但是其上半部分元素实际上有一部分已经脱离了时代了。在 @老熊 的回答的评论中,很多人表示并不知道路徽的上半部分是蒸汽机车的正面形状,以为是隧道或者闸瓦,可以说明这一点。




顺便说下,比利时国家铁路的logo在1936年就开始使用了,不要嘲笑这个有点逗(B)的logo



关于回答中提到的跨越时代的Helvetica,可以阅读下面这个回答



user avatar   jin-nian-55-24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张看起来十分超现实主义的惊悚作品,

来源于16世纪画家朱塞佩·阿尔钦博托

他不仅超越了16世纪的时代审美,

还一举碾碎了21世纪的时代审美。

2015年米兰世博会吉祥物Foody,

造型设计致敬阿尔钦博托,

至今仍然挂在最丑吉祥物的耻辱柱上

3D版本加倍鬼畜,

巨大的香蕉嘴和猥琐的眼神令人过目难忘。

可能要等到3021年,

鱼唇的人类才能够欣赏这种前卫的美。


在16世纪,艺术家都靠王室、教会赞助养活。艺术家审美过于前卫奇葩的结果,往往是饿死街头,哪里有机会留名艺术史。

所以,阿尔钦博托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如此疯狂。

他出身于画匠世家,曾经画过多年壁画,写实功底扎实。

凭着这个本事,他成了马克西米利安二世的御用画师。

在为这位金主工作期间,阿尔钦博托画风突变。

不知道是马克西米利安二世先怂恿他画怪东西,还是他自己先主动搞了点“艺术创新”。

总之这两位审美清奇的老哥一拍即合,阿尔钦博托放飞自我,马克西米利安二世成为他最大的赞助人和收藏家。

法学家身体里塞满书页,脸上却长着鱼和烤鸡:

侍者全身上下都是酒具和酒桶:

画《春》就是浑身开满鲜花(像长了藓):

画《冬》就把脸画成虬结的枯树根:

阿尔钦博托不仅擅长画人,更擅长画花鸟鱼虫。

只是这些惟妙惟肖的动物经过异常的组合排列,生生变成了密恐末日。

你能看出下面这三张画,分别是四元素中的《气》、《水》和《土》吗?


总之,在马克西米利安二世的支持下,阿尔钦博托创作了大量的鬼畜肖像。

但是,没有一幅是以王室成员为模特。

他给马克西米利安二世及其亲属画的肖像,依然是美美的写实风格。

这难道就是“把快乐建立在别人的丑陋上”?

后来,马克西米利安二世去世,他的儿子鲁道夫二世上台。

鲁道夫二世也是阿尔钦博托的超级粉丝,看来审美真的会遗传。

不同的是,鲁道夫二世不仅收藏阿尔钦博托的作品,还让他把自己也画成那样。

作为哈布斯堡家族成员,鲁道夫二世并没有像父亲一样幸运地长成小下巴,

巨大的地包天下巴是他“纯正血统”的有力证明。

古代之肖像画,恰如今日之艺术照——没人不希望照片美美的,但又不喜欢P图过度,完全不像自己。

对于宫廷画师来说,为相貌英伟姣好的金主服务,简直是人生之大幸。如果赞助人长得歪瓜裂枣,那可真是要愁得抓破头皮。

到底要不要改善一下金主的相貌呢?这是个问题!

美化太多,虽然看起来帅气体面,但完全不像本人。

比如说马蒂诺·罗塔(Martino Rota)的《穿着盔甲的鲁道夫二世》,造型已经脱离现实了:

美化太少,丑得无法直视,甲方那边怕是不好过关。

毕竟,不是每个甲方都是北信源。

甚至还有画师学艺不精,画出了“我恨美术”的效果。

这画像竟然没被当场撕掉,看来鲁道夫二世脾气挺好……

在阿尔钦博托的画作中,二者达到了完美的平衡

——既有鲁道夫二世的神韵,又让大下巴消失于无形,甲方看了赞不绝口。

齐白石说:“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四百年前的阿尔钦博托,深得其真谛。

阿尔钦博托的风格在他所在的时代,被许多人争相推崇。

艺术史学家认为,这是因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热爱与符号、密码相关的艺术,达芬奇就是其中翘楚。阿尔钦博托的画作中充满神秘的隐喻,刚好迎合了时代潮流。

但我认为,有多少是真心喜爱,又有多少是对皇室喜好的迎合和跟风,还未可知。

毕竟,真的很难相信16世纪的人会喜欢这样的肖像……

鲁道夫二世去世后,阿尔钦博托和他的作品迅速被人遗忘在之后的数百年里,一直无人问津。

直到20世纪超现实主义流派出现,这位画风清奇的艺术家才被从历史的故纸堆中刨出来。

艺术圈中最前卫的那波人,花了400年才追上他的审美。圈外的普通人,说不定永远都欣赏不了。

虽然是文艺复兴时期的重量性艺术家,但是因为过于猎奇,阿尔钦博托这个ip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比较少见。

1976年,西班牙雕塑家 Miguel Berrocal 用青铜制成雕塑,面目扭曲,掉san程度不亚于原作。

更鬼畜的是,这个雕塑可以拆卸拼装!

