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梦想改造家》最新一期设计师陶磊引起的争议?设计师应该遵循什么样的设计原则? 第1页

     

user avatar   wei-pi-pi-9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实在忍不住了,虽然大多数都是骂他的,居然还有少数人来“客观”的说他的审美???

这跟审美有一毛钱关系?就是一个专门骗钱的骗子!

诈骗犯,诈骗犯,诈骗犯!

132万,还是半成品毛胚?甘肃农村花132万给人盖个红砖房子?这不是骗钱,什么是骗钱?

我不是农村人,但我也知道,江浙沪的农村,132万都能给你整个小宫殿出来。甘肃的,起码五上五下,家电软装都配齐,132万用不完!

大爷要个2层小楼,一点儿毛病都没有。瞧所谓“设计师”陶磊的那个鄙视劲儿。2层小楼怎么他了?就是不肯。

他“设计”的那个房子,能住人,能生活吗?防沙、保温、采光、日常清洁,这几项最基础的内容,都是0分。你让甘肃农村人住镂空的红砖房?这是跟大爷有仇吧?


这跟“审美”完全没关系。人上饭店吃饭,他给人端一盘米田共,并号称是日本进口香猪拉的,一盘就要1万,便宜卖食客8000了。人去医院看病,他直接把人一刀捅死,并号称这把刀,是“匠人”打造,多少年才出一把,你造化大了,不打青霉素挨一刀,简直要谢谢他八辈祖宗。


老大爷一辈子积蓄,要盖个漂亮的小楼安度晚年。他能整个不能住人的房子,还花了132万!

诈骗犯,还钱!


user avatar   li-de-bao-99-69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节目最大的争议:

一、132万盖了个四处透风的公共厕所。

二、这种风格到底适不适合居住,还是只适合打卡拍照。

三、老汉一家从头到底有没有完全同意,这是最关键的。

节目组和设计师完全可以把细节公布,如果一切都是在人家同意的情况下,完全没问题,与网友无关,如果是节目组单独的行为,那涉嫌欺骗了。

老人其实就是简单点要个小别墅,和别人家一样家用,有面子,很简单,但是这样的要求完全没有必要找节目组,随便一个工程队就可以做到。

或许老人一家和节目组都想与众不同一些,没想到玩脱了。


user avatar   leon-3-75 网友的相关建议: 
      

美学层面就不多说了吧。一件衣服你认为不好看,别人就认为好看,审美这种东西是没有办法沟通的,因为它凝结的是一个人前面几十年生活的全部经验总结,大家前面的生活经验不一样,所以美不美的选择也不一样。因此我觉得媒体上在建筑学层面,美感上面的讨论是无意义的。设计师觉得好看,你觉得不好看,这有什么好争论的?

但是。这依然不能掩盖设计师的傲慢和不尊重客户。以及对项目现场情况缺乏常识性的了解。

第一西北风沙大,经常会有沙尘暴,而建筑师给整个小院子做了镂空的砖墙。难道看不见当地的房屋大多是厚墙小窗吗?为什么为了防风沙呀!而现在可倒好,一个镂空的院墙能挡住什么风沙?

第二,农村地区老鼠的小动物很多,所以粮仓等储物空间的防鼠防虫是很重要的,而设计师为了所谓的建筑美感。给人家整了一个镂空砖墙的粮仓…这下好了,老鼠和小虫子进来连洞都不用打了。

第三老人家子女全部回来的话,20多个人一起吃饭。设计师给整了一个会议室,一样的餐厅完全坐不下。孩子们全回来,需要排队轮流吃饭。农村人期盼的那种一大家人其乐融融,一起吃饭的局面荡然无存。

即便我们完全不谈审美层面,就看这三条,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失败的项目。作为乙方完全不了解甲方的需求,完全根据自己的想象来弄完以后节目做完拍拍屁股走人,花光了人家一辈子的血汗积蓄。将客户置于重大的瑕疵建筑当中。

只能说设计师是傲慢的认为自己喜欢的东西别人就一定得喜欢,要不然就是别人不懂,同时由于傲慢以至于都不会去考察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气候条件,只是将大城市里觉得好的简约审美整个搬到了农村。


user avatar   chen-mo-76-91 网友的相关建议: 
      

自己也是设计师,也做过一些乡村建设项目,首先农村建“小洋楼”作为吃瓜群众我觉得没问题大家爱怎么建怎么建,但现在回到乡村全是欧式“小洋楼”,已经成为了潮流真的让人痛心疾首,作为设计师我不能成为抹杀自己民族文化和民族自信的帮凶,我的项目也会尽自己的力去引导业主看到我们自己的建筑也是很体面很舒适的。

但是陶大师的做法确实也不太能适应乡村,乡村建设确实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材料,施工工艺,施工条件,现场管理,邻里关系...很多问题需要考虑。我真的很好奇这样的一个项目到底是怎么做出来的,设计师是怎么想的,去完整的看了节目。

理论和想法都是很好的“建筑最能打动的地方就是用它真实的材料和真实的建造来体现建筑本身,而不是靠额外的装饰来做它”结构本身就是装饰本身,这些理论都是没问题的,但是建筑的灵魂是建筑里的人赋予的,脱离了建筑使用者本身这就是耍流氓,关键你让农村老头老太太去适应你的美学体系?让他们接受这样的理论?

这是我在乡村刚做完的一个项目,我不敢说有大师们这么有艺术性这么有深度,但我自己也是农村长大的孩子,我知道作为一个在农村生活的人最大的一个需求就是:体面。这是不能够忽视的,不管你设计师是什么样的大师,在这里你的设计就是要服务于人,而不像是在城市里拿着资本家和富豪们的钱来肆意的表达自我。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你有再多好的理论,放到现实里受制于材料和施工工艺农村它就是实现不了,像我们这种做了很多年的设计师,很容易就能在农村做出一个体面舒适的房子,本来有更好的跟符合民情的方式,非要去搞那么些幺蛾子。

因为房子年代实在久远,结构也出现了安全隐患,最后我们选择重建。

作为设计师,说实话我是有自己的私心的,如今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城市化,乡村也越来越没有乡村的样子,作为农村长大的孩子,每年回家过年那个儿时记忆里的家乡也越来越陌生,家家都在盖“小洋楼”,人人都在追求西方化,一个民族文化的没落在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先辈们留下的美好事物,都被通通推翻和否定,一个民族几千年的沉淀飞快的被洋文化覆盖。眼看就快消失殆尽,我很想尽力留下点什么。但之所以老百姓们会选择小洋楼,就还是一个词:体面。所以在冲突之下要想办法去追求二者的平衡,得先满足业主“体面”的需求,的想办法让大家开始觉得住我们中式的建筑才叫“体面”,我们得在这里种下这颗种子。

