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来看是失败了
先说一下谢尔久科夫改革的背景:
军事上:当时俄国维持着前苏联的动员体系,部队虽多但充实度很差,打起仗来经常无兵可用;
经济上:国际油价处于历史高点,俄国财政比较宽裕;
外部环境上:俄国与西方关系尚好,没有大规模战争风险;
所以,谢尔久科夫改革整体思路就是,以核保护伞替代原先的大规模动员系统,专注于小规模的局部战争和干涉战争,使俄军全员转向合成化,职业化,快反化。
具体的操作就是,裁撤不满员的部队和军官,将士兵重新编组,提高部队的充实度;
降低义务兵的服役期限,以合同兵替代义务兵,提高部队的职业化程度;
师改旅,一个旅下辖4个营和若干支援单位,提高部队的合成化程度;
这个改革的问题是什么?
就是太烧钱了
合成旅需要大量的技术装备,这需要很多的钱;而玩转这些技术装备,又需要的大量技术人才,这方面的投入更是一个无底洞。
结果08年国际油价崩了,谢尔久科夫改革也就成了半成品
部队精简虽然完成了,充实度也提高了,但是由于经费不足,各部队中仍充斥着大量的义务兵,而且由于服役期限的降低,这些义务兵根本没有任何战斗力,俄军还是做不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
12年内外交困的谢尔久科夫下台,绍伊古接任国防部长,绍伊古上台后,做了两点调整:
1.旅级单位虚化,设置营级战斗群(BTG),即把一个旅的技术装备,技术人员和骨干士官集中到一起,组成的这么一个单位。
2.组建十个六团制的师,恢复前苏联的大兵团作战体系;
营级战斗群的优点在于火力和战场感知能力强,在局部战争和热点冲突中表现突出;但步兵和后勤编制少,机动和续航能力差,一但出现伤亡很容易失能,不适合大规模正面对抗。这种模式作为过渡小规模搞一下还可以,并不适合推广到全军。
而且这种编制军官密度非常大,位置也非常靠前,经常是对面一炮过来,高级军官死一地,对于军队士气和作战能力的打击非常大。
另外,没钱就别氪合成部队,组建大建制师级兵团对于俄军来说才是正道,不过目前来看进度似乎不快,俄乌战争中主力仍是BTG。