1998年,有声读物公司Arkangel Shakespeare模仿阿尔钦博托的《图书管理员》,画了一张莎士比亚的肖像作为logo。

幸好设计师良知未泯,把莎士比亚的脸画的端正了些。

如果跟原版一模一样,莎翁的棺材板可能就压不住了!

四百多年后的我,看多了阿尔钦博托的作品,还是会san值狂掉。

一想到16世纪的人竟然普遍可以欣赏这种风格,就觉得人的承受力真是无穷的。

前卫到不可名状的程度,这可能就是前卫的极限吧!


user avatar   wang-rui-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今天逛南越王墓博物馆,偶然发现了一个枕头专题展,本着不看白不看的精神,就这么路过了一下,谁知不知不觉又收获了一堆表情包:

一个白花花的小胖墩,穿过近千年的时光,向我招着手,仿佛在说:“来啊,快活啊!”

不知是不是为了表达多子多福的美好追求,古代人似乎很喜欢在枕头上使用儿童题材,

比如这位奋勇拼搏的浪里白条小朋友。这一件藏品是北宋年间河北定窑的“珍珠地划婴孩纹腰形枕”

--

但真的要说超越时代的话,可能还要看这张抽象主义的:

这件北宋年间的白地划奔羊纹元宝形枕,让人联想到了毕加索的《公牛》,对动物的线条进行了重构,只不过在“取其神忘其形”方面还没有这么汪洋恣睢。

--

而在线条的重构方面,这件十三世纪河北磁州窑的“白地黑花鹿纹如意形枕”则有了更大胆的尝试,特别是耳朵,让人想到了迪士尼的卡通形象:

--

同时代的另一些动物题材作品,则对动物的表情有了更细致入微的捕捉:

满脸写着高兴羊:

一脸懵逼鹿:

我怂了我怂了虎:

--

最后,还建议将这一件北宋年间河南鲁山段店窑的“珍珠地划双凫纹腰形枕”作为国内著名学府双鸭山大学的校徽图案(右边那只仿佛在说“你瞅啥?”):


不知道古人在创造这些器物时,是否有意为之,如果能在日常起居中增添一点趣味,也算不旺一番心思了。

谢谢观赏!


user avatar   gui-ne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流水别墅,看上去特别现代,这是我去年穿越美国大陆时候拍的,今天依然在流水。



内部空间也非常现代,但是流水别墅内部是不允许拍照的,而且参观的时候有专门的内部导游跟着,我只能用手机拍了个模糊的样子。


然而这栋建筑是1934年建造的,呵呵呵,彼时,八年抗战还没开始,美国人已经在匹兹堡郊外的山里修度假别墅了。



无耻偷拍图删了


user avatar   ma-qian-z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广州宾馆,1968年建

老照片:

白云宾馆 1973年建:

1979年照片:

黑白清晰版:

广州流花展馆:

现在看着不起眼,放到1974年……

70年代的中国已经掌握了建造大跨度结构和高层结构的能力,但有限的钢铁产量要优先用于工业部门,只在少数对外赚钱的地方才能放手使用钢材,其他地方还是用砖头和混凝土盖房子,仅仅是楼板里用少量钢筋。所以,广交会配套设施成了当时最富有现代感的建筑群,又称流花建筑群。

再补一个:

1959年落成的上海“闵行一条街”:

这是中国自己造出的一条现代化街道,从路面、绿化到两侧的建筑群,都富有工业时代的气息。全国绝大多数城市要到70年代中期才拥有类似的街道。很多艺术家到此取景:

全景:

不过这个建筑群虽然意义很大,但毕竟年代较早,水平并未超过解放前的大城市先进街区。直到广州流花建筑群形成的70年代,中国才算靠自己的力量造出了第一个现代化建筑群。

相关回答:

新中国成立后建成哪些特别有格调的建筑? - 马前卒的回答 - 知乎

巨型建筑与极权象征有必然关系吗? - 马前卒的回答 - 知乎

中国有哪些现存的宏伟至极的古建筑? - 马前卒的回答 - 知乎




        

相关话题

  这张美国一战宣传海报里的「Hun」为什么指德国人? 
  艺术,文学是否是一个大骗局? 
  如何起一个中二的日本名字? 
  中国古代有哪些快被人遗忘的乐器? 
  我们的文化西化严重,可为什么绝大多数国人却没有察觉? 
  有哪些伪传统? 
  「据说,日本每人每年要读 45 本书,每个住宅区的居民只需步行几分钟就能看到图书馆」这样的话有依据吗? 
  如何看待西安地铁开通请来了「秦始皇」? 
  怎样解救一个被廉价伪文化欺骗的妹子? 
  为什么狙击枪和潜望镜不结合? 

前一个讨论
科幻电影中有哪些常识性或者科学性错误?
下一个讨论
当今清华大学的学生,多大程度上把北京的房子作为人生目标?该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 2024-11-2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