经过重建后老房子恢复了曾经的荣光。


房子建成,当村民们来参观的时候,我默默的站在旁边听取着大家的评价,大家再一次认可了老房子的价值,连跑出跑进的小孩子都大喊着:这房子好漂亮。我想我及格了,满足了业主和大家的需求同时也满足了我的情怀,希望未来也还会有人能拉着孩子的手在这房子前面讲述老一辈的生活,希望他们不会忘记我们的传统,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沉淀下来的宝藏不要被遗忘。希望种下的这颗种子能让村民们开始发现,住中式建筑也是很体面的。

我只是一个普通的设计师,从真正的专业角度来分析,这样的设计说实话也谈不上什么艺术性,也谈不上有多高深,相信很多设计师也都能做得出来,我不用非得把自己的设计理念发挥到淋漓尽致,但这样的居住空间我相信它会温暖着住在里面的人。

我做这个房子的造价连红砖房132万的一半都不到。一百多万的房子在农村是什么概念?大师们天天服务着动辄几千万上亿的项目,对这点钱可能还觉得预算紧张,但各位农村出来的应该都很清楚,一百万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数字。

对比两个房子的预算并非是要踩谁捧谁,还是希望大家理性看待,我想表达的是本来有更省钱就能做出80分效果的方式,设计师非要追求剩下那20分,为了建筑的语言的表达把预算都花在了建墙上,设计师一意孤行的灌注自己的理论,建筑师里有这么一个小众派别就是强调结构与装饰一体,甚至觉得“装饰有罪”。

看了节目,陶设计师在节目里是很认真负责的,对现场建造要求也很严格,但是用力过猛或者说力用错了地方,每套理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局限性,过于执着的信奉某套理论,想用套理论去解决所有问题,最后必然要失败,甚至用这套理论做了恶。

裸露的粗糙表皮,重复排列的红砖确实有它的美感。但请问一个农村老爷爷有心思欣赏这种美吗?一个生活在优渥环境里的设计师,天天接触的都是些高大上的东西,需求达到一定层次的满足之后自然会开始欣赏粗糙自然的美感,关键人老头这辈子都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花了132万就是为了房子能舒服体面一些,结果您又让人住回去了?

还有请问这房子美吗?大量的预算全部花费在砖墙的砌筑上面了,那么复杂的砖墙系统,最失败的就是这个红砖,设计师最后一定要坚持用本地的砖,说为了建筑的在地性,为了节省预算,但这砖真的糙啊,您花这么大功夫做的墙,结果上这么糙的砖,不全毁了吗?既然这样为何不及时调整设计方案?不要执着于红砖

室内的效果全毁在材料上了,但凡用效果好一些的红砖,木材不要刷这么丑的漆,地面自流效果做不好可以考虑换成水磨石,其实出来的效果还是会不错的。

不管是农村人还是城里人,住这样的房子里谁体面得起来?在这样的浴室里洗澡谁开心得起来?唯一能说得出去的132万造价,最后也变成了这个笑话里最响的一个包袱。

这几个图要是你不说的话,估计大家都以为是房子改造之前的。

做设计师的大家也能理解有一些项目确实会有完全脱离自己控制情况,最后在甲方的谜之自信操作下做出一些反智行为,遇到这种情况我往往就和甲方说我只有一个要求:千万不要说这个项目我有参与过。

一个项目做成这样,不会是设计师一个人的责任,其中的原因我们也不得而知,但如果设计师本身不能认可这样的设计,相信总有办法的,建设过程中发现苗头不对就调整方案,调整材料,实在失控,至少也可以选择退出,或者要求不要冠自己的名,如果我是设计师的话,我很明白这种项目播出去,自己肯定要被骂的。最后既然冠了设计师的名,也播出了,设计师还出境了,说明设计师本人可能多少有点不知自,也许还觉得自己很棒?



user avatar   yamamoto-NUM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套用一句俗话“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在业主与设计师之间,业主的需求是第一位的,设计师要做的是如何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交流技巧,把业主真实需求搞清楚,然后设计出业主满意的作品。如果跑偏了,就变成了这样,设计师觉得很好,业主觉得很烂。

这种感觉就像农民伯伯有钱了,请个城市五星级宾馆的大厨给自己做顿好吃的,也见识下城里有钱人吃些啥。大厨一口应下并告诉他,做的过程不用看不用问,保证做出最适合他吃的。后来农民伯伯满心欢喜来赴宴,结果发现大厨废了九牛二虎之力,仅仅做了一桌农家菜,想象中的海参鲍鱼龙虾一样也没有,整桌菜比农村请的酒席还差点档次,看了只想掀桌子骂娘。

所以说,不以满足用户需求为导向的设计都是耍流氓,建筑作品虽然可以耍酷,但如果不贴合使用,最终只能是成为笑柄,不仅设计师被嘲笑,还会害的业主损失钱财,蒙受损失与羞辱。

本例中,大爷想要二层的小楼,应该也是现代化一些的,结果设计师给弄成了单层砖房,这种砖房放到大城市的艺术园区里还算是一景,可以起到猎奇的效果,但在农村,就是个没完工的毛坯房,特别像那种花钱建房建到一半,只做出了框架就没钱装修的半拉子工程,农村里有很多这样的房子,建起框架没钱装修了先住进去,后期慢慢攒钱再装修,这种房子摆在那,就让人感觉到这家没有实力,连装修都做不起,容易被村民笑话。

特别是把气派看的很重的农村,你设计的房子如果不能压别人一头,那基本就是失败的。有过农村建房经验的人会知道,农民自建房在建造时,都会憋着一股劲,一定要超过周边的建筑。要么是高度超过别人家,要么是地面铺的比别人高,要么是房子占地比别人大,反正你如果建造了一个融入了周边的和谐建筑,而不是凸显出你家地位的建筑,那你这建筑是要受到人嘲笑的。嘲笑点是这家没有实力,你跟人解释你的建筑多么与环境融合,没用,周边邻居才听不懂,也不愿意去听懂。他们更愿意解读为就是你没实力,新建个房子都不能压过别人家,没实力就会被人看不起,平时跟邻居接触就要矮人一头,村里有好事也会靠后才轮到。

不说对错,这就是大部分农村的现实情况,无法改变,只能适应。除非你给村长设计个低调的房子,村长不需要靠房子装气派,靠自身就能撑起气派,普通村民建房,就是要气派的。

这个设计从根本上来说是没有摸清建房人的真正心底需求,还拿着城里人对民宿的了解来设计,要知道,城市人抱着猎奇的心理偶尔去乡居民宿住一下,体验下乡村生活是可以的,真正让他每天住在这里,也是不舒服的。什么建筑才是舒服的?看看城市里卖得好的小区,那才是能保证长远生活舒适的选择。

因此,没有满足业主心底需求的设计,仅仅是设计师认为的好,是不会被业主承认的,也不会被大众所承认。


过日子是长期的,按照偶尔猎奇的思路设计的住宅,注定是个败笔。


user avatar   wen-wen-40-39-73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见过一个风水大师,指点未来工厂图纸的时候有如下要求:

应该有两个大门,一个走人,一个走货物,这样对风水比较好;

车间应该在稍高一些的地方,可以聚财;

罐区上方不应该有电线通过,影响风水;

…………

等等等等。

后来在追问之下,承认自己专门学习过工厂平面设计规范、建筑防火规范之类的。以免风水和规范冲突。

和该风水大师相比,我觉得陶大师就是敬业心不够,不为客户着想,应该向专业人士多学习。


user avatar   touchfat-6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本来不太有兴趣回答这个问题,毕竟第一眼看到这个电池,我脑海里瞬间冒出一个词“就这?”但是我突然发现很多电动汽车爱好者或者电池爱好者居然被特斯拉无良的宣传唬住了,实在是忍不住想要喷一下。

首先我们来看看特斯拉的宣传。“9月22日特斯拉电池日活动中,特斯拉CEO马斯克揭晓了全新动力电池,发布了全新的无极耳4680电池。据马斯克介绍,全新4680电池在改善成本的同时,能量方面提高5倍,续航里程提高16%,动力方面提高6倍。”

特斯拉宣传很巧妙,能量提高5倍,很容易让人误解是能量密度的飞升,5倍简直吓死人了。实际上正常人都知道几乎是不可能的,一代材料决定一代电芯,材料不变的情况下,五倍能量密度提升几乎是不可能的。这里应该指的是单体容量提高五倍。什么概念呢?18650一般3.5Ah左右,2170可以到5Ah左右,4680据说是20—30Ah。提高这么多,简直吓死我了。哦,对了,刀片电池单体容量140Ah,方形电芯轻松200+Ah。

续航里程提高16%,这差不多意味着电池组体积能量密度提高16%,当然这个不太准确,加电池也可以有同样的效果。乍一看似乎还可以,悄悄告诉你,刀片电池电池组的体积能量密度提高50% 。

动力方面提高六倍,可能是最大输出功率提高了六倍,这个确实挺厉害的,也是这个电池我觉得唯一的亮点。电池组最大输出功率往往和快充性能是有联系的,功率高的电池组一般快充也不会太差。4680电池唯一的亮点,无极耳技术,相当于取消传统的极耳结构,将作为集流体的铜箔延展出来一部分,作为极耳,一方面减少了焊接点,减少了内阻最大的地方,也就减少了最易发热的位置,另一方面降低了极耳处的电流密度,使极耳可以承受更大的电流。但是呢,类似的技术其实在方形电芯上并不新鲜。这个技术甚至和国内的全极耳技术的设计理念几乎一模一样,全极耳技术至少在10年就已经有国内电芯企业拿到相关专利了,国轩高科也有类似技术的电池。

以下内容纯喷,特斯拉粉丝请移步。

我真的想不通,特斯拉为什么对圆柱电芯如此喜爱,圆柱电芯成组效率简直是所有动力电芯里面地板级别。唯一的好处是生产方便快捷,所以导致成本低,一致性略好。但是一致性好这个优点又会被圆柱电芯拉胯的热管理拖后腿,总的来说优势就一个成本低。劣势那可太多了,成组效率极低,热管理难度拉满,做个30Ah的电芯可把lg给累死了。相比于刀片电池刚发布时的惊艳,4680电芯公布的时候,基本可以把“就这?”戳马斯克脸上。


user avatar   rao-bing-q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为知友们补充更多信息:

11月22日,据普洱市失联人员搜救联合指挥部通报,此前失联的4名地质调查人员,于11月21日被搜救队伍发现时已不幸遇难。11月23日21时50分,4名失联人员遗体已移交失联人员单位。

11月20日,云南省登山户外运动协会曾派遣24名搜救人员组成3支重装穿越小组,计划在无补给的情况下,连续5天长途跋涉进行搜救。他们选择的道路与遇难者被发现的地方仅相隔一条山脊。

↑搜救人员发现的失联人员的雨衣碎片。图据央视新闻

云南省登山户外运动协会会长胡文琨带领了重装突击队参加救援,他向红星新闻记者详细讲述了救援过程。

“我们指挥部在测量该地的磁场时发现,救援地的磁场是四川黑竹沟磁力强度的两倍。”胡文琨认为,失联疑主要是受当地的磁场干扰造成迷路,在遇难者自身没有认知到危险的状况下,发生了失温意外。“在事故发生前,四名调查员可能还在寻找工作点样地,他们个人认为还没有产生危险,所以没有打开装备发出求救信号。”

24人重装队伍曾做好长期搜救准备

红星新闻:这次派遣去哀牢山救援的重装突击队是怎么组建的?

胡文琨:我们带领了三支重装队重装突击队去哀牢山救援,因为这次搜救的道路非常艰难,在执行任务过程中,队员也会发生摔倒、罗盘方向受到干扰等情况,所以队员都是从云南省登山户外运动协会中,挑选出搜索技能和自我保护能力强的成员,组成8人一队展开搜救任务。

重装的意思是吃穿住行的装备全套。因为重装穿越基本上没有后援,所以吃穿住行的装备全要背在身上保障自己。这次重装突击队按照五天的给养定位,配备有帐篷、睡袋、GPS卫星电话、做饭的反应堆、燃料气罐、五天的食物、防寒保暖的衣物等。

↑11月21日,救援组在哀牢山中搜寻失联人员。图据镇沅县委宣传部

红星新闻:重装突击队进入哀牢山救援的情况如何?

胡文琨:在昨晚(23日)九点五十分,遇难者的遗体被护送下山送至镇沅县。这次搜救任务中,重装队扮演的角色是远距离搜索队,搜救选择的道路与遇难者被发现的地方相隔一条山脊。因为当时通过总部对现场的分析判断,认为这个方向比较重要,考虑到各种机会都不要放弃,所以重装队就沿着这条山路往下搜索,大方向没有错,只隔了一个山沟。

事故原因疑为迷路+失温 未打开RTK或因未意识到危险

红星新闻:根据遇难者被发现的现场,您认为意外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胡文琨:通过对他们遗物的判断,当时食物和汽油都还有剩余,所以根据我个人的分析,我认为主要是受当地的磁场干扰造成迷路,在遇难者自身没有认知到危险的状况下,发生了失温意外。在外面的搜救过程中,电子罗盘和机械罗盘都有受到磁场干扰而紊乱。我们都是通过画图重新确定位置。

而14-16号三天大雨,山上一下雨就起雾,容易迷失方向。所以当时四名调查员受大雾和罗盘指向的影响,没有寻找到工作点的正确方向,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他们还在工作的状态,没有意识到发生危险,而失温的发展又很快,所以在很短时间里,发生失温意外。

因为意外发生得比较突然,遇难者没有表现得不好的状况,而是呈现失温者微笑的面部表情。四名遇难者相隔不远,有两个人并排躺在一起,一个人顺着一个方向,另外一个人跟他们间隔10米左右。只有户外失温这种情况才会很快地把人的生命带走。

红星新闻:遇难者都配备了RTK装备(实时差分定位)帮助定位,但他们并没有按下该装备,您认为是什么原因呢?

胡文琨:没有按下定位装置可能正是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危险和问题。我们指挥部在测量该地的磁场时发现,救援地的磁场是四川黑竹沟磁力强度的两倍。所以在事故发生前,四名调查员可能还在寻找工作点样地,他们个人认为还没有产生危险,所以没有打开装备发出求救信号。

遇难者野外生存经验丰富,救援难度巨大

红星新闻:您在看到救援现场和遇难者的照片后,您对四名遇难者有什么判断吗?

胡文琨:四位遇难者一位是干部,三位是战士。他们以前都是中国人民武警黄金部队的战士,最大的32岁,最小的是25岁。我们在这次任务中和他们的战友一起搜救,战友告诉我们,他们的能力非常强。他们主要负责林地调查、地质调查、冶金矿产等工作,至少有三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在野外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野外生存经验。

他们作为户外调查的地质队员,户外生存能力比我们普通户外爱好者强大得多,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比我们有些户外专家都要强大。这也是为什么他们没有带那么多装备的原因,因为他们野外生存经验很丰富,就像猎人一样。

消防、武警、当地村民等组成搜救小组,在哀牢山中搜寻失联人员。图据镇沅县融媒体中心

他们能认识云南山地95%以上的可以吃的东西,可以就地取材寻找食物和水源。说个小技巧,他们可以用冷水把袋装的方便面煮熟,所以他们不会带很多东西上山。刚好哀牢山在14-16号连下三天的大雨,大雨就会有雾,有雾就会容易产生意外,而这次失温就是个意外。

红星新闻:在您从事的10多次救援行动中,您认为此次救援的难度如何?

胡文琨:哀牢山的地质地形格外复杂一些,这一次测了他们的磁场,发现是四川黑竹沟磁力强度的两倍。我们户外运动协会成立有六七年了,组织了包括山地、洞穴等多次救援行动。今年哈巴雪山就有三次,苍山有两次,洞穴有一次,但从来没有遇见过比这次大的任务。

这次救援行动在中国来说都是最大的了,它的救援难度应该是排在第一。它和其它的救援不一样,比如梅里雪山救援、泰国的洞穴救援和珠峰的雪崩,因为他们的位置比较明确,上山的道路比较简单,指向性非常明确,所以救援很容易开展。

但这一次是在几十平方公里进行大范围搜救,再加上遇难者没有信号、没有报警、没有定位,没有各种信息资源,救援全靠大海捞针。所以这次救援在世界山地救援史上,其难度都算大的。

来源:红星新闻

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4名队员在云南哀牢山失联遇难,牵动各方关注。11月24日零时左右,4名失联人员遗体已运送至镇沅县殡仪馆。有救援人士向南都记者介绍,遗体被找到时呈现出失温特征。针对人员装备问题,24日,该中心党委书记范忠禹回应南都记者表示,中心给所有野外工作人员配备防水防雨保暖衣裤鞋,此前引发关注的一次性塑料雨衣,用途主要是防护粘性草籽。

南都此前报道,11月15日,云南省镇沅县政府接到报告: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4名队员,于11月13日进入镇沅县者东镇樟盆村哀牢山后失联。失联地位于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形陡峭、树木茂密、沟壑纵横,平均海拔2500米以上,地理环境十分复杂,加之连日阴雨大雾,给搜救工作带来了极大困难。

此番搜救规模浩大。据央视报道,普洱和玉溪两地协同合作,从两头向中间合围搜救,玉溪前方指挥部也不断前移,并在救援中加大无人机、直升机的喊话频次。搜救投入专业救援人员和当地干部群众8000余人次、车辆150余辆、卫星电话100余部、无人机50余架、直升机10架次及相关物资、技术装备。搜救人员需要从海拔1700多米的山脚出发,翻越海拔2800多米的多座高山。

11月20日,搜救人员在失联人员简易宿营窝棚的下游发现了他们的雨衣。附近同时发现了排泄物。

11月21日18时33分,搜救指挥部接到搜救人员报告,在哀牢山玉溪市新平县水塘镇,调查样地东南方向直线距离1.85公里处发现3名失联人员,已无生命体征。11月22日8时32分,发现第4名失联人员,已无生命体征。

24日零时左右,4名失联人员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运送至镇沅县殡仪馆。整个转运过程长达40小时。

参与搜救行动的岳麓蓝天救援队队长谭章此前向南都记者介绍,“失踪人员的户外生存能力还是非常强大的”,痕迹表明,他们曾经顺着河流、溪流往下游走,用油漆在石板上面留下标志,应该是希望沿着水道找到村庄。被发现时,其中一名遇难人员衣物掀起,呈现典型的失温症状。搜救队伍认为,4人的遗体分隔两处,有可能是中途决定由一名队员外出求救,剩下三人原地保存体力。

而据媒体披露,4名失联人员携带的食物包括:2包蛋黄派、4罐八宝粥、1包巧克力、1包瓜子、4包鸡翅、4瓶饮料;香烟若干。

衣服包括:张金榜(黄色冲锋衣+保暖内衣),杨敏、张瑜(迷彩服+保暖内衣),刘宇(羽绒服+配发的冲锋衣)

作业工具包括:每人一台RTK,森林罗盘,2把工兵铲,3把砍刀,油漆,排笔,树牌,卷尺,皮尺,钉子,一次性雨衣,1个2万毫安充电宝,1矿泉水瓶汽油。

上述信息引发关注后,公众热议失联人员的装备是否妥帖齐全。11月24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党委书记范忠禹回应南都记者提问表示,“我们给野外所有人员配备探路者防水防雨保暖衣裤鞋。妄自揣测一次性雨衣就更荒唐了,那是工作人员在山上作业时视具体情况用来防护粘性草籽的。”

目前,4名失联人员的遇难原因正在深入调查中。

来源:南方都市报

为知友们补充更多信息:

四人殒命哀牢山,为何进山时穿着“一次性雨衣”?

新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消息,最近两天,“哀牢山”这三个字一直占据热搜位置,引发网友关注。

在失联整整8天后,4名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工作人员全部找到,但都不幸遇难。四个年轻的生命,把心脏跳动的最后时刻留给了雨雾迷离、野兽出没的哀牢山,那个左手写字的张金榜再也没机会提笔写出漂亮的字迹了。

11月13日,这4名工作人员徒步进入云南哀牢山内部,开展野外作业时失联。他们中,最大的32岁,最小的25岁,都曾当过兵,具备野外作业经验和一定野外生存能力。

哀牢山原始的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 摄于2018年4月 玉溪市新平县 摄影/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顾伯健

在为4名遇难人员扼腕叹息的同时,笔者梳理了整个事件,提出几点疑问:为何专业人员也会失联?进山人员的装备配发是否合乎标准?为什么哀牢山的搜救难度这么大,需要投入8000余人次和10架次直升机?

目前,救援队伍正在开展失联人员遗体的转移工作,事件原因仍在调查当中。

失温或是罪魁祸首?

据搜救队员描述,4名遇难者被发现时,衣冠较为完整,没有被野兽侵害的迹象,初步判断遇难原因最大可能是失温。

失联人员所在哀牢山正值入冬天气,昼夜温差较大,白天能达到二十度左右,到了晚上则降到七八度,山区树木高大茂密,加之近期连日降雨,林中有雾,能见度极低。而0-10℃是失温的高发温度区间。

初期会觉得很冷,手脚不自主抖动,中期会出现意识不清,后期可能造成昏迷、心脏骤停。一般在低温下,正常成年人超过两个小时就有可能出现失温症状。

如此低温的环境下,再来看,工作人员携带了哪些装备。据现场救援人员透露,4名失联人员携带的食物不够4人吃一天。具体包括:2包蛋黄派、4罐八宝粥、1包巧克力、1包瓜子、4包鸡翅、4瓶饮料;香烟若干。

衣服包括:张金榜(黄色冲锋衣+保暖内衣),杨敏、张瑜(迷彩服+保暖内衣),刘宇(羽绒服+配发的冲锋衣)。而这些基本的御寒装备,御寒的是够用了,但放在险恶的哀牢山,似乎无法撑过一个夜晚。更离谱的是,救援人员分别在宿营地和下游两条小溪的交汇处发现了粉色雨衣碎片。

经过比对,确认这些雨衣就是由失联人员携带的物资。

笔者在淘宝上搜索了同款雨衣批发价,0.4元/件。你没看错,就是这件粉色雨衣,与游乐场玩激流勇进的一次性雨衣一样,被发给队员们带上山去遮风挡雨,给队员们提供生命保障。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顾伯健告诉《新民周刊》,这种一次性雨衣野外根本没法使用,树枝轻轻一刮就烂掉了。


真正适合野外作业的雨衣

难道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经费紧张,置办不起专业的防寒装备?资料显示,2020年9月23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正式挂牌成立,接受转业的武警官兵就成了这家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

2021年4月,发布的一则车辆租赁服务中标公告显示,因工作需要,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需租赁四驱高性能越野车用于野外任务使用,租赁车辆不少于20辆,年度预算人民币406万元。



一个一年用400万元预算来租车的单位,为何连基本的专业装备都无法提供?

为何专业人员也会失联?

既然是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为何也会迷路和失联?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

哀牢山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站副站长杨效东教授说,进入哀牢山上的密林,和你在电影《侏罗纪公园》看到一样的。人一旦进到林子里,明明外面的阳光很好,但密林深处光线不好,尤其雨天,特别不容易看清路,很快就会迷失方向。

恰恰,遇难人员的失联位置属于哀牢山地形地貌最为复杂的区域,山壁坡度较大、多悬崖峭壁,就算是巡护人员,在平时走得少的地方也可能出现短时间的迷路现象。遇难人员当时处在高山密林的环境中,一旦迷路,很难再找到原来的路了。

杨效东教授说,即便长久驻扎在哀牢山,但每次上山都非常小心,要防着黑暗中的树枝、溪流深沟的拦阻。还要小心地质塌方和滑坡,出发前都会做好方案,请山民或护林员来做向导。

一名护林员还提到,哀牢山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随着管理逐渐规范、完善,进入保护区需获得准许,“游客是不允许进入的,专业人员也需要护林员陪护”。

多位樟盆村村民也提到,近些年他们很少有人进入哀牢山。有村民提到,一二十年前,当地村民曾上山采药,“但到的地方也都是边缘地带,而且都是跟着长辈走原来人留下的路”。

杨效东说,每次出去,大家都要携带对讲机来确保安全。但也不是所有先进的救援设备都可以在哀牢山被用上。当时4名遇难人员每人携带了一台RTK。

RTK是一种能在野外实时得到厘米级定位精度的测量方法。失联的4人各有一台RTK设备。按计划,他们应该在11月14日打开RTK设备。只要按下设备按钮,救援人员就能根据卫星系统传回的数据找到4人所在的位置。

但从11月14日至21日11时,失联4人从未打开过RTK设备,因此救援过程中救援人员无法据其定位。

不过,有从事地质工作的人士表示,原始森林中如果失去通信信号,即便打开,后方人员也收不到信息。而即便是早早地把RTK设备打开,当救援队的无人机在这里飞行时,也会因为某些地方信号太弱而失去联系。

参与救援的张先生也给出了同样的说法。在搜救过程中,他的手机信号时断时续,经常收不到消息。“主要是雨后雾很大,能见度低,容易找不准方向;而且下了雨温度太低,他们身体上可能也受不了。”张先生分析。

搜救难度为什么大?

据了解,整个搜救行动,云南以普洱市为主,玉溪市、楚雄州协同展开,截至目前,投入专业救援人员和当地干部群众8000余人次、车辆150余辆、卫星电话100余部、无人机50余架、直升机10架次及相关物资、技术装备全力开展搜救。

为什么一次救援要持续8天,先后投入8000余人?这与哀牢山本身的地貌相关。

哀牢山位于云南中部,是云贵高原和横断山脉的分界线,也是全国最大的原始常绿阔叶林区,最高海拔3156米。失联人员位处的区域是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平均海拔2500米以上。此前,搜救工作存在三方面主要困难

首先,哀牢山在镇沅境内面积达13.5万亩,此次人员失联的区域,地处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域,属原始森林无人区,山陡林密、遍布山崖和沟壑,地形极其复杂。

其次,正值入冬天气,昼夜温差较大,白天能达到20度左右,到了晚上则降到七八度,山区树木高大茂密,加之近期连日降雨,林中有雾,能见度极低。

最后,搜救路线距离较远,从山脚前往搜索区域需要爬山约4个小时,随着搜索范围不断扩大,山中无路,行进困难,不具备夜间搜索的条件,队员往返宿地耗时较长。

11月22日,遇难者张金榜曾经的战友李先生讲述,他和张金榜是2015年武警黄金部队新兵连的战友,“一起入的伍,当时在新兵连,我们一起训练、聊天,他平时非常踏实,训练也很认真,我记得他是左手写字,字迹非常漂亮”。

后来,他们各自退伍转业,分别被分到了中国地质调查局的下属单位,“他是昆明单位,我是成都单位。”李先生表示,他们的工作项目大致相同,都是日常进行森林蓄积量调查。

事发后,中国地质调查局官方网站切换成黑白色,并发布公告,对因公殉职的4名野外地质调查人员,致以最沉痛哀悼。

来源:新民周刊

user avatar   feng-da-67-58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为知友们补充更多信息:

11月22日,据普洱市失联人员搜救联合指挥部通报,此前失联的4名地质调查人员,于11月21日被搜救队伍发现时已不幸遇难。11月23日21时50分,4名失联人员遗体已移交失联人员单位。

11月20日,云南省登山户外运动协会曾派遣24名搜救人员组成3支重装穿越小组,计划在无补给的情况下,连续5天长途跋涉进行搜救。他们选择的道路与遇难者被发现的地方仅相隔一条山脊。

↑搜救人员发现的失联人员的雨衣碎片。图据央视新闻

云南省登山户外运动协会会长胡文琨带领了重装突击队参加救援,他向红星新闻记者详细讲述了救援过程。

“我们指挥部在测量该地的磁场时发现,救援地的磁场是四川黑竹沟磁力强度的两倍。”胡文琨认为,失联疑主要是受当地的磁场干扰造成迷路,在遇难者自身没有认知到危险的状况下,发生了失温意外。“在事故发生前,四名调查员可能还在寻找工作点样地,他们个人认为还没有产生危险,所以没有打开装备发出求救信号。”

24人重装队伍曾做好长期搜救准备

红星新闻:这次派遣去哀牢山救援的重装突击队是怎么组建的?

胡文琨:我们带领了三支重装队重装突击队去哀牢山救援,因为这次搜救的道路非常艰难,在执行任务过程中,队员也会发生摔倒、罗盘方向受到干扰等情况,所以队员都是从云南省登山户外运动协会中,挑选出搜索技能和自我保护能力强的成员,组成8人一队展开搜救任务。

重装的意思是吃穿住行的装备全套。因为重装穿越基本上没有后援,所以吃穿住行的装备全要背在身上保障自己。这次重装突击队按照五天的给养定位,配备有帐篷、睡袋、GPS卫星电话、做饭的反应堆、燃料气罐、五天的食物、防寒保暖的衣物等。

↑11月21日,救援组在哀牢山中搜寻失联人员。图据镇沅县委宣传部

红星新闻:重装突击队进入哀牢山救援的情况如何?

胡文琨:在昨晚(23日)九点五十分,遇难者的遗体被护送下山送至镇沅县。这次搜救任务中,重装队扮演的角色是远距离搜索队,搜救选择的道路与遇难者被发现的地方相隔一条山脊。因为当时通过总部对现场的分析判断,认为这个方向比较重要,考虑到各种机会都不要放弃,所以重装队就沿着这条山路往下搜索,大方向没有错,只隔了一个山沟。

事故原因疑为迷路+失温 未打开RTK或因未意识到危险

红星新闻:根据遇难者被发现的现场,您认为意外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胡文琨:通过对他们遗物的判断,当时食物和汽油都还有剩余,所以根据我个人的分析,我认为主要是受当地的磁场干扰造成迷路,在遇难者自身没有认知到危险的状况下,发生了失温意外。在外面的搜救过程中,电子罗盘和机械罗盘都有受到磁场干扰而紊乱。我们都是通过画图重新确定位置。

而14-16号三天大雨,山上一下雨就起雾,容易迷失方向。所以当时四名调查员受大雾和罗盘指向的影响,没有寻找到工作点的正确方向,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他们还在工作的状态,没有意识到发生危险,而失温的发展又很快,所以在很短时间里,发生失温意外。

因为意外发生得比较突然,遇难者没有表现得不好的状况,而是呈现失温者微笑的面部表情。四名遇难者相隔不远,有两个人并排躺在一起,一个人顺着一个方向,另外一个人跟他们间隔10米左右。只有户外失温这种情况才会很快地把人的生命带走。

红星新闻:遇难者都配备了RTK装备(实时差分定位)帮助定位,但他们并没有按下该装备,您认为是什么原因呢?

胡文琨:没有按下定位装置可能正是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危险和问题。我们指挥部在测量该地的磁场时发现,救援地的磁场是四川黑竹沟磁力强度的两倍。所以在事故发生前,四名调查员可能还在寻找工作点样地,他们个人认为还没有产生危险,所以没有打开装备发出求救信号。

遇难者野外生存经验丰富,救援难度巨大

红星新闻:您在看到救援现场和遇难者的照片后,您对四名遇难者有什么判断吗?

胡文琨:四位遇难者一位是干部,三位是战士。他们以前都是中国人民武警黄金部队的战士,最大的32岁,最小的是25岁。我们在这次任务中和他们的战友一起搜救,战友告诉我们,他们的能力非常强。他们主要负责林地调查、地质调查、冶金矿产等工作,至少有三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在野外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野外生存经验。

他们作为户外调查的地质队员,户外生存能力比我们普通户外爱好者强大得多,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比我们有些户外专家都要强大。这也是为什么他们没有带那么多装备的原因,因为他们野外生存经验很丰富,就像猎人一样。

消防、武警、当地村民等组成搜救小组,在哀牢山中搜寻失联人员。图据镇沅县融媒体中心

他们能认识云南山地95%以上的可以吃的东西,可以就地取材寻找食物和水源。说个小技巧,他们可以用冷水把袋装的方便面煮熟,所以他们不会带很多东西上山。刚好哀牢山在14-16号连下三天的大雨,大雨就会有雾,有雾就会容易产生意外,而这次失温就是个意外。

红星新闻:在您从事的10多次救援行动中,您认为此次救援的难度如何?

胡文琨:哀牢山的地质地形格外复杂一些,这一次测了他们的磁场,发现是四川黑竹沟磁力强度的两倍。我们户外运动协会成立有六七年了,组织了包括山地、洞穴等多次救援行动。今年哈巴雪山就有三次,苍山有两次,洞穴有一次,但从来没有遇见过比这次大的任务。

这次救援行动在中国来说都是最大的了,它的救援难度应该是排在第一。它和其它的救援不一样,比如梅里雪山救援、泰国的洞穴救援和珠峰的雪崩,因为他们的位置比较明确,上山的道路比较简单,指向性非常明确,所以救援很容易开展。

但这一次是在几十平方公里进行大范围搜救,再加上遇难者没有信号、没有报警、没有定位,没有各种信息资源,救援全靠大海捞针。所以这次救援在世界山地救援史上,其难度都算大的。

来源:红星新闻

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4名队员在云南哀牢山失联遇难,牵动各方关注。11月24日零时左右,4名失联人员遗体已运送至镇沅县殡仪馆。有救援人士向南都记者介绍,遗体被找到时呈现出失温特征。针对人员装备问题,24日,该中心党委书记范忠禹回应南都记者表示,中心给所有野外工作人员配备防水防雨保暖衣裤鞋,此前引发关注的一次性塑料雨衣,用途主要是防护粘性草籽。

南都此前报道,11月15日,云南省镇沅县政府接到报告: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4名队员,于11月13日进入镇沅县者东镇樟盆村哀牢山后失联。失联地位于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形陡峭、树木茂密、沟壑纵横,平均海拔2500米以上,地理环境十分复杂,加之连日阴雨大雾,给搜救工作带来了极大困难。

此番搜救规模浩大。据央视报道,普洱和玉溪两地协同合作,从两头向中间合围搜救,玉溪前方指挥部也不断前移,并在救援中加大无人机、直升机的喊话频次。搜救投入专业救援人员和当地干部群众8000余人次、车辆150余辆、卫星电话100余部、无人机50余架、直升机10架次及相关物资、技术装备。搜救人员需要从海拔1700多米的山脚出发,翻越海拔2800多米的多座高山。

11月20日,搜救人员在失联人员简易宿营窝棚的下游发现了他们的雨衣。附近同时发现了排泄物。

11月21日18时33分,搜救指挥部接到搜救人员报告,在哀牢山玉溪市新平县水塘镇,调查样地东南方向直线距离1.85公里处发现3名失联人员,已无生命体征。11月22日8时32分,发现第4名失联人员,已无生命体征。

24日零时左右,4名失联人员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运送至镇沅县殡仪馆。整个转运过程长达40小时。

参与搜救行动的岳麓蓝天救援队队长谭章此前向南都记者介绍,“失踪人员的户外生存能力还是非常强大的”,痕迹表明,他们曾经顺着河流、溪流往下游走,用油漆在石板上面留下标志,应该是希望沿着水道找到村庄。被发现时,其中一名遇难人员衣物掀起,呈现典型的失温症状。搜救队伍认为,4人的遗体分隔两处,有可能是中途决定由一名队员外出求救,剩下三人原地保存体力。

而据媒体披露,4名失联人员携带的食物包括:2包蛋黄派、4罐八宝粥、1包巧克力、1包瓜子、4包鸡翅、4瓶饮料;香烟若干。

衣服包括:张金榜(黄色冲锋衣+保暖内衣),杨敏、张瑜(迷彩服+保暖内衣),刘宇(羽绒服+配发的冲锋衣)

作业工具包括:每人一台RTK,森林罗盘,2把工兵铲,3把砍刀,油漆,排笔,树牌,卷尺,皮尺,钉子,一次性雨衣,1个2万毫安充电宝,1矿泉水瓶汽油。

上述信息引发关注后,公众热议失联人员的装备是否妥帖齐全。11月24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党委书记范忠禹回应南都记者提问表示,“我们给野外所有人员配备探路者防水防雨保暖衣裤鞋。妄自揣测一次性雨衣就更荒唐了,那是工作人员在山上作业时视具体情况用来防护粘性草籽的。”

目前,4名失联人员的遇难原因正在深入调查中。

来源:南方都市报

为知友们补充更多信息:

四人殒命哀牢山,为何进山时穿着“一次性雨衣”?

新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消息,最近两天,“哀牢山”这三个字一直占据热搜位置,引发网友关注。

在失联整整8天后,4名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工作人员全部找到,但都不幸遇难。四个年轻的生命,把心脏跳动的最后时刻留给了雨雾迷离、野兽出没的哀牢山,那个左手写字的张金榜再也没机会提笔写出漂亮的字迹了。

11月13日,这4名工作人员徒步进入云南哀牢山内部,开展野外作业时失联。他们中,最大的32岁,最小的25岁,都曾当过兵,具备野外作业经验和一定野外生存能力。

哀牢山原始的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 摄于2018年4月 玉溪市新平县 摄影/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顾伯健

在为4名遇难人员扼腕叹息的同时,笔者梳理了整个事件,提出几点疑问:为何专业人员也会失联?进山人员的装备配发是否合乎标准?为什么哀牢山的搜救难度这么大,需要投入8000余人次和10架次直升机?

目前,救援队伍正在开展失联人员遗体的转移工作,事件原因仍在调查当中。

失温或是罪魁祸首?

据搜救队员描述,4名遇难者被发现时,衣冠较为完整,没有被野兽侵害的迹象,初步判断遇难原因最大可能是失温。

失联人员所在哀牢山正值入冬天气,昼夜温差较大,白天能达到二十度左右,到了晚上则降到七八度,山区树木高大茂密,加之近期连日降雨,林中有雾,能见度极低。而0-10℃是失温的高发温度区间。

初期会觉得很冷,手脚不自主抖动,中期会出现意识不清,后期可能造成昏迷、心脏骤停。一般在低温下,正常成年人超过两个小时就有可能出现失温症状。

如此低温的环境下,再来看,工作人员携带了哪些装备。据现场救援人员透露,4名失联人员携带的食物不够4人吃一天。具体包括:2包蛋黄派、4罐八宝粥、1包巧克力、1包瓜子、4包鸡翅、4瓶饮料;香烟若干。

衣服包括:张金榜(黄色冲锋衣+保暖内衣),杨敏、张瑜(迷彩服+保暖内衣),刘宇(羽绒服+配发的冲锋衣)。而这些基本的御寒装备,御寒的是够用了,但放在险恶的哀牢山,似乎无法撑过一个夜晚。更离谱的是,救援人员分别在宿营地和下游两条小溪的交汇处发现了粉色雨衣碎片。

经过比对,确认这些雨衣就是由失联人员携带的物资。

笔者在淘宝上搜索了同款雨衣批发价,0.4元/件。你没看错,就是这件粉色雨衣,与游乐场玩激流勇进的一次性雨衣一样,被发给队员们带上山去遮风挡雨,给队员们提供生命保障。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顾伯健告诉《新民周刊》,这种一次性雨衣野外根本没法使用,树枝轻轻一刮就烂掉了。


真正适合野外作业的雨衣

难道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经费紧张,置办不起专业的防寒装备?资料显示,2020年9月23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正式挂牌成立,接受转业的武警官兵就成了这家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

2021年4月,发布的一则车辆租赁服务中标公告显示,因工作需要,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需租赁四驱高性能越野车用于野外任务使用,租赁车辆不少于20辆,年度预算人民币406万元。



一个一年用400万元预算来租车的单位,为何连基本的专业装备都无法提供?

为何专业人员也会失联?

既然是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为何也会迷路和失联?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

哀牢山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站副站长杨效东教授说,进入哀牢山上的密林,和你在电影《侏罗纪公园》看到一样的。人一旦进到林子里,明明外面的阳光很好,但密林深处光线不好,尤其雨天,特别不容易看清路,很快就会迷失方向。

恰恰,遇难人员的失联位置属于哀牢山地形地貌最为复杂的区域,山壁坡度较大、多悬崖峭壁,就算是巡护人员,在平时走得少的地方也可能出现短时间的迷路现象。遇难人员当时处在高山密林的环境中,一旦迷路,很难再找到原来的路了。

杨效东教授说,即便长久驻扎在哀牢山,但每次上山都非常小心,要防着黑暗中的树枝、溪流深沟的拦阻。还要小心地质塌方和滑坡,出发前都会做好方案,请山民或护林员来做向导。

一名护林员还提到,哀牢山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随着管理逐渐规范、完善,进入保护区需获得准许,“游客是不允许进入的,专业人员也需要护林员陪护”。

多位樟盆村村民也提到,近些年他们很少有人进入哀牢山。有村民提到,一二十年前,当地村民曾上山采药,“但到的地方也都是边缘地带,而且都是跟着长辈走原来人留下的路”。

杨效东说,每次出去,大家都要携带对讲机来确保安全。但也不是所有先进的救援设备都可以在哀牢山被用上。当时4名遇难人员每人携带了一台RTK。

RTK是一种能在野外实时得到厘米级定位精度的测量方法。失联的4人各有一台RTK设备。按计划,他们应该在11月14日打开RTK设备。只要按下设备按钮,救援人员就能根据卫星系统传回的数据找到4人所在的位置。

但从11月14日至21日11时,失联4人从未打开过RTK设备,因此救援过程中救援人员无法据其定位。

不过,有从事地质工作的人士表示,原始森林中如果失去通信信号,即便打开,后方人员也收不到信息。而即便是早早地把RTK设备打开,当救援队的无人机在这里飞行时,也会因为某些地方信号太弱而失去联系。

参与救援的张先生也给出了同样的说法。在搜救过程中,他的手机信号时断时续,经常收不到消息。“主要是雨后雾很大,能见度低,容易找不准方向;而且下了雨温度太低,他们身体上可能也受不了。”张先生分析。

搜救难度为什么大?

据了解,整个搜救行动,云南以普洱市为主,玉溪市、楚雄州协同展开,截至目前,投入专业救援人员和当地干部群众8000余人次、车辆150余辆、卫星电话100余部、无人机50余架、直升机10架次及相关物资、技术装备全力开展搜救。

为什么一次救援要持续8天,先后投入8000余人?这与哀牢山本身的地貌相关。

哀牢山位于云南中部,是云贵高原和横断山脉的分界线,也是全国最大的原始常绿阔叶林区,最高海拔3156米。失联人员位处的区域是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平均海拔2500米以上。此前,搜救工作存在三方面主要困难

首先,哀牢山在镇沅境内面积达13.5万亩,此次人员失联的区域,地处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域,属原始森林无人区,山陡林密、遍布山崖和沟壑,地形极其复杂。

其次,正值入冬天气,昼夜温差较大,白天能达到20度左右,到了晚上则降到七八度,山区树木高大茂密,加之近期连日降雨,林中有雾,能见度极低。

最后,搜救路线距离较远,从山脚前往搜索区域需要爬山约4个小时,随着搜索范围不断扩大,山中无路,行进困难,不具备夜间搜索的条件,队员往返宿地耗时较长。

11月22日,遇难者张金榜曾经的战友李先生讲述,他和张金榜是2015年武警黄金部队新兵连的战友,“一起入的伍,当时在新兵连,我们一起训练、聊天,他平时非常踏实,训练也很认真,我记得他是左手写字,字迹非常漂亮”。

后来,他们各自退伍转业,分别被分到了中国地质调查局的下属单位,“他是昆明单位,我是成都单位。”李先生表示,他们的工作项目大致相同,都是日常进行森林蓄积量调查。

事发后,中国地质调查局官方网站切换成黑白色,并发布公告,对因公殉职的4名野外地质调查人员,致以最沉痛哀悼。

来源:新民周刊

user avatar   a-feng-34-2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几乎为零

出现死鱼的位置是青森县八户海,位置就是轻津海峡下面的小洼洼那里。(红箭头处)

而福岛废水离他还远呢。(蓝箭头处)

这种内海出现大量死鱼大概率是水体污染。

至于赤潮的话那肯定不是,这几天都冻成狗了。气象条件不符合赤潮爆发的条件。




     

相关话题

  什么是好的设计? 
  干湿分离卫生间怎么设计既合理又漂亮? 
  macbookpro 2016 15寸低配版 和 mbp 2015 高配 如何选择? 
  建筑师如何改变世界? 
  有哪些看上去很酷炫很屌、但内行人认为一点都不屌的技术或产品? 
  锤子科技 199 元的台历质量怎么样? 
  中国的设计怎么形成自己的民族风格?传递华夏文化? 
  在图片上加字,如何确定该用什么字体、字体的颜色和放置的位置? 
  国内外有哪些著名的玩具设计师,他们的作品都是怎样的? 
  有哪些带汉字的标志(Logo)或者图标设计得很出色?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资本家不研究如何让工人像玩游戏一样工作成瘾?
下一个讨论
为何冉闵的确是拯救汉族的民族英雄?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